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冬今春楚雄州大部地区降水持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导致夏粮播期推迟、长势偏弱,直接影响夏粮生产收益。
一、夏粮生产基本情况
(一)面积小幅增长
全州夏粮种植面积153.48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5.2%。从主要作物品种来看:大麦35.79万亩,增长7.8%;小麦54.34万亩,增长7.1%;豆类59.69万亩,增长2.6%;薯类3.06万亩,下降5.7%。
(二)单产降幅明显
自然灾害频发对夏粮单产水平产生较大影响,全州平均亩产168.22公斤,比上年同期下降11.6%。其中:大麦下降13.6%;小麦下降11.8%;豆类下降11.3%;薯类下降1.6%。
(三)总产整体下滑
全州夏粮总产量25.82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7.1%。其中:大麦6.54万吨,下降6.8%;小麦9.31万吨,下降5.6%;豆类8.86万吨,下降8.9%;薯类0.98万吨,下降7.2%。
二、影响夏粮生产的主要因素
全州各县(市)都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有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影响着夏粮生产,主要有:
(一)大范围持续干旱导致江河湖库蓄水锐减、病虫害频发。据州水务局防汛办统计,截止2012年12月28日,全州蓄水量为计划的67%,有6个县市比11月28日的蓄水量减少;截止2013年5月16日,全州河道断流67条,机电井出水不足181眼。另据州气象台资料显示,2012年10月—2013年3月全州平均降雨量36毫米,比2011年10月-2012年3月少56毫米,比历年同期少115毫米;平均气温13.9℃,比上年同期偏高0.9℃,比历年同期偏高1.9℃。据州农业局农情统计,截至2013年4月20日止,全州小春作物病虫害累计发生84.47万亩、防治167.76万亩,自然灾害累计受灾168.75万亩、成灾114.38万亩、绝收43.35万亩,其中自播种以来累计因干旱受灾162.48万亩、成灾112.35万亩、绝收42.37万亩。农业生产深受其害,夏收作物损失严重,产量、品质降幅明显,完成全年粮食增产目标难度加大。
(二)各级政府虽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但仍无法战胜气候异常给农业生产带来的诸多困难。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旧有限,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三)2012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5.7%,劳动力成本和地租也持续走高,导致生产成本水涨船高,而粮食类价格却不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粮食类2013年1月同比上涨7.9%,1—3月上涨5.4%,1—6月上涨4.0%,影响到农业的整体综合效益,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三、加强粮食生产的几点建议
(一)全力抓好粮食生产。高度重视、切实抓好秋粮田间管理,进一步强化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扎实做好农作物抗旱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秋粮稳产高产,实现“以秋补夏”。同时抓好晚秋作物套种,着力提高农作物复种指数,有效提高耕地的产出效率,推进种植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二)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力度宣传粮食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的政策以及新出台的强农惠农政策,及时落实面积,进一步规范补贴程序管理,务必把惠农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调动广大农户种植积极性,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三)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增加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现有农业水利设施的维护和利用,提高农业设施的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率。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控,在确保人畜饮水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一切水源,根据墒情和作物长势合理灌溉,减轻干旱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四)加强市场监管和种植结构引导。有效控制生产资料价格紧随粮食收购价格提高而上涨的不良倾向,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加强政府引导,对农户的种植结构做一定的指导和引导,减少农户投资预期的失误,增强农户农业投资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