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2017-1019366 公开目录:统计信息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15年11月12日 文  号:
标 题:
2015年前三季度楚雄州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好发展
成文日期:

2015年前三季度楚雄州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好发展

年初以来,楚雄州认真贯彻执行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省级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坚持早谋划、早安排、早动手,进一步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农业农村经济总体继续呈现良好运行态势。

一、农村经济基本情况

(一)农业经济总量继续扩大

全州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5.7%;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16.5亿元,增长6.0%。增长速度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1和0.2个百分点。

(二)气候条件总体向好

据州气象局提供资料,1月1日至10月25日全州平均雨量823毫米,较上年同期多111毫米。据州防汛办提供资料,截止10月18日全州库塘蓄水8.5亿立方米,较上年同期多0.95亿立方米。气候条件总体较好,对农业生产带来良好促进作用。

(三)主要产品生产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1.5月以来全州降雨分布不均匀,夏季插花性干旱显著,降雨情况为东部、北部区域比西部、南部区域多,库塘蓄水大部分用于保证烤烟、水稻和蔬菜等主要作物的生产用水,虽然部分农作物在节令内完成栽插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但影响在可控范围,后期水改旱情况比较突出,农作物播种面积仍保持稳定态势。初步统计,大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201.6万亩,增长2.5%;预计实现产量90.8万吨,增长2.0%。

2.我州积极依托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契机,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推进蔬菜规模化、标准化、多样化生产,前三季度蔬菜总产量增长7.9%。

3.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重视畜牧业发展,大力实施养殖小区建设,积极发展规模养殖及培育龙头企业,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增长8.5%。

4.据州林业局提供资料,前三季度共完成人工造林面积24.7万亩,增长15.9%;育种育苗面积2626.5亩,增长25.4%。

5.上年末蓄水充溢,为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据州农业局提供资料,前三季度水产品总产量达2.1万吨,增长12.9%。

(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前三季度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029元,增长11.2%,保持了稳步增长的势头,增幅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

(五)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

为夺取农业好收成,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级财政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据州农业局提供资料,前三季度全州共发放各项补贴30078.3万元。其中:中央下达农资综合直补19987万元,良种补贴4173.2万元,购机补贴3800万元,农业保险1412.3万元,种粮农民直补255万元;省级下达农业保险450.8万元。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仍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

(二)粮食增产压力较大。粮食生产面临耕地、资源瓶颈制约,同时面临不确定的气候、病虫害因素的影响,防范风险难度加大,投入回报周期较长,加之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主要种植农产品在高基数上保持持续增产难度越来越大。

(三)人力要素制约。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受利益驱动,大量外出务工,向非农行业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多为老弱妇孺。

(四)经营主体带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龙头企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总体规模还不够大、带动能力不够强,精深加工水平、加工科技含量、产品附加值总体偏低。

(五)统筹城乡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仍显不足,农民缺乏有效的资产抵押,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仍旧难以解决;城乡劳动力价值差距较大,城乡统一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需要加快推进。

三、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治理,提升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为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夯实基础。

(二)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粮食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与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切实抓好以抗御干旱、洪涝、风雹、病虫等灾害为重点的防灾减灾工作,有效提升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促进农业集约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全力以赴,确保全年粮食丰收。

(三)提供现代农业人才支撑。当前的农业生产逐渐受到人力要素制约。新型农村经营主体蓬勃发展,需要探索制定基本权益保障,提升农民职业认同感,并进一步强化教育培训,积极鼓励和引导中青年从事现代农业生产。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推行订单生产,促进农户与企业、生产与市场的对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在巩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形式的同时,不断探索发展各主体组合的新模式,如校企联动型、企业带动型、合作组织带动型等,增添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五)完善产业体系建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提升特色农业发展水平;二是依托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散地等载体,提升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运行质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三是继续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规范整合实体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行水平,同时通过电商平台加强互联网和农产品销售的有效融合,以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成本、拓展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