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2017-1019415 公开目录:统计信息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15年02月04日 文  号:
标 题:
楚雄州2014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成文日期:

楚雄州2014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2014年,楚雄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农村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一)农村经济总量保持稳中有增

全州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3.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4%,较全省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6.3亿元,增长6.5%,较全省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

(二)种植业生产提质增效

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构成来看,种植业所占份额最大,达52.8%。种植业产值增长4.9%,其中生产产值增长4.5%,服务产值增长9.2%

1.管理措施得力,粮食作物增产增收。气候条件总体较好,防涝抗旱和病虫害防控措施到位,为粮食丰收奠定了较好基础。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380.6万亩,增长0.5%,总产量达122.9万吨,增长2.2%。其中豆类产量增长较快,谷物、薯类产量小幅增长。

2.产业结构有序调整,特色农业发展规模持续扩增。围绕高原特色农业产品区域布局,我州持续大力发展蔬菜、水果、人工食用菌、中药材和观赏苗木种植等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推动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农民种植积极性有增无减,全年蔬菜产量增长9.4%;水果产量增长12.4%;人工食用菌产量增长14.6%;中药材产量增长20.2%;观赏苗木产量增长64.9%

(三)林业生产稳中求进

生态建设平稳推进,全年完成人工造林28.1万亩,零星植树1657.8万株,森林抚育22.5万亩,育苗2093.8亩。实现林业产值增长4.1%,其中生产产值增长0.7%,服务产值增长41.7%。受人工造林完成数量大幅下降(本年完成28.1万亩,上年完成67.9万亩)、木材采伐量因政策限制逐步下滑影响,林业生产亮点主要体现在林产品采集量快速增加上,如棕片产量增长6.3%、松子产量增长12.8%、花椒产量增长13.6%、核桃产量增长15.0%、板栗产量增长15.0%

(四)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

居民膳食结构不断改变,畜牧市场需求增大,产品价格稳中有升,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蓬勃发展。全年生猪出栏385.3万头,增长9.8%;牛出栏38.6万头,增长8.1%;羊出栏111.1万只,增长8.8%;家禽出栏2240.3万只,增长9.8%。畜禽产品的生产和供应量明显上升,肉类总产量达44.6万吨,增长10.0%。实现畜牧业产值增长8.9%,占总产值的比重达37.1%

(五)渔业生产健康发展

气候条件转好、蓄水充裕,渔业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群众的青睐,改善了养殖条件,拓展了增收潜力,全年水产品总产量增长8.5%,实现渔业产值增长12.9%

(六)惠农政策落实到位

全州共争取各级支农惠农项目资金53251.5万元,其中中央资金39158.2万元,省级资金12010.7万元,州级资金2082.6万元。直接补贴农户的惠农直补资金达32425.3万元(具体含:农资综合补贴23962万元、粮食直补256万元、农作物良种补贴3784万元、农机购置补贴2420万元、农业保险保费补贴1353.3万元、地膜补贴400万元、小麦一喷三防资金250万元),按2013年末农业人口计算,农民人均补贴收入达171.1元。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依靠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七)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全年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77.2万千瓦,增长7.3%,全年机耕面积281.0千公顷、机播面积12.7千公顷、机收面积59.7千公顷,分别较上年增长2.6%、8.4%和15.4%,有力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行业的转移。

(八)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带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570元,比上年增加1213元,增长13.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

二、需要关注的困难和问题

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增长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不少,存在的突出问题需引起重视:

(一)新型农业经营发展空间不足

尽管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建设取得较好成效,但相对于二、三产业来说,农业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仍然没有彻底改观,农业经济的脆弱性和波动性依然存在,影响农民增收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二)种养殖业不确定因素较多,比较效益相对较低

种植业生产面临耕地、资源制约,在高基数上保持持续增产难度越来越大;气候变化、疫情影响难以预料,畜牧业防范风险难度不断加大;农业投入资料价格、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持续提高农业效益的约束越来越多。虽然农产品市场价格较高,但产生的大部分利润被流通、销售环节占据,生产环节的利润十分微薄。

(三)农村土地流转仍存障碍

对于少数政府部门来说,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部分土地流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认为该由当事双方自由协商,对其疏于管理;对于农民来说,存有传统守土意识,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和程序不够了解,担心流转后会逐步失去承包权,不愿轻易流转土地,规模化种养推进难度不小。

(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需引导和规范

近年来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得到长足发展,但也显现出政府服务不到位、扶持力度弱、竞争力不强、与农户利益联结松散等问题。

(五)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大部分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下来务农的多是妇女、儿童及老人,掌握现代种养技术存在一定难度,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六)统筹城乡发展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缓慢;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难以解决;城乡劳动力价值差距较大。

三、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从现有农业生产力水平出发,针对当前的农业发展形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继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充分认识到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价格稳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地位。

(二)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农业生产一直受困于气候因素制约,仍不能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建议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造,以发展农业科技为重点,切实加强人财物投入,不断改善农业生产软、硬件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同时提高农业保险意识,多从行业特性角度出发考虑,不能单纯依靠市场,建立健全政府与市场、农户共同参与的农业保险和风险防范机制,巩固农民增收长效成果。

(三)推动农村土地有序流转

通过农村土地合理流转、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是建设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建议紧扣各地实际情况,进一步强化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原则、流转方式、价格市场、中介结构、法律责任等进行系统的约束和规范,引导市场经营主体合理从事农业规模经营,促进规模化农业发展。

(四)以农业龙头企业为着力点推进产业化发展

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培育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力度,打造知名品牌,探索创新企业联农惠农组织方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风险保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持续增收机制等,进一步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势头,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建设进程。

(五)扎实抓好农业生产技能培训

依托农业系统农广校、龙头企业和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把生产技能培训纳入重要事项抓紧抓实,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广大群众进行技能培训,同时也依托现代农业企业向广大群众提供优质品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畜禽品种改良和疫情防御等现代农业适用新技术,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特色农产品生产技能。

(六)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着力推进农村“三权”改革,创新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有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