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hhszfxxgk-/2023-0415003 | 公开目录:统计信息 | 发布机构:楚雄州统计局 |
主题词: |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11日 | 文 号: |
标 题:
弘扬传统民族文化 彝绣发展前景可期—2022年楚雄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调查情况统计分析
|
成文日期: |
弘扬传统民族文化 彝绣发展前景可期—2022年楚雄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调查情况统计分析
彝绣是一项深受楚雄人民群众喜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彝族民间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楚雄州坚持保护与传承并重,优势与特色并举,强力推动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并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潜力,将彝绣从“指尖艺术”转化为“指尖经济”,前景可期。根据楚雄州委《关于加快推动彝绣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2年12月由州委宣传部牵头,州统计局具体负责,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楚雄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全面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析情况报告如下:
一、产业现状
(一)基本情况
2022年1~11月楚雄州辖区范围内有彝绣活动开展的企业92家,其中:规上企业12家,规下企业80家;有彝绣活动开展的行政单位42家、事业单位(含合作社)21家;有彝绣活动开展的个体经营户257个,其中有彝绣活动开展的个体工商户218个;调查绣娘15987人,其中:有订单合同的绣娘276人、有劳动合同的绣娘24人,楚雄州范围内有彝绣活动开展并有收入的绣娘4367人。各县(市)调查对象数量情况见表1。
表1调查对象数量表
县市名称 |
企业(家) |
行政单位(家) |
事业单位(家) |
个 体经营户(个) |
绣娘人数(人) |
|
规模以上 |
规模以下 |
|||||
全 州 |
12 |
80 |
42 |
21 |
257 |
15987 |
楚雄市 |
3 |
10 |
6 |
1 |
13 |
1346 |
禄丰市 |
4 |
9 |
2 |
3 |
509 |
|
双柏县 |
2 |
5 |
2 |
228 |
||
牟定县 |
5 |
14 |
4 |
8 |
30 |
1984 |
南华县 |
1 |
13 |
1 |
20 |
1913 |
|
姚安县 |
13 |
8 |
1 |
19 |
401 |
|
大姚县 |
1 |
5 |
1 |
7 |
37 |
2776 |
永仁县 |
2 |
9 |
4 |
1 |
68 |
2713 |
元谋县 |
4 |
7 |
932 |
|||
武定县 |
6 |
5 |
58 |
3185 |
备注:表中数据来源于各县市实际调查情况。
(二)1~11月增加值情况
按增加值收入法的计算内容,经初步测算,2022年1~11月楚雄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增加值15580.50万元,其中:规上企业2897.54万元,规下企业7351.62万元,行政单位246.77万元,事业单位346.78万元,个体经营户1649.73万元,以及绣娘实现增加值2244.77万元。各县(市)调查对象实现增加值情况见表2。
表2调查对象实现增加值情况表
计量单位:万元
县市名称 |
企业 |
行政单位 |
事业单位 |
个体户 |
绣娘 |
合计 |
|
规模以上 |
规模以下 |
||||||
全 州 |
2897.54 |
7351.62 |
246.77 |
346.78 |
1649.73 |
2244.77 |
15580.50 |
楚雄市 |
528.47 |
901.53 |
120.82 |
36.14 |
54.75 |
171.57 |
1953.22 |
禄丰市 |
200.57 |
13.76 |
19.46 |
94.93 |
345.37 |
||
双柏县 |
41.34 |
34.75 |
5.75 |
9.57 |
91.46 |
||
牟定县 |
1120.90 |
1017.47 |
12.20 |
186.54 |
320.32 |
2744.24 |
|
南华县 |
369.60 |
1267.30 |
60.70 |
255.07 |
2072.55 |
||
姚安县 |
160.38 |
8.63 |
68.12 |
99.98 |
431.44 |
||
大姚县 |
256.10 |
1606.47 |
10.00 |
296.88 |
207.22 |
358.04 |
3033.97 |
永仁县 |
622.47 |
1407.66 |
26.63 |
424.90 |
737.67 |
3225.39 |
|
元谋县 |
249.66 |
108.65 |
133.15 |
572.17 |
|||
武定县 |
499.24 |
33.74 |
513.54 |
64.46 |
1110.98 |
备注:表中数据来源于各县市实际调查情况。
(三)全年增加值预计情况
由于本次调查时期为2022年1月1日~2022年11月30日,调查时间在12月。网报企业劳动工资报表的工资总额为9月末的情况,企业多数财务指标为10月末的情况,并且企业及个体经营户的部分应收账款、按年度缴纳的税费等未调查统计在内。同时在调查开展前绣娘外出务工较多,其当年前几个月彝绣活动收入情况尚不全面知悉。以及每年1月20日至3月10日开展上一年度规模(限额)以上彝绣企业联网直报,省和国家统计局在3月~5月内对企业财务指标年报数据进行审核,并且企业2022年财务指标年报数据经上级审定后,一般在6月~7月进行反馈。
根据前述几个方面情况和当前有彝绣活动开展的规模(限额)以上网报企业数据,初步预计2022年楚雄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增加值2.5亿元左右,其中:楚雄市0.52亿元,牟定县、南华县、大姚县和永仁县各0.40亿元,姚安县和武定县各0.12亿元,禄丰市和元谋县各0.06亿元,双柏县0.02亿元。
二、存在问题
(一)营销模式和范围待开拓,彝绣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仍待提升
营销方法和技巧是销售人员或业务人员必须掌握的内容。目前楚雄彝绣产品的营销模式大多数局限于店铺营销、关系营销,而声讯营销、网络营销等不多见。销售的范围更多局限于游客相对集中的街市区域,而在节庆或会展营销、酒店营销、社区营销、家装营销、职场服装营销等范围少有涉及。“酒香还怕巷子深”,楚雄州委、州政府对彝绣产业的宣传做得有声有色,但政策性受益面依然较窄,基于彝绣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尚缺乏市场需求和特征分析、大众和特殊消费群体分析、品牌概念提取和市场定位、品牌故事和文化重塑等。
(二)彝绣产品缺乏创意创新,消费群体和营销渠道有限
2008年6月7日,彝族刺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刺绣作为一种标识性装饰纹样艺术,图案的形式体现在绚丽的服饰体系中,所选图案取材广泛,上至日月星辰、云霞雷火,下至山水花木、飞禽走兽,堪称千姿百态、包罗万象。万事万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在当前市场需求呈现既有民族特征、又有现代气息、并兼顾个性化需求的发展趋势中,楚雄彝绣在技法、构图、配色等方面也兼收并蓄着其他各种刺绣(如十字绣)的精华。在互联网“+”时代与快时尚的今天,部分传统的彝族刺绣图案正逐渐消失,而一些创新的刺绣图案不断涌现;传统的作坊、家庭式传承已基本消失,遗留下来的作坊满足不了社会、市场、发展的需要,在庞大的消费群体面前,楚雄彝绣仍缺乏创意创新,在民族与现代文化融入上、品质提升上、包装营销上、文创内容上,创新与保护都难以突破,尤其在多样性与原生性、现代性与模糊性、品牌与文化、文旅相融的整体性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梳理传承与发展的方向和思路。
(三)彝绣产品订单减少,绣娘外出务工人数较多
彝绣精品多为手工刺绣,虽满足了个性化的需求,但耗时长且成本高,价格不菲。大众化的彝绣产品多为机绣,虽价格较手工绣品低廉,但因消费人群有限,加之近几年彝绣市场不景气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可能大批量生产,无论手工绣品或是机器绣品利润都较薄,彝绣产品订单减少较多,绣娘收入不稳定的情况普遍存在,导致州内部分绣娘为维持生计,选择外出务工,这也是调查中有彝绣活动开展绣娘人数不多的直接原因,也是调查获知的绣娘人数与年内参加各级各类组织开展的各项彝绣活动5.7万人次绣娘有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
(四)彝绣传承和培训减弱,绣娘技能水平较难提升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传承人是极为重要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载体和传递人,彝绣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宝贵财富。目前全州共有彝绣传承人165人(含国家级1人、省级10人、州级传承人41人、县市级113人在内),其中楚雄市20人、禄丰市10人、双柏县15人、牟定县28人、南华县13人、姚安县14人、大姚县22人、永仁县16人、元谋县20人、武定县7人,州级各县(市)彝绣传承人都较少。州内14种彝绣传统技法(即包针绣、压针绣、套针绣、挑花、扣针绣、贴布绣、游针绣、辫子绣、缠针绣、压线绣、打仔绣、盘绣、堆绣、回针绣等)和州外地域的彝绣技法、以及与其他民族的刺绣技法交织形成的新技法,在时间的流逝中,被渐渐淡化和湮没了。部门组织的彝绣相关培训在产业发展、市场需求、创业创新、品牌打造等方面瞄准力度不够,技能培训师资力量不足。同时当前传统刺绣的传统文化正遭遇市场经济冲击,彝绣产品已经偏离传统,传统刺绣的手工技术逐渐被机器技术替代;加之现代人缺乏手工刺绣的耐力与学习兴趣,绣娘也因近几年彝绣市场不景气大量外出务工、以及彝绣培训内容瞄准度不高和培训场次减少等原因,传统刺绣手工艺正逐渐减少并走向落寞,当下楚雄绣娘的技能水平提升有较大难度。
三、下步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统一思想,全面落实楚雄州文化发展大会精神和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动彝绣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重视规划布局,从配套措施、品质提升、推介营销、产业孵化和融合发展5个方面发力,着力从生产端和市场端双向发力,采取打造产业链、资金链、物流链、价值链和强化党建引领5项措施,推进彝绣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构建优质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进一步提升彝绣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
始终坚持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和宣传营销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以节为媒,以活动为载体,紧盯市场发展,有效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切实促进文旅融合深度发展,利用各种节庆和通过举办活动进一步强宣传和促营销,高效推动和促进彝绣企业、个体经营户、绣娘抓住“后疫情时代”变化中的商机,提升楚雄彝绣品牌竞争力。同时组织彝绣传承人、彝绣企业、彝绣经营户、绣娘积极申报和申请彝绣技法、彝绣图案(纹样)、彝绣新品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或发明专利、以及彝绣商标的注册,并尽快申报《楚雄彝族手工刺绣生产技术团体标准》的国家标准并推广实施,全面提升楚雄彝绣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加大创新力度以满足不同人群对彝绣产品需求
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在于创意,核心在于文化。彝绣拥有得天独厚的彝族传统手工艺、图案、绣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提供文化符号和创意元素的重要源泉,在当今人们精神需求的变化是通过发现新的审美情趣,创造新的价值来推动变革的,并促进彝绣产品个性化需求的增加,文化创意产业方兴未艾。对彝绣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的开发利用,是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大彝绣产品创新,在满足不同人群对彝绣产品的需求过程中,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并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产生新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全力推进楚雄彝绣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通过创新彝绣产品,更好传承和发展彝族传统民族文化。
(四)有效增加彝绣产品订单以推进产业持续发展
通过持续多年的挖掘、保护、传承和扶持、培植、发展,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已成为促进农民群众持续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渠道,成为沪滇文化协作、闽滇文化合作的一个亮点,成为全省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基于传统的电话营销和在外跑业务的基本营销方式,当下更要注重网络营销。营销员(含网络营销主播)除了熟悉绣品情况外,更要掌握加对绣品的宣传和推广的技巧,组合使用价格刺激、客服主动推荐、关联销售、附加值提供和套餐法等营销手段和方法,有效增加楚雄彝绣产品订单。着力壮大彝绣产业规模与产业链条有效衔接,逐步解决目前楚雄彝绣产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绣娘外流、产业链短、带动力弱、辐射面窄的局面,创新营销模式,建立彝绣产业联盟,形成或巩固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的生产经营,良性发展促进外出绣娘返乡创业和就业,推进彝绣特色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五)推进彝绣的培训与传承以培养新一代彝绣传承人
重视对彝族刺绣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培养新一代彝族刺绣文化传承人,促进民族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是楚雄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常抓不懈的工作内容,为着力推进彝绣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彝绣产品的开发创新提供人才支撑。以彝族刺绣为切入点,通过州内彝绣传承人对彝族服饰图案寓意和图案画技的宣教、彝族刺绣技艺讲解,以及结合时尚发展,从服装设计,非遗衍生品开发等角度讲授将刺绣分类、色彩搭配、绘画技巧、针法与彝族刺绣元素创造性地纳入现代服饰、家居用品的装饰中,并辅以做好市场营销的方式方法和策略内容的传授,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训练、考察观摩、跨界交流、成果展示等手段,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融入时尚和实用性元素,强调创意、创新、营销与精品打造,以此促进绣娘掌握彝绣基本技能,提升刺绣手艺,并把彝绣特色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