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2017-1027176 公开目录:政府文件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词:文件 发布日期:2014年06月16日 文  号:楚政通〔2014〕26号
标 题:
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楚雄彝族自治州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的审议意见的通知
成文日期:2014年05月16日

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楚雄彝族自治州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的审议意见的通知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有关部门,楚雄开发区管委会:

现将楚雄彝族自治州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楚雄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审议州人民政府〈关于我州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的报告〉的意见》、《楚雄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审议州人民政府〈关于我州扶贫整乡推进工作情况的报告〉的意见》和《楚雄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审议州人民政府〈关于我州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和校安工程建设情况的报告〉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2014516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

审议州人民政府关于我州高原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的报告》的意见

 

2014429州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

 

楚雄彝族自治州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听取了州人民政府关于我州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的报告》,经审议,同意这个报告。为更好更快推进我州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提出以下审议意见:

一、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推进我州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

州人民政府要继续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作为抓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方案,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措施,整合各级及有关部门力量,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加快推进我州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二、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加大对三农扶持的历史机遇,千方百计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着力加强以水利、中低产田地改造、农业机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能力建设,不断夯实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

三、加快园区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要继续创新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把园区建设作为推动农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加快楚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科学规划,不断优化特色产业区域布局,大力扶持各类特色农业园区、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庄园和家庭农场建设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高原特色农业,大力发展高效农业。

四、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加快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促进特色农产品转化增值,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积极培育辐射面广、经济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大力发展公司+协会(合作组织)+农户的订单农业,着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增强抗御风险和市场竞争能力。

五、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要强化科技推广和技术支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切实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努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进一步推进全州高原特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

审议州人民政府《关于我州扶贫

整乡推进工作情况的报告》的意见

 

2014429州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

 

楚雄彝族自治州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听取了州人民政府《关于我州扶贫整乡推进工作情况的报告》,经审议,同意这个报告。为进一步做好扶贫整乡推进工作,提出以下审议意见: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要更加重视统筹扶贫整乡推进工作,按照州负总责,县抓落实,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持到户的要求,建立完善目标责任制和奖惩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全面分解落实目标任务,把工作组织程度提高到最大化,把各级干部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化,形成纵向强势推进,横向协同攻坚的工作格局,做到有计划、有资金、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扎实有效促进扶贫整乡推进工作。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要紧紧围绕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扶贫开发基本思路,以资源大整合、社会大参与、群众大发动、连片大开发为主要方式,以乡镇为单元规划、整体推进、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全乡镇贫困群众整体脱贫为目标,突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安居工程、素质提高、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工程项目建设为重点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在摸清乡镇、村、农户基本实情,全面掌握贫困群众所需所求,在充分尊重和体现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扶持项目具体可行、目标任务科学合理、各项措施扎实有力,符合乡镇实际,科学编制扶贫整乡推进规划,使规划与群众所需所求紧密相连,与全州区域发展相互促进,与建设美丽乡村同频共振,充分发挥规划在扶贫整乡推进中的引领作用。

三、发动群众,凝聚力量

一是深入扶贫整乡推进项目区,宣传整乡推进工作的目的、意义和政策规定,确保项目区农户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二是尊重群众的意愿和合法利益,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激发群众自力更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三是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关注和支持扶贫整乡推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扶贫整乡推进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整合资金,齐抓共建

继续加大投入,紧紧围绕扶贫整乡推进建设规划,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捆绑使用、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加大整合各类资金的力度,为扶贫整乡推进提供资金保障;有关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主动作为,积极参与和支持扶贫整乡推进项目建设,真正形成多层次推动、多部门参与、多渠道投入、多方力量协同、群策群力攻坚的格局,共同推进扶贫整乡推进建设的进程。

五、夯实基础,改善民生

突出抓好安居房、饮水、水利、交通、电力、中低产田地改造等公共性、公益性、基础性项目建设,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增强抵御和防范自然灾害的能力;要按照抓大户上规模、抓特色建基地、抓服务建体系、抓龙头促工贸、抓典型带全面的基本思路,着力培育和发展壮大产业;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集中连片、集约规模地发展特色农业,全力抓好种养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和名特优产品及绿色食品等产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互助资金组织,带动和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形成县有龙头企业、乡有支柱产业,村有主导产品,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为群众持续增收、脱贫致富奠定坚实基础。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审议

州人民政府《关于我州中小学布局结构

调整和校安工程建设情况的报告》的意见

 

2014429州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

 

楚雄彝族自治州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听取了州人民政府《关于我州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和校安工程建设情况的报告》,经审议,同意这个报告。并提出以下审议意见:

一、完善规划,科学布局

要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新形势,统筹考虑城乡人口流动、农转城政策、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使中小学布局科学,规模适当。对个别撤并后不方便学生上学,不利于减轻群众负担,不利于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提高的校点,该恢复的要恢复。要强化城市教育资源配置,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科学编制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做到建设标准适度超前,教育资源科学布局,切实解决城市学校的超大规模或大班额问题,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要尽快摸清底数,完成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规划编制,最大限度地争取中央和省的项目资金支持,努力改善全州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整合项目,加快建设

要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机遇,整合项目资金,落实州、县市配套资金,统筹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级中学改造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项目工程,全面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完善配套设施,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逐步缩小区域、城乡和校际之间的差距。要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继续加强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经得起灾害、时间和历史的考验。严格项目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安全运行,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建好队伍,提高素质

  要采取调整编制、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着力解决目前中小学后勤人员普遍不足的问题,配齐学校后勤、校医、安保等人员,重视和加强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在编制总控的前提下,探索建立教师的动态管理机制和补充机制,促进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和专业调配,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实现教师配置的均衡。要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要认真贯彻执行州民族教育条例,完善激励机制,落实教师待遇,鼓励优秀教师到少数民族聚居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任教,确保山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稳定。

  四、加强管理,提高质量

  要进一步探索寄宿制学校管理新模式,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相配合的教育管理工作机制,加强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要重视学校的施工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和校园周边安全管理,及时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关心、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尽力弥补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亲情缺失。要科学安排寄宿制学生的作息时间,组织开展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有益于健康成长的校园活动,让学校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乐园;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教学科研,鼓励教学创新,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健康心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