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647J-/2020-1103003 公开目录:建议提案办理 发布机构:楚雄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03日 文  号:楚自然资函〔2020〕3号
标 题:
对州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167号提案的答复
成文日期:

对州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167号提案的答复

对州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167号提案的答复

民进楚雄州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乡村振兴中保护开发彝族村落文化》的提案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彝族村落是我州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彝州各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后特色旅游产业的重要载体。

一、我州彝族村庄文化保护与传承开展的工作

我州多样的地形和多样的民族、地域文化,形成了多样的特色村落和民族建筑,典型的有山地村落的土掌房、闪片房、干栏式建筑等。特别是我州普遍的土掌房,因其就地取材、有很好的保温隔热效果,很适应山区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屋顶能作为收晒场地的功能适应性,在我州山区和彝族地区广泛分布,依山而建的土掌房村落甚至成为了楚雄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农民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十分迫切。土掌房,因其土木结构,耐久性差(每年都需维护)、建筑功能难以配套,房间跨度小,通风采光和居住环境差等不可克服的原因,逐渐被富裕起来的村民建造的小洋楼替代;很多古老农村里传承下来的明清建筑因年久失修成为危房或倒塌,也有的被人为的拆除。面对严峻的形式,我州住建、自然资源、民宗、扶贫、旅游等部门协作,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采取了许多措施。

(一)保护和利用相结合,实现风貌保护的可持续性。全国各地的传统村落(建筑)保护实践经验表明,单纯的文化保护往往难以持久,必须走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道路。我州丰富的彝族建筑文化是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的最大资源,州委、州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国家民委关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工作的意见》精神,重点打造了一批以楚雄市紫溪镇紫溪彝村、姚安县官屯乡马游村委会马游村、南华咪依噜风情谷、楚雄市树苴乡九街村委会马家村、永仁县宜就镇宜就村委会彝人新村、永仁方山诸葛营、双柏李方村等为代表的民族特色旅游村寨,推进全州民族村寨建设和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成效显著,同时也对传统建筑的继承和发展探索了一条可行可持续发展之道路。

(二)科学规划设计,保护乡村风貌。与过去一样,国家、省对新农村规划都制定技术规范,规定了对乡村规划严格编制程序,一是从整体传统村落布局入手,调研村庄自然山水形态,村落建筑肌理、历史文化建筑、特色建(构)筑物和古树名木的位置,划定保护范围,最大限度保护村庄及周边的自然山水、村庄建筑群整体肌理,布局模式,建筑与环境结合的总体村落风貌;二是单栋或单个院落的建筑单体保护,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研究建造工艺和艺术细节,并在新建建筑上进行利用。全州1000多个各类村庄规划严格按照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范要求由专业设计单位编制,经城乡规划、建筑、文化专家审查的程序,保障村庄特色风貌得以传承和保护。

(三)加强彝族建筑文化的认识

彝族建筑作为彝族村落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州住建局从2002年就开展了一些前期研究,结果让人失望,彝族还没有真正的建筑文化。我们常见土掌房、垛木房等传统建筑属于层次较低的功能性建筑阶段,是解决人的最基本的生存功能,还没有上升到建筑文化的层面,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建筑还未实现人畜分离和社会分化的功能分区;二是建筑材料还是泥土和原木,还没有人工材料运用和建筑技艺的传承;三是建筑结构还没有桁架、拱等组合构件的运用;四是建筑内外还没有建筑装饰图案和彩绘。因此,彝族建筑风貌首要任务是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探索和创新与现代生活方式、建筑相结合的彝族特色建筑。

2002年组织了彝族建筑专题研究,印制了《中国彝族现代建筑研究图集》;2008年制定了《楚雄彝族自治州城乡规划特色管理办法》;为控制新农村建设的建筑特色,2014年编制《楚雄州村庄特色民居设计图集》下发各县执行,从源头上保障了特色的体现。2018年开展了乡村历史文化建筑普查工作。2019年,我局会同州人大起草的《楚雄州城乡风貌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19年7月1日正式实施。

二、彝族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传承保护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新时期彝族村落和彝族建筑文化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是点多面广,能够与产业想结合实施有效保护的村落太少;二是资金投入困难,很多村落里的传统建筑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但列不上文物保护名目,没有专项保护资金,面临自然消亡的困境;三是村民对改善居住环境的迫切需求,对自有的老宅拆除新建,政府很难管控;四是人口迁移后造成农村的空心村化,包括建筑文化和其他物质、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消失。

三、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一)政府牵头,建立彝族建筑文化的保护体系。经多年研究总结,彝族村落和建筑的保护和发展需要政府牵头,多部门联合完成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开展系统的基础研究。解决什么是彝族图案的问题。《条例》已对什么是彝族的做了定义,需要彝族文化研究机构作进一步研究,搞出一套彝族图案、色彩图集,由州政府发布成地方标准,作为建筑、市政、服饰、旅游产品等运用研究的基础标准。

二是开展各专业的运用研究。运用研究是解决彝族文化能怎么用的问题。要组织城乡规划、住建、文化等相关部门开展系统的运用研究。例如在建筑上,要研究到构件的形式、尺度、材质、使用的色彩材料与建筑的结构连接构件方式,施工工艺,最后形成标准图集,直接提供设计和施工使用。

三是市场的培育,扶持地方文化建材企业的发展。市场的培育是解决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问题,在政策上扶持地方建材企业从一般建材的生产转化为文化材料生产企业,一方面是能很好的落实我州的相关规范,同时,也培育起我州的一个重大文化产业。加强彝族传统村落与旅游、民宿等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使村民从保护中受益,把传彝族统村落保护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四是完善政策法规的配套,解决制度保障的问题。《楚雄州城乡风貌建设条例》为基础,需要整体配套相关的政策、技术规范,落实到彝族图案地方标准、彝族构建标准图集、编制特色管控区规划等部门可执行、管理行政体系中来。

(二)多部门联动,保护和建设并重。彝族传统建筑的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了很多努力,但单靠一个部门确实难以实现,需要政府引领,各相关部门联合(特别是文化、农业部门、住建),产业发展和文化保护相结合,按照评估定级一批,针对性的保护、改造和提升,同步产业带动等思路,形成了楚雄州各个时代、各个地域的民族特色村落,成为我州城乡风貌的名片。

(三)综合考虑乡土建筑师的培养,作为乡村特色保护传承人。我州的民房建设还是以乡土木匠为主,提高他们的民族、地方文化的认知水平是我州民族、地方建筑传承和发展的基石。因此,需要由州、县(市)政府组织对现有的乡村建筑工匠进行培养,并实行乡村建筑师执业资格制度,负责村庄规划的落实、特色民居建设、违章建筑举报等建设工作,对应建立乡村建筑师管理制度,把特色落实到每一栋新建建筑上。

感谢您对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向我们反映。

楚雄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0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