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2017-1019592 公开目录:统计信息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14年02月20日 文  号:
标 题:
2013年楚雄州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报告
成文日期:

2013年楚雄州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报告

2013年,面对极其复杂的经济运行环境,州委、州人民政府带领全州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翻两番、增三倍、促跨越、奔小康”的奋斗目标,坚持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建设富民强州的重大战略来抓,强化发展措施,增强发展动力,全力以赴稳增长,千方百计保民生,全州县域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为全州发展大局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2013年全州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支撑作用明显

2013年,全州县域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达到632.5亿元,较上年增长10.6%。十县市生产总值增幅均在两位数以上,且有7个县市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2.1%),较上年增加1个;楚雄市、双柏县、牟定县、南华县、姚安县、大姚县、永仁县、元谋县、武定县、禄丰县十县市生产总值增幅分别为10.3%、15.1%、13.3%、12.5%、13.9%、12.1%、13.4%、12.0%、14.4%、10.0%;增幅最高的是双柏县,最低的是禄丰县。经济总量在全省16个州(市)中居第7位,楚雄市、禄丰县生产总值过100亿元,楚雄市生产总值达到243.6亿元;其余八县市生产总值均在20亿元以上。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2013年,县域经济中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23.5∶42.0∶34.5调整为23.0∶41.8∶35.2。一产比重下降了0.5个百分点,二产下降了0.2个百分点,三产上升了0.7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差距正在缩小。县域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所有制结构趋向民营化、就业结构趋向非农化、人口结构趋向城镇化。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非农产业主导作用日益强化,县域经济效益得到不断改善。

(三)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迈出新步伐

2013年,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楚雄州进一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的步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增长。2013年,全州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7.1亿元,比上年增长(下同)7.4%,其中:农业产值131.1亿元,增长5.3%;林业产值21.4亿元,增长7.0%;畜牧业产值91.3亿元,增长10.9%;渔业产值3.41亿元,增长3.7%。全州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5.3亿元,增长7.1%,居全省第2位,其中:农业增加值增长5.2%;林业增加值增长6.1%;畜牧业增加值增长10.5%;渔业增加值增长3.6%。楚雄州十县市除双柏县外,第一产业增加值增幅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6.8%);楚雄市、双柏县、牟定县、南华县、姚安县、大姚县、永仁县、元谋县、武定县、禄丰县十县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幅分别为7.1%、6.0%、7.2%、7.4%、7.3%、7.4%、7.4%、7.5%、7.3%、7.3%;增幅最高的是元谋县,最低的是双柏县。

(四)工业发展措施有力,工业化进程加快

2013年,在工业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楚雄州及时出台扶持政策和促销保产稳市场工作措施,培育壮大重点县域工业园区,大力发展中小工业企业,全州县域工业保持平稳发展势头。全州县域工业实现增加值209.8亿元,较上年增长10.9%。除楚雄市外,其余9个县工业增加值增幅都超过全州平均水平,达到两位数以上;楚雄市、双柏县、牟定县、南华县、姚安县、大姚县、永仁县、元谋县、武定县、禄丰县十县市工业增加值增幅分别为5.8%、33.8%、21.6%、19.4%、25.2%、16.0%、27.5%、20.9%、22.7%、12.7%;增幅最高的是双柏县,最低的是楚雄市。工业正成为引领楚雄州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五)财政保障能力增强,民生投入不断加大

2013年,全州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6.4亿元,比上年增收10.1亿元,增长21.7%,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3个百分点。楚雄州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居全省第2位,总量居全省第6位。2013年县域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2亿元的县市有7个,比上年增加了2个,其中楚雄市达到16.3亿元。

在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楚雄州坚持“强州更要富民”的发展理念,为了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不断加大民生财政投入。全州县域民生支出130.5亿元,比上年增长7.1%。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5.6%。

(六)惠民政策力度加大,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

2013年,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主线,楚雄州积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扩大就业渠道,加紧实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57元,增长17.3%。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34元,增长13.0%。

(七)消费需求稳中趋好,城镇市场发展快于乡村市场

在城镇市场的快速发展拉动下,全州消费需求逐步提高。2013年全州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0.6亿元,同比增长14.1%,高于全省平均增幅0.1个百分点。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79.3亿元,同比增长14.9%,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1.3亿元,增长9.9%;城镇消费高于乡村消费5个百分点。城镇市场的快速发展,对全州县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趋明显。

(八)中小企业加快发展,非公经济占比不断提高

2013年,楚雄州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以非公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快速成长,非公有制经济取得较快发展。全州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90.3亿元,增长15.6%,高于全州GDP增幅5个百分点,占全州GDP的比重达到45.9%,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非公经济成为推动楚雄州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九)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实施,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2013年,随着基础设施、农业、民生、优势特色产业和生态环保等项目建设的加快实施,楚雄州县域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全州县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1.8亿元,较上年增长30%。县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除禄丰县外,其余9个县(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都超过全州平均水平,楚雄市、双柏县、牟定县、南华县、姚安县、大姚县、永仁县、元谋县、武定县、禄丰县十县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分别为39.6%、45.9%、37.1%、41.8%、60.2%、35.5%、42.5%、30.9%、42.9%、-23.5%;增幅最高的是姚安县,最低的是禄丰县。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是楚雄州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楚雄州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总量偏小

从上述县域经济的发展情况看,除楚雄、禄丰两个县(市)外,其他8县都存在经济总量偏小,经济实力和区域竞争力明显较弱。楚雄市占全州GDP的比重为38.5%、禄丰县占全州GDP的比重为20.3%,其他8个县占全州GDP的比重只有41.2%。

(二)县市间差距较大

从全州十县(市)的发展情况看,各县(市)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悬殊较大,2013年除楚雄、禄丰两个县(市)生产总值在100亿元以上,其他8个县的GDP总量都分别在20—50亿元区间,仅在30亿元左右的县就达到6个,GDP总量最高的楚雄市是最低的永仁县的11.95倍。

(三)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依然滞后,产业现代化水平低

一是一次产业比重较高,非农产业特别是二次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二是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产业雷同的情况较多,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三是节能减排压力大。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的“五小”企业主要集中于县域,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四是产品结构层次较低,一些县市主导产业尚未真正形成,缺少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和优势品牌。五是生产要素和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县域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担保难、融资难现象,制约着县域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多数县域工业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少,人才缺乏问题日益突出,县域人才结构性矛盾亟待改善。一些部门的服务意识和依法行政观念淡薄,发展环境需进一步优化。

三、加快楚雄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步伐

一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立足当地优势,搭建产业聚集要素,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引进发达地区的新兴产业企业,借鉴先进的经验,加快推动服务型产业发展,形成规模效益,打造新的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二是大力改造提升现有产业技术水平,积极发展大型工业项目,坚持大项目支撑、大园区承载、大招商引进、大力度推进,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

各县(市)政府应立足本地区实际,研究本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借鉴经验,适时抓住并积极落实国家有关缩小地区间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所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加快推进“园区经济、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为契机,明确目标任务,狠抓各项工作落实,以增强各地经济实力来逐步缩小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三)创造发展条件,营造良好县域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是一个地方经济竞争力、对外开放程度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综合体现,是吸引投资、汇集人才的关键。为此,要积极优化投资软硬环境,为资本、人才、项目进入县域投资创造良好的保障机制。

(四)积极培育税源,多渠道增加县域财政收入,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

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银行、居民资金积累能力有限,地方财政进行建设的能力有限,需要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贫困县持续发展需要有长期、稳定、充足的资金供给。

(五)千方百计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县域,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增加县域城镇居民收入,要切实抓好城镇居民就业、保证职工工资、强化保障等方面的工作。为此,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扩大就业渠道;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激发创业致富的积极性。加大分配调节力度,关心弱势群体,解决好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及城镇中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生活保障问题。

(六)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城镇化可以说是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工业化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凡是县域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工作也走在前面。加快城镇建设,努力推进城镇化。继续抓好县城和重点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树立经营城镇理念,对城镇具有商业价值和经营价值的土地、设施、环境及其他各种资源要素实施资本化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