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2022-06110033 公开目录:政府文件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11日 文  号:楚政通〔2022〕28号
标 题:
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楚雄州“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成文日期:2022年06月10日

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楚雄州“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有关部门,楚雄高新区管委会:

现将《楚雄州“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610

 

(此件公开发布)

 

 

 

 

 

 

 

 

 

 

 

 

 

 

楚雄州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

          

 

 

 

 

 

 

 

 

 

 

 

 

 

 

 

20226

 

 

  1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条件 2

第一节 十三五取得的成效 2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11

第三节 面临的形势 13

第二章  总体要求 19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9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9

第三节 发展目标 21

第三章  构建绿色制造业产业体系 24

第一节 打造绿色硅、绿色钛、绿色钒钛、绿色铜全产业链 24

第二节 培强壮大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制造、绿色食品制造特色产业 38

第三节 重塑烟草工业、绿色化工传统产业新优势 49

第四章  优化产业布局 55

第一节 双核引领 57

第二节 链式聚集 60

第三节 多点支撑 67

第五章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72

第一节 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72

第二节 加快民营经济改革创新 75

第三节 创新产业园区发展模式 80

第四节 推动工业绿色发展 88

第五节 筑牢安全生产底线 93

第六章  推进信息化建设,激发数字赋能 95

第一节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激发工业数据要素价值 96

第二节 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 98

第三节 推动企业三化改造和上平台应用 99

第四节 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双创新体系 102

第五节 深化智慧园区建设,打造数字应用新平台 103

第六节 构建产业生态融通发展体系 105

第七节 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 106

第七章  保障措施 109

第一节 强化组织保障,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109

第二节 突出规划引领,构建工业和信息化规划体系 110

第三节 完善政策体系,强化要素保障 111

第四节 完善帮扶制度,优化发展环境 113

第五节 强化人才支撑,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113

第八章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说明 115

第一节 规划协调性 115

第二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 117

第三节 环境影响分析 118

第四节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20

 

 


 

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楚雄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新篇章的关键时期。楚雄州“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根据《中共楚雄州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楚雄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云南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主要阐明了楚雄州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总体思路,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推进全州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条件

“十三五”以来,楚雄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在省、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聚力打造“三张牌”,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工业体系,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两型三化”和“一突出两打造”“五链统筹”的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进取、顽强拼搏,以重点产业培强壮大和龙头企业培育为抓手,突出全产业链打造和集群化发展,全州工业经济迈上新台阶,工业和信息化实现快速发展。

第一节 十三五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期间,楚雄州始终把发展壮大制造业、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作为2+5+3迭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来抓,持续推进“构二破三”“调二提三”和“两化融合”工作,实施工业经济、民营经济、园区经济攻坚工程,改造提升烟草、冶金两大支柱产业,突出打造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新材料与绿色能源、装备制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制造、石化等重点产业,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迈出了坚实步伐,实现了量变与质变双提升。

一、工业经济总体实力迈上新台阶

“十三五”期间,全州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由2015587亿元增加到2020119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工业增加值迈上300亿元台阶,达到336亿元。规模以上企业由2015281户增加到2020年的345户,产值超10亿元企业达11户,分别为中烟集团楚雄烟厂、楚雄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楚雄滇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德胜钢铁有限公司、云南摩尔农庄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观音岩电站、云南一致魔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云南新世纪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云南电网公司楚雄供电局、云南楚雄仁恒化肥有限公司、楚雄德胜煤化工有限公司,其中,中烟集团楚雄烟厂、楚雄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2户企业产值超百亿元。

二、现代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围绕打“健康生活目的地”“绿色能源”“绿色食品”三张牌,加快推进2+5+3产业体系,以打造彝州现代工业体系为重点,着力推动重点产业实现集群化、特色化发展。卷烟工业产销稳中求进,支撑有力。冶金化工产业通过实施大企业、大项目带动战略,着力化解过剩产能,促进转型升级,稳健发展。生物医药工业发展提速,进入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新阶段,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基地和工业大麻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新材料产业通过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实现了钛产业的凤凰涅,硅产业从无到优。2020年,全州2+5+3重点产业完成增加值894.69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烟草产业完成增加值106.33亿元,同比增长1.4%,冶金产业完成增加值42.07亿元,同比增长4.1%,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完成增加值68.50亿元,同比增长6.1%,新材料与绿色能源产业完成增加值37.36亿元,同比增长4.2%,装备制造产业完成增加值37.29亿元,同比增长58.7%,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制造产业完成增加值277.67亿元,同比增长5.4%石化产业完成增加值11.33亿元,同比增长-0.2%

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取得突破

紧紧抓住项目增投资这个牛鼻子,强化要素保障,实施挂图作战,成立项目专班,开辟绿色通道,加快省工业转型升级项目、州“百项”重点工业项目的实施,着力推进云南德胜钢铁有限公司转型升级、禄丰产业园区数控装备制造产业园、云南大姚机械配件厂退城入园整体技改搬迁等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楚雄州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构二破三”,谋划储备了一批重大项目,形成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发展的态势,进一步增强楚雄州工业发展新动能。实施驻点招商,牵头负责楚雄州驻重庆招商工作。坚持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和精准招商,努力推进隆基股份、龙蟒佰利联、神威药业、德胜集团、晶科能源、江西宇泽、正威集团、中铜集团等大企业(集团)的合作,楚雄隆基单晶硅片项目、龙蟒佰利联新立公司钛产业项目、云南神威施普瑞药业有限公司整体搬迁项目、宇泽半导体(云南)公司单晶硅拉棒(切片)项目(一期)等一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竣工投产,晶科能源20GW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生产项目、宇泽半导体(云南)公司单晶硅拉棒(切片)项目(二期)开工建设有力助推楚雄州硅产业、钛基新材料及生物医药大健康等产业发展,为楚雄州工业经济稳增长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2020年,全州工业投资增长7.1%,占全州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17.1%,其中,非能源工业投资增长21.7%

四、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高度重视产业园区建设工作,园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州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强化园区规划引领,把园区空间布局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考虑,进行产业园区规划修编,把10个工业园区的40个片区调整为25个片区,总规划面积461.45平方公里调整为167.84平方公里,把原有规划中与现行政策、“三区三线”冲突的区域调出,实现了园区的瘦身强体2020年全省开发区优化提升工作后,全州10个开发区优化为楚雄、禄丰、武定3个。优化产业布局,打造特色产业,围绕全州2+5+3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生产力空间布局,不断推动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向核心区域集聚、联动、转型发展,逐渐形成以楚雄国家高新区和禄武产业新区为核心“双核引领”局面同时其他工业园区根据自身定位突出优势产业,走特色发展道路,打好“绿色食品牌”和“绿色能源牌”,逐步形成“多点支撑”的局面,有力促进全州园区协调发展。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园区标准厂房、用地、水、路、电、气、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园区基础设施供给、产业配套服务和要素保障能力。同时园区污染集中治理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楚雄、禄丰、武定、大姚、元谋产业园区污染集中治理通过验收,园区环保设施进一步改善,环保防线进一步筑牢,工业园区承载产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三五”期间,全州园区新建设标准厂房250多万平方米,基础设施累计投资284.83亿元。加强特色基地建设,引导产业集聚。楚雄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被工信部认定为绿色工业园区,其中医药园区成为第一批“云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禄丰产业园区金山片区成为四个省级水电硅材加工一体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进入首批“云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2019年,全州产业园区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196.78亿元,年均增长达16.47 %。(2020年开发区优化提升后,园区指标统计)

五、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深入实施民营经济发展“十大工程”,切实落实好支持民营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为企业提供最优的环境、最优的政策、最优的服务。在财税支持、简政放权、优化环境等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激励下,民营经济不断迸发新的活力,呈现出平稳健康发展的态势。着力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强化精准服务,深入推进“三进企业”和“四个服务团队”工作,为中小企业发展排忧解难着力推进企业上市培育,积极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建立州级领导联系“金种子”企业一对一服务工作专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新三板”挂牌企8户,天宝动物营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嘉缘花木绿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龙发制药股份有限公司3户被列“云南省金种子”拟上市企业。扎实开展清理拖欠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账款工作。6户企业、7名企业家被授予第八届云南省百户优强民营企业”“ 云南省百名优秀民营企业家称号。全州省级成长型中小企业164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户。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由2015347.5亿元增加到2020664.64亿元,增加317.1亿元;占全州GDP的比重由2015年的45.6%增加到2020年的48.4%,占比提高2.8个百分点

六、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抓好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非烟工业占全州工业比重由2015年的58%提高到2020年的78.6%,全州一烟独大的工业格局得到改变。烟草制品业、冶金化工业的比重则分别由2015年的42.0%23.4%下降至2020年的21.4%16.7%。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在冶金、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持续实施节能技改,深入推行清洁生产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淘汰钢铁、水泥、平玻璃等落后产能97万吨,任务全面完成。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关闭退出危化品企业4户,完成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57家,淘汰燃煤锅炉122台。8户企业入选国家、省绿色制造名单。组织开展工业质量品牌建设专项行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培育能力和质量管理能力。突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加快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全州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3户,州级企业技术中心95户。7户企业建立了院士工作站,26户企业建立了专家工作站,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户,企业依靠科技创新的动力进一步增强。

七、工业领域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以节能降耗与资源综合利用为重要抓手,深入推进全州生态文明建设,以节能降耗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全州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全州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1.5%,由2015年的0.7311吨标煤下降到2020年的0.458吨标准煤。20162020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年度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5.9%11.8%13.9%16.3%-0.5%,累计下降39.89%,由2015年的0.9吨标煤下降到2020年的0.583吨标准煤。清洁能源在工业用能中的占比持续上升,20162020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电力消费量分别为24.325.4725.6628.1634.57亿千瓦时,电力作为清洁能源在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在逐年增长,电力已成为工业能源消费的主要品种之一。

八、两化融合不断深入

信息化建设增速提质,持续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宽带楚雄工程,积极开展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建设、加快物联网建设及应用,全州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共建成通信光缆23万皮长公里。共有5条通往缅甸、老挝和越南的国际通信光缆,以及7条通往成都、拉萨、重庆、贵阳、广州的省际通信光缆通过楚雄州境内,州际出口带宽达到2320G,县城区域和经济发达的乡镇网络具备万兆到楼、千兆到户接入能力,行政村宽带接入能力达百兆;移动通信网络覆盖不断深入,建成各类型移动通信塔站6001座,各类通信系统1.9万余站;实现光纤宽带网络和4G网络城市、乡镇、行政村全覆盖;2019年启动5G建设,到2020年末建设5G基站625座,5G用户15万户,实现了从3G4G5G的跨越。充分发挥互联网创新驱动作用,加快推进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继续积极推进互联网与农业、工业、商务、政务、民生等领域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抢抓数字经济机遇,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积极推动工业企业三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逐步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全州135户企业完成两化融合评估。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大数据中心运营的模式和方法。支持企业上云上平台,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降本增效,提升企业竞争力,到2020年底,上云上平台企业达210有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的企业有5家、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的企业17家,4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取得了证书。持续构建无线电管理新格局,统筹台站布局,优化无线电通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实现从模拟通信向数字通信的过渡。建立重要考试保障机制,有效打击利用无线电通信设备进行的违法行为。建设11个数字集群基站和80个以上数字常规基站,实现全州各乡镇派出所无线信号全覆盖。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期间,楚雄州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和诸多问题。

一、工业化发展不充分

楚雄州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4.49%,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9个百分点,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一产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不多、质量不高、总量不大。三产发展不足,生产性服务业滞后。

二、产业发展层次低,产业链短

工业大多数产品均为资源初加工产品,精深加工产品不多,产业链向下延伸短,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制造业产业层次偏低,产业链条短,产品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程度不高,产业链短,生产配套、服务配套不完善,产业互补程度差,企业之间的产品缺乏关联性和配套性,尚未形成与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相配套的产业集群。招商优势不突出,政策配套不到位,项目签约多、落地少、推进慢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产业间融合程度较为滞后

产业联系程度不强,产业间融合程度较为滞后,并未形成系统的工业、商业、农业系统化产业链结构,供应链优化程度不高。工业企业生产缺乏较为统一和系统的标准化指引,大部分企业未与实际的国内、国际标准对接,制造业产业层次偏低,产业链条结构不完善,产品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同时,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发展速度缓慢,重工业靠资源、轻工业靠烟草的发展模式没有根本性扭转。跨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和配套性缺乏,尚未形成与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相配套的产业集群。

四、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不高

楚雄州多数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弱。现有生产技术及工艺水平低,企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投入不足,产、学、研脱节普遍存在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缺乏核心竞争力品牌培育滞后企业智能制造的发展水平较低,与打造两型三化的产业体系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高层次人才、研发人才匮乏,人才支撑不足。

五、园区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资金和制度保障不到位,市场化程度不够高,平台公司实力不强,缺乏专业人员,园区融资风险较大,融资平台发展缺乏后劲。诚信体系和担保体系不健全,项目建设融资难度较大,融资渠道单一,自我造血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

六、能耗总量控制难度进一步加大

全州经济增长仍然要靠工业快速增长来支撑,能源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随着高载能项目的推进,电力供需矛盾将更加凸显,用电量快速增长与保障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用电之间的矛盾需重点关注。 随着政策的收紧,能耗指标、排放指标将形成新的瓶颈。

七、信息化运用水平不高

全州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区域发展不均衡、边远山区网络覆盖深度和广度不足,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导致工业和信息化应用成效不明显。工业互联网平台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用具体场景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产品库尚不足,高质量工业APP缺乏。

第三节 面临的形势

一、外部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进入“两个百年”历史交汇期,是我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新阶段,是楚雄州推进产业迭代升级、重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所面临的形势也更加错综复杂。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正在深度转型调整,美国、西欧等主要经济体复苏缓慢,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一些国家继续出台量化宽松政策,潜在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压力不断加大,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复杂因素,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面临重塑。以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人类发展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健康、智能、品质和便利,这与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基本一致,更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着创新要素支撑。新冠疫情正加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重构,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赢得难得的时间窗口,有利于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地位,并向价值链中高端拓展。同时,也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和东南亚国家产业转移的双重挑战。

从国内形势看。目前,我国正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的持续释放,消费升级等政策会不断深入实施,为制造业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提供新的发展契机,加快提升制造业发展能级,构筑竞争新优势。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期和窗口期,也是工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五年。当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历史阶段,传统行业所占比重依然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尚未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能源结构偏煤、能源效率偏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碳达峰、碳中和时间窗口偏紧,技术储备不足,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同时,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产业竞争重点。一些发达经济体正在谋划或推行碳边境调节机制等绿色贸易制度,提高技术要求,实施优惠贷款、补贴关税等鼓励政策,对经贸合作和产业竞争提出新的挑战,增加了我国绿色低碳转型的成本和难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提高政治站位,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二、机遇和挑战

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目标,展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将使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社会运转方式产生深刻变革。环境规制的范围将进一步从高污染行业扩大到高排放行业,在未来40年将极大促进我国产业链的清洁化和绿色化。

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发展战略,有利于云南省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

云南省大力培育万亿级、千亿级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层次促进国内国际产业双循环,推动云南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工业化进程由中期向后期迈进。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聚力打造“绿色食品牌”、“绿色能源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新优势,推动产业强省建设,为全省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新材料、旅游文化、生物医药等产业带来了机遇。“一区两带四城多点”的滇中城市经济圈发展布局,将全力推动产业强省建设,牢固树立产业兴省富民理念,坚持“两型三化”产业发展方向,大抓产业、主攻工业,打造一批万亿级支柱产业和千亿级优势产业,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省委、省政府要求楚雄州要打好绿色能源这张牌,打造绿色硅光伏、绿色钛、绿色钒钛全产业链,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迅速站到产业链高端,要打造生物医药聚集区,持续培育和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建设全国一流的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基地的具体要求,为楚雄州新型工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州委提出全面建设现代化楚雄行动为楚雄州着力推进产业发展,为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同时,楚雄州面临工业发展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带来的挑战。“十四五”时期将是我国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经济绿色转型的关键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对能源消耗、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生产等提出较高要求。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大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随着产业加快发展,将进一步加大对土地、水等资源要素的需求,发展与保护矛盾将日益凸显,加快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迫在眉睫。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将是楚雄工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此外,全国各地对发展制造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周边地区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中心城市“虹吸效应”持续增强,“抢人才、抢项目”已经呈现白热化,对楚雄州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形成较大压力。

当前,楚雄州正处于战略机遇叠加期、政策红利释放期、蓄积势能迸发期、治理效能提升期,机遇挑战都前所未有,但机遇大于挑战,发展大有可为。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精准把握形势任务,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把握历史新机遇、有效应对新挑战、厚植发展新优势,推动楚雄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州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聚力打造“三张牌”,深入实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楚雄行动,坚持“两型三化”“一突出两打造”“五链统筹”的产业主攻方向,发挥我州绿色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构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工业赋能绿色发展相互促进、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格局,实现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绿色低碳发展

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产业选择、路径抉择的根本遵循,坚持把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总体导向,全面统领减污降碳和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坚持把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放在首位,推进能源资源科学配置、高效利用,优化生产流程和工艺,提高单位能源资源产出效率,促进节能降耗、提质增效。

二、坚持创新驱动

以创新引领供给侧改革,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转型,实现供给需求平衡。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市场导向作用,利用现有的产学研融合机制,借助高校科研能力为科技创新提供帮助。实施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创新驱动战略、建立创新驱动战略的保障制度、完善创新驱动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快“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价值链”融合发展,推动工业发展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三、坚持融合发展

坚持智能制造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信息技术与新材料和先进制造融合发展,推动设计、加工、制造及测试过程数字化、智能化,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新材料供需对接,支持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链发展,促进企业生产要素数字化、生产过程柔性化及系统服务集成化,引导企业生产要素、运营管理、研发设计、智能应用上云。用数字为产业赋能、为发展提质、为治理增效。

四、坚持开放发展

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强化内外开放合作,充分发挥楚雄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发挥优势、主动融入,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十四五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全州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新型工业化取得实效,产业园区基础进一步夯实,民营经济活力增强,产业配套体系基本完善,工业结构更为合理,建成较为完善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建成自主可控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绿色制造水平全面提升,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为工业领域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全州形成以硅、钛、铜、钒钛钢铁、医药制造、装备制造、食品制造、烟草、绿色化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构建绿色硅光伏、绿色钛、绿色钒钛、绿色铜全产业链,打造光伏之都核心、绿色钛产业聚集基地(绿色钛谷)、绿色铜产业聚集基地、绿色钒钛产业聚集基地、绿色石化产业基地,把楚雄州建设成为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十四五”期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25年,工业产值实现翻番,制造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建成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协同发展的绿色制造业产业体系。

(二)分项目标

绿色硅产值:到2025年,力争达到1100亿元,到2030年,力争达到2000亿元。

绿色钛产值:到2025年,力争达到500亿元,到2030年,达到1000亿元。

钒钛钢铁产值:力争达到300亿元。

绿色铜产值:力争达到300亿元。

装备制造产值:100亿元。

烟草工业产值:100亿元。

生物医药制造产值:300亿

绿色食品制造产值:350亿元。

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5%

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绿色发展: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强度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技术创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户以上、州级企业技术中心40户以上。

企业培育:年均新增2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5户以上;上市企业达到5户。

两化融合:工业企业普遍融合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取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证书企业不少于10户,上云上平台企业不少于300户,力争工业产品互联网销售占比超过30%

二、2035年远景目标

企业创新实力大幅跃升,培育一批具有行业竞争优势的企业,制造业发展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取得突破,重点产业实现集聚发展,基本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建成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工业化建设取得突破。


第三章  构建绿色制造业产业体系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创新驱动、融合带动,集群集约、绿色低碳,统筹协调、突出重点,把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培育壮大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打造绿色硅、绿色钛、绿色钒钛、绿色铜新材料全产业链,培强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制造、绿色食品制造特色产业,重塑烟草工业、绿色化工传统产业新优势,强力推动工业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构建绿色制造业体系。

第一节 打造绿色硅、绿色钛、绿色钒钛、绿色铜全产业

新材料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改进及节能减排赖以实现的基础条件。因此发展新材料是提高楚雄州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依托楚雄硅、钛等发展基础,尤其是水电资源优势,以楚雄禄丰为重点,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环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对先进材料的需求,发挥绿色能源优势,打好绿色能源牌,大力推动绿色硅、绿色钛、绿色钒钛、绿色铜金属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发展。

一、绿色硅

抢抓中国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发展机遇,依托楚雄州水电和光伏资源优势,结合国家产业导向,继续全力推进楚雄州绿色能源示范基地建设,以水电硅材加工一体化建设为核心,发展硅光伏、硅电子、硅化工和碳化硅材料产业,打造硅产业集群。以楚雄隆基、宇泽半导体、晶科能源为龙头,积极发展绿色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加大力度引进大型光伏企业及光伏衍生品开发,重点发展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组件及相关电子产品生产、销售,太阳能应用系统的设计、研发、集成及运行管理等业务,积极构建硅材料、硅光伏、硅电子、硅化工和碳化硅全产业链,打造绿色硅光伏全产业链。

(一)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楚雄市规划布局9000亩光伏及半导体新材料产业集群基地,富民片区重点发展硅棒、硅片、电池片、组件,云甸片区重点发展上游硅料及硅产业配套。禄丰市规划布局6000亩水电硅材一体化产业基地,金山片区发展硅材全产业链,以隆基单晶硅片项目为龙头,引导其他光伏配套产业和研发设计、物流管理、运营管理、检测检验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产业基地集聚,逐步形成总部经济和重点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主业与服务关联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最终形成一条完整的光伏产业链条。

(二)推进产业链项目建设。145GW单晶硅切片、75GW单晶硅拉棒、50GW单晶硅电池片、30GW单晶硅电池组件、10万吨冶金级工业硅、10万吨锂电池纳米硅负极材料、40吨高纯磷、60吨高纯铟、10吨高纯镓生产线建设项目为重点,进一步拉长晶硅材料制造长板,补齐辅材制造短板,形“光伏级多晶硅-单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为一体的硅光伏全产业链。在楚雄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一、二、三期单晶硅片建设项目,宇泽半导体(云南)有限公司一期、二期、三期单晶硅棒(片)建设项目、晶科能源(楚雄)有限公司电池组件等项目尽快建成投产的基础上,上游争取硅棒,下游争取光伏电池和组件,再建一批重大项目,延伸完善关键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向集群化、规模化、外向型发展。

(三)积极争取硅产业发展基金。依托省金融投资控股公司运作主体,引入硅产业基金,切实解决政府配套能力不足、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

(四)研究出台产业专项扶持政策。推动水电产业和硅材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统筹考虑发电、电网、用电企业等多方利益及下游加工企业生产成本等因素,优化电力发、输、供、用各环节的电价结构,千方百计降低各环节成本。完善政策支持,强化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

“十四五”末,全州硅产业实现产值1100亿元以上,打造光伏之都核心

专栏1  绿色硅产业

支撑项目:楚雄州积极引进隆基绿能、晶科能源、江西宇泽等国际知名企业落地发展,加快建设绿色硅光伏产业基地。2020年,绿色硅产业实现产值125亿元。楚雄隆基一期、二期各10GW单晶硅切片项目已竣工投产,三期20GW单晶硅切片项目已建成投产;晶科一期10GW高效太阳能电池片项目加快推进建设;宇泽一期年产3GW单晶硅拉棒项目已建成投产,加快推进二期7GW单晶硅拉棒及8GW切片项目。积极与三一重能股份公司开展30GW单晶硅拉棒和30GW单晶硅切片及配套电池组件生产项目洽谈。推进晶科能源(楚雄)有限公司二期10GW高效太阳能电池片项目、宇泽半导体(云南)有限公司三期20GW单晶硅拉棒和20GW单晶硅切片项目。

主要举措:拉长硅材料长板。依托隆基、宇泽、晶科等企业,发展单晶硅棒、单晶硅片、高效太阳能电池片、锂电池纳米负极材料,全力推进145GW单晶硅切片、75GW单晶硅拉棒、50GW单晶硅电池片、30Gwh动力电池、10万吨锂电池纳米硅负极材料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硅产业升级步伐。积极发展硅化工、硅电子产业,布局胶膜、银浆、铝边框、光伏玻璃等辅料产业,形成与保山、曲靖差异化发展格局。努力在半导体新材料上取得突破。加快推进40吨高纯磷、60吨高纯铟、10吨高纯镓生产线建设项目,上游发展粗镓提取,下游发展磷化铟生产。积极争取硅产业发展基金。依托省金融投资控股公司运作主体,切实解决政府配套能力不足、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

 

二、绿色钛

依托楚雄州钛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尤其是水电资源优势,以龙佰钛业、云南钛业为龙头,以行业整合和钛矿资源整顿为突破口,以实施行业准入管理为抓手,以产品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为动力,延伸钛产业链,实现钛产业建链延链扩链的发展目标。规范钛矿采选业,建设绿色矿山典范。整合及改造提升高钛渣和硫酸法钛白粉生产工艺装备,优化区域布局。大力发展高端氯化法钛白粉和转子级海绵钛,鼓励各类企业全面发展钛合金、钛制品等适销产品,以及适用于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的高端钛材料。努力提高楚雄州钛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把楚雄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钛初级原材料及深加工产业区。

(一)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武定以高钛渣为重点的钛原料产业园,钛矿资源储量2350万吨,形成近50万吨高钛渣生产能力;禄丰勤丰以钛治金、钛化工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园,形成30万吨氯化法钛白粉、40万吨硫酸法钛白粉、5万海绵钛及相关配套能力;禄丰土官以钛及钛合金型材为重点的钛材深加工产业园,具备2万吨钛材生产能力,加快发展钛合金、钛制品等下游产业;昆明建设龙佰集团西南总部,建成中国钛产业功能材料研发中心。

(二)推进钛矿资源的整合。着力推进钛矿采选、高钛渣、氯化法钛白粉及海绵钛生产制造的工作,加快钛矿资源和钛矿采选行业整合,依托龙蟒佰利联集团在钛矿采选、钛渣冶炼和钛矿升级上的技术优势、整合资源,改善云南矿开户多而散、资源利用率低的局面,稳步推进钛产业原料基地建设,同时大力发展高钛渣原料,关闭现有小功率电炉,使富钛渣冶炼朝着设备大型化、密闭、连续加料冶炼的方向发展,扩大建设富钛料生产规模。

(三)提升做强钛白粉优势。利用国家发展氯化法钛白粉的产业优势,着力扶持龙佰集团改扩建氯化法钛白粉生产线,最终形成30-40万吨/年的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基地。同时发挥龙佰集团的硫氯耦合技术优势,加快硫酸法钛白粉产业结构调整和整合速度,加强硫酸法钛白生产企业与龙佰集团的合作,提高资源利用率,硫酸亚铁出口东南亚,占领东南亚市场,同时鼓励支持国内外有实力的钛白粉下游涂料、塑料企业在楚雄发展,引领中国钛白行业的发展。

(四)加快构建海绵钛产业。重点推进龙佰集团高端转子级海绵钛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全流程海绵钛生产工艺,并在现有海绵钛生产线基础上改造扩建,最终形成10-30万吨/年的海绵钛生产基地。

(五)积极推进高端精细钛材料产业。发展钛功能合金、钛基合金及其制品、钛中间合金以及其他先进高效熔炼及加工技术,加快推进钛精细化工产品及粉体材料发展。

(六)建设钛产业开发与应用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国内外院士专家团队及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冶金研究院等科研院校,以及龙佰集团、昆钢集团、中铝集团等企业技术的力量,建成中国钛产业功能材料研发中心。加大投入,进一步构建以企业为导向的钛产业开发与应用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钛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七)打造循环经济,实现低碳绿色发展主要是将矿山采选、钛白粉、氯碱、炭素制品、树脂等产业之间通过工艺耦合技术形成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整个钛产业集群内的所有产业之间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各企业之间均是相关方,有利于减少物流成本,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十四五”末,全州钛产业实现产值500亿元以上。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海绵钛生产基地,打造“绿色钛谷”。

专栏2  绿色钛产业

支撑项目:龙佰集团及其关联公司在楚雄州投资建设的钛产业延链补链项目,项目业主由云南锆业新材料有限公司、云南国钛金属股份有限公司、禄丰钛业有限公司、中洲炭素有限公司等组成,建设内容包括:年产3万吨电熔氧化锆系列产品生产线及相关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年产45万吨铝用阳极及年产5万吨超高功率石墨化电极生产线、建设年产60万吨煅烧石油焦工程项目、建设年产3万吨转子级海绵钛智能制造生产线、新建年产20万吨氯化法钛白粉生产线及配套建设一条氯碱生产线,项目总投资62.95亿元,项目选址在禄丰产业园区勤丰片区,力争到20243月左右全部建成投产,项目达产后可实现产值180亿元。其中,云南锆业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电熔氧化锆系列产品生产线及相关公辅设施项目总投资6.9亿。

主要举措:打造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武定钛原料、禄丰勤丰钛化工新材料、土官钛材深加工产业园,努力引进头部企业,促进产业集聚,打造云南钛产业集聚创新区。打造全产业链。加快构建“钛铁矿—钛精矿—高钛渣—海绵钛—钛型材(钛合金)”钛冶金产业链,“高钛渣—钛白粉—涂料—塑料”钛化工产业链,加快发展高端氯化法钛白粉,扩大钛白粉产能和技术优势。加强钛矿石供应链建设。依托龙蟒佰利联集团在钛矿采选、钛渣冶炼和钛矿升级上的技术优势、整合资源,改善云南矿开户多而散、资源利用率低的局面,稳步推进钛产业原料基地建设,同时大力发展高钛渣原料,关闭现有小功率电炉,使富钛渣冶炼朝着设备大型化、密闭、连续加料冶炼的方向发展,扩大建设富钛料生产规模。建设钛产业开发与应用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国内外院士专家团队及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冶金研究院等科研院校,以及龙佰集团、昆钢集团、中铝集团等企业技术的力量,建成中国钛产业功能材料研发中心。加大投入,进一步构建以企业为导向的钛产业开发与应用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钛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三、绿色钒钛

以楚雄州现有钢铁生产项目为基础,依托攀西和楚雄钒钛磁铁矿资源优势,以钒钛新材料产业为发展方向,钒钛生产线、优质线棒材精深加工基地、装配式钢结构制作加工中心、装备再制造、智能研发中心”等项目为支撑,积极稳妥统筹各方力量,科学合理推进云南德胜钢铁公司钒钛金属生态产业园项目建设,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建设生态园林式产业园,构建生态型产城融合功能区,最终形成钢铁为辅,钒钛新材料为主导的新型产业,实现现有钢铁企业退城入园,转型升级。在传统钢材生产基础上,延伸产业链,向钒钛金属生产、精深加工、装备制造、装配式建筑构件等高端延伸,开发航空航天、钛材等产品,实现产业升级。坚持环保建设“高标准、高起点”,吸收引进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全工艺流程安全环保管控,打造自然风光协调、污染控制措施严格、循环经济型的“绿色制造基地”。

(一)全力推进云南德胜钒钛金属生态产业园项目建设,促进钢铁行业升级发展。项目总投资约180亿元,一、二期项目建成后,预计产值400亿元,利税52亿元,直接就业8520人,带动人口聚集3万余人。钒钛金属生态产业园项目一期:主要围绕落实国家、云南省钢铁行业升级的要求,在政策范围内解决企业装备升级、行业竞争力提升、增强发展后劲等问题。项目在禄丰产业园区建设274万吨铁、270万吨钢、10万吨钒渣产能规模绿色钒钛钢铁生产基地,并配套轧钢、原料、烧结、焦化、石灰、制氧、公辅等相关设施。同时,利用项目建设契机,淘汰现有工艺装备、推进工艺装备水平升级、有效降低排放和能耗,达到国家政策要求,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发展。钒钛金属生态产业园项目二期:在完成钒钛金属产业园一期建设后,将继续延伸产业链,着力构建“绿色化金属再生循环体系”与“服务链系统” 融合的“1+4”产业体系,实现循环经济持续向精深发展。二期项目产业涵盖钒钛金属精深加工产业、绿色装配式建筑、高端装备制造以及相关配套服务产业。 

(二)建设绿色钒钛钢铁基地。秉承生态、环保、创新、智能、低碳等发展理念,以超低排放为标杆,打造人均年产钢量1500吨的智慧工厂,建成300万吨精品建材、10万吨钒渣生产规模的绿色钒钛钢铁基地。同时以高附加值产品、特色化产品,专利型产品为方向,不遗余力地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国内一流的年产50万吨钢材精深加工配送中心,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大幅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

(三)延伸发展钒深加工产业链。创新绿色高效提钒工艺技术,与中科院合作研究亚熔盐提钒工艺,建设2.5万吨/年的清洁钒生产线,钒回收率将达到90%以上,同时彻底解决钠法和钙法提钒的废水、废渣处置难题,实现钒渣中铬金属回收;布局全钒液电池,建设年产100KW的全钒液电池生产线;采用先进的TBY窑生产工艺,建设1万吨/年的钒氮合金生产线;积极拓展钒钛的应用领域,开展钒氧化物、高纯钒、钒合金等新产品的研发。通过精深加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顺应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发展趋势,构建从钒钛钢铁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形成包含钒钛冶炼-钒钛金属生产-金属精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装配式建筑构件为主导的钒钛新材料产业链。

(四)构建装配式建筑产业链。致力于开发高强度PC构件、建筑用钢结构、新型节能环保墙材等构件,提供从装配式建筑的生产、制造、安装、装饰等一体化、个性化、定制化服务,打造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装配式建筑及住房钢结构的示范性标杆企业。

力争2023年内,完成新项目一期建设,二期项目择期建设。项目建设期间,确保德胜钢铁公司生产经营平稳过渡,职工安定,社会稳定。高质量安全完成钢铁、焦化行业升级任务,构建生态型产城融合功能区,最终形成钢铁为辅,钒钛新材料为主导的新型产业,为全州经济绿色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到“十四五”末,全州钒钛钢铁产业实现产值300亿元以上。

专栏3 绿色钒钛产业

支撑项目:云南德胜钒钛金属生态产业园项目拟选址禄丰产业园区,项目业主为云南德胜钢铁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约180亿元,分两期:一期投资约120亿元,建设用地约4304亩,建设21580m³高炉、1120吨转炉(配套LF精炼炉及KR铁水脱硫装置)并配套轧钢、原料、烧结、焦化、石灰、制氧、公辅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达产后预计产值154亿元;二期投资约60亿元,围绕延伸产业链,布局钒钛金属精深加工、绿色装配式建筑等产业,建设年产2.5万吨清洁钒、100KW钒液电池、1万吨钒氮合金、形成钢铁、钒、钛、装配式建筑及其他产业协同发展格局,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产值400亿元。项目一期计划2022年初启动建设,2023年底前建成投产;二期2024年启动建设。

主要举措:建设274万吨铁、270万吨钢、10万吨钒渣产能规模绿色钒钛钢铁生产基地,并配套轧钢、原料、烧结、焦化等相关设施。建设绿色钒钛钢铁基地。秉承生态、环保、创新、智能、低碳等发展理念,以超低排放为标杆,建成300万吨精品建材、10万吨钒渣生产规模的绿色钒钛钢铁基地。延伸发展钒深加工产业链。创新绿色高效提钒工艺技术,与中科院合作研究亚熔盐提钒工艺,建设2.5万吨/年的清洁钒生产线,钒回收率将达到90%以上,同时彻底解决钠法和钙法提钒的废水、废渣处置难题,实现钒渣中铬金属回收;布局全钒液电池,建设年产100KW的全钒液电池生产线;采用先进的TBY窑生产工艺,建设1万吨/年的钒氮合金生产线。构建装配式建筑产业链。致力于开发高强度PC构件、建筑用钢结构、新型节能环保墙材等构件,提供从装配式建筑的生产、制造、安装、装饰等一体化、个性化、定制化服务,打造西南地区乃至全国装配式建筑及住房钢结构的示范性标杆企业。

 

四、绿色铜

以滇中有色金属楚雄矿冶等为龙头,重点打造铜冶金产业链。加快高端精密铜材生产项目招商工作,承接合作铜产业集群项目,发展下游铜线、铜板、铜箔、电器生产企业的铜精深加工,积极发展铜基新材料产业链。

(一)加快技术升级,提升节能环保水平。依托楚雄滇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技术改造升级,提高铜冶炼水平,降低资源消耗和成本,提升规模和产品附加值,突破年产20万吨阳极铜的生产规模。重点推动好楚雄滇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节能环保安全改造提升项目,力争在铜冶炼环集烟气综合回收利用治理、渣选扩能升级改造、收尘技改、余热资源高效利用、低废杂铜和废旧电路板回收和低电流密度高杂铜电解等方面的建设取得极大提升和改善,全面打造成本优、管理优、环境优的铜冶炼企业。同时加大创新发展力度,以制约生产工艺关键点为攻关目标,以科技项目为抓手,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能、环保、资源综合能力再提升,争取在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有价金属回收利用和废渣预处理等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二)强化引链补链,推动铜产业高端精细高质量发展。继续帮助扶持好现有楚雄云星铜材有限公司进行铜材加工、铜合金精密铸造产品和导电紫铜排等工艺提升改造,帮助企业包装项目,积极招商引资寻求合作伙伴,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全力做好高端精密铜线材、铜杆、高导新材料研发生产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讯产品生产项目招商承接工作。

“十四五”末,全州铜产业力争实现产值300亿元以上。

专栏4  绿色铜产业

支撑项目:加快推进滇中有色年产阳极铜25万吨及工业硫酸100万吨技改项目、20万吨高杂阳极铜电解项目、5万吨废杂铜综合回收利用项目建设。通过招商引资,拟在楚雄市建设楚雄新材料产业园项目、20万吨铜材加工项目。

主要举措:改造提升现有铜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雄滇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技术改造升级,提高铜冶炼水平,降低资源消耗和成本,提升规模和产品附加值,突破年产20万吨阳极铜的生产规模。推动铜产业高端精细高质量发展。继续帮助扶持好现有楚雄云星铜材有限公司进行铜材加工、铜合金精密铸造产品和导电紫铜排等工艺提升改造,帮助企业包装项目,积极招商引资寻求合作伙伴,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第二节 培强壮大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制造、绿色食品制造特色产业

楚雄州以数控机床、汽配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以彝药、中药饮片为代表的生物医药工业、绿色食品制造业等特色产业“十三五”期间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姚机械配件厂退城入园项目、禄丰碧城数控装备制造产业园、云南锦润数控技改项目、昆钢20万吨民用钢结构建设等一批竣工投产的装备制造重点项目,装备制造已成为楚雄州工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生物医药工业是楚雄州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形成了以彝药为特色,集中(彝)药、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饮片、植物提取物、保健食品、健康产品、工业大麻等研发、生产、流通、服务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格局。绿色食品制造业是楚雄州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重点支撑、是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与绿色食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产业。

一、装备制造业

充分发挥装备制造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进装备制造重点产业基地、专业化园区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围绕汽车制造、数控机床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汽车及零配件、高档数控机床、电力电缆、机械加工等项目建设,打造全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推动楚雄州装备制造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把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装备制造发展全过程,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装备制造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进一步提高“楚雄制造”水平。

(一)着力打造产业集群。以禄丰、大姚为重点,全力打造装备制造产业的“一基地”(云南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两集群”(数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汽车及配套产业集群)。以锦润数控、大姚祥华公司为龙头,打造汽车及零配件生产基地,发展高端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发挥汽车配套、高端数控装备制造两大产业集群的优势,把楚雄州打造成为云南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重点打造主业突出、具有完整产业链条及配套功能、在省内外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用更高的目标打造全省综合竞争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全省对外开放高地、科技创新示范高地和产业转型升级高地。

(二)培强做大产业规模。深入实施新企业培育支撑工程,企业促销扩产、达规达产和提质增效支撑工程,质量强企支撑工程,强化平台建设,依托云南锦润数控机械制造公司、大姚祥华工业制造股份公司、楚雄变压器有限公司、云开电气等企业,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促进产业向重点区域集聚发展。延伸产业链、集中连片布局、优势互补联动,以大产业大基地布局的理念,推进楚雄州装备制造“一基地两集群”智能化升级。

(三)强化重点项目支撑。抓好重点产业项目及年度包装策划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和推进实施,围绕新能源汽车及配套、光伏产品及节能设备、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开关电气、先进电力装备、电子及通信设备、农业机械等重点领域,重点扶持、推动一批创新能力强、质量品牌优势明显、市场占有率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向园区聚集,同时重点发展大型龙头企业(集团)投资项目,重视培强大项目,鼓励发展小项目,关注短平快项目,通过重点项目的组织实施,确保项目实现早竣工、早投产,以充满活力的中小微企业为基础、规模以上企业为重点、骨干企业为支撑、龙头企业为标杆、大企业(集团)为引领,大小结合、长短结合、主辅结合的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态势。

(四)着力加强技术创新。推动楚雄州传统装备制造业,特别是开关电气、机床、电力装备及相关装备制造与大数据、物联网、工业设计等深度融合,加强制造业网络化协同,通过生产组织方式创新使传统产业释放新的增长动能。提升以数字装备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鼓励国内外科技企业、科研机构与楚雄州企业开展合作,开发先进技术和高端产品,鼓励州内企业成立产业联盟,共建技术研发平台,提升自主研发能力。高度重视楚雄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加强新能源整车技术、动力电池技术和电控技术,以及数控技术、高性能特种金属新材料技术的研发创新。引导企业淘汰落后设备工艺,推广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设备。

(五)着力发展智能制造。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在智能产品、工业制造、物流等领域上的应用。鼓励各行业加强与人工智能融合,推动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化升级。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加快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数字化,大力发展以数控机床、智能物流装置及智能化生产线为主的高端智能装备,提高研发、设计、生产、售后、品牌等环节的产品附加值,推动人工智能在智能产品、工业制造等领域规模商用,为产业智能化升级夯实基础。以“互联网+”为基础,推广智能制造技术和工业机器人应用,加快企业全产业链智能化改造,在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高档数控机床、电力装备、钢结构、金属制品、农业机械装备等领域,积极建设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或数字化生产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十四五”末,全州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00亿元。

二、生物医药制造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着力培育壮大现有企业,进一步加大精准招商力度,努力引进一批生物医药企业充分开发利用楚雄州中药材、彝医药资源,集中力量培育发展壮大中药饮片、仿制药、中药配方颗粒、工业大麻产业集群,创建国家级生物医药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立完善集生产、销售、研发、服务一体化发展的生物医药工业体系,不断延伸产业链,努力把楚雄州打造成全国一流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基地、云南省工业大麻产业试验示范基地、云南省仿制药生产基地、云南重要的生物医药集聚区,推进生物医药工业实现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高质量发展。

(一)做大中药配方颗粒工业。聚焦云南神威施普瑞药业有限公司、云南瑞药金方现代中药有限公司、云南新世纪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云南泰华丰功药业有限公司等重点中药配方颗粒、破壁饮片、中药饮片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加强现代管理制度建设,生产线改造和扩建,引导、支持企业通过重组、收购、合资等方式做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和整体实力,打造具有省内外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坚持招大引强,瞄准原全国中药配方颗粒试点企业及各省有扩张愿望的重点企业,实施精准招商、重点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力争引进10-15家大企业大集团入驻楚雄发展,形成企业集群效应,力争用3-5年,把楚雄打造成为全国一流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基地。

(二)做精工业大麻工业。打造以楚雄市为核心的云南省工业大麻产业试验示范基地,把工业大麻产业作为发展壮大全州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抓手,切实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强化监管体系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芙雅生物、麻叶生物、赛维汉普等重点项目和产业园区建设进度,加大工业大麻产业招商力度,引进一批集科研育种、花叶加工、应用研发等全产业链发展的大企业、大集团入驻楚雄发展,推进工业大麻综合利用开发,依法有序开发相关衍生产品。利用区块链技术对工业大麻的生产计划、育种、种植、流通、加工、储存、销售等环节进行闭环溯源管理,强化产业监管、提升产品质量,加强监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楚雄工业大麻产业有效监管模式。通过产业链延伸打造和有效监管制度的建立,努力将楚雄建设成为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工业大麻产业集聚区。

(三)加快发展仿制药工业。以高新区为重点,支持企业开展仿制药品种研发、建立高端制剂关键技术平台,积极发展抗肿瘤、抗病毒、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等仿制药,开展化学药新药、改良型新药、高端仿制药研发生产,打造云南仿制药生产基地。大力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仿制药企业落地楚雄,推进品种、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仿制药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四)做实彝药资源深度开发。鼓励州内生物医药企业、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加强与国内外研究实力强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进全国独家排毒养颜胶囊、红花逍遥胶囊、彝心康胶囊、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等彝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提升质量标准,深度挖掘产品的主治功能以及市场应用价值;加大对州中医院疗效确切、作用机理明确、成熟可靠的彝药院内制剂深度研发,力争地标升国标,申报新的彝药批准文号,培育彝药品种集群,为彝药发展提供品种支持;对民间组方、验方进行系统收集整理,开发新的彝药院内制剂。积极争取国家、云南省对彝医药研究和成果转化的支持,加快彝医药资源深度开发和研究成果转化应用。

)推进医药工业企业聚集。充分发挥楚雄州中(彝)药、中药材资源优势和得天独厚的彝族医药文化及生态优势,打造重点生物医药企业集群及产业链,构建以中(彝)药、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饮片、仿制药、植物提取物、保健食品、健康产品等为主导的五大企业集群:

1.中(彝)药。做大做强盘龙云海、天利药业、龙发制药、金碧制药等传统优势品牌和优势企业,加快对企业现有的独家品种、中保品种、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二次开发”;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和大型制药企业的合作,加强对中(彝)药、名医名方的筛选,加大彝药新药研究开发力度;培育重点品种,特别是重点培育和打造单品种年销售5000万元以上的药品制剂品种,形成品牌效应。

2.新型中药饮片。培育壮大云南神威施普瑞药业有限公司、云南瑞药金方现代中药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为主的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饮片企业集群,推进中药材规模化、产业化开发利用。

3.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依托楚雄州丰富的生物资源,加快开发生产天然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特殊用途化妆品及日化产品等健康产品。以“金三七”牌三七口服液、“聪滋”牌摩尔农庄饮料保健食品、雨生红球藻虾青素软胶囊、“盘龙云海”牌诗莉薇胶囊和柏妮丝胶囊、“一致”魔芋系列健康产品等为重点,打造天然健康产品品牌。

4.植物提取物。以雨生红球藻粉、雨生红球藻虾青素、桉叶油、桉叶素、松节油、岩白菜素、灯盏花素、三七皂苷、玫瑰精油及玫瑰系列产品、紫胶及系列产品等为重点,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天然提取物,并不断延伸产业链,积极开发香料、精油、植物补充剂、食品添加剂等新产品。

5.化学原料药、仿制药、生物制品。大力发展大宗化学原料药以及辅料、包装材料等配套产业,借助特色原料药产业,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仿制药研发生产方面的交流合作,探索建设仿制药研发生产国际合作基地,打造仿制药聚集区和企业集群。

“十四五”末,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生物医药研发、生产、流通、服务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努力把楚雄州建成全国一流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基地、云南省工业大麻产业试验示范基地、云南仿制药生产基地、云南省重要的生物医药聚集区。到“十四五”末,力争全州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达300亿元。

三、绿色食品制造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绿色食品牌”战略部署,以“强基础、聚特色、提规模、育品牌”为重点,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工业。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好农业设施、种植、养殖等基础建设,紧紧围绕果蔬、核桃、野生菌、腐乳、畜禽等具备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突出重点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重点企业,以有机化、设施化、数字化赋能,聚焦发展果蔬、核桃、野生菌、腐乳、畜禽等精深加工企业集群和品牌,打造一批高端农产品加工基地,提升楚雄农产品原料加工能力、水平和档次,推动其转型发展。着力推动楚雄州绿色食品工业规模化、特色化、绿色化、组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

(一)果蔬加工。鼓励支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度,重点发展蔬菜保鲜、速冻蔬菜、脱水蔬菜、发酵蔬菜、果汁饮品等精深加工系列产品,逐步提高冻干蔬菜、速冻蔬菜比重,开发蔬菜果汁饮品、汤料包、蔬菜粒等高附加值时尚产品。冬早蔬菜加工以元谋、永仁、禄丰、双柏为主,秋季蔬菜加工以楚雄、禄丰、姚安、牟定为主,夏季蔬菜加工以武定、南华、大姚为主;保鲜水果、果脯、果干、果粉等系列产品以元谋、永仁为主。

(二)肉类加工。支持发展一批特色养殖业及精深加工项目,发展畜禽产品精深加工业,提升畜牧业附加值,形成猪、牛、羊、禽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营销产业链,提高畜禽产品加工率、丰富产品系列、提升产品档次、扩大产业规模。生猪以南华、禄丰、楚雄为主;肉牛以禄丰、姚安、元谋为主;肉羊以大姚、双柏为主;特色鸡以武定、大姚为主。

(三)核桃加工。“扶优、扶强”原则,整合农业、林业、工业等各方面扶持资金,集中扶持一批核桃干果、核桃乳等核桃精深加工骨干企业、产业集群,着力培育壮大云南摩尔农庄、大姚广益、大姚华盛饮料、姚安盛林核桃庄园、南华富源核桃产业等龙头企业规模,带动全州核桃产业规模化、绿色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

(四)野生菌加工。以开发和引进保鲜、速冻、冻干、脱水、盐渍、营养物提取等系列产品为方向,着力开发膨化菌类食品、调味菌类、休闲食品、多糖提取、保健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着力提高产品加工比例和高端产品比重、并提高产品附加值。精深加工以南华、楚雄为主。

(五)食用植物油制造。鼓励利用油料挤压膨化、冷榨、逆流冷却干燥等新技术进行油料生产加工,扩大以菜籽油为主的食用植物油的产量,大力发展核桃油、橄榄油等木本油料精深加工的规模。加工地以楚雄、禄丰、牟定、大姚、永仁为主。

(六)调味品制造。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扶持牟定腐乳、云泉豆瓣酱、禄丰香醋、妥甸酱油等调味品制造扩大产业规模,积极开发咸菜类(泡菜、泡姜、泡辣椒等)、鲜菜类(葱、蒜等)、干货类(花椒、干辣椒、姜片、姜粉等)和香精香料为主的调味品制造产业。加工地以楚雄、禄丰、牟定、双柏为主。

(七)饮料制造。充分发挥多季节、多产品原料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核桃汁、玉米汁、芒果汁、酸角汁、野生菌等系列饮料。鼓励发展低热量、健康营养等冷藏果蔬汁饮料、活菌型含乳饮料。规范发展特殊用途饮料和桶装饮用水。加工地以楚雄、元谋、禄丰为主。

(八)酒类制造。充分发挥楚雄州粮食产能优势,以品牌建设为核心,以重点企业为龙头,以资源整合为抓手,以市场营销为手段,积极发展地方特色的清香型白酒、保健型泡酒等,稳步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九)保健和营养食品制造。充分利用楚雄州生物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孵化和培植创新型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研制新产品,积极开发以魔芋、葛根、芦荟、食用花卉、豆类、蜂蜜、食用菌等为原料的保健和营养食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加工地以楚雄、南华、元谋为主。

“十四五”末,力争全州绿色食品制造业实现产值350亿元以上。

第三节 重塑烟草工业、绿色化工传统产业新优势

一、烟草工业

巩固楚雄烟叶在全国、全省的地位,进一步增强烟草产业省内外的影响力、竞争力、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稳定烟农队伍,提升烟叶质量,保持卷烟稳定发展,加强品牌结构合理化建设,积极推进产品创新与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开发细支、短支、爆珠烟等时尚产品,加快新型烟草制品的研发和储备是获得未来市场的重要发展方向。进一步提升高价位烟、高档烟及及一、二类烟的比重,降低三、四类烟的比重,达到全省、全国的平均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和5G信息技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烟草产业转型发展。

(一)提升高端烟,巩固中端烟,满足市场多样化、多层次和多人群需求。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的要求,积极研发推广新型烟草制品,不断提高一、二类烟比重,大力开发低温卷烟、无烟气烟草制品等新型烟草制品。

(二)提高烟草综合生产能力。以基地单元为载体,全面转变烟叶生产组织模式,建立专业化服务体系,标准化组织烟叶生产,改善烟区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进烟草产品减害降焦,以高端突破提升卷烟品牌价值,提高烟草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三)保证烟叶质量的稳定性。根据品种与区域的不同,建立工业需求与品种、区划、生产技术三者的有机联系,加强烟叶分级质量控制,保证烟叶内在质量的稳定。

(四)挖掘烟草潜力发展生物制品业。积极探索发展烟草转基因药用蛋白、疫苗、抗体等领域,丰富烟草产业内涵,实现产品多元化。

(五)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新型包装印刷、辅料生产、香精香料等烟草配套产业发展,加快楚雄市华丽包装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高档香烟接装纸、铝箔纸扩建整体技改搬迁,完成废物综合开发利用、烟草生物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

(六)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以红塔集团楚雄卷烟厂、南华烟叶复烤厂、华丽包装、鹿城彩印、大姚彩印等集烟草、为一体的复烤、加工、包装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十四五”期间,力争烟草工业年均产值保持在100亿元以上。

二、绿色化工

依托楚雄州资源优势以及化工产业发展基础,立足中缅原油管道年输送原油2300万吨的资源条件和安宁一期1300万吨/年大炼油项目为产业基础,依托云南石化、广西石化、云天化等现有化工原料,利用楚雄州区位条件、环境容量等优势,按照“减油增化”建设百万吨级乙烯项目延伸加工产业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发展绿色化工产业,建设整体规模和效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大型现代绿色化工产业基地。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延伸产业链条,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构建煤化工、磷化工的精细化工有机结合的发展体系,延伸通用合成材料、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等中下游产业链。

(一)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楚雄州规划布局楚雄云甸化工园区和禄丰勤丰化工园区两个化工园区。产业规划为一主两辅的产业结构体系。一个主导产业——核心引擎:精细化工产业(化学制品、化工新材料、及其它符合产业发展政策和环境保护要求的精细化工产业)。两个辅助产业——多元发展:1、钛化工及其延伸精细化工产业;2、磷化工及其延伸精细化工产业。楚雄云甸化工园区,以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化学制品、化工新材料及深加工、以及其它符合产业发展政策和环境保护要求的精细化工产业),重点承接地方化工企业搬迁入园和承接其他地区先进化工产业入园。禄丰勤丰化工园区:钛化工和磷化工、有色化工新材料等新材料集群产业区,积极承接其他地区先进化工产业入园。

)依托现有产业优势,打造产业生态链。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延伸产业链条,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改造传统化肥产业,优化品种结构,构建煤化工、磷化工、林化工有机结合的发展体系,延伸通用合成材料、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等中下游产业链。发挥资源优势打造以松香产品为主的林化工产业链。

)强化服务,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进龙佰禄丰钛业6万吨/年氯化法钛白粉项目,同时启动改建20万吨/年氯化法钛白粉及相关配套项目最终达到30万吨/年氯化法钛白粉及相关配套项目;天宝磷化工公司改造提升现有饲料级酸氢钙生产线,最终形成年产45万吨饲料级磷酸氢钙、25万吨饲料级磷酸二氢钙产能;云南德胜钢铁公司钒钛金属生态产业园项目包括德胜煤化工改造提升焦化项目,形成100万吨/年以上焦化产能;云南森美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9000吨松节油系列产品建设项目、年产500吨紫胶桐酸、年产1000吨植物源杀菌杀虫剂生产线项目。

)积极争取百万吨级乙烯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启动百万吨级乙烯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抓住国家在新一轮《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进行修订的机遇,继续加强与中石油的沟通合作,争取在中石油“减油增化”转型升级方案中,考虑在楚雄州布局建设百万吨级乙烯项目,加大与省和国家的汇报对接,待项目成熟后积极争取纳入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中石油集团沟通合作。在进一步加强与云南石化、云天化的沟通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目前云南石化1300吨炼油项目生产的化工产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下游化工材料加工企业,加快化工市场培育,为未来布局石化项目创造条件。继续深化楚雄州与中石油集团在石油储备库项目、调峰电厂建设、新能源项目发展方面的合作,加强与云南石化有限公司和云天化的合作交流,争取在我州规划布局相关项目,进一步夯实合作基础。

)加快化工园区标准化建设,为化工产业发展搭建平台。进一步优化全州化学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规范化工园区建设,提升安全发展和环保管理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动获省批准确认的禄丰勤丰化工园区和正在申报的楚雄高新区云甸化工园区标准化建设工作,达到化工园区内化工企业相对聚集、生产加工体系匹配、产业联系紧密、原材料互供、物流成熟完善、公用工程专用、污染物统一治理、安全设施配套、资源利用高效、管理科学规范。搭建绿色化工产业发展平台。

“十四五”末,全州绿色化工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争取百万吨级乙烯项目落地楚雄建设,绿色化工产业产值力争达到600亿元。


第四章  优化产业布局

“十四五”期间,在全州生产力空间布局基础上,进一步把握龙头企业、产业链条、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四个关键环节,抓技改优化存量,抓招商扩大增量,抓铸链培育集群,抓创新增强动能,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抓工业经济,大兴实体经济,发展绿色制造、先进制造、智能制造,持续打造千亿级产业、百亿级企业楚雄高新区、禄武产业新区双核发力,推动重点产业向重点区域布局,实施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计划,推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南华、大姚、元谋、姚安、永仁、双柏、牟定因地制宜,重点发展绿色食品、绿色能源产业。在互联互动、共同发展中完善“双核引领、链式集聚、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

1 楚雄州 十四五 ”绿色制造业 体系空间布局图


第一节 双核引领

楚雄高新区是地方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载体,是支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点。楚雄高新区按照“优化空间布局、聚集优质资源、县(市)区联动融合发展”的原则,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一心、双核、四园”的空间布局,高新区将楚雄发展条件较好地区纳入高新区规划控制范围,促进要素有效流动和经济相互交融,有效分工、产业协同、辐射带动,实现更大区域内的一体化协调发展。禄武产业新区立足产业资源禀赋优势,找准定位、突出重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环保、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通过发挥高新区和禄武产业新区的优势,引领推动全州经济发展。

一、以楚雄高新区为支撑的核心引擎

(一)发展定位

楚雄高新区主动接轨昆明、融入滇中、带动滇西发展,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打造开放合作平台,发挥综合保税、空港临港经济和自由贸易试点区等作用,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数字经济,统筹推进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链接、资源整合,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发展“飞地经济”,探索各园区开展“托管园”和“共管园”等分工协作新模式,实现互补性产业合作共赢。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参与创建昆玉楚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楚雄州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

(二)产业发展重点

重点打造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冶金化工和烟草及配套产业,加速关联产业配套,提升产业链式发展水平。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金融物流和商业服务等生活生产配套,逐步把更多的城市功能、公共服务植入园区,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二、以禄武产业新区为支撑的核心引擎

(一)发展定位

充分发挥禄丰东靠昆明、武定东邻昆明、北连金沙江经济带的独特区位优势,形成近期以禄丰市区和武定县城为支点,中远期以禄丰东部产业新城为中心,禄丰、武定2个县城为支撑的半小时经济圈,依托禄丰千亿元和武定百亿元省级工业园区,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冶金及新材料、石化、装备制造、旅游文化、现代物流等产业。建成重要的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建成我国面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重要产业辐射中心;建成国家级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融合发展的高新产业技术区,云南省重要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示范区;建成滇中崛起增长极核心区域。

(二)产业发展重点

1.重点打“新型重工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石化产业、新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业三大产业。石化产业发展芳烃项目及下游产业链、烯项目及下游产业链。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硅材料、钛及钛基新材料、铜及铜基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包括石油化工新材料、精细磷化工材料、特钢新材料、钒钛新材料装备制造业涵盖光伏制造产业、数控机床设备制造业,全方位推进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

2.积极培育“绿色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制造业、现代物流产业、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其中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制造业包括花卉产业、蓝莓产业、绿色食品制造业。禄武新区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利好的政策环境与市场环境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通过完善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的整体效益。现代服务业涉及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大健康与旅游文化产业、科技金融服务业和现代教育及科技研发产业,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实现商业模式、服务方式、管理方法的创新。禄武产业新区处于国家流通网络和市场体系规划东西中线次级重要节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发挥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作用,是禄武产业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点。

第二节 链式聚集

按照楚雄州生产力空间布局和重点产业发展要求,跨县域集中规划建设产业基地,聚合生产要素,提高产业集中度,培强壮大优势产业。采用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方式,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强化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创新、完善区域性合作和利益分享机制,以硅、钛、铜、钒钛钢铁、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制造、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为重点,推动优势骨干企业跨县域、跨行业发展,培育一批技术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公司和企业,实施“强链、补链、延链”计划,推动实施“基地建设”行动,全力推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推动项目载体科学布局。围绕各产业链实现企业、产业聚集,进行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组织的优化,从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一、光伏之都核心

以打造绿色硅光伏全产业链为目标,围绕水电硅材加工一体化建设,重点在水电、环境、资源等优势明显的县市布局水电硅材加工一体化产业集群。以隆基绿能、宇泽半导体、晶科能源、川至电子材料等企业入驻楚雄发展为契机,突出硅材全产业链布局,积极构筑硅光伏、硅电子、硅化工和碳化硅产业链。以楚雄隆基为依托,联合下游太阳能电池、组件厂商与配套产业,突出建设硅产业园和光伏特色小镇,建成年产值超过500亿元的硅产业集群,努力将楚雄州建成全省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水电硅材加工一体化产业基地和光

伏制造产业示范基地,打造光伏之都核心

二、绿色钛谷

依托楚雄州钛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尤其是水电资源优势,以产品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为动力,延伸钛产业链,实现钛产业建链延链扩链发展目标。规范钛矿采选业,建设绿色矿山典范;整合及改造提升高钛渣和硫酸法钛白粉生产工艺装备,优化区域布局;大力发展高端氯化法钛白粉和转子级海绵钛,鼓励各类企业全面发展钛合金、钛制品等适销产品,以及适用于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的高端钛材料,努力提高楚雄州钛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把楚雄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钛初级原材料及深加工产业区,

打造绿色钛谷。

三、绿色钒钛金属产业聚集基地

钒钛金属生态产业园以楚雄州现有钢铁生产项目为基础,依托攀西和楚雄钒钛磁铁矿资源优势,以钒钛新材料产业为发展方向,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建设生态园林式产业园,构建生态型产城融合功能区,最终形成以钢铁为辅,钒钛新材料为主导的新型产业,实现现有钢铁企业退城入园,转型升级。在传统钢材生产基础上,延伸产业链,向钒钛金属生产、精深加工、装备制造、装配式建筑构件等高端延伸,进一步开发航空航天、钛材等产品,实现产业升级。坚持环保建设“高标准、高起点”,吸收引进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全工艺流程安全环保管控,打造自然风光协调、污染控制措施严格、循环经济型的绿色制造基地。(见图4

四、绿色智能数控装备制造基地

楚雄州绿色智能数控装备制造产业园以云南锦润数控、云南润霖精密机械、大姚祥华等重点企业为龙头,完善产业配套,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带动智能数控装备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打造数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园区规划用地1403亩,2020年建成面积274.48亩,拥有标准化厂房17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6户,实现产值5.7亿元,就业1200余人。“十四五”期间,全力加快绿色智能数控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着力推进数控龙门加工中心,炮塔铣整机、光机生产等重点项目,建设国内先进智能化铸造生产车间,提升技术研发水平,打造绿色智能数控装备制造基地。

 

五、生物医药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延伸生物医药工业产业链,以彝医药为抓手,打造彝医药品牌。加快推进神威施普瑞现代中药产业化项目、瑞药金方破壁饮片产业化项目、龙发制药GMP生产基地项目、铭鼎药业技改搬迁项目、裕丰药业中成药六条生产线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做强现代中药、中药饮片、植物提取物、保健食品、健康产品加工业。着力引进一批生物医药大企业大集团到楚雄聚集,建设全国一流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基地,打造全国生物医药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六、工业大麻产业示范基地

立足工业大麻综合开发利用,以工业大麻种植和花叶精深加工为重点,探索科研育种、高效种植、深度萃取、全域监管等“楚雄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协调好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实施短期重点发展育种、种植、提取和加工等环节与长期谋划开发应用领域相结合的战略思路,把工业大麻产业作为发展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的重要抓手,依托方盛制药工业大麻加工基地、麻叶生物、赛维汉普等工业大麻集群产业化项目,坚持统筹规划、确保依法依规,推进全州工业大麻种植业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努力将楚雄市建设成为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工业大麻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引领区、产业链构造和整合示范区、行业监管先行区,为全州生物医药工业发展打开突破口和提供新的动能支撑。

七、绿色铜产业集聚基地

充分发挥铜加工优势,依托铜基新材料科技创新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通过技术研发、产品升级、规模扩张、产业配套和产品链延伸。延伸 铜精矿、铜冶炼、阴极铜的铜冶金产业链,积极发展铜基新材料,开发高端精密铜材、铜线材、铜杆、高导新材料等新产品。

八、绿色石化产业基地

盘活存量资源,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增量抓招商,坚持把延伸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作为招商引资的方向,以高端产业为引领,瞄准全国500强,招大引强。立足中缅原油管道年输送原油2300万吨的资源条件和中石油一期1300万吨/年大炼油项目的产业基础,利用楚雄州区位条件、环境容量等优势,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延伸产业链条,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构建石油化工、煤化工、磷化工、林化工有机结合的发展体系,延伸通用合成材料、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等中下游产业链。

第三节 多点支撑

 

双柏、牟定、南华、大姚、姚安、永仁、元谋,因地制宜,围绕“一县一业”,突出特色发展,培育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打好“绿色食品牌”和“绿色能源牌”。

——双柏县:重点发展以中药材种植、植物提取物、中药饮片、工业大麻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以精制茶、畜禽加工、调味品加工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业,以木材深加工为代表的林产品加工业。

发展壮大茯苓、白扁豆、佛手、重楼、黄精、天门冬、葛根等中药材种植,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并打造相关中药品牌。加快推进中药材种植及加工一体化建设,依托云南森美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云南白药集团战略合作、天然生物碱提取产业化、云南工麻科技有限公司等重点项目,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实施品牌战略和聚集发展战略,提高制茶工业化程度,推动茶产业资源、企业和品牌的整合和重组,壮大龙头企业,做强精制茶加工业,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业。

——牟定县:重点发展以牟定腐乳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业循环经济产业。

做大做强做优牟定腐乳,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不断提高腐乳产业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组织化、市场化水平。重点打造种植基地、庄三腐乳产业园区及彝和园文化腐乳一条街,把牟定建设成为云南省腐乳产业示范县、全国重要的腐乳产业基地。依托牟定县国家大宗固废基地优势,以郝家河和黄龙山工业集聚片区为中心,实施基地基础设施、管理创新中心、循环经济信息统计及交易平台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建尾矿、工业固废、轮胎、塑料等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废旧电池、机动车拆解回收利用、铅锌冶炼等项目。

——南华县:重点发展以野生菌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业。

“国家外贸转型升级食用菌基地”建设为契机,着力提升野生菌精深加工规模和水平。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创新供应链,做强野生菌保鲜、速冻、冻干、脱水、盐渍、营养物提取等系列产品精深加工、研发、市场销售及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延伸产品。加强产业、贸易和服务的有机结合、推进外贸转型升级,把野生菌原料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推动野生菌产业做大做强、转型升级发展。

——大姚县:重点发展以核桃、蜂蜜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业;以汽车配件为主的装备制造业。

围绕“中国核桃之乡”建设,创新核桃产业发展思路,培强做大广益、华盛等一批有实力的核桃加工大型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延伸食品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打响“野坝子蜂蜜”品牌,培植以石羊、龙街、赵家店为重点的新蜜源及蜂业养殖区;进一步研究开发蜂王浆、蜂花粉、蜂胶、蜂蜡、蜂蜜饮片等蜂蜜系列产品,以百草岭蜂业、汇源蜂业等龙头企业为重点,开展蜂蜜含片等保健品的开发。依托汽车配件、水利设施加工制造的发展基础,大力发展汽车配件、水利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全面完成大姚机械厂退城入园整体技改搬迁工作,推进州绿色产业发展基金投资入股,努力推动现股权上市交易。培育发展生物医药、绿色能源、蚕桑等产业。

——姚安县:重点发展以有机果蔬分选加工、肉牛加工、果蔬饮品和特色食品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业。

姚安“牛、花、菜、果”等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优势为依托,大力延伸产业链,拓宽价值链。以现代肉牛产业体系建设为目标,抓实“草畜配套、规模养殖、科技支撑、扶持龙头、品牌打造、社会服务”六大措施,形成“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格局,把姚安建设成为云南省“一县一业”肉牛生产基地县。以玫瑰花、魔芋、姚安山药、绿色蔬菜、软籽石榴、核桃及梅干菜等初级农产品为原料,引导企业瞄准市场需求,加大研发力度,引进先进工艺设施,提高精深加工能力,构建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打造全省一流“绿色食品牌”优势示范区。

——元谋县:重点发展蔬菜、水果、花卉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业、绿色能源产业。

充分利用热区资源,聚焦蔬菜、水果、花卉等优势产业,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核心,推进“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和“科研+种养+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发展,重点围绕香葱、番茄果脯、果酒饮料、肉类加工、粮油加工,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生物食品、绿色食品、营养食品和方便休闲食品。以元马镇、黄瓜园镇为中心,充分利用元谋县独有的光热、气候以及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促进以两镇为核心的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2021年乌东德水电站实现全部机组投产发电为契机,充分发挥水电优势资源。扎实推进“光伏+农业”“光伏+林业”等领域的发展,不断延伸绿色能源产业链,把元谋建成全省重要的绿色能源示范县。

——永仁县:重点发展以芒果、油橄榄、松露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绿色能源产业,积极承接攀枝花产业转移。

发挥永仁的气候资源优势,以经济林果(葡萄、油橄榄、鲜果)、蔬菜、野生菌、蚕桑、中药材、畜牧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以芒果、油橄榄、松露为重点,加大“三品一标”认证,着力构建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动生产和产品标准统一、区域品牌统一、包装标识统一,努力把永仁建设成为国家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和全省重要的绿色健康食品供给基地。充分利用日照全省第一,全国第二的优势,发展以太阳能为重点的绿色能源产业,着力打造太阳城。以承接攀枝花及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为重点,培育发展新型铸造、机械加工、装备制造业。


第五章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围绕全州经济发展目标,优化存量、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增量、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数字经济发展,逐步形成新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格局。

一、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以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为牵引,实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攻坚战,梳理确定一批重大领域关键技术和行业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急需攻克的核心技术项目清单,针对性地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力争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通过科技入滇、揭榜挂帅等引进技术方式,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实施产业基础高级化工程,组织实施一批工业强基项目。

二、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升级

实施推进新一轮企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继续抓好省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州“百项”工业重点项目实施,加大企业技改支持力度。对民营企业实施的技改项目,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省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重大装备国产化项目。采取直接补助、贷款贴息、事后奖补、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企业进行新一轮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培育骨干企业转型发展。利用州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对龙头骨干民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科研成果转化等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全面提升企业设计、制造、工艺、装备、管理水平。推进冶金、化工等传统企业实施设备更新和升级换代,支持企业淘汰老旧设备,引进和购置先进装置,支持企业发展中高端产品。优化产品结构,加大新产品研发,增加产品新功能,培育新的市场增点。

三、强化企业创新平台建设

持续加大普惠性财税政策落实力度,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平台建设。积极组织认定国家、省以及州级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建设一批高水平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支持企业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政产学研合作机构,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创新联盟。加大对企业技术平台建设发展支持力度,强化组织协调,整合各方资源,加强服务支持,优化发展环境,打造一批定位明确、载体多元、人才集聚、生态优良的发展创新创业平台,为企业发展壮大、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动态管理和绩效评价,对已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进行跟踪服务,掌握企业技术中心运行情况。开展企业技术中心评价认定,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对作用发挥差,不能实现技术创新引领作用的进行“摘牌”。发挥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企业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研发实力,探索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发挥行业领军企业在产业链协同创新中的头雁效应,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利益分配机制。加快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培育提升一批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在产业培育打造中,地方政府、高校、产业、企业等已成为共生互荣的利益共同体乃至价值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

四、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

坚持把质量强州和品牌建设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支持企业开展提升质量品牌的行动。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标准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瞄准行业标杆,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品牌附加值,打造知名品牌和名牌产品,实施重点质量品牌建设项目;举办品牌宣传推广,培育一批楚雄知名品牌。对以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项目,优先列入省、州重点转型升级项目计划,并予以大力推进、重点支持。鼓励企业导入并实施卓越绩效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对获得中国质量奖、州政府质量奖的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云南名牌以及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进行奖励。

五、开展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

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开展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从生产制造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提供生产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在研发、设计、生产控制、运营管理、采购分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实现专业化、高端化发展。鼓励制造业向产业链两端高附加值生产服务拓展延伸开展工业设计服务外包,在全州范围内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工业设计市场。提高供应链管理标准化水平,增强供应链的可视性和可溯性。强化供应链节点管理和关系管理,以联盟等形式增强战略互信。

第二节 加快民营经济改革创新

伴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需求结构快速调整,对供给质量和水平提出的新要求,长期以来,我州民营企业过度依赖低成本要素投入的粗放发展模式,企业管理制度落后,思想观念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核心市场竞争力引发的生产经营困难,融资困难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州民营企业生存发展再次面临新的挑战。加快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从更深层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民营企业实现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合作与竞争,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真正推动民营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楚雄州时期的民营经济改革创新,以“一企一策”系列政策为支撑,以破解企业、政府融资难为核心,以推进企业股改为突破口,以应用多种金融工具为手段,促进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为路径,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参与收购、产权受让、投资控股、合资合作等方式全面参与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实现企业产权多元化,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增加职业经理人及技术骨干、核心员工持股比重,使企业经营层和骨干人员与企业长远发展紧密连结起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楚雄州在新的金融背景下破解融资难题、搞活企业、培育产业的全新探索,也是十四五期间的主攻方向,是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具体实践。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整合县域资源,打通政府与企业市场化合作通道,将政府有形的手与金融机构、企业无形的手紧密结合,走出一条金融和产业良性互动发展工业经济的崭新路子,推动楚雄州企业培强壮大和重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目标推进民营企业股份制改造

以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规范经营管理,完善治理结构,引导鼓励优质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培育企业挂牌上市后备资源。注重引进具有较强实力的专业化战略投资者,优化企业股东构成和股权比例,建立具有战略联盟和合作关系的开放型股权结构。按照现代公司治理要求完善政府平台公司的治理机制,完善公司内部管理制度、理顺规范公司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增强平台公司自身造血能力,大力挖掘现有资产的潜力,提高经营收益。整合地方政府现有有效资产特别是经营性资产,激发企业内生活力,加快市场化发展步伐。

二、打通政府与民营企业市场化合作的通道

按照市场化方式和资本运营方式,打通政府支持引导产业的市场化合作通道,发挥好政府这只“手”的撬动作用。根据国家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相关要求,加快推进政府平台公司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解决好政府职能延伸和企业自主经营两者之间的关系,推动融资平台公司尽快转型为市场化运营的国有企业,依法合规开展市场化融资,朝着“市场化”和“实体化”的方向转型,为打通政府与企业合作渠道奠定基础。政府平台公司依托掌握的土地资源和项目资源与社会资本合作经营,发挥国有资本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非国有资本的活力、创造力。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引入民间资本或其他资本,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国企和民企混改,相互持股,改变原来一些融资平台公司有形无实运作状态,进一步壮大融资平台实力,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和融资能力,增加民企私企各项资质,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三、发挥政府引导资金的杠杆效应

建立绿色产业发展项目库,由州级行业主管部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并储备推荐优质企业,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政府支持领域和产业。由财政直接补贴变为产业引导投资资金模式,利用杠杆效应撬动社会资金跟进。发挥引导基金的放大功能,直接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投入问题;拓展国有资本投资渠道,增强国有资本带动力和投资效益;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拓宽社会投资渠道;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四、以企业上市培育推动企业转型

楚雄州新材料、医药产业等产业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集中度和龙头企业带动力还不明显,一个产业拥有几家上市企业,不仅可以有效发挥上市企业的集聚带动作用,还可以借助企业上市、开展资本运作,将有效推动同类企业、产业上下游之间相互兼并重组、资源整合,提高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从而加速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达到结构优化、经济转型目的,形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劲带动。上市企业是质量、品牌和竞争力的代名词,能在更大空间、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吸纳要素资源、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从而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的工作路径,坚持“企业主动、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中介联动”,以楚雄高新区、禄武产业新区及骨干企业为重点,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推进企业上市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推进楚雄州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新四板上市融资,力争,“十四五”末,全州规上企业要有30%以上实现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不同板块培育和推动企业上市,最终实现到上市企业达到15户的目标。

在培养楚雄州本土企业上市的同时,推广楚雄州招商引进隆基绿能科技股份公司、龙蟒佰利联集团等上市企业的成功模式,利用楚雄州产业发展基础、水能、矿产资源等优势,通过开展精准招商、定点招商、以商招商等多渠道、多形式的招商引资模式进行重点招商,在招商过程中优先选择上市公司落户楚雄。对于正在寻求战略的本土企业,可以通过引入上市公司进行收购、并购的模式,通过股改明晰股权,对企业优质资源打包入上市公司,充分盘活企业资源,激活企业发展后劲和活力。

五、形成产业发展与资本回报的良性循环

一是通过“混改”成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要以股改上市为目标,建立股权清晰、治理结构完善的现代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在A股、新三板、新四版挂牌上市后,国有资本可通过在二级市场减持、挂牌转让等方式实现退出,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二是混合所有制企业已具备一定的发展规模,但暂不具备直接上市条件的,可引导企业引入上市公司对企业进行并购,实现间接上市。这样既达到了对企业的帮扶目的,又便于国有资本的退出。三是通过股权出让或原股东回购退出。四是如果企业经营不善,通过破产清算、解散清算、资产重整等方式,保证原注入资产清退,并保障设备资产折旧摊销部分的价值返还,避免国有资产损失。

第三节 创新产业园区发展模式

以园区优化提升和创新发展为契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培育绿色化、高端化产业集群为发展重点,努力提升基础设施及配套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园区深化改革、优化提升、产业集聚、高质量发展,切实增强园区对全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

一、强化规划引领,抓牢园区发展之“灵魂”

园区规划是园区发展的导向性计划,解决关于园区产业“发展什么、怎么发展、在哪发展”等重要问题。好的园区规划可以有效提高园区资源尤其是稀缺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园区产业的高效发展,从而将带动园区经济加速发展。楚雄州园区发展一定要求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坚持关联发展、成链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和合作发展的原则,统筹“多规合一”,注重园区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林地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相对接相协调。各园区的现状、资源禀赋和发展前景,按“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思路,坚持特色立园,错位发展、差别竞争,明确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优化产业和空间布局,避免全面开花带来的无序竞争和盲目发展。突出园区规划权威性和严肃性,规划一经制定,就要严格按规划建设,决不能随意调整规划,所有新入园的项目要符合规划要求,对现有严重不符合园区定位但已入园的项目,可通过转型升级或实施搬迁使其符合园区的定位。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展开产业园区规划布局,发挥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推进企业、项目之间在产业链延伸方向上建立相互配套,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二、锁定主导产业,巩固园区发展之“根本”

锁定主导产业既要充分考虑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区域分工协作等因素,也要注重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等重要因素。不同县市的产业园区要发挥比较优势,做好产业定位,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一是要基于资源优势定位。人力、信息、资金等社会资源构成了一个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园区要充分发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进行科学定位。二是要基于区位优势定位。县市的区位优势主要由自然资源、劳动力、工业聚集、地理位置、交通等因素决定,产业园区要依靠产业聚集度、地理位置、交通等几方面的区位优势来确立自己的产业定位。三是基于区域产业基础定位。依据产业基础的产业定位是目前产业园区定位的主要方式,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相关产业,针对原有产业进行产业招商,并围绕产业链进行上下游配套产业的招商,形成产业集聚。四是基于区域分工协作定位。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分工协作也在不断地加深,要求区域城市间加强联合,加强分工协作,相互协调发展。五是基于产业升级定位。各园区需要进一步新形势变化,调整产业机构,引导企业加快开展技改和节能工作,以便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发展定位中要以主体功能区、云南省长江经济带负面清单为基准,统筹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融合发展。

三、优化产业布局,掌握园区发展之“核心”

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可以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促进产业链高效合作,不断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按照“双核引领、多点支撑”的工业发展布局,工业园区进行瘦身强体优化提升。高新区将楚雄发展条件较好地区纳入高新区规划控制范围,促进要素有效流动和经济相互交融,实现有效分工、产业协同、辐射带动,在更大区域内的一体化协调发展。禄武产业新区立足产业资源禀赋优势,找准定位、突出重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环保、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通过发挥高新区和禄武产业新区的优势,引领推动全州经济发展。按照打造千亿级产业、百亿级企业的思路,充分发挥楚雄高新区示范带动作用,辐射带动禄丰、武定工业产业园,推动重点产业向重点区域布局,形成产业集聚,充分发挥和完善楚雄州工业产业园区的“核心引领”作用。南华、大姚、元谋、姚安、永仁、双柏、牟定县因地制宜,围绕“一县一业”,主打“绿色牌”突出特色发展,选择适合的产业建设基地,聚合生产要素,提高产业集中度,培强壮大优势产业,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形成“多点支撑”。

四、深化体制改革,修炼园区发展之“内功”

积极深化产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工业园区开发实体化运行方式,根据“小机构、大服务、高效率”的总体思路,按照“小机构、大服务、扁平化、实体化”的原则,结合实施产业金融工程,推进“投、融、建、管、营”一体化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坚持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体系创新摆在首位。支持园区推行“管委会+开发运营公司”管理运行模式,允许国有企业、社会资本、第三方运营机构等各类主体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放管服”改革,园区内投资项目审批、企业投资项目核准、节能审查等项目审批权限,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由省级政府部门审批事项外,依照法定程序全部下放省级产业园区;推行园区自主选聘高素质人才,打破人员使用的身份编制限制,试行干部身份“档案制”、“竞岗制”、“合同制”,推行竞聘管理,建立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办法,实行择优录用、末位淘汰等制度,切实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

五、强化要素保障,增强园区发展之“体质”

促进产业向工业园区集聚、资源向工业园区集中,推动项目、企业、人才、技术在工业园区落地,资金、土地指标向工业园区倾斜,进一步增强工业园区功能作用和发展优势,统筹园区发展要素资源,增强园区“造血”功能。依法将园区用地布局和规模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城镇开发边界,并纳入县市编制的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加强建设用地供应,开辟绿色通道,缩短审批时限,对园区项目用地快审快批,支持园区依法设立纳入土地名录管理的土地储备机构,储备一定规模的建设用地。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园区投融资方式,地方政府要加大政策资金支持,用于相关产业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探索发行企业债券、申请发行融资券、开放股权结构,或实行公私合营吸纳社会资金,园区还可采取租赁融资、抵押(或质押)贷款、商业信用贷款等其他方式进行融资。

六、创新园区招商,引入园区发展之“活力”

创新园区招商模式,力求获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为楚雄州产业发展带来资本、技术、产品、市场、管理方法等。依靠重点项目打造特色园区,注重打造特色产业园区,紧扣产业发展和特色园区规划开展招商,以重点项目优化特色产业园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充分发挥特色产业优势促进项目集聚。借助龙头企业重点招商,区域招商项目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产业载体软硬件水平的竞争,可以借助政企和企业之间多方优势资源,强强联合,着力引进一批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经济效益好的优势项目,这些企业的落户,一批配套企业相继落户,形成扎堆效应。多种招商模式并存,以产业和项目导向,进一步做好功能定位、产业规划,充分发挥各地企业和传统项目、传统产业优势,以企业为主体,积极吸引投资商与当地企业进行嫁接改造、兼并重组、强强联合,走以资本引资本,以企业引企业之路,走依托企业招商之路;立足当地现有企业发展需要,大力招引与其配套的上下游产业,或通过企业自身技改扩能,以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引进一批产业链条长,关联度大的项目,从而把产业生产的前端、后续企业引进来,形成产业链招商模式;选择专业的投资中介咨询机构,按照产业定位和发展需求,在国内外广泛寻求和组织客商来考察投资,同时加强与发达地区商会、行业协会的联系,借力将成熟的招商项目推向国内外投资市场,选择最理想的合作伙伴和投资者,发挥中介招商优势;对在本地发展不佳的企业,可以通过引进外部投资者进行兼并收购,既能盘活企业,还引进了新的资本,可以走收购兼并招商的路子

七、加大基础投入,筑牢园区发展之“基石”

坚持产城共生共荣,加快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功能向综合型城市功能转变,整合各方力量全方位推动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建设、土地利用、林地、环保、交通、电网、服务业等规划要将园区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竣工。逐步推进“智慧园区”建设,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园区提供安全、高速、便捷的网络环境,通过感知网络实现园区信息数字化,建设信息资源利用体系和智慧园区应用体系,实现智慧园区运营的科学高效,从而提升园区管理服务能力。同时推进绿色园区、生态工业示范区建设,完善产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配套,重点推进化工园区污染处理和安全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园区配套功能,努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备、配套功能齐全、产业布局合理、经济发展强劲的跨越发展新高地。

八、加快优化转型,提升高质量发展“载体”

加快省级以上开发区优化提升工作,推动州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工作。加快推动楚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云南禄丰产业园、云南武定产业园高质量发展,依托楚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交通、区位、产业优势,按照分块聚集、组团发展、绿色低碳、产城融合的原则科学合理布局,打造集创新创业为一体、凸显示范引领作用的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推动云南禄丰产业园、云南武定产业园加快发展,按照千亿级百亿级园区发展目标,打造产业集群和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积极争取纳入省级重点产业园区名单。牢牢抓住产业发展不放松,产业培育和招商引资力度不减的要求,各县市充分利用现有可开发利用空间,围绕地方资源禀赋,加快建设州级特色产业园区,加快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恢复园区格局和体制机制,充分衔接规划,各县要负责州级特色产业园区的管理、建设、运营和开发工作,依法落实好节能降碳、生态环保和安全生产属地管理责任,向园区派出管理机构,落实与开发建设相匹配的工作人员,集中精力抓好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工作。按照州县齐抓共管,以县市为主的方式,确保开发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各级职能部门要厘清职责,按照专业化管理的原则,加强园区投资项目管理与财政支持、自然资源规划和林草、水务、环境、资源、安全监管等工作。

第四节 推动工业绿色发展

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落实低碳发展、绿色发展要求,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坚持节能优先的产业发展战略,以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为导向,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制度,倒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强化安全、环保、能耗、质量约束作用,严控过剩行业新增产能,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鼓励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先进产能。

一、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

加快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持续优化重点区域、流域产业布局,全面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推进各行业落实碳达峰目标任务、实行梯次达峰。

(一)全面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推动传统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节能技术改造,进一步加大节能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力度,支持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落后用能工艺、设备。积极落实燃煤减量化措施,大力推进天然气、生物质能、电能、太阳能替代燃煤,加大低效燃煤锅炉改造力度,在天然气通达的重点地区积极引导支持用户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推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行业实施生产工艺绿色化改造,用能系统优化提升。加快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纺织、轻工、机械等行业实施绿色化升级改造,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落实能耗“双控”目标和碳排放强度控制要求,推动重化工业减量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对于市场已饱和的“两高”项目,主要产品设计能效水平要对标行业能耗限额先进值或国际先进水平。严格执行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行业产能置换政策,严控尿素、磷铵、电石、烧碱、黄磷等行业新增产能,新建项目应实施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强化环保、能耗、水耗等要素约束,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壮大绿色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市场需求旺盛的产业发展新引擎,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船舶、绿色环保、高端装备、能源电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发展。

(二)加快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

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清洁高效低碳的工业用能结构,将节能降碳增效作为控制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措施,持续提升能源消费低碳化水平。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鼓励氢能、生物燃料、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在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的应用。严格控制钢铁、煤化工、水泥等主要用煤行业煤炭消费鼓励工厂、园区开展工业绿色低碳微电网建设,发展屋顶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等,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重点用能行业的节能技术装备创新和应用,持续推进典型流程工业能量系统优化。推动工业窑炉、锅炉、电机、泵、风机、压缩机等重点用能设备系统的节能改造。加强高温散料与液态熔渣余热、含尘废气余热、低品位余能等的回收利用,对重点工艺流程、用能设备实施信息化数字化改造升级。鼓励企业、园区建设能源综合管理系统,实现能效优化调控。积极推进网络和通信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降低数据中心、移动基站功耗。完善能源管理和服务机制,依据节能法律法规和强制性节能标准,定期对各类项目特别是“两高”项目进行监督检查。规范节能监察执法、创新监察方式、强化结果应用,探索开展跨地区节能监察,实现重点用能行业企业、重点用能设备节能监察全覆盖。强化以电为核心的能源需求侧管理,引导企业提高用能效率和需求响应能力。开展节能诊断,为企业节能管理提供服务。

(三)促进资源利用循环化转型

坚持总量控制、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原则,强化资源在生产过程的高效利用,削减工业固废、废水产生量,加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促进生产与生活系统绿色循环链接,大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原生资源高效化协同利用,加强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企业间原材料供需结构匹配,促进有效、协同供给,强化企业、园区、产业集群之间的循环链接,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推进再生资源高值化循环利用,培育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旧轮胎、废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旧动力电池、废油、废旧纺织品等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龙头骨干企业,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依托优势企业技术装备,推动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推进工业固废规模化综合利用,推进尾矿、粉煤灰、煤矸石、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赤泥、化工渣等大宗工业固废规模化综合利用。推动钢铁窑炉、水泥窑、化工装置等协同处置固废。以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为依托,在固废集中产生区、煤炭主产区、基础原材料产业集聚区探索建立基于区域特点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和企业加强资源耦合和循环利用,创建“无废园区”和“无废企业”。实施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通过以评促用,推动有条件的县市率先实现新增工业固废能用尽用、存量工业固废有序减少。

二、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依法淘汰落后产能

(一)强化节能审查,源头把控作用

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两高”项目要坚决整改,增量项目要坚决严控,不符合能耗双控要求的新项目不能再审批。认真开展自查自纠,严格依法查处违法违规企业,加强对违规企业整改工作的服务指导,对整改不达标或整改无望的企业坚决关停。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进行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依法依规通过汰劣上优、能耗等量减量替代等方式腾出用能空间,纳入本地区用能预算统一管理,统筹支持本地区重点项目新增用能需求。精准识别重点用能企业,根据单位产值电耗(能耗)水平,采取“有保有压”措施,实行用能绿色清单制。

(二)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

强化安全、环保、能耗、质量约束作用,鼓励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先进产能。加强投资项目审核管理,严格按照要求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玻璃行业建设项目进行产能置换,严禁新增产能,严把市场准入关,并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严控过剩行业新增产能,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巩固取缔“地条钢”工作成效。

(三)着力开展工业企业污染防治

围绕中央、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上级通报和媒体曝光问题、“回头看”期间群众反复举报的问题,工业企业“散乱污”、固体废物利用及处置、规范有色金属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等环境问题以及河湖长制推进工作,加强对行业管理和对县市工作的协调指导,建立信息互通、协同配合、步调一致的工作推进格局。发挥政府资源配置作用,帮促企业主动履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体责任。针对涉及的整改问题,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按照整改时限要求,把握时间节点,从严从实做好后续整改工作。

第五节 筑牢安全生产底线

弘扬安全发展理念,遵循安全生产客观规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统筹工业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坚持依法监管、源头防范、系统治理,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健全责任体系,着力加强法治建设,着力强化基础保障,大力提升整体安全生产水平,有效防范遏制生产安全事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

一、织牢织密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全力织密织牢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全力排查治理安全风险隐患、全力夯实安全生产基础,自觉提高政治站位,将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理念融入血液,进一步推动实现更为安全的发展,营造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认真落实《楚雄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办法》,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让安全生产责任落到实处,让安全生产工作干出实效。

二、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认真抓好工信行业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一是督导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管理,消除事故隐患,促进企业安全发展。二是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不断强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三是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推进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民用爆炸物品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工作,确保楚雄州工业和信息系统的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十四五”期间,全州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更加严密,事故总量显著减少,安全生产总体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第六章  推进信息化建设,激发数字赋能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新兴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为特征,以工业生产数字化为目标的工业4.0工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变革正迅猛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向制造业加速渗透融合,工业云、工业互联网、智能设备逐步成为制造业发展新基础,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成为生产方式变革新趋势,融合创新、系统创新、迭代创新、大众创新等正在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动力。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与不断演进,工业化正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以工业互联网为支撑,“互联网+先进制造”为方向,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已成为转方式、调结构,构建现代化工业经济体系的主攻方向。

“十三五”以来,楚雄州通过不断完善信息通信网基础设施、推5G建设、积极开展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建设、加快物联网建设及应用、加强网络维护等措施,信息通信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州信息通信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共建成通信光缆23万皮长公里。共有5条通往缅甸、老挝和越南的国际通信光缆,以及7条通往成都、拉萨、重庆、贵阳、广州的省际通信光缆通过我州境内,州际出口带宽达到2320G,县城区域和经济发达的乡镇网络具备万兆到楼、千兆到户接入能力,行政村宽带接入能力达百兆;移动通信网络覆盖不断深入,建成各类型移动通信塔站6001座,各类通信系统1.9万余站;实现光纤宽带网络和4G网络城市、乡镇、行政村全覆盖;各县城区均已开通5G基站,5G用户超过15万;建成可承载超过2500万个带物联网芯片技术的设备,以及在线的窄带物联网基础设施;共有国家级、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22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培育形成了一批新的重点产业,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基础仍然较弱,产业支撑能力不足,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生产方式转变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深化互联网与工业经济融合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和省委、省政府“两型三化”、聚力打造“三张牌”决策的具体举措,是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和发展,加快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抢抓工业互联网发展机遇,促进我州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培育发展新动能,构建现代化工业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

第一节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激发工业数据要素价值

一、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持续推进互联网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优化和承载能力扩容,实施“宽带楚雄”工程,加快老旧小区光纤网络改造、新建城镇区域光纤网络部署,提升网络传输、承载能力。深入推进三网融合,重点加快行政村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分步分层推进5G商用部署,逐步实现密集城区、城区、城市发展规划新拓展区、县乡、城郊及主交通干道区域的基站全覆盖,利用宏微、室分结合方式,强化城区、县城网络容量信号强度,形成覆盖范围广、网络质量优、业务体验佳的5G精品网络。重点面向智能制造、智慧教育、数字医疗、数字应急等应用领域,加快打造5G网络标杆,支撑5G应用。持续推进骨干网IPv6改造,全面加快IPv6规模化部署和应用。加快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推动电子政务网络覆盖到村委会(社区)。加速多功能杆、柱、桩等新型智能感知设施部署,推进地下智慧管网建设。支持基础电信企业完善NB-IoT网络覆盖,推进eMTC(增强机器类通信)网络建设。不断提升国际互联网数据传输能力和州际出口带宽,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跨境通信传输网络建设优化,加快专用通道建设,夯实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二、建设工业数据应用生态

基于楚雄州信息化建设基础,进一步优化升级数据传输网络链路,持续推进基于“互联网+”发展战略和服务于工业4.0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数据枢纽建设。通过加快数据采集汇聚、推动数据共享流通、深化数据分析应用、强化数据安全治理等,激发出数据价值。支持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升级、推动工业设备互联互通、引导企业加强数据管理等手段,推动数据全面采集、高效互通和高质量汇聚。鼓励企业间共建共用安全可信任的工业数据空间、推动公共数据开放等方式加快数据共享,以及通过数据流动关键技术开发利用、建设数据资产价值评估体系、完善数据交易规则等方式,逐步培育工业数据市场。通过加快数据全过程应用、发展数据驱动的工业新模式新业态、开展应用示范等方式推动工业大数据全面深度应用。通过提升数据平台的应用支撑作用,打造工业数据应用生态等方式,降低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工业企业数据应用的壁垒。

第二节 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

一、建设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平台

重点围绕烟草、绿色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装备制造等优势特色行业,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信息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工业互联网服务商等牵头或联合建设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平台,为行业企业提供规范、开放的集成应用服务和协同制造支撑,实现企业生产要素、能力的汇聚和开放共享,为开展生产方式和模式创新提供平台化支撑。分批遴选、培育认定区域级、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组织开展跟踪评价和动态调整。

二、构建工业互联网应用配套服务

实施工业互联网应用配套服务培育工程,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运营商,采取培育打造、引进合作等方式,集成研发设计、物流配送、融资租赁、节能环保、检测认证、工业电商、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能力,提供与工业互联网应用平台相配套的联合研发创新、产业链配套、供应链协同、企业公共服务、开发者社区等服务内容,引导工业生产服务有关配套资源和服务能力向平台汇集。到“十四五”末,工业互联网平台配套服务内容完善丰富,网络化、平台化的产业配套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三、大力培育工业互联网APP

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建设微服务资源池,开放开发环境、工具和开发接口,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APP的汇聚、管理和服务供给能力;支持面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维护和经营管理等企业关键业务环节,开发普适性强、复用率高的基础共性APP、行业通用APP和各类专用APP。支持和鼓励工业APP开源社区建设,构建工业APP培育新模式,形成开放、共享、资源富集、创新活跃的工业APP开发生态。

第三节 推动企业三化改造和上平台应用

一、推动重点企业实施三化改造

大力推动烟草、绿色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装备制造等行业骨干企业实施三化改造工程。推进生产设备、生产线数字化改造,先进数字化装备替换和数字化生产线集成,实现机器设备互联互通。加强企业内部网技术改造和建设部署,提高各类经营管理、产品研发、生产管控等工业软件信息系统的资源整合、信息共享能力,实现企业内部各类生产和资源要素信息共享。围绕产品三维模型设计与仿真、产品数据管理、加工装配可视化仿真、生产数据采集与分析、智能化工艺装备、生产管理协同与集成等关键环节,推进智能制造单元应用、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基础数据共享等智能化改造,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围绕先进制造和优势特色行业领域,组织开展“数字生产线”“数字车间”“数字工厂”示范工程,打造行业企业示范标杆。

二、引导鼓励企业上平台应用

按照“企业出一点、政府补一点、平台降一点”原则,采用政府发放服务券等方式,引导企业上平台应用。组织实施工业设备上平台“领跑者”计划,着力推动大企业IT基础设施、设备及业务上平台;依托现有资源,引导中小企业获得IT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应用普遍服务,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三、开展工业互联网新模式创新

实施生产制造新方式、新模式创新试点工程。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探索联合研发创新、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型生产制造方式,打造供应链资源和市场渠道的开放环境,输出数据采集、边缘计算、设备连接、产业生态搭建等能力,与中小企业采用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形式,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融通发展模式。

四、组织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

引导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支持企业参与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按国家、省的要求遴选一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积极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分行业、分领域培育一批示范企业,加快构建开放式、扁平化、平台化的组织管理新模式,打造基于标准、创新驱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市场化服务体系,建立线上线下协同推进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持续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周期性组织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围绕两化融合现状识别、效益分析、问题诊断、趋势预测等,形成区域、行业、企业等两化融合大数据,提高政府施策、机构服务、企业决策水平。组织企业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普及推广,培育一批示范企业,加快构建开放式、扁平化、平台化的组织管理新模式,打造基于标准引领、创新驱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周期性组织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围绕两化融合现状识别、效益分析、问题诊断、趋势预测等,形成区域、行业、企业等两化融合数据地图,提高政府精准施策、机构精准服务、企业精准决策水平。

第四节 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双创新体系

一、推动大企业双创发展

完善和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支持大型企业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孵化、协同创新、网络众包和投融资等“双创”平台,推动构建基于平台的新型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模式,激发企业创业创新活力。鼓励大企业面向社会开放平台资源,不断丰富创业孵化、专业咨询、人才培训、检验检测、投融资等服务,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发展。围绕打造产业链竞争新优势,推动大企业加强与中小企业的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形式协作,形成资源富集、创新活跃、高效协同的产业创新集群。

二、完善中小企业双创服务体系

支持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建设,引导基地向平台化、智慧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创新、智能制造、质量品牌等服务,发展面向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的信息化应用服务。打造基础研究与产业创新平台。招商引进或依托国内知名互联网、数字经济企业,打造创新创业中心,推动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智能家居、智慧交通等领域创业孵化器、创客空间、创新工场、开源社区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培育形成低门槛、广覆盖、有活力的“双创”生态系统,促进生产与需求对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合作。

三、打造技术创新平台

围绕高原特色农业、生物医药产业、钛产业、硅产业、装备制造业、工业大麻等产业,打造一批实验室、研究院、研发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吸引大型企业、知名院校、国家级及省级重点实验室、行业机构在楚雄建立研发中心,构建省级、国家级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第五节 深化智慧园区建设,打造数字应用新平台

工业园区内发展信息技术和智慧应用,通过整合园区内外资源,实现基础设施网络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功能专业化和产业发展智能化,以此提高园区产业聚集能力、可持续创新发展、区域协同发展及企业竞争力。建设智慧园区,是推动产业园区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推进园区工业互联网建设,构建工业大数据中心

分别依托互联网资源和利用5G技术,建设基于IPv6/IPv4双栈,全域覆盖工业园区、重点企业的工业互联网络,实现高速率、高质量、低时延、安全可靠、灵活组网、时间敏感的工业互联网络。建设标准统一、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开放共享的工业云基础设施,支持各县、各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现有工业云基础资源、应用服务能力的接入,为规上企业和中小规模企业上云上平台提供平台保障。建设工业大数据和物联网数据中心,推动企业、行业业务数据、生产数据、产品数据的采集汇聚。构建工业大数据共享交换和监测平台,实现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数据共享开放,利用大数据中心的分析处理能力及资源服务进行工业大数据的价值挖掘,实现工业经济运行数据的集中管理与可视化展现,提升政府对于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能力与科学化、智能化决策能力。打造工业大数据交易服务中心,促进工业大数据交易、流转和开发应用。

二、推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园区智慧化管理

围绕国家和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建设烟草、新材料、绿色能源、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行业性、区域性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推动标识解析系统与企业信息化系统、供应链系统和生产系统精准对接,促进信息资源集成共享。积极引进国内成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应用,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企业提供规范、开放的集成应用服务和协同制造支撑。

推动园区运营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建设,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一站式”园区管理服务模式,提高园区管理服务效能水平。推进各类企业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提供硬件租赁、数据托管、软件租用等信息化应用服务,以及研发设计、商务合作、咨询培训、金融支持、制造设备共享等增值服务,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多层次企业服务体系。推进园区物流服务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动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的集成创新,构建智能化区域共同配送体系。推进园区循环经济信息平台建设,促进产业链上下游间企业资源的供需对接和电子交易。加快园区生活服务信息的集成利用,为员工提供餐饮、休闲等生活消费信息,推动园区与社区生活服务设施的对接共享。到“十四五”末,工业大数据中心和智慧园区建设取得突破,工业软硬件供给能力稳步提高,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逐步成为智能制造关键应用基础设施,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更安全的网络服务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第六节 构建产业生态融通发展体系

一、着力培育工业互联网产业企业

围绕“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建设,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合作等途径,培育一批平台运营、网络支撑、应用服务、数据开发、产业链配套等骨干企业,构建服务商资源池。制定并发布服务提供商目录,形成我州工业互联网的骨干力量。到“十四五”末,形成完善的产业支撑体系。

二、构建公共支撑服务能力

实施工业互联网公共支撑能力培育工程。支持州级智库和创新中心建设,引导组建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支持社会力量加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测试验证、技术咨询、项目评估、人才培训、能力评测等方面公共技术支撑和服务机构建设。整合面向企业的政府服务、社会服务、市场服务内容,统一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增强企业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实现企业服务在线化、全覆盖、可追溯、能评估,适时开展基于平台的企业动态监测和运行分析。到“十四五”末,培育一批智库、公共技术支撑和服务机构,完成面向企业的公共服务内容整合,平台支撑能力显著提升,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第七节 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

通过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等一系列措施,到“十四五”末,楚雄州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提升制造业创新发展能力的“双创”体系更加健全,支撑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和产业生态日趋完善。

一、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5G应用与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催生新的增长点。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双创”体系不断完善。“双创”成为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双创”服务平台体系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创新资源和服务在线化、平台化和共享水平显著提升。

二、新型生产模式重点行业广泛普及

生产方式精细化、柔性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成为引领制造业高端化的重要模式,制造企业组织管理模式进一步趋向扁平开放。

三、基于互联网的服务业态成为新增长点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业电子商务等服务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智能装备和产品应用能力快速提升。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智能制造成套装备、智能产品引进和应用取得重大突破,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显著提升。

四、工业大数据中心和智慧园区建设取得突破

工业软硬件供给能力稳步提高,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逐步成为智能制造关键应用基础设施,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更安全的网络服务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第七章  保障措施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根本举措,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提升资源开发水平和产业发展层次,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战略之举,是稳增长利长远的重要抓手,是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现代工业系统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的必然选择。按照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理念,把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定目标不动摇,咬住项目不放松,扶强企业不松劲,通过扶持企业带动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支撑经济增长。

第一节 强化组织保障,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楚雄州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体系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强化相关保障措施落地见效,推动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走深走实。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对全州工业和信息化总体规划、产业优惠政策、跨县市重大项目、资源开发、利益分享的统筹,从基本思路、基础工作、发展重点、基本保障入手,突出重点领域、突出主要方向,制定具体细化方案,实行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并进一步分解目标、落实责任,确保各级、各部门开展工作、发挥作用,扎实推进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凝聚力,切实保障合力推动。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实施精细化分工、项目化推进,不遗余力开展工作。围绕建设符合时代特征的楚雄工业产业体系,推进各县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全面开放合作、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形成全州一盘棋、合力建产业的发展格局。

第二节 突出规划引领,构建工业和信息化规划体系

“十四五”时期,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对全州重点工业产业进行科学谋划,在编制全州“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县域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编制。加快构建州、县产业发展规划体系,州本级编制好“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县市编制好“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具体的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规划,确保各级各部门做到对各自要着重发展什么产业、产业园区如何布局、如何推进项目、制定什么样的保障政策等有一个完整、合理的观念,坚持规划引领发展,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对不符合规划的产业和项目,不给予要素保障和资金扶持,要为全州产业发展把控好方向、布好局。

在构建工业和信息化规划体系方面,围绕加快构建楚雄州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充分发挥重大项目、龙头企业的核心带动作用,构建起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绿色安全、动态迭代的现代化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体系。按照“全州一盘棋”的思路,围绕产业链延伸和配套产业发展,细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项目支撑和政策支持。打造产业集聚、配套完善、要素齐备、环境优良、服务高效的产业生态圈,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体系。

第三节 完善政策体系,强化要素保障

在政策体系保障方面,要结合楚雄州实际情况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建立健全相关政策配套体系,推动产业、财税、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的政策和改革举措。进一步解决产能过剩的矛盾,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从资金投入、项目审批、信贷、用地等方面完善支持政策,强化政策扶持,强化融资、要素保障、资源配置,支持重点产业招商引资、技术改造、品牌建设,既要有普惠性政策、又要有特殊性政策。

支持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优化,明确当前楚雄州产业发展方向和路径,重点产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推进措施。要推动加快产业配套体系建设,提升物流体系对产业园区发展的服务功能;鼓励和支持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优化外包服务项目;推动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业务,引导企业依托专业化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应用;推动产业配套信息化进程,提升区域整体产业配套能力。要认真落实差别化产业政策,对主导产业的重点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增强产业内核心企业的市场优势,推动产业集聚。要积极争取政策资金,争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预算内专项资金、投资向楚雄州倾斜,重点支持州内基础设施建设、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等领域。要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为楚雄州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创新招商模式,大力引进优秀企业和重大项目,主动有序承接以轻工为重点的产业转移。以省内外发达地区资本、技术、人才、管理密集区域为重点,选择各类优秀骨干企业,鼓励以大企业集团和战略投资者为主体开发建设产业园区,促进以园招商、以商建园。支持按“飞地经济”模式合作建设产业园区。

 

第四节 完善帮扶制度,优化发展环境

提高全社会对工业强州的认识,营造各方鼓励和支持发展的舆论氛围,弘扬精益、崇实、励新、开放的工业精神,凝练制造文明的精髓,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大力推广企业专注制造业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弘扬创新创业、勇立潮头的企业家精神和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工匠精神”,形成示范效应。继续实施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服务工作制度,完善市区联动协作机制。制定重点支持大型骨干企业目录,落实“一对一”帮扶联系人,深入企业一线开展跟踪服务。加大对高成长中小企业帮扶力度,切实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第五节 强化人才支撑,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是产业竞争的核心力量,是现代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当前,我们要以优化楚雄州人才发展环境为重点,突出事业引人、环境留人导向,着力破除人才引进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健全招才引智常态化机制,创新举措,培引并举,多方发力,为打赢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加强领导干部培训,使领导干部具有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具备充满时代气息的新知识、新经验、新信息、新要求。加强对企业家的培养,在提高企业家队伍建设上着力,培养具有现代理念、国际视野、战略眼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民营企业家队伍。加强对国家人才战略部署的理解、对人才政策的宣传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楚雄州实际,构建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完善体现知识价值的激励机制,营造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构建人才有序流动的制度环境,健全人才成长发展的生态环境。

鼓励企业抓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鼓励人才向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聚集,鼓励人才创新创业。鼓励企业加快产品技术研发,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项目支持力度。


第八章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说明

第一节 规划协调性

一、整体协调性

楚雄州“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在宏观政策上,符合《楚雄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在定位、布局和选址上总体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等相关规划总体要求。规划发展理念符合《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楚雄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2016-2025年)》等相关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本规划发展目标与楚雄州区域发展、经济转型和环境保护的政策、规划相符。

二、主体功能区划

规划对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定位和布局总体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楚雄彝族自治州城镇体系规划(2018-2035年)》总体要求。从区域发展定位来看,符合主体功能区划相关要求,在布局上具有一定灵活性,能照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要求,有条件避开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

三、生态功能区规划

规划在布局上总体符合《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和《楚雄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的要求,规划实施不会对农产品生态功能区、林产品提供生态功能区、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农业与集镇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和城市群生态功能区产生大的影响。从区域发展定位来看,发展规划总体符合生态功能区划要求。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

划贯彻落实《云南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举措,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不会对《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和《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楚雄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2016-2025年)》“三屏两带”的生态安全空间格局产生影响,不会对云南省和楚雄州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大的影响。

五、环境敏感区和生态保护红线

规划基本上符合《楚雄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的要求,不触生态保护红线,不破 环境质量底线,不超资源利用上线。在规划项目建设过程中,尽量减少在敏感区域布点,尽量避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地、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等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以及候鸟迁徙通道等环境敏感区,实现规划与环境敏感区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

一、土地资源

确保优先给予规划重点项目的用地指标前提下,楚雄州土地资源基本可以支撑规划实施。“十四五”期间规划在建和新开工项目用地指标应在下一轮土地总规中予以落实。

二、水环境容量

楚雄州水系分布丰富,主要有长江水系、红河水系,可利用环境容量较大。在不达标水体整治、黑臭水体整治、生态修复建设等多项环保举措的实施下,楚雄州州内水环境现状将会进一步得到改善,可满足“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三、大气环境容量

近五年,楚雄州大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排放量均呈下降趋势。根据大气环境容量估算结果,在实施大气污染物总量消减措施、满足各行业减排控制指标的情况下,综合考虑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楚雄州大气环境容量总体可以保障规划实施。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调整城市与园区的关系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严格落实大气污染源减排工程,确保大气环境容量可持续支撑区域发展。

第三节 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实施会对声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采取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可将环境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避免对生态系统所造成破坏,实现绿色发展。

一、噪声污染分析

规划实施后,施工噪声、生产设备噪声、产品加工噪声以及原料、产品运输产生的交通噪声将对区域声环境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对周围居民区、学校、医院等环境敏感区产生的影响较大。

二、水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水环境影响主要为,园区生活污水及生产废水排放对受纳水体的影响,如电镀废水(含镉、铬、铜、镍、锌、金等)、酸碱废水、含油废水等。我州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两大水系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出境跨界河流水质监测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饮水安全第一道防线更加牢固。在优化产业布局、严格环保措施、加大污水处理等情况下,废水均进入管网,对水环境影响不大,水环境容量可满足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需要。

三、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实施过程中的能源燃烧废气、工业废气排放对区域环境空气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粉尘、酸碱废气、生产有机废气(苯系物、非甲烷总烃)、燃油废气(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非甲烷总烃等)。但由于楚雄州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大气环境容量较大,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上可保障产业的发展。

四、固体废物污染分析

规划实施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工业固体废物,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若不采取安全有效的处理处置,将会对大气、地表水、土壤、地下水以及人体健康造成较大影响。在采取严格的固体废物处理措施后,固体废物可得到有效处置,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五、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楚雄州植被覆盖率高,环境敏感区多,生态环境较为敏感。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对植被群落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景观结构和功能等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采取生态保护及生态建设措施后,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第四节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一、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

切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结合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情况,落实“三线一单”要求,规划项目选址应尽量避让环境敏感区,统筹保护好水陆域自然生态空间,对优先保护、重点保护的环境敏感区、生态保护地,优先采取避让措施;对重要保护动植物,针对物种的保护需求,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等重要生态保护区域,尽量减少对主导生态功能的影响,努力促进主导生态功能的恢复。确保“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同时区域生态功能不退化,环境质量不降低。

二、声环境保护措施

对于施工噪声和加工噪声,尽量采取低噪声的施工和加工工艺,加强对施工工地的管理和员工的环境意识教育。定期开展环境监测,加强产业发展区域周边声环境敏感目标跟踪监测,对加工制造和原料、产品运输等过程中的噪声进行动态监测,检查噪声治理措施的落实情况。

三、水环境保护措施

改进生产工艺,实行节水、减污,充分利用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实现废水在规划区内循环利用,减少工业生产过程中废水的排放。强化日常运行管理,园区管理部门加强对园区内企业水污染源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对水污染源达标排放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四、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在工业和信息化规划实施过程中,通过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落实大气污染源减排工程,确保大气环境容量支撑区域发展。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工艺和设备,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对企业污染物排放实行全过程污染控制。园区重点污染源实行自动在线监测并与联网监控,确保所有重点污染源环保设施正常稳定运行及达标排放。对园区居住区、园区边界、企业厂界定期开展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逐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

五、固体废物管理措施

本着“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综合利用”的原则,对园区固体废物进行严格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输及处理,防止二次污染。采取安全、经济的收集、储存和运输方式,确保有害废弃物在最终处置前不污染环境。对于危险废弃物,安排专职人员进行监督、登记制度,进行分类收集。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固体废弃物的有效利用,实现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过程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的同时使园区产业链得到有效延伸。

六、生态建设方案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应协调规划建设与生态保护红线的关系,完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和实施行为空间管制,避免破坏生态保护红线,确保重要生态要素间的廊道联系和系统完整性,规划的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采用环境友好的设计方案,从规划、选址阶段就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制定优化方案。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应结合规划具体项目及其所处环境特点,适时优化设计方案,同步完善设计环境保护设施,提升环保措施的有效性。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周边土地规划控制。规划项目建设过程中,运输道路的选择及应尽量减少庭荫树、农田防护林等生态景观的损害及占用。施工结束后,对临时施工道路应及时予以清理并进行植被恢复。规划项目建成后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绿化,包括工程区绿化和周边区域的绿化。开展生态环境跟踪监测评价工作,同时根据动态监测结果及时完善、强化各项环保措施。

解读:解读《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楚雄州“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