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2017-1019986 公开目录:统计信息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11年04月07日 文  号:
标 题:
2010年楚雄州农民收支情况分析
成文日期:

2010年楚雄州农民收支情况分析

全州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省州农村工作会议要求,着力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突出抓农民增收、关注民生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工作重点,克服了百年不遇特大干旱等多种自然灾害发生的不利影响,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的步伐,农村养殖和种植信心进一步增强,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

一、农民人均收支双增

因干旱年内农林牧渔产品价格普遍上涨,特别是蔬菜、粮食等农业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农民出售农林牧渔产品得到的总收入继续增加;同时工薪标准提高,因此获得的工资性收入继续大幅度增长;另外,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务工收入继续增长。

(一)总收入

据全州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全年农民人均(下同)总收入6067.18元,增加647.61元,增长11.95%,其中:工资性收入990.36元,增加252.72元,增长34.26%;家庭经营收入4775.22元,增加362.21元,增长8.21%;财产性收入60.56元,增加7.01元,增长13.09%;转移性收入241.04元,增加25.67元,增长11.92%。四项总收入构成增加对总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39.02%、55.93%、1.08%、3.96%。

总收入由现金收入和实物收入构成。在总收入中,人均现金收入4132.08元,增加373.13元,增长9.93%,其中:工资性收入980.57元,增加254.65元,增长35.08%;家庭经营收入2843.07元,增加61.21元,增长2.20%;财产性收入76.32元,增加36.23元,增长90.39%;转移性收入232.12元,增加21.03元,增长9.96%。四项现金收入构成增加对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68.25%、16.40%、9.71%、5.64%。

(二)纯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3896.41元,增加385.12元,增长10.97%,其中:工资性收入990.36元,增加252.72元,增长34.26%;家庭经营收入2618.61元,增加98.75元,增长3.92%;财产性收入60.56元,增加7.01元,增长13.09%;转移性收入226.88元,增加26.64元,增长13.31%。四项纯收入构成增加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65.62%、25.64%、1.82%、6.92%。全年现金纯收入2657.15元,增加87.42元,增长3.40%;实物纯收入1239.26元,增加297.70元,增长31.62%。现金纯收入和实物纯收入的增加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22.70%和77.30%。

在工资性收入中,在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95.09元,增加19.69元,增长26.11%。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583.06元,增加141.12元,增长31.93%。外出从业人员得到的收入312.21元,增加91.91元,增长41.72%。

在家庭经营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2459.30元,增加111.29元,增长4.74%;其中:来自农业的收入1813.37元,增加67.54元,增长3.87%;来自林业的收入219.18元,减少4.55元,下降4.55%;来自畜牧业的收入423.75元,增加48.44元,增长12.91%;来自渔业的收入3.0元,减少0.13元,下降4.30%。来自第二产业的收入14.05元,减少20.97元,下降59.87%。来自第三产业的收入145.26元,增加8.43元,增长6.16%。

在财产性收入中,土地征用补偿兑现、家庭财产租赁行为增加、集体分配股息和红利以及其他投资收益增多等使得财产性收入增长。

在转移性收入中,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含救灾救济、抚恤、无偿扶贫和扶持等)168.67元,增加7.53元,增长4.67%;家庭非常住人口寄回和带回的收入22.07元,增加14.44元,增长189.32%。

(三)可支配收入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15.45元,增加347.10元,增长10.30%,其中:工资性收入990.36元,增加252.72元,增长34.26%;家庭经营收入2618.61元,增加98.75元,增长3.92%;财产性收入50.05元,增加10.05元,增长25.11%;转移性收入56.43元,减少14.41元,下降20.34%。四项可支配收入增加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72.81%、28.45%、2.90%、-4.15%。

2010年楚雄州农民人均收入构成情况

                                             计量单位:元/人

指标名称

总收入

在总收入中

纯收入

可支配收入

增加额

现金收入

增加额

增加额

增加额

收  入

6067.18

647.61

4132.08

373.13

3896.41

385.12

3715.45

347.10

1.工资性收入

990.36

252.72

980.57

254.65

990.36

252.72

990.36

252.72

2.家庭经营收入

4775.22

362.21

2843.07

61.21

2618.61

98.75

2618.61

98.75

3.财产性收入

60.56

7.01

76.32

36.23

60.56

7.01

50.05

10.05

4.转移收入

241.04

25.67

232.12

21.03

226.88

26.64

56.43

-14.41

(四)支出

农民人均总支出6050.68元,增加891.99元,增长17.29%,其中:

——家庭经营费用支出1915.79元,增加230.11元,增长13.65%,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雇工工资和生产服务、以及种籽、种苗、饲料等农林牧渔业服务性支出增加和原料、燃料等涨价使得各项生产费用增加。

——生活消费支出3710.09元,增加599.38元,增长19.27%,其中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用品、交通及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等七项生活消费支出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分别是18.01%、25.17%、19.82%、38.74%、25.18%、19.38%和7.20%。农村恩格尔系数48.73%,比上年下降0.52个百分点。在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中,学杂费增加13.32元、成人培训费增加4.84元、幼儿园赞助费和入学赞助费呈若干倍增长。

2010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情况

指标名称

绝对数

(元/人)

增减额

(元/人)

增减幅度

(%)

增减主要原因

生活消费支出

3710.09

599.38

19.27

食品、居住、交通通讯消费支出增加较多

1.食品消费支出

1807.82

275.92

18.01

购买菜粮肉烟酒和在外饮食支出大幅度增加

2.衣着消费支出

131.63

26.47

25.17

购买服装和鞋支出增加

3.居住消费支出

695.64

115.07

19.82

支付雇工工资和生活用电费用增加

4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

157.72

44.32

38.74

购买家具和机电设备支出增加

5.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

352.76

70.97

25.18

购买交通工具和支付燃料、通讯费用增加

6文化教育、娱乐用品消费支出

240.89

39.11

19.38

支付学杂费、成人培训费和购买文娱消费品增加

7.医疗保健消费支出

290.82

19.54

7.20

支付医疗费增加

8其他商品和服务性消费支出

31.82

7.99

33.53

购买生活用商品和迷信、宗教活动用品增加

二、存在问题

(一)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农村生产成本增加。与农村种养业生产密切相关和需求量较大的生产资料,如种籽、饲料、化肥、燃料、各种农用器具等生产资料价格仍继续上涨,年内全州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了2.8%,使得农业生产、畜牧业养殖成本继续增加,并且中央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实惠部分被农资涨价抵消,也削弱了各级惠农政策的成效,也部分抵减了农民出售农产品增加的经济收入。

(二)食品、服务等消费价格高位运行,制约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因旱,全年全州食品价格继续呈现快速上涨态势,居民消费食品类价格上涨9.0%,农民生活成本增加。农民购买食品等生活资料的支出大幅度增加,增长18.01%,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民生活消费能力的提高。

(三)学习费用增加,农民家庭负担加重。在消费性支出中,学杂费、成人培训等费用支出相对增加,农民家庭承受学习文化和技能费用负担呈现加重趋势。

(四)存在土地弃耕抛荒,财产性收入流失。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继续逐渐增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村家庭劳动力不足,农村出现土地抛荒、或是将土地无偿提供使用的情况,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财产性收入,无形中减少了一个收入的来源。

(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农民在城镇生活压力大。2010年全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4.01:1,农民增收步伐相对于城镇居民而言增长仍显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旧过大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在住房、医疗、交通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获得大量的政府财政补贴,城乡人均收入实际差距更大。如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或不能得到有效缓解,将继续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步伐的推进。如果没有一定劳动技能的农民欲在城镇安居乐业,生活将更加艰辛;除此之外,还需要有融入城镇生活的多种准备。

(六)各种建设用地,农民财产性收入流失。统筹城乡发展,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希望。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带来了土地的快速升值,也给农民带来了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难逢机遇。但在征地过程中存在着失地农民基本财产权益难于得到有效的保障,失地农民往往无法得到合理的补偿,土地增值利益分配上的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

(七)欠薪缺保依然存在,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虽然“十一五”期间国家把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放在重要位置,但由于一些企业以及务工人员自身的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政府、社会和法律部门在这方面投入力量相对于现实状况需求还比较小,影响力不强,农民工的工资被拖欠问题、对农民乱收费现象依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严重影响务工农民的家庭生计,干扰各级地方政府正常的工作秩序。在农民工的安全保护、职业病防护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得力,监管不到位,对农民工的保护在制度上还不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没有形成。比如:据州信访局统计,2010年,全州登记累计56批1233人次的农民工被拖欠工资就高达7274.74万元

三、下步建议

(一)继续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切实提高农村经济内在质量。农业生产需要在发展名、优、新、特上多下功夫,从农产品品种和质量上进行调整优化,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继续以提高农业效益为主,使农业增加值率能有所提高,同时使农产品科技含量也有明显增加。在农村经济结构上,继续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提高非农产业比重。降低农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降低种植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

(二)大力推广农作物立体种植模式,有效解决粮经作物种植矛盾。抓种植业生产,尽可能扩大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力推广粮粮型、粮菜型、粮果型立体种植模式(即农作物的套种、间种)和继续扩大晚秋作物的种植面积、果园内套种玉米、豆类、薯类、蔬菜等粮经饲作物,努力增加粮经作物产量和提高复种指数,努力实现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高经济作物的产出效益和畜牧业发展必需的饲料供应。

(三)稳定农资价格,确保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管理部门要采取一系列调控措施稳定农资价格。要健全农业生产资料营销网络,减少农业生产资料营销成本。培育大型农资批发市场,实行统一供货、统一包装、统一标识、统一销售,实现采购、运输、销售一条龙运作,直接从生产厂家进货,减少中间环节,使种籽、化肥、农药、饲料、农用塑料薄膜和各种农用机械等农资低价、快速地到达农民手中,使农民及时买到低价、优质的农业生产资料。要继续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的长期监管,质监、物价、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价格欺诈、以次充好、囤积居奇、哄抬价格、联盟涨价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控制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速度,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研究遏制农资价格上涨和适当补贴措施,有利于减少农资涨价给农民带来的损失,降低农民购买风险,有利于调动农民种养积极性。

(四)完善社会管理制度,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探索建立归属清晰、责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依法保障农民权益。化解土地矛盾中的利益冲突,理顺土地变革中的利益关系,政府应当坚守公平正义的底线。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在改革中形成维护公平正义的表达通道和平衡机制,维护大众的民主权利,保障人们享有舒适的生活。

(五)强化责任意识,加强进城务工农民的管理和服务。一是要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二是要加强进城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三是要高度重视外出就业农民的子女教育问题,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城市管理。四是政府要为进入城镇的农村居民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各种优质服务。

(六)加大农民工工资清欠的力度,杜绝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为了切实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彝州,全州上下要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做好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的重要意义,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作为根本出发点,把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建立清欠工作长效机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来抓。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部门协作和监管职责,落实清欠责任。从全面落实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推行企业劳动保障和守法诚信制度等方面完善制度建设,建立预防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加强企业用工管理,强化工资支付责任,并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手段解决拖欠问题,比如:将己缴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和开设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预储账户开户凭证作为建筑单位在办理施工许可证的前置条件。

(七)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积极巩固、推进、完善各项建设规划,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解决农村公路、村民饮用水、生产生活用电、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科技创新、文化设施建设等农民迫切希望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