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2017-1019414 公开目录:统计信息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15年02月04日 文  号:
标 题:
楚雄州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述
成文日期:

楚雄州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述

今年以来,面对全国、全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全州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着力抓好全面深化改革,主动适应新常态,全力稳增长、调结构、强产业、惠民生、促和谐,通过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初步核算,2014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GDP)701.8亿元,同比增长11.0%,比上年同期(10.6%)提高0.4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国(7.4%)3.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8.1%)2.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6.3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97.3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8.2亿元,增长9.4%

1.一产平稳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63亿元,同比增长6.4%,增速高于全国(4.1%)2.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6.1%)0.3个百分点,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产量达122.9万吨,比上年增长2.2%;蔬菜产量达179.91万吨,比上年增长9.4%。全年肉类总产量达44.6万吨,增长10.0%。水产品产量2.44万吨,增长8.5%

2.工业增速加快。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78.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1%,比上年同期(10.3%)提高2.8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国(8.3%)4.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7.3%)5.8个百分点。其中:烟草制品业实现增加值76.57亿元,增长8.6%,非烟工业实现增加值101.96亿元,增长16.6%。非烟工业增加值增幅高于烟草制品业8个百分点。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39户,比上年末(197户)净增加42户;全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有99户,比上年末(87户)增加12户。

3.三产平稳增长。全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8.2亿元,同比增长9.4%,比上年同期回落1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国(8.1%)1.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7.4%)2个百分点。旅游、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2014年全州旅游总收入达83.52亿元,同比增长26.3%

(二)内生动力稳定增长

1.目投资增长较快。2014年全州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01.41亿元,同比增长33.1%,比上年同期(30%)提高3.1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国(15.7%)17.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5.1%)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2.48亿元,增长5.5%,非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08.92亿元,增长39.8%。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0.7亿元,增长88.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84.2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76.5亿元,增长37.5%。交通、水利、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楚广高速建成通车,楚南一级公路和108国道改造扎实推进。本年施工项目达到2084个,增长24.0%,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1549个,增长47.5%

2.消费市场稳中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37亿元,同比增长13.2%,增速比上年同期(14.1%)下降0.9个百分点,增速分别高于全国(12%)、全省(12.7%)1.2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商品零售业、餐饮业平稳增长,分别增长13.8%和9.8%;分城乡来看,城镇、乡村平稳增长,分别增长13.4%和11.8%

3.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5亿美元,同比增长25.4%,增速比上年同期(39.7%)下降14.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3.3亿元,同比增长30.3%

(三)结构调整有效推进

1.从三次产业结构看。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4年全州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5.4%,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35.44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8%,同比(45.9%)提高1.9个百分点。

2.从转型创新发展看。转型创新发展取得新进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2014年全州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1%,比上年(51%)提高1.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促进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全州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明显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全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3.从六大重点产业看。六大重点产业建设取得成效。2014年全州六大重点产业实现增加值330.85亿元,占全州GDP的比重达47.1%,比2013年的47.6%下降了0.5个百分点。其中:烟草产业实现增加值99.89亿元,仅增长4.7%;冶金化工业实现增加值52.61亿元,增长8.4%;生物医药业实现增加值10.18亿元,增长38.4%;绿色食品业实现增加值120.79亿元,增长12.0%;文化旅游业实现增加值44.52亿元,增长13.1%;新能源新材料实现增加值2.86亿元,增长36.7%

(四)运行质量稳步提高

1.部分行业效益较好。全州工业经济整体效益趋于下行,但部分行业利税增速逆势加快。轻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3.76亿元,同比增长18.3%;农副食品加工业利税总额5.29亿元,同比增长77.6%

2.财政收入平稳增长。2014年全州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53.3亿元,增长9.1%。全年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3.7亿元,增长13.0%

3.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14年全州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531元,比上年增长9.7%,增速比上年(13%)下降3.3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70元,比上年增长13.2%,增速比上年(17.3%)下降4.1个百分点。

(五)发展环境相对宽松

1.物价涨幅相对温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5%,低于3.5%左右的调控目标。

2.金融存贷稳步增加。2014年,全州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801.55亿元,比年初增长13.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448.08亿元,比年初增长14.6%,呈现较快增长;全州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达499.6亿元,比年初增长16.5%。金融对全州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加强。

3.招商引资较快增长。全州招商引资项目902个,增长25.3%,引进到位资金472.78亿元,增长39.6%。其中:省外到位资金311.72亿元,增长41.7%;州外到位资金161.06亿元,增长35.9%

(六)民生得到持续改善

2014年,州委、州政府及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全力发展社会事业,城乡居民福祉得到显著改善。财政投入民生支出155亿元,占全州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5.7%

1.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全州新增城镇就业2.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达36.86万人,增长4.1%

2.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建成保障性住房15308套,新开工建设5511套。

3.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年末全州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3.85万人,比上年增加0.34万人。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3.48万人,比上年增加1.2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16.75万人,比上年增加2.17万人。

(七)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1.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近年来由于各级财政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师队伍力量日益壮大,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全州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95%,高于全省0.44个百分点;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38%,高于全省2.44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78.47%;高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76.32%

2.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楚雄州建设民族文化强州规划(2013年—2020年)》实施意见的部署和要求,楚雄州民族文化产业的特色和品牌的一批重点项目稳步推进。文艺精品发展取得好成绩。在云南省第十届青年演员比赛中,获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花灯歌舞《亲、等你在楚雄》获云南省花灯艺术周演出花灯歌舞三等奖;曲艺节目《选社长》荣获“彩云奖”;彝剧小戏《喝三秒》获首届长江流域小戏小品展演“小戏类优秀推荐剧目”奖;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剧(节)目展演成功举办,参加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七彩云南·魅力楚雄”民族歌舞专场演出。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年末全州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4个,乡镇文化站103个。

3.卫生事业持续发展。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卫生保障和医疗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州共有医院74所,妇幼保健院1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14208张。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2608人,其中:执业医师3567人,执业助理医师835人,注册护士4785人。

4.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全州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监测的六个县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二级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83.2%,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州经济有了稳定发展的基础,经济总量迈上700亿元的新台阶,增速保持全省前列,呈现经济发展加快、运行质量提高的发展态势。但全州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仍需要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高度关注。

(一)人均GDP不大,离全面建成小康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2014年楚雄州人均GDP仅为26662元(按户籍人口计算,约2.67万元),离全国的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目标59984元(约6万元)差距较大,实现程度仅为44.33%,要与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州在经济方面存在的差距较大。面对当前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形势,我州经济仍然存在发展不快、经济总量不够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等困难没有根本缓解的现实问题,为此,我州经济必须解决好经济总量做“大”和做“强”两大难题,这是到2020年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二)经济结构不优,产业单一和财源单一的问题日益凸显

一是结构不优。2014年全州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为22.2∶42.4∶35.4,产业为“二、三、一”类型结构。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二是支柱单一。“农业靠烤烟,工业靠卷烟”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从重点产业看,2014年,六大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47.1%,尚未突破50%;在六大重点产业中,上100亿元的只有绿色食品业,增加值达120.79亿元;接近100亿元的只有烟草业,增加值达99.89亿元;生物医药业、新能源新材料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1.45%和0.4%,远低于5%。支柱产业单一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加之,我州多数产业和产品处于产业的低端环节,产业布局散、小、弱,县域之间产业结构雷同,资源整合难度大,难以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三是财政增收乏力。由于经济发展不快,结构性减税的影响,加之“两烟”税收占地方财政总收入比重较大,决定着财政收入总体增幅,而烟草产业受国家政策调控,增幅空间有限,支撑财政收入较快增长的基础不牢,财政增收乏力。

三、加快楚雄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当前复杂国内外宏观环境,我们既要对转型升级的长期性要有充分认识,对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的阵痛程度要有充分准备,也要对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充满信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变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政策措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努力扩大需求,提升工业生产,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一)千方百计夯实产业,稳增长

一是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对州域内生产力空间布局规划统筹引导,加强区域分工与合作,注重实现区域间的行业错位、产品错位、层次错位和市场错位,在全州范围内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二是抓好工业园区建设,抓好楚雄云甸、武定、南华和禄金工业片区的建设,力争在招商、合作、生产、经营上取得突破。三是加快技术改造优化升级,着力提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升级发展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工业由依靠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分散布点向集聚集群转变。四是增强能源保障能力。提高中小水电资源利用率,培育壮大清洁能源产业,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二)着力抓好大项目实施,保投资

一是做好重大投资项目的储备,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快启动公路、水利、城镇基础设施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完善城市路网,提高路网连通性和通畅性。二是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对已开工的重点项目,项目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要严格要求,要抢时间、抓进度。三是对未开工的重点项目做好跟踪,加强督办、协调和服务工作,对照年初工作目标任务,倒排工期,狠抓落实,全力推动,及时解决项目难题,确保项目及早开工建设。

(三)着力培育和扩大消费,促三产

一是继续发挥家电、汽车、建材、大众餐饮消费的作用,推动居民住房和汽车消费,扩大文化和娱乐消费,进一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二是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加快物流运输周转速度,促进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三是加大对现代服务业扶持力度。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电子商务以及大型超市和商业综合体等各类新型服务业。四是积极发展先进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服务化,促进向服务型制造产业转型。五是加快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提升,不断扩张总量,提升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四)着力改革创新挖潜力,增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是新常态下的主旋律,是构筑经济发展新优势的主动力,要顺势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促转型。一是抓改革发展先机。主动对接全国、全省相关改革措施,抓住建设滇中城市经济圈的机遇,勇于突破创新,大胆探索。二是抓重大改革落地。全面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社会治理改革,企业改革和投融资机制改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优化市场成长环境,增强发展活力。三是抓改革政策跟进。要建立改革推进督查落实机制和改革效果科学评价机制,跟进配套措施,确保政策实施效果。注重改革系统性,实现相关改革协同推进、共同着力。

(五)着力加强社会保障,惠民生

一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推动实现更充分的就业。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惠民政策,扩大养老和医保覆盖范围。三是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四是做好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抓好城镇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以及工业园区周边地区等污染整治,做好空气、水源环境监测、预警和发布工作,全面强化环境问题源头治理,不断改善居民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