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2022-07280016 | 公开目录:政府文件 |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
主题词: | 发布日期:2022年07月28日 | 文 号:楚政通〔2022〕52号 |
标 题:
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楚雄州“十四五”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的通知
|
成文日期:2022年07月27日 |
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楚雄州“十四五”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的通知
现将《楚雄州“十四五”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7月27日
(此件公开发布)
楚雄州“十四五”林业和草原保护
发展规划
楚雄州林业和草原局
2022年7月
目 录
附图:
附表: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全州林草系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完成了“十三五”规划制定的各项指标任务。全州林草系统深刻领会落实州委“1133”战略,坚持以生态保护为先导,切实推动国土绿化、林草重点领域改革,坚持依法管理森林和草原资源,积极发展绿色惠民生态产业。2020年,全州森林面积达299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0.01%,森林蓄积量达1.2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两个约束性指标,分别比“十三五”规划目标增加3.21个百分点与0.0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森林面积、蓄积量呈现“双增长”态势。2020年,全州实现林草总产值243.04亿元,农民人均从林草中收入达4269元,较“十三五”规划目标分别增加3.04亿元和1769元。积极实施生态扶贫工程,累计投入生态扶贫项目资金154063.48万元,带动214750人贫困人口脱贫增收。经过不懈努力,林草系统秉持“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信念,初步构建了完备的生态安全体系、高效的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为“十四五”时期林业和草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一节 “十三五”林业和草原主要建设成效
一、森林和草原资源保护成效显著
全面落实国家森林督查暨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工作,圆满完成各年度森林资源主要监测数据更新。2020年森林资源监测结果,森林面积较2019年净增85.39万亩,森林覆盖率净增2.0个百分点,每公顷单位面积蓄积量净增2.5每立方米,湿地面积增加2.37万亩。全州湿地面积达到53.93万亩,湿地保护率达到74.28%;草原禁牧面积240.79万亩,草畜平衡面积1617.7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7.48%。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林草资源保护的制度和办法,森林和草原资源保护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大林草防灭火预案修订和演练,森林和草原防火目标责任状在全省的考核中, 2016、2017、2019、2020年度考核为优秀等次,国家林草局授予楚雄州林草局“2016-2018年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单位”称号。全力做好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全州累计发生各类林草有害生物面积124.71万亩,防治122.31万亩,防治率为97.31%,发生率为1.04%,成灾率为0.31‰,较好地完成省下达的任务。积极开展古树名木普查工作,完成全州4053株古树(含古树群株数183株)的调查工作,编写《楚雄古树名木》成果资料,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措施,对古树名木实行有效保护。2020年,楚雄州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的荣誉称号。
二、野生动植物保护取得新进展
持续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完成野生动植物本底资源调查,划定禁猎区、禁猎期,开展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专项行动,健全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及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实施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达90%。实施绿孔雀、苏铁等极小种群保护项目,开展极小种群科研、宣教、监测等工作。旗舰物种保护取得新进展,绿孔雀、黑冠长臂猿、黑颈长尾雉等濒危物种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双柏恐龙河州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了全国最大的绿孔雀种群;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州片区的西黑冠长臂猿数量达270只左右(63群另14只独猿)。黑颈长尾雉保存了全国较大种群,数量达259只左右(83群)。野生濒危植物种群保护卓有成效,恐龙河保护区的滇南苏铁数量达1万株以上,成为全省保存完好的较大种群;南华县的松茸、双柏礼社江流域的苏铁,在云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占据重要地位。
三、生态修复成效显著
深入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陡坡地生态治理、石漠化治理、草原生态保护、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美丽公路建设等项目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任务261.8万亩,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楚雄、禄丰、南华3县市最美丽公路绿色廊道建设面积1.02万亩,种植株数49.4万株;增绿复绿建设面积0.3万亩,种植株数19.5万株。实施的项目在云南省林业综合(双增)考核中,2017年度获得第3名,2018年度获得第5名,2019年度获得第2名的好成绩。积极探索义务植树尽责新形式,2020年,率先在全省开展“互联网+义务植树”试点工作,不断提高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完成退耕还草项目3.2万亩,推动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
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
坚决全面彻底如期完成2016年至2019年中央和省督察审计反馈的全州自然保护区34个问题整改,全面遏制突出问题增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20年7月和10月,州环保督察办、州政府先后在全省环保会议、省政府专题会议上对我州自然保护区问题整改作经验交流。以整改为抓手,全面提高保护水平,健全19个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编制增加134名达到269名,在职在编人员增至232人,护林员达604名,确保了“有人管、管得住”。全面完成17个自然保护区的资源本底调查、总体规划,增设界桩、区碑、宣传牌,建立管理台账、人工设施台账,提高规范管理水平,加强野外巡护和监督执法,17个保护区每周巡护3240人次左右。建立完善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长效机制和保护管理责任制、管理评估制度、巡护执法管理制度、生物多样性监测制度。全面承接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管理职能,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着眼解决17个自然保护区、4个森林公园、1个地质公园的空间布局、历史遗留问题、现实矛盾冲突三方面问题,并进一步扩大保护面积。2020年4月,启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前期工作,完成州、县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编制、审查和上报,全州拟整合形成自然保护区8个、自然公园20个、省级风景名胜区8个、3个国家水利风景区3个,合计总面积338278.01公顷,整合面积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比例由9.68%提高至11.9%以上。制定印发《楚雄州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实施意见》,启动《楚雄州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编制,积极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2016年省政府批准建立楚雄哀牢山国家公园基础上,配合省级部门开展“哀牢山-无量山国家公园”综合科学考察、规划调研等申报创建工作。
五、重大改革稳步推进
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在抓好林草全面改革的同时,紧紧围绕实现“资源增长、生态良好、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林区和谐、社会稳定”的改革目标,不断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各项政策措施,巩固和深化改革成果。按照不动产统一登记的要求和编制部门批复的职责职能,积极做好林权类不动产登记与自然资源部门的衔接,加快推进林权登记数据和档案资料整合移交。稳步推进集体林权有序流转,全州累计流转集体林地面积162.63万亩,流转换发林权证3135本,涉及农户10289户。
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州党委政府关于国有林场改革的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全州8个县市的26个国有林场整合优化为8个,全部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争取中央改革补助及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8400多万元,国有林场原有的977名职工得到妥善分流安置,解决了原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社会保障等历史遗留问题,国有林场改革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深化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改革。做好其他部门移交的风景名胜区等保护地管理职责承接工作。强化自然保护区管护机构建设,建立健全19个自然保护区管护局(正处级管护机构1个,副处级管护机构2个,科级管护机构16个),核定自然保护区管护机构事业编制269名,到位232名。
推进“放管服”改革。梳理公布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264项,“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不断深化,行政事项在线审核审批工作全面推进。
六、林业草原产业建设成效显著
2020年全州林业草原行业总产值达243.04亿元,农民人均林草收入达到4269元。培育林草企业758户,年均实现工业产值108.6亿元,3户企业被国家林草局认定为“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特色经济林总面积达806万亩,其中,核桃600万亩、板栗51.5万亩、花椒69.4万亩、油橄榄6.0万亩,其他经济林79.1万亩。大姚县获得国家授予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荣誉称号。林产品品牌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3个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2个县被评为全国100个经济林(核桃)产业示范县,楚雄市被认定为全国唯一的“中国核桃油之乡”,大姚县被认定为中国第一个核桃生物产业基地,南华县(野生菌)、大姚县(核桃)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一县一业”特色县,“大姚核桃”被国家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被认定为全国核桃产品中第一个“驰名商标”。野生菌产业蓬勃发展,野生菌保育促繁200万亩,4个县被列为云南省“松茸基地县”,3个乡被授予“松茸之乡”称号,楚雄牛肝菌、南华松茸被国家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南华县被商务部认定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食用菌基地县”。充分发挥金融支农作用促农脱贫增收,切实增强核桃生产、经营者抵御价格波动风险能力。2020年核桃价格保险试点启动暨现场签约仪式在大姚县三台乡举行,率先在全省探索核桃价格保险体系试点。
七、生态扶贫成效显著
大力实施生态扶贫,着力开展生态补偿扶贫、生态工程扶贫、特色林草产业扶贫、林业科技扶贫,推动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齐头并进。“十三五”期间,林草系统投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林业项目资金累计60472.4万元;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年均聘用生态护林员3943人,兑付资金16345.3万元,惠及214750人;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年均417.02万亩,兑付资金10958万元;争取扶贫林业政策优惠,为扶贫工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办理减免使用林地植被恢复费1099.59万元。 2019年州林业和草原局被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表彰为扶贫先进单位。
八、生态文化建设取得新成绩
按照“六城同创”工作部署要求,积极开展森林城市(县城)创建工作。楚雄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双柏县、大姚县达到云南省森林县城创建标准,大幅地提升和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内涵,增强了人民群众生态获得感和幸福感。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楚雄市紫溪彝村、永仁县方山诸葛营村、元谋县雷丁村被授予“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全州28个村荣获“国家森林乡村”、105个村荣获“省级森林乡村”荣誉称号。积极建立生态文化科普教育展示基地,打造生态文化品牌,双柏查姆湖公园、大姚白塔公园认定为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第二节 存在问题
一、森林质量不高
全州乔木林(纯林、混交林)林分质量差,纯林面积占比达79.1%,较高的占比导致森林生态系统不稳定。森林质量差,单位面积蓄积量仅71.5 立方米/公顷,仅占全省平均水平的72.1%,远远低于全省99.1 立方米/公顷的水平。全州的森林资源中,云南松针叶纯林面积占60%以上,松林树种结构单一,群落结构简单,属多脂易燃针叶林,易发生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生态系统质量低,稳定性差。
二、生态环境脆弱与保护难度大
干热河谷局部地区生态脆弱,生态修复困难,修复技术未能取得根本性突破。非法侵占林地和草原,非法采集野生植物、盗捕野生动物、毁林、毁草开垦、滥砍盗伐林木、森林草原火灾、林草病虫害等时有发生。资源保护与项目开发利用的矛盾突出,森林公安转隶后,林草监管执法队伍力量薄弱,林草资源保护和监管任务艰巨,生态保护压力较大。
三、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实施的林草项目,受体制、机制以及项目谋划审批和地方财力等因素影响,部分重点工程推进缓慢。国家和省下达的补助资金有限,州、县市两级地方财政困难,投入资金不足,项目建设投资与预期投资有差距。财政补助偏低,森林抚育、人工造林、退化草原生态修复、退耕还草项目投资标准低,项目实际支出与国家投资相差巨大,项目实施单位组织施工困难。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投融资政策调整、森林县城创建暂缓、生态文化村镇创建命名等工作国家和省层面的政策变化,“十三五”规划的部分目标未能全面实现。
四、林草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林草产业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粗放,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低,政策保障不完善。财政支撑弱,产供销衔接不紧密,发展后劲不足。基地建设滞后,生产经营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信息化建设滞后,规模“小、散、弱”,效益低、集约化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产出率低。龙头企业弱,带动力不强,林草产业发展总体上还处于“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状况,林农及加工企业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五、林草评价监测体系建设滞后
林草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战略,林草工作的重点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原有的林草工作评价监测体系不能客观反映和适应新形势林草工作成效评价,州、县两级林草工作新的评价监测体系建设有待加快推进。
第三节 面临机遇
一、生态文明建设赋予林草部门新任务新使命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生态良好和美丽中国成为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导向。林业和草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核心作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开展国土绿化、全面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等重要部署,赋予林草部门新任务新使命。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的加快推进,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林业草原建设和生态保护成效已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县域经济发展考评的内容。这些指标和成效,赋予了林业和草原更重要的地位,肩负更大的使命、发挥更大的作用。楚雄是滇中生态安全的屏障,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努力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先行示范区,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大力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加大森林和草原建设力度,建设美丽楚雄,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和提供生态产品。
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对云南的发展提出了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三个定位,指出云南作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同时云南又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敏感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很重,一定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坚决保护好云南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是“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楚雄地处滇中腹地,地理位置和生态区位极其特殊重要,素有“省垣屏障、滇中走廊、川滇通道”“滇中翡翠”之称。林业和草原部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保护好珍贵的林草生态资源,就是用实际行动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指示精神。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是全面提升全州生态系统的质量和数量的重要举措和有力抓手。
三、国家重大战略为林业草原发展带来战略机遇
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和政策的实施,我省是重要的保障支撑基础区域。深入开展实施重点生态工程,稳步进行重点区域综合治理,拓展长江经济带互动合作,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形成现代化林草产业新体系,赋予了林业草原光荣和使命。这些重大战略和政策的叠加和全面覆盖,对林草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重大机遇,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楚雄是昆明通往滇西八州市至缅甸的必经之地,从古至今都是滇缅大通道咽喉,镇扼滇西和入川之门,故有“迤西咽喉”之称。楚雄州北临万里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境内金沙江干流长151公里,流域面积17060.8平方公里,为我国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地段;南部为元江上游礼社江及一级支流绿汁江环绕,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东南亚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之一,州境内元江干流河长176公里,流域面积11387.4平方公里。拥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楚雄林草发展必须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突出楚雄在“一带一路”绿色建设、在长江上游生态治理、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努力把楚雄建设成为“丝绸之路”上的绿色明珠,滇中的绿色屏障,长江上游的蓄水宝库和绿色经济带走廊,乡村振兴中的绿色样板。
四、省委、省政府重要会议精神为林草发展指明了方向
省委、省政府在楚雄召开现场办公会,对楚雄提出了“努力建设成为滇中崛起增长极、现代农业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总体要求。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行动中,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思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划定林下食用野生菌资源保护区1000万亩以上,把楚雄州打造成一定规模和特色的野生菌保育基地,努力将野生菌和核桃产业打造成“绿色食品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强调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开展生态保护治理修复,全面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全面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当标杆、作表率,全面提升“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的影响力,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聚力打造“三张牌”,为加快“滇中翡翠”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五、碳达峰碳中和为林草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
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林草部门更大贡献。
六、全面建立林长制为林草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全面推行林长制,是林草监管体制和治理体系的重大创新。全面推行林长制,夯实林草保护发展的制度基础,要进一步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的主体责任,建立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
七、林草融合发展为全面推进生态修复带来机遇
草原工作的职责划转,改变了原来林业部门的职能,推动林草融合发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统筹规划、协同推进,为林灌草一体化科学发展带来机遇。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拥护“两个确立”,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楚雄现场办公会议总要求、州委州政府关于生态建设的工作安排,以争当建设全国生态文明排头兵先行示范区及全省绿色产业基地建设示范区为目标,以推动林草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为路径,以实施重大工程、深化重大改革、完善重大制度为抓手,全面实行林长制,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推进国土绿化,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积极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大力实施“一二三”行动(一县一业,种业和电商两端,设施、有机、数字化三化),加快发展林草绿色富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提升基础保障能力,不断推进林业草原现代化建设。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擘画最美中国彝乡作出新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大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切实做好自然保护地、野生动植物保护,确保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发展和保护协调共进。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节约资源保护与发展,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最大化;在资源保护与发展中,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生态建设与修复中,以自然恢复为主,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
坚持质量优先、量质并进。树立质量导向、效益导向,实现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尊重自然规律,切实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优质性,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尊重市场规律,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着力补齐短板,加快林业草原基础设施和现代装备建设。
坚持人民主体、绿色惠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迫切需求。充分发挥林草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添绿色福利和生态福祉。
坚持改革创新、高效治理。把握改革创新的正确方向,扩大改革红利和创新红利,释放各类主体参与林草建设的内在潜力和活力。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强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完善及提升,努力把林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充分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州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生物多样性保护更有成效,绿色惠民生态产业更有活力,生态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保障能力和治理能力明显增强。
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与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对接融合后,按照现行资源监测方法测算,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61%以上,林地面积保持在3095.76万亩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1.35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8%以上,湿地保护率达65%以上。
“滇中翡翠”的根基更加坚实。初步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0.5%以上,重要生态系统和重点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保护能力全面提升,滇中动植物宝库地位得到巩固提升。生态景观修复从沿路、沿河湖、沿集镇(简称“三沿”)绿化向国土空间全域延伸,景观功能和美景度不断增强,持续提升全州绿色颜值,全州呈现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良好格局。
生态产业体系日益发达。打造“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的影响力日益彰显,野生菌保育基地建成,以核桃为主的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生态旅游与森林康养、观赏苗木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木材加工与林化工等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优质林草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持续增强,初步形成高效完整的林草产业体系。持续巩固生态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到2025年林草产业总产值达到350亿元以上,农村人均从林草业获得收入6160元以上。实现林草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一、二、三产产值结构比值由现在的43 : 51 : 6,调整到40 : 51 : 9。
生态公共服务更加完善。自然生态旅游休闲年人数到达 1000万人次以上,村庄集镇绿化覆盖率达30%,建设森林康养基地5个以上。
林草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林草信息化、科学化、机械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林草信息化率达80%,科技贡献率达65%,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65%。
围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到2035年,全州林地面积保持在30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5%、森林蓄积量达1.8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8%、湿地保护率达75%以上,自然保护地占国土总面积达12%、森林生态服务价值1476亿元以上,实现林草产业总产值650亿元,农村人口人均从林草业中获得收入9600元以上, “滇中翡翠”和林草富民的目标任务基本实现。
第四节 主要任务
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家和省、州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林业草原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实施 “五大重点工程”“六大体系”建设。扎实抓好生态安全屏障、生物多样性保护、林草富民产业、美丽楚雄建设、数字林业建设等五大重点工程,着力构建稳固的国土林草生态安全屏障、优质的林草现代化产业、完善的林草生态公共服务、完备的林草保护修复制度、现代的林草基础保障和技术支撑等六大体系。完成营造林50万亩,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100万亩;木本油料林面积稳定在600万亩。力争到2025年,野生菌保育基地面积达到250万亩,野生菌交易量达到15万吨,食用菌综合产值提高到100亿元以上。
“十四五”林业草原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
指标
|
2020年
|
2025年
|
属性
|
生态保护
|
*森林覆盖率(%)
|
70.01
|
≥61
|
约束性
|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
1.26
|
1.35
|
约束性
|
|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
|
87.47
|
88
|
预期性
|
|
森林火灾受害率(‰)
|
0.9
|
<0.9
|
预期性
|
|
有害生物成灾率(‰)
|
0.31
|
<4.0
|
预期性
|
|
*湿地保护率(%)
|
74.28
|
≥65
|
预期性
|
|
自然保护地面积(万亩)
|
412.7
|
447.9
|
预期性
|
|
生态惠民
|
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量(亿元)
|
1237
|
1300
|
预期性
|
国家森林城市(个)
|
1
|
1
|
预期性
|
|
省级森林县城(个)
|
0
|
8
|
预期性
|
|
森林乡村(个)
|
105
|
308
|
预期性
|
|
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个)
|
3
|
10
|
预期性
|
|
村庄绿化覆盖率(%)
|
29.66
|
30
|
预期性
|
|
生态产业
|
林草总产值(亿元)
|
243.04
|
350
|
预期性
|
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
|
43 : 51 : 6
|
40 : 51 : 9
|
预期性
|
|
木本油料林面积(万亩)
|
660.81
|
675.59
|
预期性
|
|
野生菌保育基地(万亩)
|
200
|
250
|
预期性
|
|
野生菌资源保护区(万亩)
|
|
1000
|
预期性
|
|
支持保障
|
林草视频监控覆盖率(%)
|
|
80
|
预期性
|
林草科技贡献率(%)
|
55
|
65
|
预期性
|
|
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
|
65
|
65
|
预期性
|
说明:2020年森林覆盖率和湿地保护率数据为“十三五”期末的原有数据,2025年森林覆盖率和湿地保护率的规划数据受政策变动影响,根据国土三调数据及新确定的湿地范围,按照2022年新的森林资源监测方法测算。
第五节 建设发展格局
楚雄州地处滇中高原腹地,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西最大横距17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47.5公里。全州地跨金沙江、红河元江两大水系,金沙江流域面积17060.8平方公里占60%,元江流域面积11387.4平方公里占40%,其分水岭自东向西从州境内中部蜿蜒而过,构成南北分流之势。楚雄州林业和草原发展版图极似一幅振翅欲飞的飞龙图,上东北向以金沙江为龙头,中以滇中高原长江与红河水系分水岭为龙身,两侧以金沙江和元江流域为双翼,下方自西向东排列有渔泡江、万马河、蜻蛉河、龙川江、猛果河、礼社江、马龙河、绿汁江等及众多支流的龙足。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地形地貌,昭示着全州林业和草原工作在楚雄州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位置极其重要,必须要有大作为大发展大建树,要求全州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必须闯出一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才能紧跟上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发展步伐。
一、生态建设格局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服务乡村振兴、建设最美彝乡等重大发展战略,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云南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滇中城市群发展规划》《楚雄州国土空间规划》布局为依据,结合全州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滇中城市群副中心(楚雄、南华)为核心,“三山二水”即哀牢山、白草岭、乌蒙山三大山脉和金沙江、礼社江两大流域为主要脉络和生态建设骨架,突出哀牢山生态屏障、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地带、红河流域干热河谷地带和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公园、湿地公园、重要湿地等点块状分布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坚持以主要公路、铁路、河流沿线美化绿化,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突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按照面、点、线结合的思路,规划“一心两域一屏多点多廊”的生态安全格局。
“一心”为楚雄副中心城市生态系统保护圈。建设绿色经济发展先行区、彝族文化特色城市。包括楚雄、南华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圈,以城市外延30公里范围,加快推进森林城市和森林乡村建设,突出城市面山、高铁站、高速公路收费站等交通节点、水域、交通廊道、郊区村庄绿化、美化、彩化,构建城市近郊自然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屏障,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深度打造紫溪山森林公园、楚雄市彝海公园、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楚雄市青山嘴水库水利风景区,南华县土城桥生态湿地公园、鹦鹉山公园、野生菌小镇等森林、湿地公园建设。通过林地绿地、郊野公园、区域绿道串联,构建 全域风景,全面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品质。树立以绿为底、以水为脉,筑牢生态安全基石,塑造生态价值新高地,凸显“滇中翡翠”感知体验,发挥生态保护和绿色经济发展与彝族文化特色的核心载体作用。
“两域”为金沙江和红河礼社江流域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区。楚雄州地跨国内、东南亚重要河流——长江和红河两水系,流域面积占比分别为60%和40%。
——金沙江流域地带。主要包括金沙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河谷区域,涉及武定县、元谋县、永仁县、大姚县、姚安县、牟定县和禄丰市部分区域。其中大姚县、永仁县、武定县、元谋县4县属于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区。该区域的河谷地带土壤侵蚀严重,植被稀疏,以干热河谷稀树灌木草丛生态系统为主,对保障“长江经济带”、“金沙江开放合作经济带”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对下游水利设施安全、水土保持和预防洪灾等影响重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保护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强化极小种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候鸟迁徙路线保护;加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和退化林修复,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加强草原生态修复,推进人工种草、模拟飞播种草、草地改良建设。着力打造长江绿色生态廊道,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全面提升流域内生态系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保障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增强对金沙江流域低海拔地区河谷经济开发带动发展的生态支撑能力。
——礼社江流域地带。主要包括南华县、楚雄市、双柏县和禄丰市部分区域。低海拔区以干热河谷稀树灌木草丛生态系统为主,部分河谷区域保存了完好的季雨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十分丰富,集中分布了云南数量最多的绿孔雀、元江苏铁等多种野生动植物种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域。高海拔地区分布以云南松为优势树种的森林群落,是天然林保护的主战场,林下资源丰富,松茸、鸡枞、牛肝菌等野生菌以及林药资源分布广泛。该区域全面实施天然林和草原保护,生态公益林及退化草原修复建设,加大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加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和退化林修复,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加强季雨林和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野生植物分布地保护,减少人为干扰和破坏,严禁猎杀野生动物。
“一屏”为哀牢山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生态屏障。涉及双柏、楚雄、南华3县市。该区域地理位置特殊,素有云南“秦岭”之称,是云南生态保护红线“三屏两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重大,保护了世界同纬度连片面积最大、最原始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域,是黑冠长臂猿、绿孔雀、云豹、蟒、黑熊、红花木莲、云南红豆杉、伯乐树等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生态环境。积极推进“申报建设哀牢山—无量山国家公园综合科学考察”,建成相关科学数据库(平台),申报建设哀牢山—无量山国家公园。
“多点”为自然保护地、重要湿地、国有林场。此区为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森林资源的核心区域,如白竹山、紫溪山、化佛山、雕翎山、昙华山、百草岭、查姆湖、青山湖和楚雄市国有林场、双柏县国有林场、南华县国有林场、大姚县国有林场、永仁县国有林场等,以点状分布于各县市。这些点状分布的区域生物资源富集、自然景观优美、生态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以及景观价值,是楚雄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重要的支撑点。建立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突出对自然生态系统、特有珍稀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加强对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及生物走廊修复。加大湿地、水源地保护区等重要湿地面源污染治理及土地整治,加强湿地恢复,采取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湿等措施,恢复湖泊径流区林草植被,增强其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功能,增强湿地生态功能。加强国有森林资源保护,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增加国有林场木材战略储备。
“多廊”为主要公路、铁路、河流组成的绿色生态廊道网络。加快推进廊道林荫化,加快重点河流和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廊道沿线补绿、增绿项目建设提升,提高工程质量,形成“重点部位亮化,重点路段成精品、条条道路是绿带”的廊道绿化格局,实现多色彩、多层次、季相变化分明、具有区域特色的廊道森林生态景观长廊。
二、林草产业发展大格局
(一)总体格局
结合各县市地理气候、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实际,遵循“生态优先、市场导向、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分类指导、突出特色”的原则,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绿色食品牌”行动方案,省委、省政府楚雄现场办公会议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夯实绿色产业发展基础,着力构建林草产业“一核一菌引领、双轮驱动、三带联动、四园支撑、五域并举、多群聚集、草业振兴”的“12345+N”的产业发展格局,引导各县市林草产业向优势区聚集,推进全州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核一菌引领。在楚雄市规划建设以核桃为主的中国云南坚果交易中心项目,建设面积1000亩。规划建设三区六中心,即核桃产品批发交易区、精深加工园区、冷链贮存区、物流中心、质检及技术服务中心、数字化交易及信息中心、精深加工产品销售体验展示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坚果产品供应链管理服务中心,开创核桃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建设集生产、加工、交易、流通、科技、服务于一体的主导产业集群,努力打造云南核桃交易价格指数风向标,远景规划形成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核桃初级产品及深加工国际交易中心(核桃、花椒、板栗等)。大力发展野生菌产业,建设野生菌资源保护区1000万亩,建设野生菌保育基地250万亩和南华野生菌产业园。到2025年全州食用菌产业综合年产值达100亿元,把楚雄建设成全国野生食用菌贸易集散地和交易中心。
双轮驱动。以大姚核桃文化产业园、南华野生菌产业园为全州林草产业示范园和科技创新驱动支撑平台,聚集发展要素,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思路,全力实施一二三行动和“绿色+”“特色+”“互联网+”, 着力推进林草产业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把核桃和野生菌产业培植成为重点产业、示范产业,引领全州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带联动。根据全州地形地貌和垂直气候的特点,将全州林地草地划分为低热河谷产业带、中海拔产业带、高海拔产业带三个不同区域地带。采取因地制、分类指导、分带施策的方式,布局不同类型的林草产业。低热河谷产业带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主,重点布局油橄榄、芒果、热带水果、珍贵用材林等产业。中海拔产业带以发展林草产业为主,重点布局核桃、花椒、板栗、野生菌、种苗花卉、中药材、速丰林、森林康养、林产品加工等产业。高海拔地带以保护生态为主,重点布局用材林、中药材、森林蔬菜等产业。在高、中、低三个产业带布局不同类型的森林旅游产业和森林康养产业。
四园支撑。以现有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大姚核桃文化产业园、南华野生菌特色小镇、云南摩尔农庄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双柏县林产业工业园为重点,加强园区规划布局,采取招商引资引智、兼并重组等方式,积极扶持、培育、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入驻,按照扶强、扶优、扶大的原则,聚集扶持政策、资源、资金等要素,实行“一园一策”,支持园区企业做强做大,全力提升核桃、野生菌、林产品加工产业,实现林草产业规模化、园区化、现代化。
五域并举。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的原则,重点培植5大领域:特色经济林领域(以核桃、花椒、板栗、油橄榄、水果为主),林下经济领域(以野生菌、中药材、森林蔬菜、香料、林下养殖、森林景观利用为主),木材加工和林产化工领域,种苗花卉领域(以林木种苗、观赏苗木、花卉为主),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领域等五大领域,实现全州林草产业全面高质量发展。
多群聚集。按照发展基础良好、发展潜力较大、比较优势明显的原则,大力打造核桃产业集群(大姚、楚雄、南华、双柏4县为主)、野生菌产业集群(南华、大姚、楚雄、牟定、禄丰、武定、姚安7县市为主)、花椒产业集群(大姚、南华、双柏3县市为主)、板栗产业集群(永仁、大姚、禄丰、武定4县市为主)、油橄榄和芒果集群(永仁、元谋、大姚3县为主)、中药材集群(双柏、楚雄、武定、大姚4县市为主)热带水果、珍贵用材林产业集群(元谋、武定、永仁、大姚、双柏5县市为主),将其打造为不同类型产业的集聚区和示范区。
草业振兴壮大。抓住国家加快林草融合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楚雄现有的草山草场草原资源,在摸清和保护好全州草原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草种、饲草、牧草、绿化草坪业,全面振兴壮大草业。
(二)空间梯度布局
在大于2400米高海拔地带,重点发展中药材、森林蔬菜、一般用材林的种植生产。
在1600~2400米中海拔地带,重点发展核桃、花椒、板栗、野生菌、种苗花卉、中药材、速生丰产林的种植生产。同时,森林康养、林产品加工业也布局在此空间相适宜的地方。
在600~1600米低海拔干热河谷带,重点发展油橄榄、芒果等热带水果、珍贵用材林的种植。适宜布局森林康养和林产品加工产业。
(三)重点领域区域布局
按照种植培育第一产业,加工制造第二产业,服务流通第三产业的三个产业梯次,在10个县市对20个主导产品产业的重点发展区域进行规划布局。
专栏2-1:楚雄州“十四五”林草重点产业发展布局表
|
||
序号
|
项 目
|
布 局
|
一
|
第一产业
|
|
1
|
核桃
|
大姚、楚雄、南华、双柏、武定、姚安、禄丰
|
2
|
野生菌
|
南华、楚雄、大姚、姚安、牟定、禄丰、武定、双柏、永仁
|
3
|
花椒
|
大姚、南华、双柏
|
4
|
板栗
|
永仁、大姚、武定、禄丰
|
5
|
油橄榄
|
永仁、元谋、武定
|
6
|
优质水果
|
永仁、元谋、楚雄、牟定、禄丰、姚安
|
7
|
速丰林
|
全州10县市
|
8
|
珍贵用材林
|
元谋、永仁、双柏
|
9
|
种苗花卉
|
楚雄、禄丰、双柏、姚安
|
10
|
中药材
|
双柏、楚雄、武定、大姚
|
二
|
第二产业
|
|
11
|
核桃加工
|
大姚、楚雄、南华、双柏
|
12
|
野生菌加工
|
南华、楚雄、禄丰
|
13
|
花椒加工
|
大姚、南华、楚雄、双柏
|
14
|
油橄榄加工
|
永仁
|
15
|
木材加工
|
双柏
|
16
|
林产化工
|
双柏、南华、牟定
|
三
|
第三产业
|
|
17
|
核桃文化产业园
|
大姚
|
18
|
野生菌特色小镇
|
南华
|
19
|
森林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
|
全州10县市
|
20
|
林产品物流交易及网络销售
|
全州10县市
|
第三章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第一节 强化森林资源保护
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资源消耗上限,严格落实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健全覆盖全州、分级负责、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常态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机制,巩固完善林草资源监测体系,做好资源数据年度更新工作,为森林资源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二、全面保护天然林
全面保护天然林,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建立用途管控制度、健全修复制度、落实监管制度。逐步完善天然林效益监测与评估,建立天然林保护修复效益监测评估制度。
三、严格保护林地
编制新一轮《楚雄州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科学确定林地保有量,实行林地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和林地审核审批制度。健全州、县(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体系,严格限制重点区域林地转为建设用地,确保林地保有量不减少,各县(市)要建立补充林地资源库并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统一上图入库管理。
四、强化公益林管理
稳步推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对全州公益林实行严格保护、科学管理、合理补偿。对公益林中生态功能低下的疏林、残次林等低质低效林,采取林分改造、森林抚育等措施,提高公益林质量和生态功能,形成高效、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五、加强管理体系建设
全面推行“监测、核查、执法全覆盖”的森林督查机制,加强森林资源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森林防火设施建设,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水平,保持常态化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的高压态势;加强林草工作基层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各级森林资源管理机构,为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规范护林员管理工作,完善护林员巡护管护制度,加强技术培训与监督考核。
专栏3-1:森林资源保护
|
天然林保护及修复 建立全面保护、系统恢复、用途管控、权责明确的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体系,维护天然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确保天然林面积稳定、质量提高、功能稳步提升,构建以天然林为主体的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全面保护天然林。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不断创新改革,积极推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生态补偿兑现面积1308.54万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442.28万亩,省级公益林866.26万亩。
|
六、全面建立林长制
建立以林长制为主体的党政领导保护发展林草资源责任体系,州、县(市)、乡、村分级设立林长,建立林长制。各级林长组织制定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发展规划,协调解决区域重点难点问题,落实森林草原防灭火、重大有害生物防治责任制和措施。明确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目标责任,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监管到位、奖惩严明的长效机制。
专栏3-2:全面建立林长制重点任务
|
1.明确工作任务 明确开展“护绿”行动、实施“增绿”工程、提升“管绿”能力、发展“用绿”产业、推进“活绿”改革等工作任务。
2.建立林长制组织机构 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设立州、县(市)、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四级林长,建立三级督察长体系,设立州级专家组。
3.建立工作机制 建立领导决策、督察督导、日常调度、检查考核、激励约束、投诉举报、村组责任、共管共治等机制。
4.林长制智慧平台建设 建设楚雄州林长制智慧平台,监管职责网格化、资源数据矢量化、具体任务信息化、考核评价自动化。资源监管监测可视化,建立起管理科学、运行顺畅、保障有效的林长制智慧网络平台。
|
七、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应用机制,开展林草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形成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探索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方法,推动核算结果在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损害赔偿、经营开发融资、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等方面应用。推进林草碳汇进入碳交易市场,推进林草碳中和行动。开展林草碳汇计量监测评估,有序开展林草碳汇潜力评价,科学评价林草碳汇能力,建立健全森林碳汇基础数据库。积极参与碳市场制度建设,鼓励社会主体参与林草碳汇项目开发建设,指导开展林草碳汇项目开发交易和碳中和行动。
第二节 加强草原保护与修复
一、加强草原资源状况调查
落实草原资源管理,全面掌握草原资源和权属等相关数据,为开展草原保护建设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开展草原监测项目
及时掌握全州草原动态情况。定期开展固定监测点、常规监测点、“星空地”监测等,及时掌握草原质量、草种结构、草原增减等变化。
三、加强退化草原修复
采取人工种草、草地改良、鼠虫病害防治等方式,对退化草原进行修复,对退化严重、质量下降、品种劣化的草地进行修复和改良,提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保持生态平衡。
四、突出重点抓试验
紧紧围绕“生态优先”的目标,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高、中、低海拔和气候类型、草地类型差异的特点,对全州不同地块进行草种试种,为项目选种提供坚实的种源基础。
五、强化依法整治力度
加强对破坏草原违法行为的打击整治,加大草原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破坏草原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确保草原生态安全。
六、提升草原管理能力
推进草原管理体系建设,完善草原机构建设,提高草原监测质量和信息化水平,加强草原科技支撑建设,加强草原普法宣传,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草原的意识。
专栏3-3:草原保护与修复工程
|
草原资源调查 组织草原资源调查,全面掌握全州草原资源情况,明确草原资源指标和图斑,为草原各项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草原生态奖补 全面保护草原资源,积极推进草原生态奖补,实施草原生态奖补面积1858.49万亩。
草原生态修复 开展退化草原生态修复、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等草原恢复治理项目55万亩,其中:人工种草建设5万亩、草原有害生物防治50万亩。
草原生态监测 加强草原动态监测,定期进行草原监测,布设固定观测点2个、草原常规监测点2个、“星空地”草原盛期监测点120个,监测样地 306个。
|
第三节 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
一、健全湿地保护体系
将全州重点湿地纳入保护范围,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确保湿地面积不减。重点加强湿地生态系统典型完整或珍稀濒危物种集中分布区域保护,稳步提高湿地保护率。全面建立湿地分级管理制度,在全州范围内建立边界清晰、职责明确的湿地管理体系。
二、加强湿地生态修复
实施湿地保护恢复工程,对集中连片、破碎化严重、功能退化的湿地进行修复和综合整治,优先修复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的重要湿地,推进退耕还湿、退塘还湿生态修复。
三、提升湿地管理能力
全面提升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和水平,推进湿地监测体系建设,完善健全湿地监测网络,统筹湿地生态监测站点建设,提高监测数据质量和信息化水平;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加强“世界湿地日”“湿地月”等科普宣传,普及湿地知识,形成全社会保护湿地良好氛围。
专栏3-4:湿地保护恢复工程
|
全面保护湿地 全面落实《楚雄州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加快湿地认定,争取将湖泊、沼泽湿地认定为省级重要湿地,力争一般湿地认定率达60%以上,湿地保护率达65%以上。到2025年,力争湿地保护面积达50万亩,其中自然湿地面积达23.71万亩。
湿地公园建设 重点建设双柏九天省级湿地自然公园1个,面积5.9万亩;力争新增湿地公园3个,分别为大姚永丰湖湿地公园、永仁龙头山湿地公园、元谋凤凰湖湿地公园建设项目,面积0.34万亩。
小微湿地建设 建设小微湿地0.2万亩,实施湿地专项保护,提高湿地保护率。
湿地保护小区建设 力争建设规模达1万亩,主要布局在大姚、元谋、双柏。
湿地管理能力建设 实施科研监测能力体系建设5项,加强湿地宣教基地建设。
|
第四节 加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
一、全面提升森林质量
遵循多功能森林经营理念,采取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低效林改造及相关集约人工栽培等综合措施,根据区位特点,确定森林质量提升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依据立地条件和培育目标,创新森林质量提升技术和模式,分类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积极探索在国有林场推进森林经营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二、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
采取科学措施,大力营造和发展速生丰产林、珍稀大径级用材林和生态储备林,定向集约提高国家战略木材资源供给能力。集约培育速丰林、储备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在重要生态功能区,培育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突出的生态型储备林,坚持科学经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目标树培育模式,培育多功能的混交林和复层异龄林。建立储备林制度,制定验收评估、金融创新等制度方案,保障储备林稳定和运行安全。
专栏3-5: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
森林精准提升工程总规模实施100万亩,其中:
森林抚育 全面加强中幼林森林抚育,调整森林结构,提高林木生长量,完成森林抚育及改造提升20万亩。
退化林修复 以生态区位重要、林相残败、林木生长衰竭、林地生产力出现严重下降的林分为优先对象,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改善脆弱森林生态系统,完成退化林修复60万亩。
低效林改造 采取结构调整、树种更替、补植补播等营林措施,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和效益水平,完成低效林改造10万亩。
国家储备林建设 全面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培育储备乡土树种,大力营造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修复区域生态环境,增加木材资源储备,提高木材生产供给能力,完成国家储备林10万亩。
|
第五节 推进国土绿化和山体复绿工程
一、坚持生态工程建设带动大绿化
以共筑滇中城市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为引领,以贯彻国家“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为依据,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坚持“以水定绿、以水定林、量水而行”,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防护林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退化草原生态修复、退牧还草等生态修复工程。建立以流域为单元的工程规划体系,推进金沙江干热河谷(滇西)生态保护与修复、红河水系防护林体系建设,构建带、片、网相结合的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防护林体系。根据国土三调确认的林草用地数据和国家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规划实施好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的理念,开展综合整治,全面改善严重石漠化地区生态状况,遏制水土流失。
二、坚持突出重点领域绿化美化
根据土地资源禀赋条件和生态建设实际需要,挖掘现有林地造林潜力,开展干热河谷、高寒山区、五采区等困难立地区域植被恢复,增强金沙江面山造林还草和岸线复绿,着力打造金沙江干流绿色生态廊道。开展“三沿”绿化行动,重点开展路域环境绿化美化,着力建设最美公路。以云南美丽河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推进以水库面山、河流、湖泊为重点的封造结合,遏制水土流失,提升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保障大中型水利设施安全。以国家森林城市、省级森林县城、森林乡村建设为载体,提高林地绿化程度,提升景观效果。
专栏3-6:国土山川大绿化工程
|
营造林工程 开展以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区位为重点的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营造林措施,有序推进全州困难立地区域植被恢复,完成荒山造林和困难立地区域人工造林共8.95万亩,封山育林46.5万亩,更新造林4.6万亩。
退耕还林还草 统筹耕地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的关系,根据国土三调确认的林草用地数据和国家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完善退耕还林后续政策,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 建设总规模80.95万亩,其中营造林77.3万亩,草原生态修复3.65万亩,投资估算4.69亿元。布局在大姚、永仁、元谋、武定4县。
石漠化综合治理 以长江上中游岩溶石漠化集中连片地区为重点,开展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种草)、水土保持和土地综合整治等措施,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实施规模6.5万亩,布局在元谋、禄丰、武定3县市。
退化草原生态修复 建设规模55万亩,其中人工种草5万亩,草原有害生物防治50万亩,布局在10县市。
|
第四章 保护生物多样性
加快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推进哀牢山—无量山国家公园建设申报工作,提升自然保护区保护水平,增强自然公园生态服务能力,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全面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强野生动植物管理,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积极开展重要物种栖息地保护恢复和生物廊道建设。
第一节 加快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一、开展创建国家公园前期项目
积极推进哀牢山—无量山国家公园前期及申报工作,将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濒危物种种群纳入国家公园建设,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与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红线衔接,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和符合性认定报告、设立方案、社会影响评价报告、总体规划编制。
专栏4-1:创建国家公园前期项目
|
1.国家公园申报 推动哀牢山-无量山国家公园建设申报工作,开展科学考察与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初步规划建设面积77.41万亩。
2.旗舰物种及典型生态系统保护项目 封禁保护和修复哀牢山保护区内90%以上的旗舰物种栖息地(生境),对旗舰物种和代表性生态系统进行严格保护,提高保护对象质量和稳定性;开展国家公园旗舰物种调查监测、野外救护、疫源疫病和有害生物防控,开展野外放归(回归)实验,恢复野外种群。
3.重要栖息地和生境恢复项目 对绿孔雀、黑冠长臂猿等旗舰物种的分布及种群扩散趋势评估,恢复和营造最适宜栖息地(生境),扩大生存范围。
4 .生态廊道连通项目 确定生态廊道建设和重要栖息地恢复的优先区域,采取近自然的工程措施,建设生态廊道。
5.调查监测和勘界标识系统建设项目 开展哀牢山保护区内森林、草原、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和权属状况的本底调查,建立自然资源基础数据库。完善资源监测,续建、新建动物监测固定样线20条、60公里,续建、新建植物植被监测固定样地40块,紫茎泽兰入侵、人为干扰监测样线6条,修缮气象站1个,新建水文、水质监测站和气象站各1个。开展标识系统建设,完成勘界立标,栽植保护区界桩及功能区桩1000棵左右。
6.生态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科学设计生态体验线路,加快解说系统、宣传教育设施和生态体验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电力、急救、通讯、防灾减灾等配套设施建设。新建哀牢山国家公园管理处1处,新建或重建管护站3处,修缮管护站5处;在南华大中山、双柏平河新建环境教育基地2个;在南华县马街镇、楚雄市西舍路镇、双柏县鄂嘉镇新建科研宣教综合用房3处;新建智慧管护远程监控管理系统1套。
7.生态移民和社区共建项目 有序实施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核心保护区居民的生态移民,实行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探索建立特许经营机制;开展入口社区建设和原住居民点优化工作。制作一系列宣传片、宣传画册、科普读物,配备多媒体宣教设备,开展社区共建共管培训和社区宣教活动。
8综合执法设施设备建设项目 完善管护网络和管护站点建设,配备执法设备;建立综合执法监督系统,提高综合执法效率。
|
二、提升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
全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建设以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州片区为主体,各自然保护区为基础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完成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整合优化,在重要地段、重要部位设立界桩和标识牌。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科学合理的人工措施,开展受损自然生态系统修复,连通生态廊道,促进重要栖息地恢复和废弃地修复。
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基础,科学规划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功能区划和发展方向。加强保护地管理队伍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强化监督管理,提高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强自然保护地区业务用房和基础保障设施建设,完善管护、巡护、保护和保育、科研监测和宣传教育等设施设备,提高保护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水平,为资源保护管理提供基础保障。根据上位法制(修)订情况适时探索制定或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开展自然保护地区科研监测工作,加强监测数据集成分析和综合应用,及时掌握各类自然保护地区管理和保护成效。
专栏4-2:自然保护地保护水平提升
|
1.保护区整合优化项目 优化自然保护区布局,开展自然保护区勘界立标、确权定界。完成核心保护区内生态移民搬迁和工矿企业退出。通过土地租赁、置换、赎买、地役权等方式,探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集体土地统一代管机制。通过整合优化,形成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7个国家级自然公园、15个省级自然公园、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新建大姚百草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姚昙华山国家级森林自然公园、永仁茶尖石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
2.重点物种和生态系统保护项目 开展重点物种及其栖息地调查,掌握物种种群数量动态和栖息地(生境)质量状况,实施重点物种抢救性保护,加强栖息地巡护管理,开展生境恢复,建设生态廊道,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3.科研宣教和保护能力提升项目 加强自然保护区科研基础设施、监测站网、科研人员能力建设。新建、改建自然保护区宣教场馆3个,补充野外生态宣教点。完善管护巡护设施设备,设施通讯、水、电、路等常规性保障设施建设。
4.自然保护地管理信息系统构建项目 完成州级平台搭建,对接省级平台。到2025年,实现1个国家公园、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国家级自然公园、1处绿孔雀栖息地保护处全部接入。
|
三、增强自然公园生态服务能力
加强自然公园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保护。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采取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促进为辅的恢复措施,强化原生植被和原生生境恢复,提升不同保护主体自然景观水平。
进一步完善自然生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在一般控制区科学划定适当区域,开展生态旅游、生态教育、自然体验活动,提升自然公园生态服务功能。依托各类自然公园,新建一批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野外自然宣教点、露营地等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场地。加强自然公园的研学推广,积极推进国家公园、自然公园、博物馆、标本馆建设与高等院校等机构的密切配合,打造青少年自然科普及全民生态文明教育的天然阵地。
专栏4-3:自然公园生态服务能力建设
|
1.自然公园建设项目 优化完善现有自然公园生态服务基础设施。规划新建自然公园9个:大姚帽台山国家级草原自然公园,元谋金沙江大峡谷国家级自然公园,楚雄礼社江省级森林自然公园,双柏九天省级湿地自然公园,南华大风垭口、南华老厂河、南华礼社江、南华小箐河、武定水城河省级森林自然公园。
2.生态服务能力提升项目 推进自然公园植被恢复、林相改造、保障生态用水、清淤疏浚、自然岸线恢复、自然遗迹加固保护等建设内容,不断提升保护主体的生态健康水平。推进巡护交通体系和突发灾害警示防护体系建设,强化资源管理能力。加快宣教场馆、解说标识系统、自然教育体验路线、野外营地等公众服务设施建设。
|
第二节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
一、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
持续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完善资源数据。评估划定自然保护地外野生动植物重要栖息地、原生境和候鸟迁徙通道,公布禁猎区、禁猎期。将重要栖息地纳入森林资源“一张图”。构建重点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信息化监测网络,实施动态监测,评估重点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加强迁徙候鸟巡护保护,开展沿线宣传警示教育。严禁野生动物非法交易和食用,从严查处违法违规行为,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加大禁食野生动物处置利用的指导、服务和监管力度。
二、加强野生动物保护
优先实施绿孔雀、黑冠长臂猿等重要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修复,推广公益保护管理模式,加强巡护力度。采取人工干预措施,修复受损栖息地,提升栖息地质量。规范开展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实施重要物种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建设绿孔雀增殖繁育、野化训练基地。增设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救护站点和保护研究中心,提升救护水平,建立稳定的人工种群。抢救性保存珍稀濒危物种遗传物质,对濒危野生动物开展遗传资源采集、保存及研究工作。
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保护修复,强化重要鸟类迁飞通道保护,连通生态廊道,扩大栖息地范围,完善野生动物救护体系,开展极小种群保护、人工扩繁、野外放归,确保野外种群稳中有升,建立健全野生动物科研监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以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基因保存设施。
对野生动物资源及栖息地状况进行调查、监测评估,建立健全资源档案。构建协调统一的野生动物资源及其栖息地状况监测体系,开展野生动物资源监测信息化建设,完善基础信息数据库。
继续实施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完善野生动物损害补偿制度,稳定保险资金投入,维护人与“动物”和谐。
专栏4-4:野生动物保护工程
|
1.重要栖息地保护项目 开展第三次野生动物调查,开展动态监测,完善野生动物资源基础数据库。在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分布且未建立自然保护地的区域,划定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修复重要栖息地,提高栖息地质量,连通生态廊道。在野生动物活动频繁的村镇附近区域,设置障碍物、警示物,对野生动物肇事进行补偿。
2.重要鸟类迁飞通道保护项目 在迁徙鸟类重要迁飞通道上,设立保护管理站,配套必要的巡护设备、执法设备。配合建立重要鸟类迁飞通道信息共享机制。
3.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和疫源疫病防控项目 建设州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管理总站和救护繁育中心,新建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1处,新建绿孔雀增殖繁育、野化训练基地1处。
|
三、加强野生植物保护
划定未纳入自然保护地的濒危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修复受损生境,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人工促进恢复等人工措施,逐步恢复生态系统功能。采取调整树种比例、控制竞争植物、清除外来物种等方法,构建濒危野生植物最佳的生存环境。继续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项目,开展迁地保护和近地保护基地建设。开展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物种人工繁育和野外回归,加强野外回归种群的管护和动态监测。
完成第三次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全面掌握物种种群和生境状况、保护状况等。补充设立野外监测站点,建立健全资源档案。
专栏4-5: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工程
|
野生植物资源保护 开展元江苏铁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项目,在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分布且未建立自然保护地的区域,划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修复受损生境,营造最佳生境。建设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基地1处;开展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物种人工繁育和野外回归;开展第三次野生植物调查,形成野生植物监测和评估体系,完善野生植物资源基础数据库。
|
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思路,创名牌、育龙头、抓有机、建平台、占市场、解难题,以“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为抓手,围绕科技引领、品牌创建、市场拓展、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化、专业化、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推进林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打造以核桃特色经济林领域、野生菌林下经济领域、木材加工和林产化工领域、种苗花卉领域、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领域、草业为重点的现代林草产业体系,实现全州林草产业全面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促进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发展壮大特色领域
(一)核桃特色经济林领域
1、核桃
打造具有强劲竞争力的核桃产业体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做优做强做大核桃产业。深入推进核桃产业发展,把提高质量和效率作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加快实用技术研究、示范与推广应用,建立健全核桃产业技术体系。引导和支持企业、合作社开展绿色有机生态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对现有核桃品种进行改良、提质增效,完善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大力推广土肥水管理、树体管理、绿色防控等绿色技术,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积极开展核桃“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工作,全面推进核桃初加工机械一体化进程,推动加工设备升级,开展核桃综合精深加工,加快推动以核桃为主的植物蛋白产业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数字化生产基地。在楚雄市积极建设中国云南坚果(核桃)交易中心,促进核桃良性发展。构建以楚雄、大姚、南华、双柏、姚安、武定和禄丰为重点区域的核桃产业集群,着力打造“楚雄核桃”区域公用品牌,着力创建核桃绿色食品牌,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果农增产增收。
2、特色经济林
做优做强以花椒、板栗、油橄榄等经济林果为主的特色经济林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手段,通过落实水肥一体化配套措施和提质推广增效技术,加快花椒、板栗、油橄榄、经济林水果等标准化基地建设。创新发展机制,着力培育和引进科技含量高、精深加工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市场销售渠道广、示范带动强的龙头企业,优化和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或协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分散经营的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延伸产业链,增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大精深加工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标准化建设、品牌创建及市场培育投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经济林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基地以及现代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建立以大姚、南华和双柏为重点区域的花椒产业集群;以武定、永仁、禄丰和大姚为重点区域的板栗产业集群;以永仁和武定为重点区域的油橄榄产业集群;以元谋、永仁、姚安、禄丰和牟定为重点区域的特色经济林水果产业集群。
专栏5-1:林草产业建设工程之一
|
1、核桃
深入推进核桃产业供给侧改革,提高产品的供给质量和生产效率,做大做强做优核桃产业。到2025年,实施核桃提质增效150万亩,新增发展名特优高品高价核桃示范基地5万亩。全面推进核桃初加工机械一体化进程,推动加工设备升级,开展核桃综合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加快大姚县核桃产业园区和楚雄市中国云南坚果(核桃)交易中心建设,助力全州核桃区域公用品牌打造;积极开展核桃“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工作,力争新增核桃“一县一业”示范县(特色县)1家。
|
2、特色经济林
强化科技示范和丰产栽培技术的推广运用,以现有特色经济林提质增效为重点,实施水肥一体化配套工程及品种改良,提高基地的集约化经营水平。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引领,带动农户实施标准化栽培和管理,提高特色经济林果的产量和品质,建设一批布局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木本油料优势产区和高原特色林产业集群。到2025年,实施油橄榄提质增效3万亩,新增发展油橄榄1万亩;巩固发展花椒69.4万亩、板栗51.5万亩。建设一批特色经济林产品的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基地,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楚雄州特色经济林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争创云南十大名品。
|
(二)野生菌林下经济领域
1、野生菌
立足丰富的野生菌特色资源优势,按照“增总产、提品质、优结构、深加工、拓市场、创效益”的要求,培育壮大楚雄州野生菌产业,把楚雄打造成全国食用野生菌集散地和交易中心。打造世界级野生菌保育基地和楚雄野生菌产业园建设,构建以南华、大姚、姚安、武定、双柏、禄丰和牟定为重点区域的野生食用菌产业集群;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以南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为机遇,将野生菌产业园、野生菌专业市场和旅游、文化产业有机整合在一起,加快野生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立和完善野生菌专用仓储、冷链、运输、包装、质检服务体系;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产品品质;加快完善野生菌等级分类标准体系制定,推进“野生菌”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加快野生菌科技创新平台、野生菌交易平台、信息平台等公共平台建设;改进野生菌加工工艺,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扩大出口创汇,把楚雄州野生菌产业做大做强,把楚雄野生菌做成国内知名的一流绿色食品牌。
2、林下经济
把林下经济产业建设成为促进生态保护、农民增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在保护好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国家和云南省发展林下经济的相关政策及制度要求为指导,科学利用林地资源,规范林下经济发展行为,巩固提升林下经济产业化发展水平,提高生态资源质量和林地产出率,提升林下经济质量、效益和品牌建设能力。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建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具有楚雄地域特色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重点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林下养殖和林下产品(不含野生菌)等林下经济产业。构建以大姚、楚雄、武定、双柏、禄丰和南华为重点区域的林下中药材产业集群,以双柏、牟定和禄丰为重点区域的森林蔬菜产业集群,以武定、元谋、永仁和南华为重点区域的林下养殖产业集群。
专栏5-2:林草产业建设工程之二
|
1、野生菌
加快野生菌资源保护区和野生菌保育基地建设。以牛肝菌、松茸、干巴菌、羊肚菌、松露等野生菌为重点,开展野生菌产地封育经营,强化野生菌的保护性采集和人工促繁基地建设,壮大野生菌全产业链的“第一车间”,确保野生菌资源可持续利用。依据野生菌分布特点及产量现状,规划南华、楚雄、大姚、禄丰、双柏和武定6个野生菌重点保育县(市)和其他4个一般保育县,打造世界级野生菌保育基地250万亩、划定野生菌资源保护区1000万亩、保育促繁示范基地5000亩。加快建设楚雄野生菌产业园,提升野生菌加工和交易能力,推动野生菌产业集群发展。主要产地野生菌冷藏能力新增3000吨/年,冷链运输能力新增3000吨/年,野生菌交易市场影响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力争使野生食用菌交易量达到15万吨。
|
2、林下种植 实施林下仿野生中药材种植,重点发展云茯苓、滇重楼、滇黄精、白芨、续断、红花等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林下药(食)产品;在林下采集和种植蕨菜、魔芋、棠梨花、金雀花、杜鹃花等森林蔬菜及森林花卉;林下仿野生种植竹荪、羊肚菌、松露等食用菌。推动核桃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推广林下生态种植模式。到2025年,林下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
3、林下养殖 重点推广林下仿生态养殖鸡、猪、羊以及林下养蜂模式,打造武定山鸡、永仁黑山羊、元谋彝香山猪、南华蜂蛹、哀牢山野蜂蜜、大姚野坝子蜂蜜等肉(昆虫)类、蜜类食品品牌,加强养殖污染防治,实施无害化处理。
到2025年,林下经济经营利用面积达到200万亩,其中,林下种植规模达20万亩,林下养殖经营利用规模达1万亩,林下经济总产值达60亿元。建设1个国家级林下经济综合示范基地、2个省级林下经济精品示范基地。
|
(三)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领域
1、生态旅游
在保护好森林资源、湿地资源、草地资源的前提下,结合民族风情、历史文化,联合旅游部门,共同规划和开发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森林探险、森林科考、自然教育和科普以及生态旅游村等特色生态旅游,打造特色生态旅游线路、生态旅游地知名品牌。重点打造哀牢山、三峰山、金沙江河谷区等跨县(市)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和以自然保护区及自然公园为重点的生态旅游景区、景点。新建或改造、完善生态旅游基础设施,提升生态旅游服务水平,促进全区域生态旅游开发。开展生态旅游精品推介活动,打造楚雄州特色生态旅游品牌,引导各县市围绕生态旅游品牌,打造开展森林城镇、森林人家、森林村庄等创建活动,利用“一部手机游云南”等平台,大力发展智慧生态旅游。
2、森林康养
依托以自然保护区和森林自然公园,创建以自然森林景观风光为韵, 以民族食药文化为魂,集“森林康养+文旅+乡村旅游+美丽乡村+乡村振兴”为一体的森林康养与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森林康养产业体系。充分发挥独特多样的森林康养资源优势,以森林生态环境、景观资源、食品药材和彝族文化资源为基础,以促进大众健康为目的,大力开展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等森林康养服务。建设和完善森林浴场、森林氧吧、森林康复中心、森林疗养场馆、康养步道、导引系统等服务设施。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省级森林康养基地、森林人家,打造具有彝族特色的一流森林康养品牌。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以楚雄市、南华县和禄丰市等为重点,建设森林康养基地。以标准化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为引领,推动区域性的森林康养产业集群建设。
专栏5-3:林草产业建设工程之三
|
1、森林旅游 到2025年,打造2~3个国内知名的森林生态旅游品牌、1个湿地旅游品牌,发展森林人家10个。
2、森林康养 到2025年,力争建设各级森林康养基地25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2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4个,地方级森林康养基地19个(含森林康养机构5个,森林康养集群1个,森林人家10个)。
|
二、巩固提升传统领域
(一)木材加工和林产化工领域
1、木材加工
以牟定、姚安、禄丰和元谋为重点,结合国家储备林建设,加快大径级速生丰产用材林、珍贵树种用材林培育步伐。推进用材林中幼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创新林业产业基地建设模式,支持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或有经营能力的其他社会投资主体参与原料林基地建设。以双柏县和武定县为重点,优化木材加工业产业布局,积极推动木材制品精深加工,推进木材竹材节约利用,提高木材竹材综合利用水平。着力促进木材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开发绿色人造板和高档家具等产品,加强技术创新、新技术引进和技术升级改造,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和木材高效利用,推进木材加工产业现代化、集团化发展。
2、林化工
以双柏、南华和牟定为重点区域,加快推进高效林化工业原料林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以宜林地造林、现有林培育及提质增效等方式,以定向培育为手段,推进云南松高产脂原料林基地和紫胶原料林等基地建设;大力扶持澳洲茶树等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林化工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鼓励技术创新、新技术引进,大力发展松香、松节油、桉叶油、紫胶、澳洲茶树精油等精深加工产品,拓展产品在工业、医药、食品等多领域市场占有率,增加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专栏5-4:林草产业建设工程之四
|
1、木(竹)加工
加快发展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培育小叶紫檀、海南黄花梨等珍贵用材林,储备培育珍贵用材资源。到2025年,在元谋、永仁等热区建成1万亩珍贵用材树种基地。
推进传统木材加工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以人造板、特色家具为主的产业集群。依托工业园区建设,整合木材加工资源,实现木材加工工业现代化和集团化。到2025年,以双柏县和武定县为重点,培育有特色、有市场竞争力、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中型龙头企业,推动传统木材产品加工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加工转型发展,木材产品加工生产能力较大提高。
|
2、林化工
依托双柏县、南华县和楚雄市云南松高产脂原料林基地建设和省内思茅松松脂市场,充分发挥楚雄州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的生产技术优势,加快松香、松节油等优势林化工产品的精深加工步伐;利用丰富的桉树、香料植物资源,大力研发香料和紫胶特色产品,进一步提升林化工产品的加工能力。到2025年,松香、松节油、桉叶油、其他香料精油等精深加工能力有较大提升。
|
(二)林木种苗领域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修复造林树种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在巩固发展楚雄市、双柏县和永仁县等传统造林种苗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向观赏绿化苗木转型升级。新增建设禄丰、武定和姚安等观赏绿化苗木基地,不断壮大观赏苗木产业。积极开展优良乡土树种的景观化培育,大力发展具有楚雄特色的乡土观赏苗木。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中亚热带观赏苗木及珍贵乡土树种苗木,大力培育在国内、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名特优新品种。推进观赏苗木基地化、良种化、标准化和精品化建设、产业化生产,使观赏苗木产业发展成为楚雄州的新兴特色林草领域。
专栏5-5:林草产业建设工程之五
|
林木种苗
以市场为导向,在巩固发展楚雄市、双柏县、永仁县、禄丰市等传统造林苗木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向观赏苗木转型升级,建立观赏苗木标准化示范基地,加强特色观赏苗木和精品观赏苗木的研发与培育,加大珍贵乡土树种的比例,打造一批特色明显、具有区位优势的苗木基地品牌,提升全州观赏苗木产业市场竞争力。在楚雄、双柏、姚安、武定、元谋和禄丰等县(市),建成一批集新技术研发、标准化示范为一体的多功能绿化观赏苗木示范基地。到2025年,全州林木种子生产基地面积到8.9万亩,综合产值达0.2亿元;苗木种植基地面积达15万亩,综合产值达22.5亿元。
|
三、振兴壮大草业
摸清全州草原资源现状,编制草原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草原可持续利用机制,提高草原牧草供应能力。启动草业良种工程,加大以本地优良草种为主的草种繁育体系建设力度,逐步形成地方良种草种子集中生产区。加大牧草种植业投入,出台地方草产品加工业发展激励政策。
专栏5-6:林草产业建设工程之六
|
草业
建立不同类型的牧草产业化生产加工基地,加大草业科研、开发和推广力度,提高草产业科技水平,培育龙头企业,提高草产品加工水平,建设草业良种生产基地。
|
四、发展优势产业集群
加快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以工业化引领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区域产业竞争优势,促进产业聚集和融合发展,建立现代化林草产业园区。引导建立以楚雄市为中心,以南华、姚安和大姚为西翼,双柏、禄丰和武定为东翼的U型滇中核桃产业集群,辐射带动全州核桃产业发展。以打造世界级野生菌保育基地和楚雄州野生菌产业园区建设为中心,构建辐射全州各县(市)的楚雄州野生菌产业集群。建设以楚雄市为中心,西侧大(姚)南(华),东南侧武(定)双(柏)构成的五星矩阵式花椒产业集群;姚(安)牟(定)禄(丰)楚(雄)双(柏)中部温带经济林水果产业集群,以永仁为中心,永(仁)大(姚)武(定)禄(丰)长方形矩阵式板栗产业集群,带动武定县、元谋县等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发展的油橄榄产业集群和大(姚)永(仁)元(谋)武(定)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特色经济林水果产业集群。
培育和壮大林草龙头企业,并引导其作为集群企业逐步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发展。加快优势区域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仓储物流基地建设。鼓励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组建集种养加工服于一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各类林草产业联盟,提升林草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林草产业集群发展。
五、加强对外贸易和投资合作
(一)主动融入全省境外林草经贸合作区建设
依托楚雄州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特色林产品,发挥楚雄州在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孟中印缅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重要战略枢纽、对内对外开放高地、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核心支撑区等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全省境外林草经贸合作区建设,跻身全省林产业高地,为云南建立林产业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提供核心支撑。
(二)举办各类会展促进国际贸易
利用好国家“一带一路”、孟中印缅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澜湄合作等区域性合作机制和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林草产品国际博览会及国内外推介会,将楚雄州优质生态林草产品推向内外市场。通过“南博会”、其他相关林草产品专业展会平台,促进楚雄州与周边国家的林草产品国际贸易,促进林草产品国际贸易取得较快发展。
第二节 完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
健全完善产业和产品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和规范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标准,把绿色标准推广与优质林产品基地、现代林草产业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林草产品质量检测认证体系和林草企业信用体系,制定林草产业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积极推进产销监管链和绿色产品服务认证,加快实施林草品牌发展战略,强化林草产品质量监管,培育林草品牌建设主体,实施林草产品品牌提升行动,加快形成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特色林草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品牌格局。加强林草品牌保护监管,加大品牌产品营销和宣传力度,完善林草品牌服务体系,参与森林生态标志产品体系,积极搭建林草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积极组织参与各类重点林草产品专场推介会,组织优势林草产品涉林企业赴上海等发达地区开展推介及招商引资活动,鼓励企业、合作社开林产品连锁超市,鼓励新型电商企业和仓储物流业发展。
第三节 巩固脱贫成果与助推乡村振兴
高度重视乡村的生态系统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继续打好林草业特惠性政策与普惠性政策的组合拳,持续关注并支持贫困地区的整体发展和群众致富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林草生态脱贫政策与乡村振兴融合
充分发挥林草部门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继续落实生态富民相关政策,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发生。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生态护林员、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惠民项目,持续推动生态保护、生态治理和生态产业发展,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收入水平。加强生态护林员动态监测、教育培训和考核管理,提升履职能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建立和完善林草生态扶贫增收长效机制,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二、推进林草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融合
依托州内丰富的气候、土地、物种、自然景观等资源,因地制宜,招商引资,引进龙头企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在乡村大力发展特色林草产业,进一步夯实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基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围绕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精三产的目标,加快生态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生态产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构建高质量的林草产业体系,推动乡村振兴,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生态产品。逐步解决全州林草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升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密切利益联结机制,巩固拓展低收入群众增收空间。
第六章 建设美丽楚雄
以“三沿”(沿集镇、沿路、沿河湖)生态修复为重点,依托国家储备林及林草生态建设项目,向国土空间延伸,增加精品景观节点,塑造“依山环水、绿树繁茂、清幽宜居”最适宜人居的“森林城市”“美丽县城”品牌。通过充分宣传彝族特色森林文化和开展活动,培育一批高质量的生态教育、自然体验基地,打造“滇中翡翠”总体形象品牌,助推美丽楚雄建设。
第一节 建设城市生态“美”
依托独特的山水脉络,统筹考虑城镇建设的规模、性质、布局、气候特征等因素,着力提升具有楚雄特色的绿色城镇之美,深入开展森林城市群建设,推动森林连城。以建成的楚雄市国家森林城市为中心,全力推进森林城市、美丽县城创建,打通各县市间的生态“关节”,拓展城市绿色空间,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森林城市群落,构建生态安全体系一体化新格局。坚持“生态经济共赢、人文景观和谐、山水城林相融、城市乡村互动”的发展理念和“城区森林进城、近郊森林围城、远郊兴林富民”的发展思路,围绕建设现代化人文绿都和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不断推进造林绿化和城市植绿建绿工程,成片建设城市森林、湿地和永久性公共绿地,提高湿地保护率,提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加强城镇周边林草植被保护,城镇范围实现应绿尽绿,全力增加街旁绿地、防护绿地、居住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小游乐园和森林公园等城市森林。在集镇主次干道、重要节点、空置土地统筹开展沿集镇绿化工程,加强集镇区原生植被、自然景观、古树名木、小微湿地保护,积极推进荒山荒坡造林和露天矿山植被恢复。在城镇新造林地和景观改造提升过程中,注重乔灌草花藤结合,常绿落叶结合,观叶、观花、观果结合,着力打造彩色化、珍贵化、乡土化,层次更丰富、结构更稳定的城镇生态景观。
第二节 建设乡村生态“美”
因地制宜开展乡村片林、景观通道、庭院绿化、四旁绿化、乡村绿道、休息公园建设,深入推进乡村生态建设,建设一批富有楚雄特色的山地型“森林乡村”。选择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明显的较大自然村,优先考虑乡(镇)政府驻地村、历史文化名村、特色产业村、交通干道沿线村、重点景区周边村、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城市规划区周边等村落,以自然原生态为基础,以生态修复为手段,加强乡村原生林草植被、自然景观、小微湿地等自然生境及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和修复,促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持续推进村庄绿化、庭院美化建设,对村、路、渠、宅“四旁”和公共区域进行绿化,改善村庄环境的生态质量和景观面貌。加强保护村内古树、大树、成片林地、草地和文化遗产,形成道路河道乔木林、房前屋后果木林、公园绿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乡村绿化格局;开展沿路、沿江、沿线、沿景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实施重点河道的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开展乡村裸露山体、采砂采石取土创面、矿山废弃地、重金属污染地等绿化美化。建设一批生态村、生态乡、森林乡村,构建林田相映、林水相依、林路相连的乡村生态景观。
第三节 建设廊道生态“美”
开展沿江、沿河岸绿色长廊生态防护工程建设。聚焦水清、岸绿、景美,以流域干流河流为带状轴线,统筹水域、边坡、陆域,对主要河流沿岸进行披绿改造,重点建设一批最美河流。
开展沿路绿化工程。以持续推进昆明至丽江高速公路楚雄段绿化美化、县乡级以上重点公路、景区公路及铁路沿线为重点,在两侧营造以乡土树种为主的生态景观林带,乔灌草花结合,形成季相变化、色彩丰富的景观效果,打造“美丽公路”。
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林荫大道、鲜花大道、生态景观大道、绿色骑行环道等绿色生态大道,做美城市道路、乡村道路、公路、铁路,逐步形成岸绿景美、绿脉串珠的廊道生态景观。
第四节 建设湿地生态“美”
把湿地与林草、果林与水系、生态与景观结合起来,以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为原则,在环湖及周边区域大力推进植树造绿,加快环湖植被恢复,促进湖岸景观美化、协调。以水生植物群落恢复和重建为重点,选择土著优势水生植物物种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建设“水下草场”。实施湖滨带湿地连片建设工程,实现湿地与入湖河道、湿地与湖体连通,提升湿地环境效能。构建精品景观节点,兼有生态旅游、湿地科普、文化教育、观光休闲的用途,市民漫步其中,体验四面环青、水绕杨柳的动态之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使湿地成为城镇重要的生态门户。
第五节 建设文化生态“美”
建设生态文化,挖掘生态文化资源,弘扬传承民族的、地域的生态文化优秀传统,推进民众广泛参与,增加生态公共产品供给,建设生态文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文化产品的新需求。
提升生态文化价值意识。支持相关部门和民间文化团体挖掘森林文化资源,特别是核桃文化资源,规范生态文明道德行为。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提高森林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合理的生产方式和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增强森林文化的规范力,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逐步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森林文化氛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完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博物馆和学校等自然景观或教育资源丰富的企事业单位为基础,创建一批生态文明、生态文化和自然教育基地。发挥各类宣传教育平台的生态文化传播和教育体验功能,为公众提供更多的文化教育场所。加强生态文化传播体系平台建设,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态文化产品与服务。
丰富生态文化产品。依托各类自然资源,充分挖掘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植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特色果园文化等的发展潜力。通过举办野生菌美食节、插花节、樱桃节、冬桃节、核桃文化节等活动,弘扬和展示生态文化精品,提升景观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体验功能的服务品质,开发森林观光、物种保护、森林康养、绿色食品、改善人居、传承文化、提升形象等一系列生态文化创意产品与服务,集中建设一批公共休闲游憩、宿营场所和驿站等,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多样化的需求。
打造森林文化品牌。结合民族团结示范建设和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以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民族文化为依托,挖掘提炼长期以来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森林文化表现形式,鼓励社会各界以文艺、影视、书画、美术、音乐等多种形式,反映森林文化内容,特别是核桃和野生菌文化内容,大力发展森林文化产业。打造一批森林康养基地、森林小镇,建成绿化美化示范精品,构建森林生态文明示范体系架构,增强城乡居民生态文化意识,推动生态文明向纵深发展。
开展生态文化教育。加强生态文化创作与宣传,普及生态知识,弘扬生态理念,培养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全社会树立绿色消费价值观。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以及互联网、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等新兴媒体,扩大宣传范围,广泛开展森林文明宣传、传播森林文化理念、普及森林文化知识。充分利用农村、学校、社区等场所宣传栏、宣传标语、标志标牌等宣传手段,扩大宣传覆盖面,增强森林文化的渗透力。逐步将森林文化作为青少年成长教育的必修课,强化宣传效果,打牢传承森林文化的基础。选取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意识较强、生态文化繁荣的行政村、企业、学校或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文化示范点建设,发展具有历史积淀、文化底蕴、地域风貌、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基地,打造崇尚“天人合一”之理、倡导中华美德之风、遵循传承创新之道、践行生态文明之路的各具特色的文化发展示范模式,建设一批森林文化展示区、示范园、示范教育基地。建立形式多样、覆盖广泛的森林文化传播体系,增强全社会森林保护意识,促进森林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大力创作反映森林生态文化的歌谣、书画和文学作品等,定期不定期举办“森林楚雄·美丽家园”等以森林文化为主题的摄影、诗歌征文比赛,让广大人民群众形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亲近自然、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专栏6:建设美丽楚雄
|
1.建设廊道生态“美”。完成昆明至丽江高速公路楚雄段绿化美化建设总面积1.32万亩,其中绿色廊道1.02万亩,增绿复绿0.3万亩。
2.建设城市生态“美” 到2025年,创建双柏、大姚2个国家森林城市,争取其余7个县城在省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创建省级森林县城。
3.建设乡村生态“美” 对103个乡镇1208个自然村的乡村环境进行美化绿化,开展创建美丽乡村。到2025年,每县(市)建成10个以上特色鲜明、美丽宜居的国家或省级森林乡村,全州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
4.建设湿地生态“美” 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储备、申报,完成全州湿地恢复与修复面积1万亩以上。
5.建设文化生态“美” 建设森林文化展示区、示范园、示范教育基地10个。
|
第七章 数字林业建设
依托和融入全省数字林业建设,以楚雄州数字林业新基建重点项目为抓手,积极推进林草资源、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产业、生态文化、林草政务数字化建设,初步建成全州数字林业框架体系,基本实现行业监管实时化、资源管理高效化、生态修复精准化、产业服务智慧化、生态文化大众化、林草政务电子化。
第一节 林草资源数字化
林草资源数字化是数字林业的基础,着力建设林草资源天空地立体化感知体系,升级完善林草资源“一张图”,建立省州县(市)上下贯通、相关部门横向联通、标准统一的大数据平台,促成数据汇聚和共建共享。
一、建立林草感知“一张网”
以现有森林防火监测体系为基础,加强天网、空网、地网建设,建成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采取卫星遥感、无人机高空瞭望、视频监控、地面人工监测等手段,构建林草资源天空地立体化监测体系。抓好以卫星影像云平台为主的天网建设,不断拓展卫星数据种类,提高影像的分辨率和时效性,加强卫星影像数据的推广使用和应用培训。抓好以视频监控和无人机高空瞭望为主的空网建设,加快全州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进度,尽快实现全州组网,并融入省级系统。抓好以护林员巡山护林为主的地网建设。全州万余名护林员是林草资源保护的重要“神经网络”,作为森林的守护者和数据的采集者,依托护林员队伍,可源源不断提供第一手数据资源。
二、建立林草资源“一张图”
以现有林地“一张图”数据为基础,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汇聚全州各类林草生态资源、产业资源和保护管理数据,建成林草资源“一张图”,实现二三维可视化展示,多层次、全方位地反映各类林草资源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确保各类资源不重不漏,推动“以数管资源”向“以图管资源”的林草管理方式变革。划分各级各部门的共建责任,明确共享权利。强化和规范“一张图”系统的应用,确定过渡期,过渡期后所有与资源相关的业务部门必须使用“一张图”。依托“林草感知一张网”,配以专项调查,配合省林草局完成好全州性的林草资源“一张图”数据更新,逐步实现林草资源“一张图”实时动态更新。
三、数据汇聚“一平台”
按照数据共建共享原则,以林草资源“一张图”数据为基础,依托省级“林业大数据中心”平台,开展林草基础数据、政府开放数据、互联网数据以及第三方产学研合作数据的汇聚、整合、存储、交互、清洗、转换、标准化等工作。林草云平台建设。建设以服务林地管理、森林经营、资源监管和产业发展为核心的云应用,实现森林资源相关数据的采集、连接、整合、挖掘和云计算,满足基层林草部门的资源管理、动态监测、营林活动和宏观决策需求。州级大数据节点建设。完成全州地理信息数据库、地形图数据、不同时期不同分辨率的卫星影像数据、各类资源监测数据库、各类项目数据库、林草产业大数据等林草数据汇集。建立集数据分析、挖掘和可视化于一体的数据分析与挖掘系统,开展资源数据分析技术研究。
第二节 保护修复数字化
一、生态保护数字化
(一)林草保护数字化
以林草资源“一张图”和立体化监测体系为基础,建设林草资源监管预警平台,构建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快速监测预警系统,对全州林草资源进行精确定位、精准保护和动态监管。
(二)林草防火数字化
以地面视频监控网建设为主体,以卫星遥感分析、无人机航摄、地面巡护及其他感知系统为补充,建设州、县(市)两级森林防火监测预警平台并接入省级平台,对辖区内的防火监控进行全方位管理,实现林火提前预警、精确定位、科学调度和及时处理。
(三)有害生物防治数字化
构建林草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防治可视化决策分析系统,实现有害生物监测和预警监测。构建林草疫源疫病追踪分析与预警系统,实现疫源疫病扩散追踪与预警。
(四)自然保护地管理数字化
建设自然保护地立地监测体系和综合监管平台并接省级平台,提升自然保护地管理科学化、信息化水平。加强保护地监测站点布设、监测因子采集、数据实时传输、信息终端调阅建设,形成保护地空间多层级数据收集和管理者决策多途径信息支撑,实现自然保护地“一套数、一张图”和看得到野生动植物、管得住人的全新“互联网+自然保护地”管理模式。
(五)野生动植物保护数字化
以自然保护地为重点,综合运用地面人员巡护监测、无人机采集、智能视频监控、红外相机监控等多种手段,部署智能视觉感知系统,实现对主要旗舰物种的协同感知、实时监控和智能管理。构建协同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助推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科学管理。
(六)天然林和公益林管理数字化
以林草资源“一张图”为基础,建立天然林和公益林管理信息系统,对天然林及公益林范围、面积、类别、保护等级、管理属性、补偿对象及管护要求等进行数字化管理,加强天然林及公益林保护和补偿资金的管理。
(七)国有林场管理数字化
以林草资源“一张图”基础,建立国有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国有林边界、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威胁因子等内容进行管理,对国有林保护管理成效进行实时评价。
(八)智慧林区建设
择优打造一批智慧保护地、智慧林场、智慧湿地,推动保护管理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二、生态修复数字化
(一)工程决策智慧化
依托林草资源“一张图”、森林资源大数据,推动形成“数据采集挖掘→数据分析建模→人机协同联动”的智慧决策运行机制,找准生态保护修复的瓶颈和突破口,制定落实支撑国土绿化、生态修复、保护监管等重大决策的制度及方法,促进实现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规划和计划地块化、精细化,提高保护修复精准度和资源配置效率。
(二)工程管理数字化
依托林草资源“一张图”,建设生态工程监管平台,对全州实施的生态工程项目,包括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建设、石漠化防治等实现数字化管理,实时追踪和监督各类工程项目进展情况,保证工程项目顺利实施,进一步提高林草部门的工程管理能力。
(三)种苗管理数字化
搭建种苗管理系统,形成全州种苗良种库,数字化管理种苗培育,从源头上保障种苗质量,提升造林质量和成效。
第三节 生态产业数字化
一、基地管理数字化
加快基地数字化建设,围绕全州重点发展的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等领域,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利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和集群调度等技术,强化林草灾害预警及林草应急指挥调度,促进基地建设实现实时监控、精准管理、远程控制和智能决策,实现信息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和集成。
二、产品加工数字化
推进核桃、野生菌等生产加工流程数字化升级,并向数字集成化、高度自动化和数字林草定制化方向发展。集中发展一批物联网技术应用和大数据信息服务示范项目。引进先进设备、先进生产线、自动化装备、自动化监测设备等,全面提升产品加工数字化。
三、质量追溯数字化
加快绿色林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通过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和GS1编码技术,形成完整的“产品源头赋码、标识销售,产品有检测、过程可追溯”的信息溯源链条,实现对主要绿色产品的全周期信息可追溯,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四、产品交易数字化
依托现有资源,构建农户、企业、线上平台一体化的生产销售网络,实现产品生产流通和电子商务无缝对接,推进电子商务技术应用,加快产品线上推广和线下融合。推广线上平台带货销售模式,在抖音、微视等APP短视频平台推广销售特色林草产品。加快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应用,鼓励产品销地市场和产地市场完善信息管理系统,推动智慧型批发市场建设。
五、生态旅游数字化
建设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服务平台。积极推进智慧生态旅游建设,对生态旅游区域的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实现生态旅游管理与服务、生态旅游体验、生态旅游营销等方面的智能化。汇聚整理全州森林康养基地、体验基地、养生基地等森林康养资源,开发生态康养在线服务系统,集成和发布森林浴、森林步道、养生温泉、养生饮食、森林茶馆、运动养生等信息,推荐最适合森林康养目的地等。
第四节 生态文化数字化
一、网上场馆建设
建设林草网上数字博物馆、标本馆、图书馆、动植物馆等,让人们充分享受林业生态文明成果,汲取林业生态文化营养。创建野生生物电子标本库,结合实物、标本、产品等传统方法,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和网上展览技术融合,推送逼真的现场效果,实现即时互动体验。
二、全媒体建设
开展全媒体建设,做好门户网站的规划、设计、建设、上线和运营等工作。创新生态文化传播形式,充分运用各种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微博、微视、抖音等APP加强林草宣传,提高林草部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互动,对林草政务宣传、林草形象提升起到有效作用。
三、林草在线教育
在林草信息化平台建设在线教育功能,开展对全州林草系统职工的教育培训,采用在线交互式网络学习模式或网络课程自主学习模式,让全州林草职工能接触学习最新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为林草信息化建设输送人才。建设“互联网+科技服务”平台,打造技术开源社区、智库平台,支撑林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智库咨询、科技服务和人才培训等应用。
四、野生动植物网上直播
依托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等野外视频监控系统,建立网络森林草原景观、野生动植物等直播观赏平台,开启林草生态文化展示、宣传、交流的窗口,展示楚雄多姿多彩的生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
第五节 林草政务数字化
一、行政审批数字化
建成覆盖州、县市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并接入省级平台。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加强线上智能应用、优化业务流程、促进数据共享、政务服务快捷提供,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不断增强群众和市场主体的获得感、满意度。
二、办公智能化
改进和优化现有的林草办公系统,简化办公流程,加快推广智能办公系统应用,文件线上实时推送,倡导无纸化办公。优化移动设备端办公系统程序,开发移动设备端文件签字功能,缩短办公时间。加强智能推送提醒紧急林草工作系统建设,保障林草工作及时高效完成。
三、决策智慧化
运用大数据分析挖掘和可视化展现技术开展专项分析,为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汇聚林草资源数据、建设超算分析平台、创新协同应用模式,采用云计算、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决策等技术,综合运用海量数据进行态势分析,提供科学决策新手段。
专栏7:数字林业建设重点项目
|
感知体系建设 以遥感、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林草综合监测数据为基础,建成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
数据平台建设 对森林、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地、陆生野生动植物、重大生态工程等监测数据和森林草原防火防虫等防灾应急数据集成开发,初步形成林草资源“图、库、数”及智慧应用,实现林业草原重点领域动态监测、智慧监管和灾害预警。
应用系统建设 加快推进林地林木监管系统、草原资源和监管系统、防火监测预警系统、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系统、自然保护地监管平台、天然林及公益林监管系统、国有林场管理系统、古树名木管理系统、生态工程管理系统、坚果大数据平台、绿色产品质量追溯平台、使用林地及林木采伐审批管理系统、生态文化宣传网上场馆等建设。
智慧林区示范建设 建设2个智慧保护区、2个智慧自然公园、2个智慧林场、4个智慧果园、1个数字林业示范县。
|
第八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与制度体系建设
全面深化林草改革,坚持向改革要动力、用创新强化领导责任和实施职责,添活力,形成推动林草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全面建立林长制,继续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统筹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健全完善林草现代化治理制度,重点健全完善国土绿化制度、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林草法制制度,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林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切实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全面转化为林草治理效能,不断提升林草治理能力。
第一节 全面推行林长制
建立以林长制为主体的党政领导保护发展林草资源责任体系,州、县(市)、乡、村分级设立林长。各级林长组织制定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发展规划,落实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目标责任制,协调解决区域重点难点问题。建立林长制考核评价制度,对各县(市)总林长和各级林长实行年度量化考核,对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等主要约束性指标以及年度计划任务开展考核考评。
第二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一、完善国有林场改革
巩固扩大国有林场改革成果,理顺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强化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情况考核,加强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档案,定期向社会公布资源状况,接受社会监督。积极培育珍贵树种和优良乡土树种、草种,加快推进大径级林木、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推进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融合发展,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绿色低碳产业。加强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国有林场场长任期森林资源管理和责任离任审计,全面落实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强化国有林场管理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林场职工绩效考核,提升林场建设发展能力。
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放活集体林经营处置权,通过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林业生产行为,采用市场化手段引导和鼓励林业经营者实行可持续经营,将依法自主经营落实到位。编制实施森林经营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提升集体林森林质量;依法依规区划界定公益林,调整优化保护区域布局和保护等级,落实到山头地块。培育家庭林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完善林权流转、收储、担保、贴息、分红等机制,加强产权保护,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农民收益。推行林地经营权登记和抵押登记制度。拓展集体林权权能,鼓励以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林地。推行集体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制度。探索创新“生态银行”、地役权机制。健全林权综合服务平台。开展林业改革综合试点,在森林资源管理、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林业金融创新等新领域进行探索,在项目安排、资金投入、人才培养、政策机制等方面予以支持。
第三节 健全完善国土绿化制度
探索建立先造后补、以奖代补、购买服务、赎买租赁、以地换绿等机制,引导社会各方面参与国土造林绿化。积极培育新型营造林主体,鼓励家庭林场、林草专业合作组织、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开展专业化和规模化造林绿化,认捐、认养林木。创新造林投入机制,推动工程造林和补贴造林相结合,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造林绿化投入机制,在不新增隐性债务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支持社会资本依法依规参与国土绿化和生态保护修复。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政策,优先保障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林分更新改造等采伐需求,促进森林质量提升和灾害防控。创新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推进“互联网+义务植树”造林绿化制度落实。
第四节 健全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
全面落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对各类自然保护地进行统一管理、全面保护、系统治理。坚持一个保护地一套机构、一块牌子,划清保护地内各种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边界,构建自然保护地分级分类分区管理体制。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强化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监测,着力提升自然保护地生态功能。
第五节 健全完善林草法治制度
围绕州委、州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做好林草行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修订工作。建立健全林草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充实执法人才,实现一支队伍执法。推进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资源环境综合执法,厘清与有关部门的执法职责边界。健全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发挥好公安部门作用,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林草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严格林地用途管制,依法执行林木采伐制度,科学、合理、有序地发展林下经济,严厉打击以发展林下经济为名擅自改变林地性质或乱砍滥伐和毁坏林木、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违法行为。加强执法监督和宣传教育,增强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促进各方面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建立健全林草资源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林草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立案例指导制度,推行统一执法文书,完善案件移送制度规定。
第六节 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健全生态补偿制度,争取省级财政加大对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积极开展生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应用机制,探索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方法,推动核算结果在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损害赔偿、经营开发融资、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等方面应用。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施精深加工或打造旅游与康养休闲融合发展的生态旅游开发等多样化模式和路径,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鼓励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权益挂钩,对开展荒山荒地、石漠化等综合整治的社会主体,在保障生态效益和依法依规经营的前提下,允许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发展生态旅游,获取收益。
推进林草碳中和行动。加强林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与木材材料替代,减少碳排放。科学开展植树造林、森林保护与森林经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开展林草碳汇计量监测评估,有序开展州县林草碳汇潜力评价,科学评价林草碳汇能力,建立健全森林碳汇基础数据库,建立分年度发布林草碳汇报告制度。积极参与碳汇市场制度建设,鼓励社会主体参与林草碳汇项目开发建设,指导开展林草碳汇项目开发交易和碳中和行动。
第九章 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第一节 加强森林草原防火
一、健全预警监测系统
运用高清可见光视频技术与先进的红外探测技术、智能烟火识别技术、火场定位技术,加快野外监测预警终端建设,完善了望塔配套设施和设备,提高森林瞭望监测的覆盖范围、监测质量和准确度,构建 全州森林草原防火预警监测网络,形成区域联网、上下联通、信息畅通、反应快捷的森林草原防火预警监测体系。到2025年,重点火险区域监测覆盖率力争提高到95%以上,一般火险区域监测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有效预防和控制森林草原火灾发生次数。
二、提高早期火情处置能力
完善森林草原防火机构建设,加强森林草原防火通信和指挥系统信息化建设,完成基础通信指挥网络的升级改造、更新,使重点治理区森林草原防火基础通讯平均覆盖率、应急通信平均覆盖率和林区无线通讯覆盖率均达95%以上;补充和更新森林防火信息指挥设备,完成数字化更新换代。
三、提升防控保障水平
加大森林草原防火装备与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各种以水灭火系统,提高灭火效率;提升防火队伍综合能力,加快专业队营房、物资储备库和培训基地建设,对县、乡两级的物资储备库进行改扩建,根据实际需求,及时补给森林草原防火物资和装备。加强重点林区扑火队伍建设,健全森林草原专业扑火队、半专业扑火队和群众义务扑火队相结合的三级扑火队伍体系,基本满足“打早、打小、打了”需要;加强森林草原防火道路与阻隔系统建设,在重点林区和目前林火阻隔系统不完备的区域,通过新建和维护防火道路等,结合防火阻隔设施建设和自然阻隔系统,形成均衡的网络化林火阻隔系统;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火源管控”,树立全民参与防火意识,有效控制森林草原火情火灾发生。
第二节 加强林草有害生物防治
一、强化林草有害生物防控分类指导
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的原则,开展林草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加强松材线虫病等检疫性外来有害生物防控。对松小蠹、木蠹象等蛀干性有害生物和松毛虫、松叶蜂、蝗虫等食叶性有害生物持续做好监测防控,对核桃、板栗、花椒等主要经济林有害生物实施无公害防治,对草原鼠害、病虫害和毒害草进行综合治理,对林草外来入侵物种做好事前防控。
二、加强防控体系建设
建设林草有害生物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和监测网点,建立监测、防治检疫管理数据库。逐步建立检疫追溯体系,对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实行信息化管理。培育社会化防治专业队伍,健全林草有害生物联防联控协作机制,推动州和县市协同防控工作落实。到2025年,基本建成林草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体系。
第三节 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
进一步完善州、县(市)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疫情监测与防控体系,加强对疫源疫病监测站的投入和建设,实现重点区域和重要疫源动物监测全覆盖。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机制,制定有效控制疫源疫病传播扩散应急方案。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确保不发生重大疫情。开展形式多样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种群安全、维护公共安全和生态平衡,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
专栏9-1:应急防灾体系建设重点
|
森林草原防火体系建设 升级改造或新建视频监控点369个,新建森林防火公路1555公里、新建防火阻隔带5810公里;在全州10县市以及103个乡镇建设专业队营房(400平方米标准),103个乡镇配备森林防火指挥车、运兵车、工具车、灭火水车各1辆;按照全州林地面积,每4000亩规划一个防火水窖,修建8138个;为全州防火队伍配置水泵、水带、风水灭火机、风力灭火机、阻燃服等机具装备,1105个村委会(社区),每个村委会(社区)配置机具装备。
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 建设全州林草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平台和重点区域林草有害生物测报点;探索培育社会化防治专业队,储备必要的林草有害生物防控物资。
野生动物疫源疫情监测体系建设 探索建立野生动物检疫检查站,配备执法装备、检疫设施、专业人员和物资等。
|
第四节 提升保护能力建设
一、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将林区的道路、供电、用水、管护房、通信等基础设施纳入基本建设计划,同步纳入“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农村饮用水”等建设规划,同等享受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类支农惠农政策和扶持奖励政策。
二、加强乡镇林业和草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
针对全州乡镇林业和草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支撑保障能力极为薄弱的状况,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逐年安排专项资金,按标准化要求,加大乡镇林业和草原服务中心建设力度,改善办公条件,加强业务和执法培训,提升基层林草服务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推进全州基层林草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三、提升林草机械化水平
围绕楚雄生态建设与产业特点,建立一批林业机械化示范区(基地),继续实施林业核桃加工一体化主导产业机械化示范工程,开展花椒、油橄榄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建设。根据《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省能源局关于印发云南省在适宜地区适度开发利用新能源规划及配套文件的通知》(云能源水电〔2020〕153)文件精神,努力探索“光伏+”综合利用,开展金沙江干热河谷光伏提水生态治理综合利用试验、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