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2022-06110032 公开目录:政府文件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11日 文  号:楚政通〔2022〕27号
标 题:
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楚雄州“十四五”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成文日期:2022年06月10日

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楚雄州“十四五”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有关部门,楚雄高新区管委会:

现将《楚雄州十四五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610

 

(此件公开发布)

 

 

 

 

 

 

 

 

 

 

 

楚雄州“十四五”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

发展规划

 

 

 

 

 

 

 

 

 

 

 

                  

 

 

 

                

20226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期和窗口期,更是楚雄谱写高质量跨越发展新篇章的关键时期。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的基础和先导,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它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一起成为二十一世纪最重要和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新材料囊括信息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汽车材料、纳米材料与技术、超导材料与技术、稀土材料、新型钢铁材料、新型有色金属合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生态环境材料、军工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是新兴工业的创新源泉,是制造业不断吸收电子信息、计算机、机械、材料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成果,并将这些先进制造技术综合应用于制造业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在线检测、营销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生态化生产。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是楚雄州“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的千亿级产业,是楚雄州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推动力量,楚雄州“十四五”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主要阐明了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总体思路,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推进全州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发展条件

“十三五”期间,楚雄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紧紧围绕建设2+5+3产业体系建设目标,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突出龙头企业带动和重大项目建设,新材料先进制造业实现较快发展,呈现出新兴态势,成为楚雄州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第一节  发展基础

一、重点产业加快发展

楚雄州以冶金和石化为主的材料产业总体发展平稳,呈现出经济总量持续增强、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壮大、装备和技术水平大幅提高、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等特点,形成了以钢铁、铜、钛、磷化工为主的原材料产业和产业链。新材料产业通过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实现了钛产业的凤凰涅,硅产业从无到优。2020,冶金产业完成增加值42.07亿元,同比增长4.1%新材料与绿色能源产业完成增加值37.36亿元,同比增长4.2%楚雄州加快推进以硅材料、开关电气、汽车产业及配套、机床铸件、钢构产品为重点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州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强劲增长,已形成硅光伏、电力装备、开关电气、民用钢结构、汽车配件、机床生产及配套为主的机电装备制造业,产品涵盖单晶硅片,高低压电气、开关柜、电力变压器、电力电缆等输变电设备,活塞销、汽缸套、车桥等汽车配件,以及机床、角钢、钢结构、耐磨钢球、水利闸门等机械设备和金属制品近60多个品种,数控机床等高端装备制造在省内保持行业领先地位。2020年,全州先进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7.3亿元,增长58.7%

二、重点项目稳步推进

紧紧围绕抓项目增投资这个牛鼻子,强化要素保障,实施挂图作战,成立项目专班,开辟绿色通道,加快省工业转型升级项目、州“百项”重点工业项目实施,着力推进云南德胜钢铁有限公司转型升级、禄丰产业园区数控装备制造产业园、云南大姚机械配件厂退城入园整体技改搬迁等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建设,推动钢铁、有色、建材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谋划储备了一批重大项目,形成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发展的态势,进一步增强制造业发展新动能。坚持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和精准招商,努力推进与隆基绿能、龙佰集团、德胜集团、晶科能源、江西宇泽、中铜集团等大企业(集团)的合作,楚雄隆基单晶硅片项目、龙佰集团新立钛业公司钛产业项目、宇泽半导体(云南)公司单晶硅拉棒(切片)项目(一期)等一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竣工投产,晶科能源20GW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生产项目、宇泽半导体(云南)公司单晶硅拉棒(切片)项目(二期)开工建设有力助推硅产业、钛产业发展,为楚雄州工业经济稳增长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

楚雄州与隆基股份合作建设了一期、二期单晶硅切片项目,使一期、二期产能达到30GW基础上,签署了新增40GW单晶硅切片建设项目。三期项目达产后将新增单晶硅片产能20GW以上。龙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摘牌云南新立钛业后,企业用3个月时间完成技改实现复产,武定8万吨/年高钛渣生产线完成复产,到2019年底禄丰1万吨/年海绵钛、6万吨/年氯化法钛白粉项目已全部恢复生产。同时新开工建设的16万吨/年高钛渣、20万吨/年氯化钛白粉和3万吨/年海绵钛等项目,总投50亿元。宇泽半导体(云南)有限公司硅产业项目总投资18.87亿元,2019125日开始试生产。

三、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高度重视工业园区建设工作,不断夯实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的平台。强化园区规划引领,把园区空间布局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考虑,进行工业园区规划修编,把10个工业园区的40个片区调整为25个片区,总规划面积461.45平方公里调整为167.84平方公里,把原有规划中与现行政策、三区三线冲突的区域调出,实现了园区的瘦身强体2020年全省开发区优化提升工作实施后,全州10个开发区优化为楚雄、禄丰、武定3个。优化产业布局,打造特色产业围绕全州2+5+3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生产力空间布局,不断推动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向核心区域集聚、联动、转型发展,逐渐形成以楚雄国家高新区和禄武产业新区为核心的“双核引领”局面;同时其他工业园区根据自身定位突出优势产业,走特色发展道路,打好“绿色食品牌”和“绿色能源牌”,逐步形成“多点支撑”的局面,有力促进全州园区协调发展。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园区标准厂房、用地、水、路、电、气、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园区基础设施供给、产业配套服务和要素保障能力。同时园区污染集中治理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楚雄、禄丰、武定、大姚、元谋工业园区污染集中治理通过验收,园区环保设施进一步改善,工业园区承载产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三五”期间,全州园区新建设标准厂房250多万平方米,基础设施累计投资284.83亿元。利用园区引导产业集聚,建设特色基地。楚雄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医药园区成为云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禄丰产业园区金山片区成为四个省级水电硅材加工一体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成为首批云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四、绿色发展成效明显

以节能降耗与资源综合利用为重要抓手,以节能降耗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全州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低于全省、全国水平,为全社会能耗强度下降做出了积极贡献。全州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1.5%,由2015年的0.7311吨标煤下降到2020年的0.458吨标准煤。20162020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年度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5.9%11.8%13.9%16.3%-0.5%,累计下降39.89%,由2015年的0.9吨标煤下降到2020年的0.583吨标煤。清洁能源在工业用能中的占比持续上升,20162020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电力消费量分别为24.325.4725.6628.1634.57亿千瓦时。全州培育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5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3户,楚雄开发区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

 存在的问题

一、主导产业 产业链短,产品加工度低

楚雄州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层次偏低,产业链条短,大多数产品为资源初加工产品,精深加工产品不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加之生产配套、服务体系配套不完善,产业互补程度较差,企业之间的产品缺乏关联性和配套性,尚未形成与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相配套的产业集群。如钢材产品多数为普通建筑用钢材,500MPa及以上等级的高强抗震钢产品较少;铜大多是粗铜和精炼阳极铜,下游铜材加工产品很少,无阴极铜;铸件多数是技术含量较低的普通铸件,高强度或高耐磨性铸件很少;磷化工产品多是普钙等初级产品,深加工产品很少;复混肥大多是大众化的农作物配方肥,较高技术含量的缓释、控释、测土配方专用肥很少。

二、产业集中度不够,散小弱情况突出

“十三五”以来,楚雄州工业经济保持高位运行,但从横向对比来看,工业经济总体“散”“小”“弱”的问题依然突出,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三性问题”叠加。园区产业同质现象较为突出,使得区域资源分散,难以有效集聚,导致企业集中于产业链低端产品的生产,进而转向价格竞争。由于各种类型、各级别的园区产业结构趋同,定位模糊,同一地区不同园区之间相互竞争,既造成了资源浪费,也削弱了园区间相互合作、功能互补的基础条件和可能性,制约了区域整体水平和发展潜力。全州大企业(集团)领军、产业链延伸、抱团配套发展的州内配套和跨区域配套产业链尚未形成。企业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偏小,经营管理落后,市场竞争力弱,发展后劲不足。品牌和营销网络培育滞后,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三、绿色品牌优势未充分释放,能耗总量控制难度进一步加大

随着全州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2030年前全州能源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由于第一产业总量不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全州经济增长仍然靠工业快速增长来支撑我州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4.49%,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9个百分点,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工业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州工业能源消费需求量与云南省下达的能耗总量控制指标之间仍将有很大缺口,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绿色发展仍面临环境容量有限、增长方式粗放、转型升级滞后、技术创新支撑不足等严峻问题。制造业依赖资源要素的格局未发生根本性改变,高耗能行业占比较高。新能源利用效率较低,清洁生产水平有待提升。新能源理论装机2000万千瓦,但实际装机207万千瓦,用电量仅占可下载电量的29.8%,天然气用气量不到供气能力的10%,能源消纳能力较弱保装备制造业发展不充分,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力度有待强

四、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和人才支撑弱

企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投入不足,产、学、研脱节,普遍存在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缺乏技术竞争力。多数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多数装备技术仅处在国家产业政策淘汰类门槛的边缘,能耗、环保等各项指标都与行业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缺乏创新链前段企业、头部企业,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亟待提升。企业智能制造的发展水平较低,与打造“两型三化”的产业体系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其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高层次人才、研发人才匮乏,人才支撑不足。

五、营商环境不够优化,招商引资难度大

招商优势不突出,政策配套不到位,招商引资的精准性不够,缺少支撑全州产业发展和产业链延伸的大项目好项目;项目签约多、落地少、推进慢的问题比较突出。现有产业扶持方式不可持续,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靠财政资金投入的局面仍未改变。由于政府财力有限,造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随着各地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新引进企业、尤其是大企业集团,要求地方政府配套支持的条件较高,地方财政压力较大。中小企业项目建设融资难度较大,融资渠道单一,自我造血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提升。传统融资模式难以持续,债务违约风险增大。

 发展环境

一、外部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进入“两个百年”历史交汇期,是我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新阶段,是楚雄州推进产业迭代升级、重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所面临的形势也更加错综复杂。

从国际形势看,当今世界正处于动荡变革期,百年变局和新冠疫情交织叠加,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以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工业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的发展,正在重构全球产业体系和竞争格局。为我们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扩大开放合作提供了机遇、拓展了空间同时,新冠疫情正加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重构,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赢得难得的时间窗口,有利于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地位,并向价值链中高端拓展。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产业竞争重点。一些发达经济体正在谋划或推行碳边境调节机制等绿色贸易制度,提高技术要求,实施优惠贷款、补贴关税等鼓励政策,对经贸合作和产业竞争提出新的挑战,增加了我国绿色低碳转型的成本和难度。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我国已进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推进共同富裕的新阶段,特别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有序推进,为我们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经济增长内需潜力的持续释放,消费升级等政策的不断实施,为制造业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二、机遇和挑战

全球新材料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新材料与信息、能源、生物等高技术加速融合,大数据、数字仿真等技术在新材料研发设计中作用不断突出,“互联网+”、材料基因组计划、增材制造等新技术新模式蓬勃兴起,新材料创新步伐持续加快,国际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未来五年是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和高技术船舶、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为新材料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对新材料质量性能、保障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期和窗口期,也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五年。加快制造业绿色转型,打造国际绿色发展高地、巩固制造业国际竞争新优势迫在眉睫。通过碳中和愿景的引领和倒逼,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快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工业领域碳排放尽快达峰,是落实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历史阶段,传统行业所占比重依然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尚未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能源结构偏煤、能源效率偏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碳达峰、碳中和时间窗口偏紧,技术储备不足,推动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重大战略在云南交汇叠加,带动产业跨区域互补、共赢、协同发展,有利于推动楚雄州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培育和巩固竞争新优势。

楚雄州要努力建设成为“滇中崛起增长极”,打造绿色硅光伏、绿色钛、绿色钒钛全产业链,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迅速站到产业链高端”和“要打造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示范区”目标,为楚雄州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将在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州委提出全面建设现代化楚雄行动为楚雄州着力推进产业发展,为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推动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

同时,楚雄州也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带来的挑战。“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对能源消耗、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生产等提出较高要求。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随着产业加快发展,将进一步加大对土地、水等资源要素的需求,发展与保护矛盾的日益凸显,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将是楚雄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州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两型三化”“五链统筹”“一突出两打造”,聚力打造“三张牌”,发挥楚雄州绿色资源和新材料优势,统筹发展与绿色低碳转型,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把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总体导向。坚持把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放在首位,推进能源资源科学配置、高效利用,优化生产流程和工艺,提高单位能源资源产出效率,促进节能降耗、提质增效。全面贯彻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绿色能源优势,以绿色科技创新为支撑,推动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深度融合,全力打造高端绿色产业基地、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推进机制,实现清洁化、高效化、低碳化发展,坚持在资源环境可承载限度内布局和发展产业,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和谐共赢。

二、需求引领,创新发展

发挥市场需求对新材料开发应用的引导作用,紧紧围绕重大战略急需,强化产用结合,促进上下游协作配套,加快应用示范。以创新引领供给侧改革,推动新材料产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新材料产业与其他产业同步转型升级。实施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创新驱动战略、建立创新驱动战略的保障制度、完善创新驱动的统筹协调机制。完善创新链条的薄弱环节,形成上中下游协同创新的发展环境。统筹布局和建设重大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形成重点新材料创新基础和开发共享的公共平台,降低新材料研发成本,缩短新材料研发应用周期。加速信息化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三、强链补链,集聚发展

以调结构、促升级、提品质、创品牌为着力点,围绕聚力打造“三张牌”,高位统筹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重大事项,着力解决供应链、信息链、采购链、服务链、人才链、资金链等多个链条环节中的困难问题,集中力量培育壮大一批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优势特色产业链,重塑制造业发展新动能。开展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建链强链补链行动,深化产业链垂直整合和产业协同联动,加快实现产业链现代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补强完善现有产业生态。科学做好产业布局,合理配置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链。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全州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绿色制造水平全面提升,以绿色硅、绿色钛、绿色钒钛钢铁、绿色铜、先进装备制造等为主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全州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实现产值达1500亿元

2035年,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取得突破,建成绿色硅、绿色钛、绿色钒钛钢铁等全产业链,重点产业实现集聚发展,基本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企业创新实力大幅跃升,培育一批具有行业竞争优势的企业,建成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产业示范基地,新型工业化建设取得突破。


第三章  产业体系及布局

新材料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同时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优先发展新材料,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改进及节能减排也需要通过新材料来实现,因此发展新材料是提高楚雄州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按照楚雄州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要求,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涵盖了绿色、绿色、绿色钒钛钢铁、绿色、先进装备制造五个门类。布局方面楚雄、禄丰为重点,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环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对先进材料的需求,巩固提升单晶硅、海绵钛等产品品质,培育壮大高端钛合金、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等一批关键战略材料,推动新材料产业由基础向高阶发展。以延伸汽车配件制造产业链为重点,以产业基地建设和企业聚集发展为抓手,积极引进汽车及配套项目,发展高性能电力设备、电线电缆、智能型输变电设备等产品,做大电力生产基地。

“十四五”期间,围绕“推进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深度融合”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州内水电、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优势,构建绿色硅光伏、绿色钛、绿色钒钛全产业链,建设光伏之都核心基地、绿色钛产业聚集基地(绿色钛谷)、绿色铜产业聚集基地、绿色钒钛产业聚集基地、智能数控装备制造基地。

 

第一节  打造绿色硅光伏全产业链

一、发展现状

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绿色能源牌”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高位推动下,楚雄州引进隆基绿能、江西宇泽、晶科能源等国内知名企业落地发展。2019年楚雄禄丰产业园区金山片区被省工信厅正式授予云南省水电硅材产业一体化示范基地2020年,全州硅产业实现产值125亿元。截至2021年底,全州硅产业建成,在建产能分别达到10GW单晶硅棒、58GW单晶硅切片、10GW电池片

禄丰隆基单晶硅片项目:2016年楚雄州与隆基公司合作,成立楚雄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位于云南省楚雄州禄丰产业园区。一期年产10GW单晶硅切片建设项目于201746日开工建设,历时9个月创造了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楚雄隆基速度,于2018113日开机生产运行,安装切片机208台,生产规模达12GW;二期年产10GW单晶硅切片建设项目于201812月开工建设,20203月建成投运,安装切片机240台,生产规模达12GW,三期20GW单晶硅切片项目已投产。

楚雄市宇泽半导体单晶硅棒及切片项目:宇泽半导体(云南)有限公司位于楚雄市富民工业园区,宇泽一期年产3GW单晶硅拉棒项目已建成投产,加快推进二期7GW单晶硅拉棒及8GW切片项目,二期用地约300亩,新建厂房158762平方米,购置720台单晶炉及相应切片设备,建设单晶硅棒、单晶硅片厂房及辅助设施,三期年产20GW单晶硅拉棒及6GW切片建设项目投资62亿元。

晶科能源楚雄有限公司20GW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生产项目:项目用地面积约1000亩,选址于楚雄市富民工业园区,位于宇泽半导体(云南)有限公司项目南侧,计划总投资120亿元,分2期建设,每期建设10GW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线项目,预计用电总负荷120兆瓦。 

二、发展思路及目标

抢抓中国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发展机遇,依托楚雄州水电和光伏资源优势,结合国家产业导向,继续全力推进楚雄州绿色能源示范基地建设,以水电硅材加工一体化建设为核心,发展硅光伏、硅电子、硅化工和碳化硅材料产业,打造硅产业集群。以楚雄隆基、宇泽半导体、晶科能源为龙头,积极发展绿色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加大力度引进大型光伏企业及光伏衍生品开发,重点发展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组件及相关电子产品生产、销售,太阳能应用系统的设计、研发、集成及运行管理等业务,积极构建硅材料、硅光伏、硅电子、硅化工和碳化硅全产业链。

“十四五”末,硅光伏全产业链力争达到75GW单晶硅棒、145GW单晶硅片、50GW单晶硅电池片、50GW电池组件产能,实现硅光伏产业产值1100亿元以上,到2030年,产值达到2000亿元,打造光伏之都核心

三、产业布局

发挥禄丰市、楚雄市的双核引擎作用,依托楚雄隆基、宇泽、晶科、川至新材料的辐射带动,努力将楚雄州打造成为重要的水电硅材加工一体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光伏制造基地。楚雄市规划布局9000亩光伏及半导体新材料产业集群基地,富民片区重点发展硅棒、硅片、电池片、组件,云甸片区重点发展上游硅料及硅产业配套。禄丰市规划布局6000亩水电硅材一体化产业基地,金山片区发展硅材全产业链。引导其他光伏配套产业和研发设计、物流管理、运营管理、检测检验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产业基地集聚,逐步形成总部经济和重点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主业与服务关联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最终形成一条完整的光伏产业链条。光伏基地以永仁、元谋、大姚、姚安等硅光伏全国最佳开发区域为重点进行布局

四、发展重点

(一)拉长硅材料长板。依托隆基、宇泽、晶科等企业,发展单晶硅棒、单晶硅片、高效太阳能电池片、锂电池纳米负极材料,加快形成“多晶硅—单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为一体的硅光伏产业链,全力推进145GW单晶硅切片、75GW单晶硅拉棒、50GW单晶硅电池片、30Gwh动力电池、10万吨锂电池纳米硅负极材料等重点项目建设。

(二)加快硅产业升级步伐。积极发展硅化工、硅电子产业,布局胶膜、银浆、铝边框、光伏玻璃等辅料产业,形成与保山、曲靖差异化发展格局。

(三)努力在半导体新材料上取得突破。加快推进40吨高纯磷、60吨高纯铟、10吨高纯镓生产线建设项目,上游发展粗镓提取,下游发展磷化铟生产。

(四)积极发展配套产业。引导光伏配套产业和研发设计、物流管理、运营管理、检查检验等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基地聚集。

(五)设立产业发展基金。依托省金融投资控股公司运作主体,尽快启动设立市场化水电硅材加工一体化产业发展基金,切实解决政府配套能力不足、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

(六)研究出台产业专项扶持政策。推动水电产业和硅材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统筹考虑发电、电网、用电企业等多方利益及下游加工企业生产成本等因素,优化电力发、输、供、用各环节电价结构,千方百计降低各环节成本。

(七)加强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加强绿色能源产业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工作,围绕单晶硅切片制造、单晶硅电池、电池组件等中下游行业及配套领域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吸引更多相关企业到楚雄投资兴业,促进楚雄硅产业和产业生态链培强做大,努力将楚雄建设成为绿色能源产业示范州。

五、重点项目

——上游产业链

晶硅材料:楚雄川至电子40吨高纯磷、60吨高纯铟、10吨高纯镓在建项目。

单晶硅棒:宇泽半导体建成产能3GW、在建产能7GW、拟建产能10GW

单晶硅片:楚雄隆基建成产能50GW、拟建产能20GW;宇泽半导体在建产能5GW、拟建产能10GW;晶科能源拟建产能20GW

——中游产业链

单晶硅电池片:晶科能源在建产能20GW

——下游产业链

光伏发电:“十四五”光伏装机700万千瓦,重点企业:大唐、华能、三峡、国电、华电、中广核。

专栏1  绿色硅产业支撑项目

楚雄州积极引进隆基绿能、晶科能源、江西宇泽等国际知名企业落地发展,加快建设绿色硅光伏产业基地。2020年,绿色硅产业实现产值125亿元。楚雄隆基一期、二期各10GW单晶硅切片项目已投产,三期20GW单晶硅切片项目已投产;晶科一期10GW高效太阳能电池片项目M2车间生产线于20222月建成投产;宇泽一期年产3GW单晶硅拉棒项目已建成投产,二期7GW单晶硅拉棒及8GW切片项目加快推进,三期年产20GW单晶硅拉棒及6GW切片建设项目开工。

重点推进宇泽半导体(云南)有限公司二期7GW单晶硅拉棒及8GW切片项目、三期20GW单晶硅拉棒和6GW单晶硅切片项目,加快推进百斯德项目落地建设,晶科能源有限公司20GW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生产项目建设。

第二节  打造绿色钛全产业链

一、发展现状

楚雄州现已探明钛矿资源储量2350万吨,占滇中地区资源的56.4%,占全省资源的30.4%。全州从事钛产业企业35户,已建、在建项目达产后具备高钛渣50万吨、30万吨氯化法钛白粉、海绵钛5万吨、2万吨的生产能力,已形成从钛矿采选(钛精矿)到高钛渣、钛白粉、海绵钛、钛材加工等较为完整的钛产业链,具备较好的钛产业发展基础,绿色钛谷已显雏形。云南钛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采用-钛结合发展钛材加工模式,形成了国内最大的钛材深加工基地。2020年全州钛产业实现产值46.8亿元,同比增长39.4%

二、发展思路及目标

充分发挥楚雄钛资源和钛产业优势,尤其是水电资源优势,以产业链延伸和产品附加值提高为主线,不断做大钛产业规模。依托龙佰、昆钢等大企业的资源、技术与市场优势,加快推动龙佰集团新立钛业和云南钛业相关项目建设,加强招商引资,引进钛产业链下游企业落地发展,着力建设钛化工产业链和钛冶金产业链,打造全产业链,提高钛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成为全国重要的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海绵钛生产基地,形成千亿级钛产业。规范钛矿采选业,建设绿色矿山典范,整合及改造提升高钛渣和硫酸法钛白粉生产工艺装备,优化区域布局。大力发展高端氯化法钛白粉和转子级海绵钛,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开发钛合金、钛制品等适销产品,以及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的高端钛材料。

2025年,力争实现钛产业产值达500亿以上2030年,实现钛产业产值1000亿元

三、产业布局

在武定重点布局钛原料产业园,以禄丰勤丰为基地建设钛化工新材料产业园,以禄丰土官为基地建设钛材深加工产业园,同时支持龙佰集团新立钛业在昆明建设中国钛产业研发中心,推动全省钛产业加快发展。对现有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实施整合,构建产业发展基础骨架。遵循“内生和外展”相结合的发展方式,促进产城融合,将集群产业的定位与范围更广的区域相接轨、相融合,在功能和空间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带动园区得到大突破、大发展。

四、发展重点

(一)打造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武定钛原料、禄丰勤丰钛化工、钛冶金新材料、土官钛材深加工产业园,努力引进头部企业,促进产业集聚,打造云南钛产业集聚创新区。

(二)打造全产业链。加快构建“钛铁矿—钛精矿—高钛渣—海绵钛(钛白粉)—钛型材(钛合金或涂料)”钛冶金产业链,“高钛渣—钛白粉—涂料—塑料”钛化工产业链,加快发展高端氯化法钛白粉,扩大钛白粉产能和技术优势。利用国家鼓励发展氯化法钛白粉的契机,着力扶持龙佰禄丰钛业改扩建氯化法钛白粉生产线,最终形成30-40万吨/年的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基地。同时发挥龙佰集团的硫氯耦合技术优势,加快硫酸法钛白粉产业结构调整和整合速度,加强硫酸法钛白生产企业与龙佰集团的合作,提高资源利用率,硫酸亚铁出口东南亚,占领东南亚市场,同时鼓励支持国内外有实力的钛白粉下游涂料、塑料企业在云南的发展。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基地,引领中国钛白行业发展。加快发展海绵钛,重点推进龙佰集团高端转子级海绵钛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全流程海绵钛生产工艺,在现有海绵钛生产线基础上改造扩建,最终形成10-30万吨/年产能,成为全球最大的海绵钛生产基地。积极推进高端精细钛材料发展。生产钛铸锭、钛材、钛合金、钛制品等适销产品,积极发展钛功能合金、钛基合金及其制品、钛中间合金以及其他先进高效熔炼及加工技术,加快推进钛精细化工产品及粉体材料发展。发展航空、航天、航海和医疗等领域高端钛材加工,打造全球最大的海绵钛生产基地。

(三)加强钛矿石供应链建设。加大省内钛矿资源和钛矿采选行业整合,促进优势企业与优质资源对接,强化钛产业发展基础支撑。依托龙佰集团在钛矿采选、钛渣冶炼和钛矿升级上的技术优势、整合资源,改善云南矿开户多而散、资源利用率低的局面,稳步推进钛产业原料基地建设,同时大力发展高钛渣原料,关闭现有小功率电炉,使富钛渣冶炼朝着设备大型化、密闭、连续加料冶炼的方向发展,扩大建设富钛料生产规模。

(四)建设钛产业开发与应用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国内外院士专家团队及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楚雄师范学院、昆明冶金研究院等科研院校,以及龙佰集团、昆钢集团、中铝集团等企业技术力量,建成中国钛产业功能材料研发中心。加大投入,进一步构建以企业为导向的钛产业开发与应用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钛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五)打造循环经济,实现低碳绿色发展。将矿山采选、钛白粉、氯碱、炭素制品、树脂等产业之间通过工艺耦合技术形成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整合钛产业集群内的所有产业,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五、重点项目

——上游产业链

高钛渣:龙佰武定钛业年产16万吨高钛渣生产线扩建项目。

——中游产业链

钛白粉:龙佰禄丰钛业年产20万吨沸腾氯化法钛白粉项目。

海绵钛:云南国钛金属年产3万吨转子级海绵钛智能制造技改项目。

——下游产业链

钛材:云南钛业新建二十辊宽幅钛带冷轧项目。

此外,云南锆业年产3万吨电熔锆生产线建设项目为建链项目,中州碳素60万吨煅烧石油焦建设项目和龙佰禄丰钛业年产100万吨高盐废水处理项目为补链项目。

专栏2  绿色钛产业支撑项目

龙佰集团及其关联公司在楚雄州投资建设的钛产业延链补链项目,项目业主由云南锆业新材料有限公司、云南国钛金属股份有限公司、龙佰禄丰钛业有限公司、中洲炭素有限公司等组成,建设内容包括:年产3万吨电熔氧化锆系列产品生产线及相关配套设施项目、年产45万吨铝用阳极及年产5万吨超高功率石墨化电极生产线项目、年产60万吨煅烧石油焦工程项目、年产3万吨转子级海绵钛智能制造生产线项目、新建年产20万吨氯化法钛白粉生产线及配套建设一条氯碱生产线,项目总投资62.95亿元,项目选址在禄丰产业园区勤丰片区,力争2021年底2022年初全部开工建设,到20243月全部建成投产,项目达产后可实现产值180亿元。其中,云南锆业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电熔氧化锆系列产品生产线及相关公辅设施项目总投资6.9亿,计划年内开工,项目达产后实现产值12亿元。

加快龙佰集团新立钛业公司相关钛项目建设,重点推动龙佰禄丰钛业有限公司20万吨氯化法钛白粉新生产线及配套高盐废水处理项目、龙佰武定钛业有限公司高钛渣生产线建设项目、云南国钛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转子级海绵钛智能制造技改项目和云南国钛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2万吨四氯化钛沸腾氯化项目。

第三节  打造绿色钒钛钢铁全产业链

一、发展现状

楚雄州铁矿资源主要分布于武定、牟定等县,现具有较大潜力和开发价值的主要是牟定县安益钒钛磁铁矿。矿区钒钛磁铁矿资源储量4.6亿吨,平均品位16.71%,具备支撑云南德胜钢铁(钒钛)项目的资源条件。云南德胜钢铁有限公司是楚雄州工业支柱企业之一,公司管理先进,转炉提钒技术属全省首创,处于全国先进行列,效益位居全省钢铁行业前列。云南德胜钢铁有限公司现有主要装备为3450立方米高炉,335吨转炉,根据工信部最新产能换算方法换算,产能为165万吨/年铁、165万吨/年钢。2020年,云南德胜钢铁累计实现产值60.16亿元,全年产铁141万吨137.4万吨钢材134.4万吨钒渣4.4万吨,发电4.23亿度,实现营业收入60亿元。

二、发展思路及目标

以楚雄州现有钢铁生产项目为基础,依托攀西和楚雄钒钛磁铁矿资源优势,大力延伸发展钒钛金属新材料产业,推进清洁钒、钒液电池、钒氮合金等项目落地,布局钒钛金属精深加工产业,构建价值链趋向高端、产品链趋向终端的钒钛金属产业链。以德胜集团建设钒钛钢铁生态产业园为重点,打造钢铁、钒钛精深加工、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形成274万吨铁、270万吨钢、10万吨钒渣、1万吨钒氮合金、清洁钒、钒液电池等产能。“钒钛生产线、优质线棒材精深加工基地、装配式钢结构制作加工中心、装备再制造、智能研发中心”等项目为支撑,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建设生态园林式产业园、构建生态型产城融合功能区,着力建设成为西部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园、钒钛金属产业生态典范和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力争2023年底前,完成新项目一期建设,二期项目择期建设。项目建设期间,确保德胜钢铁公司生产经营平稳过渡,职工安定,社会稳定。高质量安全完成钢铁、焦化行业升级任务,构建生态型产城融合功能区,最终形成钢铁为辅,钒钛新材料为主导的新型产业。到2025年,力争钒钛钢铁产业实现产值300亿元以上。

三、产业布局

钒钛产业资源采选:重点在牟定县布局建设200万吨/年钒钛磁铁矿采选项目。项目建成后,将通过公路运输或管道输送铁精矿到禄丰产业园区金山片区,供应钒钛金属产业园项目。

钒钛钢铁深加工产业:布局于禄丰产业园区金山片区。

四、发展重点

(一)全力推进云南德胜钒钛金属生态产业园项目建设,促进钢铁行业升级发展。产业园项目选址于禄丰产业园区,项目总投资约180亿元,一、二期项目建成后,预计产值400亿元,利税52亿元,直接就业8520人,带动人口聚集3万余人。钒钛金属生态产业园项目一期,主要围绕落实国家、省钢铁行业升级的要求,在政策范围内解决企业装备升级、行业竞争力提升、增强发展后劲等问题。钒钛金属生态产业园项目二期,在完成钒钛金属产业园一期建设后,将继续延伸产业链,着力构建“绿色化金属再生循环体系”与“服务链系统”融合的1+4产业体系,实现循环经济持续向精深发展。二期项目产业涵盖钒钛金属精深加工产业、绿色装配式建筑、高端装备制造以及相关配套服务产业。坚持环保建设“高标准、高起点”,吸收引进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全工艺流程安全环保管控,打造自然风光协调、污染控制措施严格、循环经济型的“绿色制造基地”。

(二)建设绿色钒钛钢铁基地。秉承生态、环保、创新、智能、低碳等发展理念,以超低排放为标杆,建设智慧工厂,建成300万吨精品建材、10万吨钒渣生产规模的绿色钒钛钢铁基地。在传统钢材生产基础上,延伸产业链,向钒钛金属生产、精深加工、装备制造、装配式建筑构件等高端延伸,进一步开发航空航天、钛材等产品,实现产业升级。同时以高附加值产品、特色化产品专利型产品为方向,不遗余力地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国内一流的年产50万吨钢材精深加工配送中心,大幅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

(三)延伸发展钒深加工产业链。创新绿色高效提钒工艺技术,与中科院合作研究亚熔盐提钒工艺,建设2.5万吨/年的清洁钒生产线,使钒回收率达到90%以上,同时彻底解决钠法和钙法提钒的废水、废渣处置难题,实现钒渣中铬金属回收布局全钒液电池,建设年产100KW的全钒液电池生产线采用先进的TBY窑生产工艺,建设1万吨/年的钒氮合金生产线积极拓展钒钛的应用领域,开展钒氧化物、高纯钒、钒合金等新产品的研发。通过精深加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顺应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发展趋势,构建从钒钛钢铁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形成包含“钒钛冶炼—钒钛金属生产—金属精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装配式建筑构件”为主导的钒钛新材料产业链。

(四)构建装配式建筑产业链。致力于开发高强度PC构件、建筑用钢结构、新型节能环保墙材等构件,提供涵盖生产、安装、装饰等一体化、个性化、定制化服务,打造西南地区乃至全国装配式建筑及住房钢结构的示范性标杆企业。

五、重点项目

围绕云南德胜钒钛金属生态产业园项目建设,促进钢铁行业升级发展。产业园项目选址于禄丰产业园区金山片区,项目总投资约180亿元,其中一期投资约120亿元,二期投资约60亿元。产业园一期项目达产后预计产值154亿元,利税26亿元,直接就业3000人。一、二期项目建成后,预计产值400亿元,利税52亿元,直接就业8520人,带动人口聚集3万余人。

(一)钒钛金属生态产业园项目一期。立足现有钢铁生产项目基础,在禄丰产业园区金山片区建设274万吨铁、270万吨钢、10万吨钒渣产能规模绿色钒钛金属生产基地,并配套轧钢、原料、烧结、焦化、石灰、制氧、公辅等相关设施。主要生产单元包括原料场、烧结、球团、炼铁、炼钢、轧钢等。同时,利用搬迁契机,淘汰现有工艺装备、推进工艺装备水平升级,达到国家现行政策要求,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二)钒钛金属生态产业园项目二期。充分利用钒铁钢铁冶炼及深加工形成的钒钛合金材料,依托现有的机械加工工艺和技术,积极探索生产制造技术与智能信息技术融合的有效途径,打造以通用航空设备、核电工业设备、城市轨道交通设备、数控机床等高端装备元器件加工、制造、维修、服务为一体的装备制造产业。顺应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发展趋势,构建从钒钛钢铁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形成包含“钒钛冶炼—钒钛金属生产—金属精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装配式建筑构件”为主导的钒钛新材料产业链。着力构建“绿色化金属再生循环体系”与“服务链系统”融合的1+4产业体系,实现循环经济持续向精深发展。

专栏3 绿色钒钛钢铁产业支撑项目

云南德胜钒钛金属生态产业园项目拟选址禄丰产业园区金山片区。项目业主为云南德胜钢铁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约180亿元。一期投资约120亿元,建设用地约4304亩,建设21580m³高炉、1120吨转炉(配套LF精炼炉及KR铁水脱硫装置)并配套轧钢、原料、烧结、焦化、石灰、制氧、公辅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达产后预计产值154亿元;二期投资约60亿元,围绕延伸产业链,布局钒钛金属精深加工、绿色装配式建筑等产业,建设年产2.5万吨清洁钒、100KW钒液电池、1万吨钒氮合金、形成钢铁、钒、钛、装配式建筑及其他产业协同发展格局,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产值400亿元。项目一期计划2022年初启动建设,2023年底前建成投产;二期2024年启动建设。

在打造钒钛钢铁、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链基础上,通过退城入园,以清洁钒、钒氮合金为发展方向,大力推进钒钛金属生态园项目建设,推动一期274万吨铁、270万吨钢、10万吨钒渣,二期年产2.5万吨清洁钒、100KW钒液电池、1万吨钒氮合金等产能落地。大力发展高纯磷、高纯铟、高纯镓等“卡脖子”战略性新材料,打造绿色钒钛产业聚集基地。

第四节  打造绿色铜产业聚集基地

一、发展现状

云南省精炼铜产能、产量约占全国6-7%,居全国第七位,铜材加工产量仅占全国0.3%,居全国第二十位。2020年楚雄铜产业生产阳极铜19万吨,约占全省产量的四分之一,实现产值105亿元。楚雄州铜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大姚、永仁、牟定等县,较为分散,贫矿多,富矿少,开采难度较大。主要的矿点楚雄矿冶大姚铜矿资源接近枯竭,开采深度大,成本高;楚雄矿冶牟定郝家河铜矿实际储量大幅降低,开采成本高。全州有铜行业规上企业7户。其中:铜矿采选企业4户,主要企业为楚雄矿冶有限公司铜冶炼企业2户,为楚雄滇中有色金属公司,设计产能年产10万吨阳极铜,副产品30万吨硫酸铜材加工企业1户,为楚雄云星铜材有限公司、楚雄活塞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铜铸件产品。

二、发展思路及目标

打造完善铜精矿、铜冶炼、阴极铜的铜冶金产业链,积极发展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开发高端精密铜材、铜线材、铜杆、高导新材料等新产品,打造铜产业集群。以中铜为依托,重点打造铜冶金产业链,加快构建“铜矿采选—阳极铜—阴极铜—铜基新材料加工”产业链,形成50万吨阴极铜产能。打造铜及铜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实现铜产业链延链、强链发展。推动云铜在楚项目建设,与楚雄滇中有色金属公司、楚雄矿冶公司和楚矿机械公司等企业形成配套。构建铜精矿—铜冶炼(阳极铜)—阴极铜(电解铜)—铜及铜基新材料(高铁导线等线材和铜箔、铜粉等)产业链集群。

2025年,力争实现产值300亿元以上,打造绿色铜产业聚集基地。

三、发展重点

(一)注重绿色节能环保,改造提升现有铜产业。依托云南铜业集团下属楚雄滇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技术改造升级,提高铜冶炼水平,降低资源消耗和成本,提升规模和产品附加值,突破年产20万吨阳极铜的生产规模。重点推动楚雄滇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节能环保安全改造提升项目,力争在铜冶炼环烟气综合回收利用治理、渣选扩能升级改造、收尘技改、余热资源高效利用、低废杂铜和废旧电路板回收和低电流密度高杂铜电解等方面的建设取得极大提升和改善,全面打造成本优、管理优、环境优的铜冶炼企业。同时加大创新发展力度,以制约生产工艺关键点为攻关目标,以科技项目为抓手,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能、环保、资源综合能力再提升,争取在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有价金属回收利用和废渣预处理等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二)引链强链,推动铜产业高端精细高质量发展。继续帮助扶持好现有楚雄云星铜材有限公司进行铜材加工、铜合金精密铸造产品和导电紫铜排等工艺提升改造,帮助企业包装项目,积极招商引资寻求合作伙伴,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围绕正威集团拟在云南省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合作项目的历史机遇,加强楚雄州与正威集团的紧密对接,就产业集群项目承接合作,进行相应深入分析研究,全力以赴做好正威集团高端精密铜线材、铜杆、高导新材料研发生产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讯产品生产项目承接招商工作。

四、产业布局

楚雄滇中有色20万吨低电流密度高杂铜电解等补链项目布局楚雄国家高新区,铜锌产业区搬迁延链强链项目布局禄丰产业园区勤丰片区,楚雄新材料产业园延链强链项目布局楚雄国家高新区云甸片区。

五、重点项目

楚雄滇中有色综合利用相关项目:总投资6亿元,建设20万吨低电流密度高杂铜电解项目、5万吨低废杂铜和废旧电路板回收利用项目、铜冶炼环集烟气综合回收利用治理项目等项目。

专栏4  绿色铜产业聚集基地支撑项目

加快推进滇中有色年产阳极铜25万吨及工业硫酸100万吨技改项目、20万吨高杂阳极铜电解项目、5万吨废杂铜综合回收利用项目。

积极推动楚雄滇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节能环保安全改造提升项目建设,全力推进高精端铜导铜线铜杆集群项目招商,不断延伸打造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做强做大铜产业。

第五节  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全州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强劲增长,先后引进并组织实施了楚大姚机械配件厂退城入园项目、禄丰碧城数控装备制造产业园、昆钢20万吨民用钢结构、云开电气高中低压输电、配电等一批装备制造重点项目,竣工投产的装备制造项目已成为楚雄州工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特色产业聚集初显成效,通过统筹政策、资金、土地等要素资源,重点推进了楚雄市、禄丰市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片区发展。楚雄桃园汽车及配套产业基地、楚雄富民机电机械加工基地、禄丰碧城数控装备制造产业园、禄丰土官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大姚南山坝装备制造产业园已初具雏形,集聚了一批汽车及配套、机电设备和数控机床制造、金属制品企业。要素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聚集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显成效。产业配套能力显著增强,全州已形成电力装备、开关电气、民用钢结构、汽车配件、机床生产及配套为主的机电装备制造业,产品已涵盖单晶硅片,高低压电气、开关柜、电力变压器、电力电缆等输变电设备,活塞销、汽缸套、车桥等汽车配件,以及机床、角钢、钢结构、耐磨钢球、水利闸门等机械设备和金属制品近60多个品种,数控机床等高端装备制造在省内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二、发展思路及目标

充分发挥先进装备制造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进装备制造重点产业基地、专业化园区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围绕汽车制造、数控机床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汽车及零配件、高档数控机床、电力电缆、机械加工等项目建设,打造全省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于先进装备制造发展全过程,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先进装备制造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进一步提高“楚雄制造”水平。

2025年,全州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

三、产业布局

依托我省在滇中布局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进一步优化楚雄州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空间布局,集中要素资源,促进产业聚集发展。引导配套产业和研发、设计、检测、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产业基地集聚,逐步形成总部经济和重点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制造与服务关联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打造集设计、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链,在全州形成以楚雄、禄丰为核心,其他县市为拓展,高、中、低产品互补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的“一基地两集群”。

——一基地

发挥汽车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的优势,把楚雄州打造成为云南省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两集群

数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在禄丰碧城规划区及周边区域重点布局数控机床研发,机床加工、销售以及数控配件加工,辐射周边地区布局重型设备、智能成套设备研发和生产等产业,打造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形成以高端和智能装备制造为主的,具有聚集效应、共生效应、协同效应和外部经济效应的数控机床制造产业集群。

汽车及配套产业集群:在楚雄高新区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建设新能源乘用车生产线,在大姚、禄丰布局汽车零配件产业,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形成以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为主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三、发展重点

(一)着力打造产业集群。以禄丰、大姚为重点,全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的“一基地”(云南省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两集群”(数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汽车及配套产业集群)。以锦润数控、大姚祥华为龙头,打造汽车及零配件生产基地,发展高端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发挥汽车配套、高端数控装备制造两大产业集群的优势,把楚雄州打造成为云南省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重点打造主业突出、具有完整产业链条及配套功能、在省内外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用更高的目标打造全省综合竞争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全省对外开放高地、科技创新示范高地和产业转型升级高地。

(二)培强做大产业规模。深入实施新企业培育支撑工程,企业促销扩产、达规达产和提质增效支撑工程,质量强企支撑工程,强化平台建设,依托云南锦润数控机械制造公司、大姚祥华工业制造股份公司、楚雄变压器有限公司、云开电气等企业,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促进产业向重点区域集聚发展。延伸产业链,集中连片布局,优势互补联动,以大产业大基地布局的理念推进楚雄州先进装备制造“一基地两集群”智能化升级。

(三)强化重点项目支撑。抓好重点产业项目及年度包装策划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和推进实施,围绕新能源汽车及配套、光伏产品及节能设备、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开关电气、先进电力装备、电子及通信设备、农业机械等重点领域,重点扶持、推动一批创新能力强、质量品牌优势明显、市场占有率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向园区聚集。重点发展大型龙头企业(集团)投资项目,重视培强大项目,鼓励发展小项目,关注短平快项目,通过重点项目的组织实施,确保项目实现早竣工早投产,形成一批充满活力的中小微企业为基础、规模以上企业为重点、骨干企业为支撑、龙头企业为标杆、大企业(集团)为引领,大小结合、长短结合、主辅结合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态势。

(四)注重延链强链。围绕汽车零配件、机械铸造等产业优化升级,谋划一批重大技改投资项目;围绕电力电缆、变压器、钢结构等产业推广应用,谋划一批重大应用示范项目。全力做好产业招商工作,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率。开展新能源汽车及配套、电子设备、数控机床、金属新材料制品等产业链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由政府引导,突出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招商引资,主动承接中东部地区优质产业转移,重点引进新能源乘用车及关键零部件、光伏和风能设备、数控机床、信息技术、电子设备、通用航空、机器人等高端和智能装备制造业。

(五)加强技术创新。推动楚雄州传统装备制造业,特别是开关电气、机床、电力装备及相关装备制造与大数据、物联网、工业设计等深度融合,加强制造业网络化协同,通过生产组织方式创新使传统产业释放新的增长动能。提升以数字装备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高度重视楚雄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加强新能源整车技术、动力电池技术和电控技术,以及数控技术、高性能特种金属新材料技术的研发创新。积极创建产业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速解决面向行业的共性技术。鼓励国内外科技企业、科研机构与楚雄州企业开展合作,开发先进技术和高端产品,鼓励州内企业成立产业联盟,共建技术研发平台,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完善和提升行业技术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对企业技术改造的引领作用。加快州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支持企业申报国家、省级重点新产品和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各类标准的制定。支持楚雄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在楚雄州设立公司总部和研发中心。引导企业淘汰落后设备工艺,推广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设备。

(六)着力发展智能制造。“两化融合”,发展智能制造,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在智能产品、工业制造、物流等领域上的应用鼓励各行业加强与人工智能融合,推动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化升级。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加快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数字化,大力发展以数控机床、智能物流装置及智能化生产线为主的高端智能装备,提高研发、设计、生产、售后、品牌等环节的产品附加值,促进装备制造从生产制造、加工组装为主的传统制造型价值链低端向智能制造型价值链高端转变。积极推进两化融合”创新,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人工智能在智能产品、工业制造等领域规模商用,为产业智能化升级夯实基础。以“互联网+为基础,推广智能制造技术和工业机器人应用,加快企业全产业链智能化改造,在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高档数控机床、电力装备、钢结构、金属制品、农业机械装备等领域,积极建设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或数字化生产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重点项目

云南锦润数控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铣床铸件生产、加工、组装高速铣床光机及销售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年产25000台高速高精摇臂铣、4000台数控加工中心、10万吨各型机床铸件。

云南润霖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数控机床零部件加工、数控光机、整机组装及销售。“十四五”期间,着力推进数控龙门加工中心,炮塔铣整机、光机生产等重点项目,建设国内先进智能化铸造生产车间,提升技术研发水平。


  重点任务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层次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加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省产业发展战略和布局,聚力打造“三张牌”、重塑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支柱产业新优势,大力培育千亿级、百亿级产业,建设千亿级、百亿级园区,推动楚雄制造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第一节  实施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工程

一、推进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攻关

以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为牵引,实施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攻坚战,梳理确定一批重大领域关键技术和行业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急需攻克的核心技术项目清单,针对性地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通过科技入滇、揭榜挂帅等方式引进技术,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

依托楚雄州新材料产业基础,聚焦各领域科技前沿趋势、产业链攀升需求,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技术攻关工程为抓手,强化公共创新体系建设。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重大公益性技术。在战略性新兴优势特色领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水平建设合金硅、钛、钒钛等实验室,大力引进和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优化提升重点实验室体系。依托省内骨干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平台,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省内一流的企业研发机构,提升产业创新水平和关键技术供给能力。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推进创新水平高、产业带动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建立技术创新转化服务体系,支撑优势产业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

二、支持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

加大国家及省、州科技成果转换政策的执行及落实,争取建设州县科技成果线上线下转化平台。实施创新主体培强工程,持续加大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充实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培育一批瞪羚、独角兽企业。积极培育和提升高新技术开发区、专业园区、创业和孵化中心等区域创新平台,大力引进“大院名校”来楚雄设立研发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引导和推进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引导和支持创业投资、银行信贷、多层次资本市场等参与和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加速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深入开展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新三板、主板政策宣传和推广,持续推动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科技型中小企业到云南省股权交易中心、新三板、主板挂牌上市。

三、加快制造业企业重大技术改造

切实推进新一轮企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项目,持续抓好省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州百项工业重点项目实施,加大企业技改支持力度。对民营企业实施的技改项目,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省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重大装备国产化项目。采取直接补助、贷款贴息、事后奖补、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企业进行新一轮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培育骨干企业转型发展。州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对龙头骨干民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等给予重点支持。全面提升企业设计、制造、工艺、装备、管理水平。推进冶金、化工等传统企业实施设备更新和升级换代,支持企业淘汰老旧设备,引进和购置先进装置,支持企业发展中高端产品。优化产品结构,加大新产品研发,增加产品新功能,培育新的市场增点。

、强化制造业企业创新平台建设

持续加大普惠性财税政策落实力度,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平台建设。积极组织认定国家、省、州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一批高水平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支持企业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政产学研合作机构,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创新联盟。加大对企业技术平台建设发展支持力度,强化组织协调,整合各方资源,加强服务支持,优化发展环境,打造一批定位明确、载体多元、人才集聚、生态优良的发展创新创业平台,为企业发展壮大、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动态管理和绩效评价,对已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进行跟踪服务,掌握企业技术中心运行情况。开展企业技术中心评价认定,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对作用发挥差,不能实现技术创新引领作用的进行“摘牌”。发挥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企业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研发实力,探索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发挥行业领军企业在产业链协同创新中的头雁效应,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利益分配机制。加快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培育提升一批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

、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强企工程

坚持把质量强州和品牌建设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支持企业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标准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瞄准行业标杆,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品牌附加值,打造知名品牌和名牌产品,实施重点质量品牌建设项目;举办品牌宣传推广,培育一批楚雄知名品牌。对以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项目,优先列入省、州重点转型升级项目计划,并予以大力推进、重点支持。鼓励企业引入并实施卓越绩效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对获得中国质量奖、州政府质量奖的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云南名牌以及绿色认证的企业进行奖励。

六、打造政产学研共同体

在产业培育打造中,地方政府、高校、产业、企业等已成为共生互荣的利益共同体乃至价值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为此,必须构建一个包括政府、高校、产业组织、企业等在内的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人才管理“公私合作模式”,以此推动楚雄州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新建本科院校的内涵发展。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以楚雄国家高新区,禄丰、武定省级产业园区为重点,推动绿色硅光伏、绿色钛、绿色钒钛等全产业链发展,推进绿色能源和新材料融合发展。依托国家科技专项、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实施数控机床、先进农机装备、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等重点领域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攻关。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上,促进全产业链“链式创新”,着力推动企业和机构在产业链上下游产品设计、材料开发、工艺开发、装备制造、示范应用推广等环节协同联动。建立奖励和风险补偿机制,完善首台(套)政策,开展工业强基示范应用,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和产业化瓶颈,努力“锻造长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制造能力。

一、优化产业基础能力提升的政策体系

强化企业在产业基础再造和资源要素聚集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好企业和企业家的作用,依靠市场机制来识别产业基础再造中的机会,发现和抓住真正的市场机遇。围绕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大力培育聚焦基础产品和技术研发生产的企业群体。注重推动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协同发展,通过推动企业联合创新,促进产品不断更新迭代,从而保持持续的竞争能力。进一步深化改革,畅通信息、创造条件,优化基础能力提升的政策体系,完善支撑产业基础再造的要素市场和平台设施,强化有效的正向激励,形成有利于产业基础能力提升的产业生态,提升企业在复杂竞争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

完善产业技术基础体系。针对重点产业领域发展需求,依托现有优势制造企业、科研院所、用户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培育发展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与重点产业和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支撑。鼓励企业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和互联网,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工业大数据平台,推进重点产业技术资源整合配置和开放协同。鼓励工业产业聚集区率先建立第三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工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

二、实施产业链补链强链计划

针对楚雄州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存在产业链条不长、产业定位不准、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政策驱动不力等短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瞄准重点环节,培育重点企业,提升技术水平,推进绿色硅、绿色钛、绿色钒钛金属全产业链打造。推动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打造全省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在产业链建设上实化细化强化,更加注重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围绕企业链、项目链、生态链、创新链、人才链,加快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加快形成“多晶硅—单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为一体的硅光伏产业链,积极发展硅化工、硅电子产业,布局胶膜、银浆、铝边框、光伏玻璃等辅料产业。加快构建“钛铁矿—钛精矿—高钛渣—海绵钛(钛白粉)—钛型材(钛合金或涂料)”产业链,培育发展航空、航天、航海和医疗等领域高端钛材加工,打造全球最大的海绵钛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钒钛新材料产业,推进清洁钒、钒液电池、钒氮合金等产能落地,布局钒钛金属精深加工,构建价值链趋向高端、产品链趋向终端的钒钛金属产业链。以钒钛钢铁生态产业园建设为重点,打造钢铁、钒钛精深加工、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加强招商引资,引进钛产业链下游企业落地发展。以中铜为依托,重点打造铜冶金产业链,加快构建“铜矿采选—阳极铜—阴极铜—铜基新材料加工”全产业链。围绕汽车制造、数控机床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汽车及零配件、高档数控机床、电力电缆、机械加工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液化天然气乘用车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配套发展自动变速箱、车桥、底盘件、缸套、活塞销、铝合金轮毂等零部件产业,引进和培育发展动力电池、车用电机、电池集成及整车控制系统、充电桩等汽车配套产业,推进汽车及配套全产业链建设。坚持把延伸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作为招商引资的方向,以高端产业为引领,招大引强力求在引进大项目、好项目上实现新突破。

三、以产业链带动产业聚集

以楚雄国家高新区,禄丰、武定省级产业园区为重点,加强产业发展综合配套,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在园区高度集聚。促进产城融合,赋予园区多元承载功能,实现一体布局、联动发展。引导企业向重点县、市和园区集聚,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形成一批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各具特色的全链产业、核心优势产业、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发挥禄丰市、楚雄市的双核引擎作用,全力打造全省重要的水电硅材加工一体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光伏制造基地,积极引导光伏配套产业和研发设计、物流管理、运营管理、检测检验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产业基地集聚。加快建设武定钛原料、禄丰勤丰钛化工新材料、土官钛材深加工产业园,努力引进行业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聚,打造云南钛产业集聚创新区。大力发展钒钛新材料产业,推进清洁钒、钒液电池、钒氮合金等产能落地,布局钒钛金属精深加工,构建价值链趋向高端、产品链趋向终端的钒钛金属产业链。以钒钛钢铁生态产业园建设为重点,打造钢铁、钒钛精深加工、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成为全国重要的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海绵钛生产基地。积极发展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开发高端精密铜材、铜线材、铜杆、高导新材料等新产品,打造铜产业集群。以禄丰、大姚为核心,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促进产业向重点区域集聚发展。全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的“一基地”(云南省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两集群”(数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汽车及配套产业集群)。以锦润数控、大姚祥华公司为龙头,打造汽车及零配件生产基地,发展高端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发挥汽车配套、高端数控装备制造两大产业集群的优势,把楚雄州打造成为云南省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加快技术转让、技术培训、科研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以及企业间的兼并重组,促进落后产能的技术更新,建立健全落后产能监督检查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使企业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实施服务型制造业发展工程

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开展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鼓励制造业向产业链两端高附加值生产服务拓展延伸,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从生产制造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提供生产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在研发、设计、生产控制、运营管理、采购分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实现专业化、高端化发展。

一、建设服务型制造功能区

依托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园区),建设一批服务型制造功能区,推动与先进制造业紧密相连的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检验检测、金融、商务服务等向产业基地(园区)集聚。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发展集成服务,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

二、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加大对制造业服务化的人才、技术支持

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牵头组建工业设计的研发基地,创建工业设计中心。鼓励先进制造业企业开展工业设计服务外包,在全州范围内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工业设计市场。以人才职业化为导向培养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一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及创意性人才,引进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先进制造业服务化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持。深化工业设计职业资格制度试点,完善符合工业设计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办法。加大国际国内交流力度,与国内外知名奖项建立交流合作机制。

三、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

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进行组织结构优化和业务流程再造,设立供应链管理机构推广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供应链管理技术和先进适用装备,提高供应链管理标准化水平,增强供应链的可视性和可溯性。强化供应链节点管理和关系管理,以联盟等形式增强战略互信。支持供应链企业建设统一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 培育一批项目型供应链管理企业,促进供应链信息共享,推动需求、采购、生产与销售信息同步。

四、大力发展工业电子商务,构建创新服务平台体系

引导大型制造企业采购销售平台向行业电子商务平台转型,为发展制造业服务化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撑。引导第三方工业电子商务平台向网上交易、加工配送、技术服务、支付结算、供应链金融、大数据分析等综合服务延伸,提升平台运营服务能力。鼓励发展跨境工业电子商务,完善通关、检验检疫、结汇、退税等关键环节单一窗口综合服务体系。推动建设集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数据分析、跟踪追溯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物流平台,提高面向工业领域供应链协同需求的物流响应能力。引进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创新资源,建立楚雄州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产业化双创平台和其他研究机构,聚焦基础设备商、服务商、专家等社会资源,打造协同研发、测试验证、数据利用、交流合作、咨询评估、创业孵化等公共创新服务载体。举办双创互联网应用开发者大赛,激发制造业创业创新活力。

 实施产业金融工程

通过实施产业金融工程,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的杠杆作用,创新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有力推动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企业向资本市场突围,是楚雄州在新的金融背景下破解融资难题、搞活企业、培育产业的全新探索和“十四五”期间的主攻方向,是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具体实践。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整合县域资源,打通政府与企业市场化合作通道,将政府“有形的手”与金融机构、企业“无形的手”紧密结合,走出一条金融和产业良性互动发展工业经济的崭新路子,推动楚雄州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强化上市后备企业培育

以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推动优质企业股份制改造工作“提质扩面”,帮助中小企业突破家族式管理的诟病,指导企业规范经营管理,完善治理结构,整合各种要素资源,主动对接资本市场,培育多渠道、多形式挂牌上市后备资源。重点围绕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中股权清晰、主业突出、业绩稳定的优质企业,分层、分类形成企业股份制改造清单;组织专家团队对照上市后备企业标准进行审核,将符合标准的企业纳入全州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对入库企业在融资、培训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分类指导推进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企业广泛引进各类战略投资者参与股份制改造,实现增资扩股;建立具有战略联盟和合作关系的开放型股权结构。按照现代公司治理要求完善政府平台公司的治理机制,完善公司内部管理制度、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理顺、规范管理模式,增强平台公司自身造血能力,大力挖掘现有资产的潜力,提高经营收益。从提升全州经济整体水平的角度出发,鼓励中小企业进行“优胜劣汰”,支持企业开展行业并购、破产重组。

二、加速平台公司改革,开展市场化融资

按照市场化方式和资本运营方式,打通政府支持引导产业的市场化合作通道,发挥好政府这只“手”的撬动作用。加快推进政府平台公司改革,解决好政府职能延伸和企业自主经营两者之间的关系,推动融资平台公司尽快转型为市场化运营的国有企业,依法合规开展市场化融资,为打通政府与企业合作渠道奠定基础。政府平台公司依托掌握的土地资源和项目资源与社会资本合作经营,发挥国有资本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非国有资本的经营优势、创新优势。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引入民间资本或其他资本,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国企和民企混改,相互持股,改变原来一些融资平台公司有形无实的运作状态,进一步壮大融资平台实力,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和融资能力。鼓励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获得各项资质,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三、建立和完善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强化政府增信作用

加强与优秀基金管理团队合作,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设立政府引导基金,以平台公司为出资人,利用杠杆效应引进基金和社会资本,对州外企业实行引入式投资,促使优秀企业和项目尽快落地生根;对州内企业实施股权式投资,促使企业尽早规范运营,利用资本市场实现投融资发展。建立绿色产业发展项目库,由州级行业主管部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并储备推荐优质企业,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政府支持领域和产业。支持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参与我州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企业股份制改造、上市、并购重组,提高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和资源整合的能力。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借助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拓展财政资金增信渠道。加强融资担保服务,通过充实担保机构资本金,为更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

四、发挥区域性股权市场的积极作用,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培育

楚雄州新材料产业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集中度和龙头企业带动力还不明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上市企业。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的工作路径,坚持“企业主动、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中介联动”,以楚雄国家高新区、禄武产业新区及骨干企业为重点,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推进企业上市工作。从上市后备企业库中精选5家以上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并将其列入楚雄州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重点上市企业后备名单。建立县市领导干部联系机制,实行一企一帮扶政策。组建专家服务队,为重点上市后备企业提供专业化辅导服务。深化云南省股权交易中心与县域政府的战略合作,整合会员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企业展示、专题培训、融智融资、股改辅导等服务,促进企业提质增量,不断向云南省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输送优质企业。在培养楚雄州本土企业上市的同时,还要利用楚雄州产业发展基础、水能、矿产资源等优势,通过开展精准招商、定点招商、以商招商,在招商过程中优先选择上市公司落户楚雄。对于正在寻求战略合作伙伴的本土企业,可以通过引入上市公司进行收购、并购的模式,将企业优质资源打包注入上市公司,充分盘活企业现有资源,激活企业发展后劲和活力。

  实施绿色制造工程

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部署,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落实低碳发展、绿色发展要求,切实落实低碳发展、绿色发展要求,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推进各行业落实碳达峰目标任务、实行梯次达峰。坚持节能优先的产业发展战略,以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为导向,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制度,倒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强化安全、环保、能耗、质量约束作用,严控过剩行业新增产能,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鼓励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先进产能。加快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持续优化重点区域、流域产业布局,全面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一、全面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加快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持续优化重点区域、流域产业布局,全面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推进各行业落实碳达峰目标任务、实行梯次达峰。

(一)科学合理配置能源要素。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特色发展、差别化发展、集群化发展,突出重大项目核心带动作用,推进产业集群招商延伸产业链,引领产业集群发展。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将能源要素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推动能源要素向单位能耗产出效率高的产业和项目倾斜。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重。加快氢能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氢能多元利用。支持企业实施燃料替代,加快推进工业煤改电、煤改气。对以煤、石油焦、渣油、重油等为燃料的锅炉和工业窑炉,采用清洁低碳能源替代。通过流程降碳、工艺降碳、原料替代,实现生产过程降碳。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

(二)深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聚焦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制造示范、绿色制造系统集成等重点领域,着力打造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市场需求旺盛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新引擎。组织实施一批绿色制造重点工程项目,以楚雄国家高新区实施绿色发展五年行动为示范,创建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和绿色园区,建立健全高效、清洁、低碳的绿色制造体系。引导行业领军企业在成为绿色工厂后,协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物流、销售、回收等环节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推动绿色制造领域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在硅、钛、钒钛金属、资源综合利用等特色领域积极培育创建绿色企业,做大做强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鼓励制造业企业积极参与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推广绿色制造基础工艺技术,生产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绿色产品。积极搭建一批专业化绿色制造服务平台,鼓励引导第三方服务机构创新绿色制造评价及服务模式,面向重点领域开展咨询、诊断、检测、评价、认定、审计、培训等一揽子服务,提供绿色制造整体解决方案。

(三)推广绿色低碳制造模式。以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为导向,推动硅、钛、钒钛钢铁、铜、先进制造等重点产业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和绿色低碳改造,加快绿色化转型。严格执行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利用环保、质量、安全、技术等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传统制造业淘汰落后产能,严格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要求,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结构。强化源头治理,支持重点企业开展节能节水、清洁生产、绿色工艺、循环低碳等技术改造。严格落实云南工业碳达峰行动计划,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开展碳排放对标活动,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改善生产流程、更新生产设备、使用低碳能源、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绿色园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率先建成“零碳产业园”“零碳工厂”。

(四)实施制造业节能技术改造。加快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重点用能行业的节能技术装备创新和应用,持续推进典型流程工业能量系统优化。进一步加大节能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力度,支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落后用能工艺、设备。积极落实燃煤减量化措施,以楚雄国家高新区迪能集中供热服务项目为园区用能改造为示范,大力推进天然气、生物质能、电能、太阳能替代燃煤,加大低效燃煤锅炉改造力度,在天然气通达的重点地区积极引导支持用户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推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行业实施生产工艺绿色化改造,用能系统优化提升。鼓励企业、园区建设能源综合管理系统,实现能效优化调控。积极探索“互联网+节能”监管服务新模式,继续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加强监测数据应用。积极推进网络和通信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降低数据中心、移动基站功耗。强化以电为核心的能源需求侧管理,引导企业提高用能效率和需求响应能力。开展节能诊断,为企业节能管理提供服务。

二、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依法淘汰落后产能

(一)强化节能审查,源头把控作用。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两高”项目坚决整改,增量项目坚决严控,不符合能耗双控要求的新项目不再审批。认真开展自查自纠,严格依法查处违法违规企业,加强对违规企业整改工作的服务指导,对整改不达标或整改无望的企业坚决关停。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进行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依法依规通过汰劣上优、能耗等量减量替代等方式腾出用能空间,纳入本地区用能预算统一管理,统筹支持本地区重点项目新增用能需求。精准识别重点用能企业,根据单位产值电耗(能耗)水平,采取“有保有压”措施,实行用能绿色清单制。

(二)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强化安全、环保、能耗、质量约束作用,鼓励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先进产能。加强投资项目审核管理,严格按照要求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玻璃行业建设项目进行产能置换,严禁新增产能,严把市场准入关,并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严控过剩行业新增产能,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巩固取缔“地条钢”工作成效。

(三)着力开展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围绕中央和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上级通报和媒体曝光问题、“回头看”期间群众反复举报的问题,工业企业“散乱污”、固体废物利用及处置、规范有色金属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等环境问题以及河湖长制推进工作,加强对行业管理和对县市工作的协调指导,建立信息互通、协同配合、步调一致的工作推进格局。发挥政府资源配置作用,帮促企业主动履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体责任。针对涉及的整改问题,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按照整改时限要求,把握时间节点,从严从实做好后续整改工作。

 实施智能制造工程

以企业智能化改造和工业互联网生态建设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聚焦普及数字化装备、推动信息管理系统集成应用、建设应用工业互联网、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加快关联产业发展、完善服务支撑体系等重点任务,促进重点领域基本完成数字化、加快进入网络化、逐步实现智能化,推动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一、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

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制造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大力拓展智能+”,推动企业开展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制造模式,着力推进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发展,加快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实施生产制造新方式、新模式创新试点工程,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探索联合研发创新、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供应链协同等新型生产制造方式,打造供应链资源和市场渠道的开放环境,输出数据采集、边缘计算、设备连接、产业生态搭建等能力,与中小企业采用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形式,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融通发展模式,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信息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工业互联网服务商等牵头或联合建设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平台,为重点绿色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优势特色行业企业提供规范、开放的集成应用服务和协同制造支撑,实现企业生产要素、能力的汇聚和开放共享,为开展生产方式和模式创新提供平台化支撑。分批遴选、培育认定区域级、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组织开展跟踪评价和动态调整。

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运营商,采取培育打造、引进合作等方式,集成研发设计、物流配送、融资租赁、节能环保、检测认证、工业电商、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能力,提供与工业互联网应用平台相配套的联合研发创新、产业链配套、供应链协同、企业公共服务、开发者社区等服务内容,引导工业生产服务有关配套资源和服务能力向平台汇集。到“十四五”末,工业互联网平台配套服务内容更加完善,网络化、平台化的产业配套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建设微服务资源池,开放开发环境、工具和开发接口,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APP的汇聚、管理和服务供给能力;支持面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维护和经营管理等企业关键业务环节,开发普适性强、复用率高的基础共性APP、行业通用APP和各类专用APP。支持和鼓励工业APP开源社区建设,构建工业APP培育新模式,形成开放、共享、资源富集、创新活跃的工业APP开发生态。

二、引导企业数字化设备和智能化技术运用

引导企业更新数字化装备或利用智能化技术改造非数字化装备,部署在线监控检测和连线控制系统,推进生产设备、制造单元的系统集成和互联互通,加快装备、生产线、车间和工厂向自动化数字化迈进。材料行业重点推广无人行车系统、智能库管系统、自动配料机等原材料管理设备,打磨机器人、切割机器人、数控压力成型机等成型工艺装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稳定产品质量。装备行业重点在整机制造、装备、汽车零部件加工企业推广普及数控车床、数控铣床、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精密齿轮加工机床、上下料机械手、3D打印机等机械加工设备,自动翻转台、自动装配机器人等装配工艺设备,视觉对比系统、智能检测装置、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等检测工艺设备,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消费品行业重点推广自动化加工生产线、分拣机器人、在线监测等生产工艺设备,包装机器人、自动化包装生产线等包装工艺设备纺织行业重点推广半自动、全自动转杯纺纱机等纺纱工艺设备,自动换筒并条机、电脑横机等织布工艺设备,数字仪表、可编程控制器等染整工艺设备推动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用工人数。

三、推动企业三化改造和上平台应用

大力推动绿色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行业骨干企业实施三化改造工程。推进生产设备、生产线数字化改造,先进数字化装备替换和数字化生产线集成,实现机器设备互联互通。加强企业内部网技术改造和建设部署,提高各类经营管理、产品研发、生产管控等工业软件信息系统的资源整合、信息共享能力,实现企业内部各类生产和资源要素信息共享。围绕产品三维模型设计与仿真、产品数据管理、加工装配可视化仿真、生产数据采集与分析、智能化工艺装备、生产管理协同与集成等关键环节,推进智能制造单元应用、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基础数据共享等智能化改造,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围绕先进制造和优势特色行业领域,组织开展“数字生产线”“数字车间”“数字工厂”示范工程,打造行业企业示范标杆。组织实施工业设备上平台“领跑者”计划,着力推动大企业IT基础设施、设备及业务上平台;依托现有资源,引导中小企业获得IT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应用普遍服务,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保障措施

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根本举措,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提升资源开发水平和产业发展层次,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战略之举,是稳增长利长远的重要抓手,是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的必然选择。必须树立干部队伍协同高效、体制机制精准完善、产业发展充满活力”的新风气,按照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绿色能源优势,加快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定目标不动摇,咬住项目不放松,扶强企业不松劲,通过扶持企业带动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支撑经济增长。

第一节  强化组织保障 

组织领导、部门合作、协同发展,形成工作合力。统筹全州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发布重大战略规划、重点行业规划和重大政策,研究部署重点工作任务和重大项目布局,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和困难。加强对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优惠政策、跨县市重大项目、资源开发、利益分享的统筹,制定具体细化方案,实行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并进一步分解目标、落实责任,确保各级、各部门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建立多部门联席机制和有效沟通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联动、政策信息沟通和交流,为楚雄州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服务。结合多规合一工作,在州级层面将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规划州、县园区规划与城镇规划国土规划和林业规划等多个规划整合起来,通盘考虑、统一布局做好重大项目建设的用地、资金、用电、物流、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指导、协调和保障

强化主体责任,健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加强协作创新各县市、部门要强化主体责任,制定具体推进落实方案和工作措施,引导本地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差异化发展。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强化各部门专项资金和重大项目的衔接,系统解决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细化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规划布局,明确各重点产业以及产业内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中各部门职责,切实落实保障责任。积极引导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内区域间的合作创新,在落实和推进所涉的技术攻关、项目布局、人才引进等工作中,加强州级统筹布局,打破行政壁垒,促进各县市、开发区协调配合,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全州一盘棋的工作格局,支持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

第二节  加大政策支持

持续优化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环境,落实国家和省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各项鼓励政策,研究楚雄州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精准政策靶向,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以及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全面落实国家、省和州各项减负政策,切实降低企业负担。

加强政策引导,完善资金支持政策。从资金投入、项目审批、信贷、用地等方面完善支持政策强化政策扶持强化融资、要素保障、资源配置支持重点产业招商引资、技术改造、品牌建加强政、银、企信息对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和引导作用,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进一步加大对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改革财政扶持资金支持方式,统筹实施项目法、因素法等相结合的分配方式,提高政策资金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财政预算专项资金支持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绿色发展,重点投向低碳、节能、节水、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制造等领域。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加大对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性能测试评价中心、应用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支持各地整合现有专项资金,加大专项资金改基金力度,引导其他资本参与,对引领性、基础性、高成长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创新产业基金形成方式,综合应用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信用贷款、贷款贴息、科技保险等,优先支持重点项目发展。探索绿色金融服务创新,鼓励银行、基金、保险 等金融机构通过债券、股权基金等方式投资绿色制造产业。

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贯彻国家、省对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和技术改造、创新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通过贴息、补助等方式,扶持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技术改造和技术研发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对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融资支持,支持优势企业开展创新成果产业化及推广应用。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原则,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的信贷支持,有效扩大信贷规模,在贷款利率和贷款期限方面予以倾斜。鼓励引导并支持天使投资人、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促进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产业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和云南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发行债券和并购重组。

推动资源要素和能耗指标的市场化交易。加强基于环境承载力的产业布局研究,调整优化节能指标分配,探索设定差别化的节能考核指标体系,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能源消耗标准,按照各地各行业权重加权平均确定各地节能指标。推动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化配置,利用全省统一的综合性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将能耗、煤耗、水资源、排污权等各类适宜市场化交易的要素纳入要素交易平台进行市场化交易流转,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部分市要素指标不足问题。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积极探索排污权租赁,鼓励企业把排污权以租赁的形式临时出让给排污单位使用。

第三节  强化要素支撑保障 

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应急救援、污水及固废集中回收处理、安全环保管理工程建设,补齐开发区道路、给排水、供电、供气、通讯、消防、环保、绿化等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完善网络传输、无线通信、信息安全维护等信息服务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园区内的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智慧园区建设

统筹安排全州工业用地指标,优先保障重大工业项目和企业扩大规模用地,对一般项目实行差别化的供地政策,提高工业用地准入门槛,提高用地投入产出比。探索实施工业用地开发模式创新,逐步建立开发区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从规划开发、出让运营、存量更新等各个环节强化统筹管理,综合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重大项目的土地资源保障能力。探索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和工业用地带方案出让,缩短开工周期。允许园区根据产业布局需要合理留白,为重大项目落地预留空间。探索适应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关系的工业用地供应模式,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健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配与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挂钩机制,积极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业用地供应方式改革,全力保障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项目用地供给。

立足绿色能源资源特点和区位优势,加大绿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绿色能源产业与州内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发展。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在落实国家、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的同时,积极研究资源的充分利用,促成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要素保障政策。推动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基地建设与“风光水储”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和绿色石化基地建设融合发展。巩固云南电力交换枢纽地位,在保障国家“西电东送”战略的同时确保州内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用电需求。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领导干部培训,使领导干部具有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具备充满时代气息的新知识、新经验、新信息、新要求。一方面能正确领悟国家政策和产业发展导向,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积极研究探索适宜当地发展需求的政策和举措。另一方面深入基层了解产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提高精准服务水平,以便落实相关政策。选派优秀干部充实工业和信息化战线队伍,为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高技能人才和现代管理人才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先进制造技术专门人才和企业现代管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第一,突出抓好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新生代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持续实施彝乡英才工程,推进企业家培育计划,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熟练劳动工人队伍建设。引导企业家自觉诚信守法、以信立业,依法依规生产经营,提升企业诚信建设水平,共创诚信营商环境。第二,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并举,做到以产引才、以才促产,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鼓励人才向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创新企业聚集,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第三,建立校企园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加强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的产、学、研、用等方面的合作,建立企业与学校共建、共研、共发展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的局面,优化人力资源环境。一方面,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与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兼职”。鼓励企业与本地职业院校合作,强化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开展技能人才培训。加深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全州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产业需求结合程度,以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培养等形式打造“云南工匠”职业工程师队伍。通过企业岗位培训、学校教育培养、个人岗位提高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培养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并以此推动全州制造业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带动各类高、中、初级技能人员梯次发展,形成培养快、使用好、待遇高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激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加大研发投入,政府积极支持共性基础技术研发,并促成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动整个产业发展。第四,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着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吸引行业更多人才加入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第五,推动民营经济组织企业党建工作,加大在民营企业生产经营一线职工、专业技术骨干及经营管理人员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力度,注重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充分发挥。

 优化发展环境  

完善企业的长效服务机制,建立企业服务平台,提升行政服务水平。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行业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指导,完善知识产权服务,鼓励科技人员的创新,将技术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集中力量服务产业和规范产业的作用,创造积极健康的投资环境。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为企业搭建发展平台,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和环境优秀的公共服务系统。加强专业市场体系建设,为园区内企业提供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全方位服务,全面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和配套服务能力。继续实施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服务工作制度,完善市区联动协作机制。制定重点支持大型骨干企业目录,落实“一对一”帮扶联系人,深入企业一线开展跟踪服务。加大对高成长中小企业帮扶力度,切实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促进各类要素在市场中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降低企业成本。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优先保障集群企业用电、用能需要和重大项目用地,优先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建设与使用高标准厂房。推动水电产业和新材料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统筹考虑发电、电网、用电企业等多方利益及下游加工企业生产成本等因素,积极争取水电钛纳入弃水电量消纳主体,优化电力发、输、供、用各环节电价结构,千方百计降低各环节成本。鼓励对集群发展工业用地追加投资、转型改造,合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灵活选择长期租赁、租让结合、先租后让和弹性出让等方式供应集群发展工业用地。

强化舆论引导工作,运用各类媒体对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企业和人物进行宣传,充分彰显龙头企业、重点企业的引领带头作用。加大对创新创造者的表彰奖励力度,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积极倡导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诚信守法,大力营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公正公平、宽容失败的良好舆论氛围。弘扬创新创业、勇立潮头的企业家精神和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工匠精神,形成示范效应。


第六章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说明

第一节  规划协调性

一、整体协调性

楚雄州“十四五”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在宏观政策上,符合《楚雄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在定位、布局和选址上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等相关规划总体要求。规划发展理念符合《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楚雄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2016-2025年)等相关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本规划发展目标与楚雄州区域发展、经济转型和环境保护的政策、规划相符。

二、主体功能区划

规划对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定位和布局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楚雄彝族自治州城镇体系规划(2018-2035年)》总体要求。从区域发展定位来看,符合主体功能区划相关要求,在布局上具有一定灵活性,能照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要求,有条件避开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

三、生态功能区规划

规划在布局上总体符合《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和《楚雄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的要求,规划实施不会对农产品生态功能区、林产品提供生态功能区、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农业与集镇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和城市群生态功能区产生大的影响。从区域发展定位来看,发展规划总体符合生态功能区划要求。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

规划贯彻落实《云南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举措,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不会对《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和《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楚雄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2016-2025年)三屏两带的生态安全空间格局产生影响,不会对云南省和楚雄州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大的影响。

五、环境敏感区和生态保护红线

规划总体符合《楚雄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的要求,不触生态保护红线,不破 环境质量底线,不超资源利用上线。在规划项目建设过程中,尽量减少在敏感区域布点,尽量避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地、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等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以及候鸟迁徙通道等环境敏感区,减少对敏感区域的扰动,可以实现规划与环境敏感区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

楚雄州自然资源丰富,环境容量较大。在确保优先给予规划重点项目的用地指标前提下,楚雄州土地资源可以支撑规划实施,但需要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注意节约占地。总体来看,楚雄州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保障规划实施。

一、土地资源

楚雄州土地资源基本可以支撑规划实施。“十四五”期间规划在建和新开工项目用地指标应在下一轮土地总规中予以落实。

二、水环境容量

楚雄州水系分布丰富,主要有长江水系、红河水系,可利用环境容量较大。在不达标水体整治、黑臭水体整治、生态修复建设等多项环保举措的实施下,楚雄州内水环境现状将会进一步得到改善,可满足十四五”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三、大气环境容量

近五年,楚雄州大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排放量均呈下降趋势。根据大气环境容量估算结果,在实施大气污染物总量消减措施、满足各行业减排控制指标的情况下,综合考虑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楚雄州大气环境容量总体可以保障规划实施。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调整城市与园区的关系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严格落实大气污染源减排工程,确保大气环境容量可持续支撑区域发展。

第三节  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实施会对声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采取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可将环境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避免对生态系统所造成破坏,实现绿色发展。

一、噪声污染分析

规划实施后,施工噪声、生产设备噪声、产品加工噪声以及原料、产品运输产生的交通噪声将对区域声环境产生影响。特别是会对周围居民区、学校、医院等环境敏感区产生一定影响。

二、水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水环境影响主要为,园区生活污水及生产废水排放对受纳水体的影响,如电镀废水(含镉、铬、铜、镍、锌、金等)、酸碱废水、含油废水等。我州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大水系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出境跨界河流水质监测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饮水安全第一道防线更加牢固。在优化产业布局、严格环保措施、加大污水处理等情况下废水均进入管网,对水环境影响不大,水环境容量可满足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发展需要。

三、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实施过程中的能源燃烧废气、工业废气排放将对区域环境空气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粉尘、酸碱废气、生产有机废气(苯系物、非甲烷总烃)、燃油废气(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非甲烷总烃等)。但楚雄州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大气环境容量较大,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上可保障产业的发展。

四、固体废物污染分析

规划实施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工业固体废物,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若不采取安全有效的处理处置,将会对大气、地表水、土壤、地下水以及人体健康造成较大影响。在采取严格的固体废物处理措施后,固体废物可得到有效处置,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五、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楚雄州植被覆盖率高,环境敏感区多,生态环境较为敏感。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对植被群落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景观结构和功能等产生一定影响。但采取生态保护及生态建设措施后,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第四节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一、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结合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情况,落实“三线一单”要求,规划项目选址应尽量避让环境敏感区,统筹保护好水陆域自然生态空间,对优先保护、重点保护的环境敏感区、生态保护地,优先采取避让措施;对重要保护动植物,针对物种的保护需求,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等重要生态保护区域,尽量减少对主导生态功能的影响,努力促进主导生态功能的恢复。确保十四五”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同时区域生态功能不退化,环境质量不降低。

二、声环境保护措施

对于施工噪声和加工噪声,尽量采取低噪声的施工和加工工艺,加强对施工工地的管理和员工的环境意识教育。定期开展环境监测,加强产业发展区域周边声环境敏感目标跟踪监测,对加工制造原料、产品运输等过程中的噪声进行动态监测,检查噪声治理措施的落实情况。

三、水环境保护措施

改进生产工艺,实行节水、减污,充分利用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实现废水在规划区内循环利用,减少工业生产过程中废水的排放。强化日常运行管理,园区管理部门加强对园区内企业水污染源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对水污染源达标排放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四、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在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规划实施过程中,通过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落实大气污染源减排工程,确保大气环境容量支撑区域发展。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工艺和设备,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对企业污染物排放实行全过程污染控制。园区重点污染源实行自动在线监测并与联网监控,确保所有重点污染源环保设施正常稳定运行及达标排放。对园区居住区、园区边界、企业厂界定期开展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逐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

五、固体废物管理措施

本着“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综合利用”的原则,对园区固体废物进行严格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输及处理,防止二次污染。采取安全、经济的收集、储存和运输方式,确保有害废弃物在最终处置前不污染环境。对于危险废弃物,安排专职人员进行监督、登记制度,进行分类收集。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固体废弃物的有效利用,实现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过程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的同时使园区产业链得到有效延伸。

六、生态建设方案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应协调规划建设与生态保护红线的关系,完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和实施行为空间管制,避免破坏生态保护红线,确保重要生态要素间的廊道联系和系统完整性,将规划的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采用环境友好的设计方案,从规划、选址阶段就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制定优化方案。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应结合规划具体项目及其所处环境特点,适时优化设计方案,同步完善设计环境保护设施,提升环保措施的有效性。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周边土地规划控制。规划项目建设过程中,运输道路的选择及应尽量减少庭荫树、农田防护林等生态景观的损害及占用。施工结束后,对临时施工道路应及时予以清理并进行植被恢复。规划项目建成后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绿化,包括工程区绿化和周边区域的绿化。开展生态环境跟踪监测评价工作,同时根据动态监测结果及时完善、强化各项环保措施。

附:图1-6

解读:解读《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楚雄州“十四五”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图1-6.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