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2017-1019469 公开目录:统计信息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15年01月27日 文  号:
标 题:
楚雄州秋冬农业突出区域特色
成文日期:

楚雄州秋冬农业突出区域特色

今年入秋以来,楚雄州充分利用全州总体气候条件和蓄水情况好于上年同期水平的有利时机(截止11月30日全州平均降雨量754毫米,较上年同期增加94毫米;截止12月8日全州库塘蓄水80315万立方米,比上年同期的70210多10105万立方米),积极优化布局,突出区域特色,着力抓好秋冬农业开发。据初步统计调查资料显示,2015年秋冬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57.71万亩,比上年增加4.65万亩,同比增长1.8%。

一、     突出特色,优化秋冬作物种植结构

(一)秋冬农业特色品种区域化布局凸显。秋冬农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分布亮点凸显、优势各异。我州充分利用立体气候明显、耕地资源丰富和生态环境优良的优势,坚持因地制宜、优化区域布局、绿色生产,努力实现秋冬农业提质增效。全州以元谋、禄丰、双柏等县市低热区为重点突出发展冬早蔬菜24万亩,以禄丰、南华为重点的冬萝卜5.94亩,以禄丰、武定、牟定等县市为重点发展青早豆类27.63万亩,积极抓好以南华、永仁、大姚、武定等县市为重点的冬马铃薯生产,稳步推进油菜、食用菌产业发展,努力扩展以元谋、永仁、双柏、禄丰为重点的冬季繁制种规模,全力加快秋冬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步伐。

(二)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小幅增长。据初步统计,全州秋冬粮豆作物播种面积157.03万亩,比上年增加1.68万亩,增长1.1%,完成计划面积101.3%。其中:小麦播种面积54.59万亩,比上年增加0.14万亩,增长0.3%;豆类播种面积60.66万亩,比上年增加1.01万亩,增长1.7%;薯类播种面积3.9万亩,比上年增加0.18万亩,增长4.8%;其他谷物播种面积37.87万亩,比上年增加0.35万亩,增长0.9%。

(三)经济作物部分品种播种面积快速增长。发展特色优质高效秋冬作物,促进冬季农业开发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一直都是提高种植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据初步统计,全州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00.68万亩,比上年增加2.97万亩,增长3%。其中:油料播种面积35.98万亩,比上年增加0.42万亩,增长1.2%;蔬菜(含菜用瓜)播种面积53.96万亩,比上年增加1.92万亩,增长3.7%;瓜类(果用瓜)播种面积1.57万亩,比上年增加0.1万亩,增长6.8%;药材播种面积2.16万亩,比上年增加0.29万亩,增长15.6%;花卉播种面积0.47万亩,比上年增加0.21万亩,增长80.8%。

(四)粮经比例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小幅调整

2015年秋冬农作物播种面积

 

2015

(万亩)

2014

(万亩)

增长

(%)

2015年占比

(%)

2014年占比

(%)

农作物播种面积总计

257.71

253.06

1.8

 

 

一、粮豆作物合计

157.03

155.35

1.1

60.9

61.4

1、小麦

54.59

54.45

0.3

21.2

21.5

2、豆类

60.66

59.65

1.7

23.5

23.6

3、薯类

3.9

3.72

4.8

1.5

1.5

4、其他谷物

37.87

37.52

0.9

14.7

14.8

二、经济作物合计

100.68

97.71

3.0

39.1

38.6

1、油料

35.98

35.56

1.2

14.0

14.1

2、蔬菜

53.96

52.04

3.7

20.9

20.6

3、瓜类(果用瓜)

1.57

1.47

6.8

0.6

0.6

4、花卉

0.47

0.26

80.8

0.2

0.1

5、药材

2.15

1.86

15.6

0.8

0.7

从种植结构来看,粮豆作物面积占秋冬总播面积的60.9%,经济作物面积占39.1%。在粮豆作物中占比大的小麦、豆类和其他谷物较上年同期有小幅下滑,而经济作物中的蔬菜、花卉和药材占比呈现增长态势。2015年秋冬播粮经比例60.9:39.1,相对于上年的61.4:38.6经济作物调增0.5个百分点。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经济作物品种布局结构调整更加趋向市场化。

二、困难和问题

(一)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州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小,劳动力转移慢,大多数农户还没有因为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农业容易受自然和市场的双重影响,风险比较大,经营者大多都采取短期转包的方式流转土地,远远不能满足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的需要,用于秋冬农业开发的利用空间少。

(二)缺乏支撑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随着近几年来高原特色农业的整体推进,我州积极发展扶持特色农业龙头企业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还是存在产业化程度低、规模较小、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支撑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深加工企业较少。企业产品的加工大多留存于初级农产品的阶段,产品附加值较低,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在生产、管理、服务、加工、销售等环节还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不强。

(三)品牌培育乏力。加大名特优品牌的宣传力度是对外树形象、提升农产品档次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州已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也有显著提升,但是要实现同一产品品牌的区域共享有难度,品牌创建和申报注册的投入较大,用品牌来做强做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规划保障品牌培育乏力,农业品牌化发展的动力还不强。

三、几点建议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继续夯实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出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一)加快农村土地确权颁证进度,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有序推进,健全公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为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奠定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落实这一要求,需加快对承包地“确实权、颁铁证”,真正把土地财产权固化到农户,使农民成为有产农民,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为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奠定基础。

(二)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努力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切实把握好当前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契机,在建立和形成以优质粮烟、绿色蔬菜、特色畜禽、核桃、食用菌、农作物种子繁育为主的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实现订单农业,延长产业链,逐步打破加工生产停留在原始农产品的局面,努力在精深加工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我州农产品加工保值、增值的空间和潜力优势,逐步实现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三)打造品牌,创建优良发展环境。进一步发挥我州地理气候资源优势,以各地主导农业产业产品为主体,大力开发系列名特优品牌产品,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完善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在政策引导、产业发展、项目扶持、管理服务等方面提高服务,合力优化品牌培育发展环境,促进和带动我州农业特色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加快特色秋冬农产品良种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力度。要积极引进适合我州地理条件和气候优势的优良品种,能够充分满足利用光热特点加大间种、混种比例,提高复种指数的要求,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比例,进一步创新农业科技机制建设,加强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五)落实科技措施,加强田间管理,强化农资市场供应和监管。目前正值小春生长关键时期,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查墒情、查苗情、查病情“三查”活动,指导农民做好田间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积极推广科技措施确保增产增收。做好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需求调剂调运,确保满足小春生产需求,多措并举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利益。

(六)切实抓好防灾减灾工作。相关部门要加强极端天气的预测预报,及时发布灾害预警,落实各项防灾减灾措施。随着进入春季以后气温回升,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将上升,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指导农户抓好统防统治,确保小春和冬季农业开发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