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2019-1127005 公开目录:2019年政协提案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19年11月18日 文  号:
标 题:
对州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第209号提案的答复
成文日期:2019年11月27日

对州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第209号提案的答复

楚农复〔2019〕62号

对州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第209号提案的答复

李林容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逐年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引领和推进全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提案》(第209号),已交由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全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情况

2018年以来,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乡村振兴战略安排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020年目标任务,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以打造“绿色食品牌”为抓手,推进产业振兴

我州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特点,依托形成的“冬菜、春果、夏菌、秋核桃”四季飘香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多产业体系,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战略部署,聚焦生猪、肉牛、蔬菜、水果、核桃、食用菌、花卉、中药材“八大”优势产业,突出创品牌、育龙头、抓有机、建平台、占市场、解难题6个关键环节,大力开展“特色+”“绿色+”“互联网+”专项行动,采取“主体+农户+平台+基地”发展模式,以“稳粮、强畜、促特、兴果、融合、增效”为抓手,强力推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今年,州政府出台了《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三年行动方案》、《楚雄州名优农产品品牌评选办法(试行)》、《楚雄州优秀绿色食品加工业企业评选办法(试行)》,明确了我州重点打造的产业、政策措施,并围绕绿色食品牌“八大”优势主导产业,每年7月前组织全州10县市开展1次名优农产品品牌评选活动,评选出“10优农产品”和“5强企业”、“5佳创新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的奖励。上半年,全州种植业增产增效,实现产值73.06亿元,同比增长5.4%;畜牧业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实现畜牧业产值50亿元,同比增长8%;肉类产量15万吨,增长7.5%。全州林业产值达63亿元,比去年同期54亿元增长16.5%。全州累计有526个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质量认证。2018年3个产品进入云南省“十大名果” “十大名花”和“十大名菜”行列,云南摩尔农庄荣获云南省“20佳创新企业”称号。全州有79户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商服务,实现网上销售额3.5亿元。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州出口总额的90%以上,是楚雄州的第一大宗出口商品。培育休闲农业经营主体305个,营业收入3.48亿元。2019年,我州5个产品被评为“云南十大名品”系列,2户企业获得“云南20佳创新型企业”称号。元谋县被评为云南省“一县一业”蔬菜示范县,南华县被评为野生菌“特色县”、大姚县被评为核桃“特色县”,实施姚安县光禄镇产业兴村强镇1个,申报2020年“产业兴村强镇”4个。

2018年,全州实现蔬菜产量235.4万吨、水果产量40.1万吨、核桃产量6.3万吨、食用菌产量6.4万吨、花卉产量7.74亿枝、烟叶收购8.4万吨、中药材产量2.2万吨、肉类总产量30.22万吨,分别较上年增长6.8%、5.2%、8.8%、8%、11%、-3.2%、44. 8%和7.7%。2019年1—6月,蔬菜、水果、花卉、中药材产量分别达166万吨、23.18万吨、3.51亿枝、1.2万吨、15万吨,分别同比增长4.8%、8.4%、8 %、8.3%、7.5%;林业产值达63亿元,同比增长16.5%。

(二)以建设云南最美州市之一为抓手,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认真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在乡村规划引领、农村“两污”治理、农村厕所革命、提升村容村貌、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上“五个”精准发力,坚决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加快建设全省最美丽州市之一。全州森林面积188.7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1137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6.25%。全州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3%,村庄绿化覆盖率达27%,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村占9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4.32%。武定县狮山村、永仁县太平地村、楚雄市紫溪彝村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大力开发生态产品,促进乡村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经济,全州已建成省级旅游特色村12个,省级民族特色旅游村寨16个,云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9家,州级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7个,现代农业庄园12个,农家乐500余户。全州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980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81.29亿元,直接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达1.8万人。

(三)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坚持 “五宣联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三抓两创五建立”(抓民风建设、环境整治、文化活动,创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建立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建设环境美、风尚美、人文美、秩序美、创业美的幸福之村。全州创建7个全国文明村镇,102个省级文明村镇,139个州级文明村镇,县级以上文明村和乡镇占比达39.3%。58户家庭被评为全国、省、州文明家庭。开展以“孝老爱亲、邻里和睦”为主题的 “文明家庭行动”和“讲究卫生、爱护环境”为主题的“文明环境行动”。大力发展彝族刺绣、彝族服饰、民族手工艺品制作、非遗传承表演和乡村文化旅游等民族活动品牌,彝绣绣出亿元产业,成功打造了“咪依噜”“纳苏”等知名品牌。建成1个全国一流、4个省级一流特色小镇,有楚雄市以口夸村、姚安县西关村等22个国家级传统保护村落,楚雄市紫溪彝村、马家村等8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塞。打造了“火把节”、七彩云南民族赛装节、插花节、牡丹文化旅游节等70多个民族庆,70%以上的乡镇有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挖掘国家、省、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98项,培养传承人1311人,国家级传承人12人。持续加大公共文化建设力度,推动全州公共文化工作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目前,全州已建有5个博物馆、11个图书馆、11个文化馆、103个乡镇文化站、1100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8164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5001个村文体活动广场、1119个农家书屋,实现了图书馆、文化馆达标率100%,文化站达标率80.5%,行政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和文体活动广场覆盖率达100%。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了州、县、乡、村四级全覆盖。扶持成立了左脚舞、花灯、大三弦舞、梅葛说唱等民族民间业余文艺队伍2500支,已形成“县市周周演、乡镇月月演、村级季季演”的文艺展演体系。加大“结对子、种文化”活动力度,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动员各级文艺单位送作品、送服务到基层。

(四)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推动乡村有效治理

下发《中共楚雄州委办公室  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通知》,坚持在乡村规划引领、农村“两污”治理、农村厕所革命、提升村容村貌、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上“五个”精准发力,认真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坚决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加快建设全省最美丽州市,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推进乡村治理。互联网与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深度融合,建成“云岭先锋”党建综合监控平台。 “党建+金融服务业”模式,建设基层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为民服务站点实现建制村全覆盖,实现群众办事、信息咨询、信用贷款“三不出村”。“一部手机治理通”正在加紧推进中。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点创建工程”,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共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10个(国家级1个、省级2个)、示范乡镇58个(省级8个)、示范村298个(省级130个)。稳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高。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连续5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州(市)”称号,连续3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奖“长安杯”。加快推进农村养老服务,“十二五”以来,共实施农村敬老院项目57个、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142个,投资1.98亿元。目前全州共有农村敬老院102个,可提供床位6090张,有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142个,可提供床位1520张。

(五)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为抓手,建设美丽幸福家园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稳步推进。认真落实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各项措施,2018年全州共组织培训农村劳动力40.09万人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8.56万人。完成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6.53万人。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州112个乡镇卫生院,1096个村卫生室已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2018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794.6万人次(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95.2万人次,村卫生室299.4万人次),农村卫生服务水平逐年提高。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2018年底全州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达3500元,与年度国家扶贫标准实现了“两线合一”。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全州农村留守儿童20644人,重点落实家庭监护、强制报告、临时监护、控辍保学、户籍登记任务和打击遗弃行为。全州留守老人28408人,建立健全家庭尽责、基层主导、社会协同、全民行动、政府支持保障的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机制。

(六)以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为抓手,决战决胜整州脱贫

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坚决的政治态度、坚定的工作信心、坚强的统筹保障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用实际行动向党中央、向省委、省政府兑现“军令状”。建立脱贫攻坚“研判、预警、应策、推动、问效”“五个主题”制度,狠抓产业扶贫“五个全覆盖”,全力推动全州脱贫攻坚工作,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4年34.36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4.5万人,贫困行政村从644个减少到188个,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末的12.25%下降到2018年末的2.5%,牟定县、姚安县、双柏县、南华县、大姚县、永仁县成功摘除了贫困帽子,其中全省首批摘帽的姚安县群众满意度全省第一,“四面红旗”受到省委陈豪书记批示在全省推广,大姚县“齐和牧业”产业扶贫模式在全国交流,6个贫困县摘帽全部实现零错评、零漏评,2018年全省扶贫成效考核得到省委、省政府肯定,考核为“好”,名列全省第二,沪滇扶贫协作考核为“好”,名列全省第四,永仁县作为全省被国家抽查的7个县之一,经受住国家大考。

二、提案办理落实情况

(一)关于因地制宜,切实做好规划引领问题的办理情况2018年以来,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乡村振兴战略安排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出台了《中共楚雄州委 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楚发〔2018〕4号)。《楚雄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送审稿)》(2018—2022年)完成编制,已通过州委常委会审议,即将发布实施。《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五年总体要求,对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实施乡村振兴基础,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进共同富裕、城乡融合发展进行了战略性规划,并提出了强化规划实施的五个方面措施。同时,将规划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全州乡村振兴战略共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建设、社会事业、生态环保四个大类项目5298个,项目规划投资8003.43亿元。《规划》将成为全州各级各部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依据和行动纲领,为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科学指南。

(二)关于筛选、优化和确立符合我州不同县情、不同村情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模式问题办理情况

一是示范引领,分类施策。要求各个县市要集中力量打造不少于3个可借鉴学习可总结推广的多种类型试点村庄,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明确不同乡村的区位特点、产业重点、人口规模分类施策。城郊融合型村庄要促进城乡融合,集聚提升型村庄重在改造提升,特色保护型村庄以保护促发展,搬迁撒并型村庄严格限制新建、扩建,多种发展路径因村制宜、分类推进,力求取得实效。二是梯次推进,分步实现。聚集贫困地区精准发力,武定县、永仁县、楚雄市南部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等贫困人口聚集区域的乡村,重点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做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上,到2020年确保贫因人口在现行标准下全部脱贫,2022年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2050年如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引领区示范作用,楚雄市、禄丰县、元谋县的城郊型乡村,重点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城镇产业的集聚辐射功能,推进城乡要素和建设一体化,处理好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转型的关系,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到2022年部分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2035 年全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重点区域加速发展,牟定县、姚安县、南华县、双柏县、大姚县的乡村,涵盖全州大部分村庄,重点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区域公共服务差距,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关于加大投资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问题办理情况

我们借鉴国内外先行地区经验,坚持先易后难、先点后面,加强与省发展改革委汇报,争取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点在我州布局,省发改委同意在我州范围内选择2—3个省级示范点。州发展和改革委在县市上报基础上,筛选了禄丰县土官镇乌龙潭村、牟定县共和镇赵旗村、楚雄市东华镇小五排村作为省级乡村示范村建设,目前已经着手开展村庄规划工作。待省发展和改革委批复后,启动乡村振兴规划示范村建设,力求通过示范村实施,为全州建设乡村振兴提供示范。全州美丽乡村示范点创建按照省创建标准正申报中。

在办理《关于逐年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引领和推进全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提案》(第209号)中,我们尽最大努力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乡村振兴涉及到乡村的方方面面,很多工作在短期内还难于取得根本性转变,需要持续不断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久久为功,方可见效。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再次感谢你们对乡村振兴的关心帮助和支持,恳请一如既往地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建议。                  

楚雄州农业农村局

2019年8月26日

联系人及电话:袁瑞东  13708788277

抄送: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州政协提案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