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2017-1019285 公开目录:统计信息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15日 文  号:
标 题:
楚雄州第三产业发展有待提质增效
成文日期:

楚雄州第三产业发展有待提质增效

  第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在楚雄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随着全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第三产业发展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但从总体上看,楚雄州第三产业发展还存在基础不牢、行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发展水平和效率不高等问题,第三产业发展还有待提质增效。现就楚雄州2016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分析。

  一、楚雄州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一)新增达规、达限企业户数不断增加。近年来,全州各县市加大对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使更多的企业逐步发展壮大,2016年新增达规、达限企业户数不断增加,统计及相关部门及时将达到规模以上、限额以上的企业进行申报后纳入统计范围。至2016年9月底止,全州第三产业中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有91户,比2015年底净增加9户;批发零售业350户,比2015年底增加48户;住宿餐饮业207户,比2015年底增加30户。

  (二)主导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2016年前三季度楚雄州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69.5亿元(居全省16州市第6位),增长10.5%(居全省16州市第6位),占GDP的比重达到45.3%,超过第二产业1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前三季度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5.9%,比上年同期提高了3.7个百分点,“321”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强化,新常态下第三产业对全州经济发展的主导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2016年前三季度发展情况详见下表)

2016年前三季度楚雄州第三产业各行业构成情况

行业门类

增加值(万元)

增速%

占GDP现价比重%

贡献率%

拉动GDP增长

占第三产业现价比重%

第三产业

2695442

10.5

45.34

45.94

4.62

100.00

批发和零售业

556288

7.0

9.36

6.64

0.67

20.64

批发业

395662

6.4

6.66

4.35

0.44

14.68

零售业

160626

8.5

2.70

2.29

0.23

5.96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72168

3.0

2.90

0.90

0.09

6.39

住宿和餐饮业

188944

8.1

3.18

2.54

0.26

7.01

住宿业

54424

7.5

0.92

0.68

0.07

2.02

餐饮业

134520

8.3

2.26

1.86

0.19

4.99

金融业

248316

19.4

4.18

7.36

0.74

9.21

房地产业

104374

10.2

1.76

1.77

0.18

3.87

房地产业(K门类)

18110

45.0

0.30

1.02

0.10

0.67

自有房地产经营活动

86264

5.0

1.45

0.75

0.08

3.20

其他服务业

1343146

12.3

22.59

25.93

2.61

49.83

营利性服务业

205914

18.8

3.46

5.89

0.59

7.64

非营利性服务业

1137232

11.2

19.13

20.04

2.01

42.19

注:农林牧渔服务业、开采辅助活动,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未列出

  (三)投入力度继续加大。2016年前三季度,楚雄州共完成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472.2亿元,同比增长53.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4.5个百分点,完成的投资量是第一、第二产业投资量之和的1.83倍。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64.7%,比上年同期提高9.2个百分点。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016年前三季度楚雄州第三产业虽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但与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相比,发展仍然比较滞后,“三产不优”的情况非常突出,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结构层次不优, 三产内部行业间发展差距较大,新型服务业发展仍然不足。从第三产业的发展结构上看,2016年前三季度,楚雄州仅非营利性服务业、批发业两大传统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就已经接近60%,而其余行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都在10%以下。尤其是以财政八项支出增长作为行业增加值核算基础指标的非营利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了42.2%。这充分说明目前全州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是传统产业较快增长推动着总量水平不断提高,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新型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如金融业、房地产业仅分别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9.2%和3.9%),形成全州第三产业总体发展层次较低的局面,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利。

  二是投资结构不合理,房地产投资一支独大,占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42.9%。从投资看,2016年前三季度楚雄州第三产业投资偏重于房地产业和基础设施,直接用于扩大和提升现代服务业有效供给和需求的比重较小,例如具有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的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等现代服务业投资占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分别为0.5%、0.5%、0.2%,均未达到1%,制约了第三产业发展的后劲和结构优化升级。

  三是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缺乏第三产业“龙头”单位,从业人员结构不优。从9月底止“四上”企业的分布情况分析,一方面楚雄州第三产业发展仍以传统服务行业为主导,另一方面第三产业企业总体规模虽有了明显提升,但绝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行业内部集聚度低,缺少有带动力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的拉动。

  四是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楚雄州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交通优势显著,发展旅游、物流具有较大潜力,但目前这两个行业都还未形成全州第三产业的支柱行业,辐射带动能力较弱。

  五是县域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县域是发展第三产业的总战场,由于受历史、自然、投资环境和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全州十县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从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来看,2016年前三季度十县市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最高的是楚雄市(99.6亿元),最低的是永仁县(11.2亿元),两者相差88.4亿元。十县市除楚雄市、禄丰县以外,其余8个县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都在25亿元以下,其中20亿元以下的就有7个县。楚雄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相当于除禄丰、武定两县外其余7个县的总和。从第三产业增速来看,增速最快的双柏县(12.5%)与增速末位的禄丰县(7.3%)之间相差5.2个百分点,说明楚雄州县域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

  目前楚雄州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第三产业发展重视不够,过度依赖工业。楚雄州工业发展“一烟独大”的历史已有多年,形成了工业产业结构单一的发展状况,而烟草产业属于典型的资源型产业,产业链短,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能力有限;二是城市化水平不高,发展滞后,城市吸引力不强,抑制了服务业需求的扩张;三是配套服务不完善,旅游业以及相关产业不发达,以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

  三、加快第三产业提质增效发展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树立“二产、三产同抓同发展”的理念2013年三经普相关数据显示,楚雄州因工业发展不足、传统型服务业主要是非营利性服务业扩张,产业格局由原来的“二三一”结构转为“三二一”结构,第三产业对全州经济发展的主导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因此在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绝不能孤立的抓某一产业发展,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第三产业也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是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强大支撑。一是要在安排资金、立项、贷款等方面,把第三产业摆上突出的位置。二是要坚决贯彻执行州委州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相关政策,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发展第三产业的良好氛围。三是要增强发展第三产业的紧迫感,形成二、三产业比翼齐飞的协调发展格局。

  (二)建立第三产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机制,加快产业聚集,带动第三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夯实第三产业发展基础。以“五网”建设为载体,以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抓手,加快形成我州的产业新高地,通过产业集聚,形成以主导产业拉动、骨干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动的发展模式来拉动第三产业发展。坚持产业转型升级、全产业链和集群化打造的目标要求,改造提升烟草、冶金两大支柱产业,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条,通过卷烟及配套产业、冶金产业两大产业集群的发展,拉动物流与营销、研发与人力资源开发、软件与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服务、财务、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推进工业与第三产业“两轮驱动”,形成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良性发展的互动机制,全面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实现“1+1>2"的效果。

  (三)突出城乡统筹,加快城市化进程,切实提高城市化水平,推动第三产业区域协调发展。按照“小县大城”与“小县名城”并举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县城向小城市转变。以中心城区建设为龙头,以县、市城区建设为节点,以小城镇建设为纽带,突出“宜居、宜业、宜游”主题,着力提升县域的城市发展水平和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城市经济,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彝州城镇体系,促进城市人口集聚、空间拓展和产业培育,继而增强对周边农村地区的产业带动和社会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辐射范围,促进各县域的第三产业协调发展。

  (四)突出发展重点,增强第三产业发展潜力。针对全州第三产业发展层次低、结构差、“软实力”不足的问题,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第三产业发展潜力。

  一是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扶持,营造和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软、硬件环境”,突出强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地位。在软件环境建设方面,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引导,制定并实施积极的产业引导政策,创新扶持政策,灵活运用投资、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政策杠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二要切实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力度,发挥公共财政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中的主导作用,实施必要的倾斜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在硬件环境建设上,一要继续坚定不移的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切实做强做大我州的先进制造业,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需求;二要加快推进“五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物流、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最终实现通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动我州第三产业技术升级、结构优化,进而增强第三产业对楚雄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是着力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主体,力争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上实现新突破。一要带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通过发展整合优势旅游资源,做强做大旅游文化产业,实施全域旅游、整合发展和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三大战略,狠抓传统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新业态培育等十大工程,把楚雄州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生态旅游和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进而更好的带动住宿和餐饮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复合型商贸物流业,加快传统商贸、交通运输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充分发挥我州的区位、产业、资源和综合交通优势,努力建设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等现代物流载体,加快培育商务聚集区,着力打造业态新颖、特色突出、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区域性现代商贸服务业中心,进一步做强农村专业市场,构建大商贸、大市场、大物流,把楚雄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重要的进出口生产加工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二要大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统筹协调发展。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开放,引进国内、国际现代金融、保险组织,加快银行、证券、保险三大行业的同步发展,构建多层次、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优化金融行业结构,提高融资能力,使之成为经济发展和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结合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为重点,促进全州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三要建立完善的技能培训体系。根据我州实际情况,引导培训短缺的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比如月嫂、高级技工、养老护理等高薪紧缺行业。使技能培训制度化,提升我州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使更多的服务业从业人员专业化。

  (五)完善政策,广泛吸引第三产业人才。有关部门要为创办第三产业的投资者、创业人员提供良好服务。一是建立和完善一站式办公制度,简化许可审批手续,降低许可审批费用,提高许可审批效率;二是为投资创业人员提供安全的经营消费环境,让他们安心创业、舒心生活;三是充分利用科技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士,举办各种技能和法律培训班,对城市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和务工、投资人员进行免费培训,使他们学到创业和就业的技能,学到守法和维权的知识;四是为投资创业人员提供便捷和低成本的融资平台;五是让投资创业人员及其子女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医疗、保险、入学、购房等优惠政策。以此吸引大批的人才进入城市,鼓励他们在第三产业就业和创业,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六)加大综合绩效考核力度,激发各级抓第三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建议在全州综合绩效考核中对涉及第三产业发展的州级相关部门、各县市进一步加大考核力度,以促使各部门、各县市更好地抓好第三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