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委编办、楚雄州政务服务管理局采取“体制+机制”改革方式,深化州、县(市)、乡(镇)三级联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形成以“一颗印章管审批”为核心的具有楚雄特色的“放管服”改革新模式。
优化服务全过程,深化州级改革。坚持“不动体制、重构机制”原则,按照“三集中、三到位”要求,在州级各部门设立行政审批科,将分散的审批事项集中,行政审批科整建制进驻州本级政务服务中心开展集中审批,既对应县(市)改革模式、方便州级部门对县(市)的指导和监督、有效避免“上级梗阻”问题,又持续优化审批流程、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目前,州级35家政务服务实施部门、82名部门窗口工作人员、1339项政务服务事项100%进驻到位,窗口设置科学,导办标识规范完善,强化一次告知、限时办结、服务承诺制,让企业群众切实感受到“进一门、找一窗、跑一次”的便利。
事项集中全覆盖,推行县(市)级改革。县(市)级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效能”为出发点,重点突出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打破原有模式,重塑体制,按照相对集中行政许可事项原则,将原先分散在各部门的部分行政许可事项和权限统一划转至新成立的行政审批局行使,审批结果加盖行政审批局一颗印章,行业主管部门继续履行监管职责。2017年4月,选取楚雄市、元谋县、永仁县、楚雄高新区4个县(市、区)作为改革试点,组建行政审批局,将事项和人员划转集中办理,同时配套开展政务服务改革,创新形成以“一颗印章办、一个大厅办、一张网络办、一套制度办、一个标准办”为重点的集中审批改革经验。2018年下半年,充分利用之前4个县(市、区)经验,其余7个县(市)全部成立行政审批局,有序推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楚雄州县(市)级“一颗印章管审批”改革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依托实行动态调整的权责清单及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厘清各级事项边界,行政审批行为规范程度加深,真正做到接过来、批起来、快起来、好起来的“四连跳”,充分实现清单之外无审批,杜绝“体外循环”出现。改革成效凸显,企业群众办事服务实现“进一门、找一窗、跑一次、盖一章”,办理时限不断压缩,审批效率持续提高,一般性审批类投资建设项目由185天压缩为60天,提速率达67%;备案类项目由155天压缩为45天,提速率达71%;社会事务类审批时限由20天压缩为5天,提速率达75%。
审批执法双集中,赋权乡(镇)级改革。分别选取5个不同类型乡(镇)作为改革试点,在禄丰市广通镇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突出围绕“一张蓝图”,整合工作力量合力推;围绕“一套清单”,整合地域事权精准放;围绕“一个区域”,整合职能机构高效转;围绕“一颗印章”,整合审批服务集中办;围绕“一支队伍”,整合执法力量统一管“五围绕五整合”。
在楚雄市、南华县的4个乡(镇)试点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南华县龙川镇突出“县镇一体化”改革模式、楚雄市东华镇突出“城郊坝区”改革模式、南华县雨露乡突出“民族特色化”改革模式、楚雄市大过口乡突出“偏远山区”改革模式,改革呈现百花齐放,各具特点。4个乡(镇)几乎涵盖全州各乡(镇)类型,有利于在全州乃至全省形成可推广复制的经验。
楚雄州在乡(镇)层面的改革中,切实将县(市)资源、服务、管理下放到试点乡(镇),精准赋权扩大乡(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形成规范有序的事权体系,构建简约高效的乡(镇)职能体系,成立全省第一家乡(镇)级行政审批局、综合执法局,基层矛盾得到有效化解,乡(镇)发展动力潜能得以高效激活,有力破解“小马拉大车”“看得见管不着”困局,基层企业、群众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来源:楚雄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