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hhszfxxgk-/2019-0130089 公开目录:2018年政协提案 发布机构:楚雄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18年08月02日 文  号:
标 题:
对州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209号提案的答复
成文日期:2018年07月11日

对州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209号提案的答复

 楚民宗发〔2018〕16

×××楚雄州委

提出的《关于建设楚雄彝族文化传承平台》的提案,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你对民族工作及彝族文化传承的重视、关心和支持。

楚雄州始终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发展作为一大战略,2011年起州级财政在民族机动金中单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专项经费(楚发〔2010〕2号文件,该经费主要用于我州7个世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抢救保护,民族文物、古籍的收集整理、濒危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口传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开发。2010——2017年,我州争取省级和州级安排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和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项目185个(州级97个),投入财政资金2297万元(州级860万元),“百名人才”培养工程4个,补助资金103万元,专门用于少数民族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弘扬推广通过这些文化项目实施使面临失传、损毁的少数民族文物、古籍、口传文学项目的抢救、保护、收集工作初见成效,濒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但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经费投入是根本保障。目前除省、州安排一定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专项经费外,县级财政因资金有限,难以安排经费。而且,保护经费的严重不足(州级财政每年才安排130万元,制约了我州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在建设楚雄彝族文化传承平台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抢救保护彝族文化典籍。近代以来,尚遗存、流传于楚雄州的彝文文献载体形制主要有竹简、纸书、皮书、布帛书、岩书、瓦书、木牍、木刻、金石铭刻、印、碑刻等。并且我们为之自豪的彝族文化从来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毕摩的典籍文化,一部分是民间文化,两部分都同等重要,相互不能代替。楚雄州共有彝文献古籍1539部,已抢救的有870部,散存民间的有669部。口传古籍有1215部。已抢救(或公开出版或形成内部资料)1190部。较重要的文献古籍500部,口传古籍100部。翻译出版了《彝族氏族部落史》《彝族六祖史》《彝文典籍精选》《梅葛》《查姆》等100多部古籍先后编辑出版了《彝汉字典》《彝文识字读本》《彝文正异字比较读本》《中国彝文书法选》《彝文大观》《彝文典籍精选》《煌煌彝文》《彝族文化经典普及丛书》《中国彝族谱牒选编•楚雄分卷》《彝族辞典》《楚雄彝族自治州概况》(修订)《楚雄州民族志》《彝族毕摩口述史》《阿鲁举热》《楚雄民族文化丛书》《楚雄彝族文化丛书》《云南彝药标本采集录》《彝族医药论文集》等书2008年,彝文典籍《尼苏》入选国务院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填补了楚雄州没有国家一级彝文典籍的空白,随后楚雄州又有一批彝文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使彝文古籍的保护传承工作得以稳步健康的发展。2013年12月,采取四行翻译的106卷90800册7200多万字的《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的编译出版,标志着《彝族毕摩经典译注》从零散到集成,从翻译不规范到规范,从质量参差不齐到精品,这是彝族文化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一件大事,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又增添了一朵璀璨奇葩。通过普查,查明尚有500余部彝文古籍散于民间,基本查实尚幸存于荒野山谷中的500余座彝文碑刻,但都尚未能得到应有的保护。

二是开发一套彝文软件。为了改变彝文的传承一直以手抄、木刻为主的方式2004年,楚雄州着手开发楚雄彝文电脑输入法2005年11月26日,创建了9438个古彝文字库,有黑体、宋体和艺术体三种字体“楚雄彝文电脑字库制作和输入法软件”顺利通过验收,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楚雄彝文电脑字库制作和输入法软件的开发,将古老的彝族文字规范化,实现了在同一界面上汉文、彝文、英文、拼音、国际音标、数理化符号等全面兼容处理结束了彝文几千年来靠手工传抄传承的历史方便了彝文研究和书籍出版,让彝文获得了新生,使彝族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成为可能,也让彝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三是重视民间艺术人才。毕摩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是彝族民间知识分子,他们运用彝族文字撰写经文并世代传抄或者以口传方式进行民族文化传承。1982年,我州召开了首次毕摩会议,为毕摩恢复名誉,确认毕摩为“彝族文化知识分子”,调动了毕摩传授和研究彝族古文化的积极性。2003年12月,举办了第三次毕摩座谈会暨毕摩文化培训班,楚雄州十县(市)彝族六大方言毕摩互相学习,参与了《中国彝族六大方言毕摩祭祀礼仪》的拍摄工作。2008年12月,召开了楚雄彝族毕摩文化研讨会,认证毕摩资格、颁发毕摩证书,并进行相关的民族政策、彝族文化、毕摩知识培训,制作相关毕摩影像资料和毕摩个人档案,到会毕摩还表演了各自专长的技艺。2011年7月,召开楚雄第二批毕摩文化研讨会,学习民族政策,毕摩文化研讨,毕摩做法交流等。1982年至1996年中,州民委与彝族文化研究所在每逢双年时,共同开办彝文知识及高考补习班,先后开办8期,共有38名在职彝族青年干部、应往届高中毕业生考入原中央民族学院彝文文献大专班。毕业后除7名留京、昆明和进入彝族文化研究所从事专业外,其余分布于州、县多个部门,为楚雄州储备了一批专业人才。

四是建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数据库。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经费主要用于扶持云南25个世居民族文化精品建设,鼓励创新打造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时代精神的文化精品,同时也用于巩固提升各少数民族已有的文化品牌。2016年,我们把“楚雄州彝文古籍数字化保护与利用”项目作为“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上报省民宗委,把《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纳入数据库建设,应用多媒体、数据库、移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彝族语言文字的部分数据库,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州彝文古籍数字化保护和共享利用。因所需经费较大,加之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经费紧张2011年起,“每年安排1500万元作为省级25个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专项经费,但从2015年起,每年只安排500万元保护和传承经费不足,并且我们向省申报的文化项目,省上每年只能解决少部分的民族文化项目。而州级财政每年才安排130万元的民族文化项目经费。所以,“楚雄州彝文古籍数字化保护与利用”项目未能实施。2017年3月,州图书馆接到省图书2017年中央补助地方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建设专项资金(第二批)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后,州图书馆决定以“《彝族毕摩经典译注》数字化专题库建设”为项目进行申报8月中旬,收到国家图书馆回复州图书馆所报项目申报成功。2018年6月,为进一步加强对彝族文化的研究、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繁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巩固社会主义基层文化阵地,州民宗委与州图书馆合作建设《彝族毕摩经典译注》专题数据库以图像、文字、音视频格式保存在数字化平台上,支持各种格式的数字化资源,将彝族古籍资源数据化后在该平台上发布,在普通网页及移动设备上展示(一点发布,多端支持),在全国公益性文化服务范围内通过网络计算机、向公众开放的局域网、广播电视网、移动通信网等途径及投影仪等设备用于公益性服务。目前,此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以上所有的工作,均属楚雄彝族文化传承平台的基础性工作,已为建设楚雄彝族文化传承平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将以此为基础,再上新台阶。

感谢你民族宗教工作的关心支持!希望您今后继续关心支持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

 

 

楚雄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2018711

 

(联系人及电话:普林武  13508859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