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2017-1019375 公开目录:统计信息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15年12月10日 文  号:
标 题:
新常态下楚雄州科技创新方心未艾
成文日期:

新常态下楚雄州科技创新方心未艾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楚雄州工业企业创新投入持续增加,企业家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创新实践有效促进了企业绩效的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问题。为此,全面摸清楚雄州工业企业创新的现状、环境、创新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态势,了解企业家的信心和创新意愿,为州委、州政府制定创新驱动政策和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信息参考尤为重要。根据国家及省统计局统一部署,楚雄州统计局对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以下简称“规上工业”)企业开展了企业创新情况调查和企业家问卷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设置了《企业创新情况》和《创新调查企业家问卷》调查表,由涉及的相关企业负责人及企业相关部门共同完成。此次调查的标准时点是2014年12月31日,定量指标的调查时期为2014年度,定性指标的调查时期为2013-2014年度。调查对象包括楚雄州境内的262家规上工业企业。调查问卷以联网直报的方式,由相关企业于2015年1月-3月填报后,直接报送国家统计局数据处理平台。

二、工业企业创新特征

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挡、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明显增强,创新成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力量。楚雄州规上工业企业创新普及度相对较高,创新形成较为丰富,呈现出积极活跃的发展态势。

(一)企业创新活动较为活跃,重点行业引领发展。2013—2014年间,楚雄州开展创新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156家,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数的59.5%。在工业的26个行业大类中,13个行业开展创新活动比例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6个行业比例高于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以上。其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比例均为100%,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40.5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比例为93.8%、85.7%和83.3%,分别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34.3、26.2和23.8个百分点。调查显示,许多行业的产品创新通过与工艺创新相配套实现,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企业中,兼有产品和工艺创新的企业比重均为10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纺织业开展技术创新的企业中,兼有产品和工艺创新的企业比重分别为61.5%、53.3%和50.0%,只有产品创新或只有工艺创新的企业比重则仅为7.7%、0.0%、0.0%和7.7%、20.0%、25.0%,表明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两者的协同发展能够有效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创新投入稳步增长。2014年,楚雄州规上工业企业创新费用支出合计16164万元,创新费用投入强度(创新费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0.43%。从费用构成看,主要是获得机器设备和软件经费支出,表明获得机器设备和软件是企业持续开展创新的物质基础,为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分行业看,企业创新费用中获得机器设备和软件经费支出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六个行业,这六个行业获得机器设备和软件经费支出占规上工业获得机器设备和软件经费总额的82.0%。

(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所增强。调查显示,企业多措并举加大了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保护力度。2013—2014年间,楚雄州规上工业企业中,28.2%的企业申请了发明专利;27.1%的企业申请了注册商标;21.4%的企业对企业秘密进行了内部保护;16.0%的企业形成了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21.8%的企业发挥了时间上的先发优势;3.4%的企业应用了难以复制的复杂技术和申请了版权登记。

三、工业企业家对创新的看法

(一)企业家创新意识增强,对创新认同度较高。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源于企业家正逐渐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调查显示,49.2%的企业家认为创新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当问及今后几年,企业是否制定了未来创新战略目标时,72.1%的企业家表示肯定。在创新战略目标的选择上,选取“增加创新投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企业家占企业家总数的43.1%;选择“赶超同行业国内领先企业”的企业家占12.6%;选择“赶超同行业国际领先企业”、“保持本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的企业家分别占2.7%、1.1%。调查表明,楚雄州多数企业已经有了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清晰的创新战略。

(二)注重创新效果逐渐成为企业家的共识。在认为创新对企业影响程度为“高”的企业家中,认为“产品创新提高了产品的性能或质量”有32人、认为“开拓了新的市场”有36人,认为“工艺创新为企业提高了生产的灵活性”有38人、认为“提高了生产效率”的有56人,认为“组织(管理)创新为企业加快了对客户或供应商的响应速度”有46人、“提高了新产品或新工艺的开发能力”有38人,认为“营销创新为企业提升了管理效率”63人、“保持或提高了市场份额”有39人。

(三)有关政策对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影响较低或无影响。调查显示,认为有关政策对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影响为“低”或“无”的企业家中,选 “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的有82人,选 “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的有90人,选“企业研发活动专用仪器设备加速折旧政策”的有85人,选“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政策”的有104人,选“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收入免征增值税和技术转让减免所得税优惠政策”的有98人,选“鼓励企业吸引和培养人才的相关政策”的有72人,选“优先发展产业的支持政策”的有65人,选“金融支持相关政策”的有54人,选“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政策”的有69人。

四、工业企业创新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持续创新动力不足。楚雄州规上工业企业中,四成多(40.5%)企业尚未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提高。一方面受经济下行因素的影响,创新成本高,企业创新经费投入不够,2014年楚雄州规上工业企业创新费用投入强度仅占0.43%;另一方面,部份企业对市场信心不足,处于观望状态或无力投入的状态。

(二)创新人才缺乏是制约企业创新的最主要因素。调查显示,企业家期望政府进一步创造良好的企业创新环境,尤其是创新人才培养、创新风险分担以及市场信息支撑等方面。企业要创新,人才是根本。人力资本,特别是科技人力资本,是成功实施技术创新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楚雄州经济总体与全国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相对落后,优秀人才引进难,这无疑是企业创新的最大障碍。

(三)“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楚雄州企业更多依赖自身的独立开发以获取新技术,还未真正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调查显示,规上工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比例为33.2%,其中与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开展技术创新合作的企业比重分别为9.9%和9.2%,信息不对称与科技资源共享难等问题有待解决。

(四)政策导向不明确,扶持力度不足。近年来,政府相继制定出台了不少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但从创新调查结果看,由于政策宣传、刺激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政策对企业创新的作用力和影响力还不强,对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影响程度普遍偏低。调查显示,目前企业家认为对其开展创新活动影响较低的四项政策依次为: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政策;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收入免征增值税和技术转让减免所得税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企业研发活动专用仪器设备加速折旧政策。认为以上政策没有起到太大作用的企业家所占比重分别为66.7%、62.8%、57.7%和54.5%。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不具备享受该政策的资格”、“不知道此政策”或是“此政策吸引力不足”。

五、提升楚雄州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改革,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和活力。2013—2014年间,楚雄州规上工业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比重为59.5%,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比重为57.6%。为此,需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与方式,以改革创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是营造有利创新的外部环境。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减少差别待遇,加大各类企业的创新压力,促使企业通过改进技术和自主创新赢得市场竞争。二是完善融资机制,为企业创新资金的筹集拓宽渠道。创新成本高、风险大、资金不足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原因,因此,完善融资渠道,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进行。推动银行低息贷款项目,为具备一定资质和信用等级的企业提供创新贷款。

(二)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自主创新,以人才为先,高度重视人才引进,积极吸纳创新人才。企业要从内部着手,一方面善于培养和发掘自主创新人才,增强创新发展活力;另一方面要引进创新人才,完善激励机制,激发人才自我发展,加快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

(三)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创新合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缓解全州企业创新科研机构少、资金不足的瓶颈,要积极引导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创新合作,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四)制度创新,促进企业全方位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政策税收优惠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针对重点发展的行业项目提供税收返还和税率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积极主动开展创新活动;二是推动模式创新。全力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加快培育创新主体,积极打造创新平台,不断创新扶持方式和手段,努力推动楚雄州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趋势迈进,促进经济质效和发展特色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