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2017-1019280 | 公开目录:统计信息 |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
主题词: | 发布日期:2016年09月09日 | 文 号: |
标 题:
“十二五”时期楚雄州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经济位次分析
|
成文日期: |
“十二五”时期楚雄州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经济位次分析
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的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也是云南滇中经济区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十二五”以来,楚雄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政策措施,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不断完善发展思路,积极应对挑战,抢抓发展机遇,全州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现将 “十二五”时期楚雄州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位次情况作对比分析,以供参考。
一、“十二五”时期楚雄州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位次情况比较
(一)总量和增速情况
1.地区生产总值:2015年(下同)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11位,较2010年(下同)下降3位,增速居第10位,上升16位。“十二五”时期,全州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稳步扩大,生产总值(GDP)从2010年的404.4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62.97亿元,累计增加358.53亿元,年均增加71.71亿元。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增量居前五位的是:新疆伊犁州累计增加(下同)754.77亿元、新疆昌吉州582.04亿元、云南红河州571.86亿元、贵州黔南州546.23亿元、四川凉山州530.65亿元。2015年我州低于新疆伊犁州(第1位)876.83亿元,差距较上年缩小33.39亿元。贵州黔东南和黔西南州五年间年均以100亿元左右的增量分别上升4位居第9位和第10位。“十二五”时期,楚雄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15位,低于云南红河州(第14位)0.4个百分点,高于青海海南州(第16位)0.4个百分点,比 “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速11.6%放缓0.2个百分点。
2.第一产业增加值: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总量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10位,下降2位,增速居第8位,上升19位。2015年全州第一产业增加值152.82亿元,贵州黔东南和黔南州以85亿元左右的增量分别前进1位和2位而居第8位和第9位。全国 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50亿元以上的有10个州,比2014年增加2个(贵州黔东南和黔西南州)。 “十二五”时期,全州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0%,居30个州第5位,高于“十一五”时期1.5个百分点。
3.第二产业增加值:201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总量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10位,下降1位,增速居第10位,上升14位。2015年全州第二产业增加值291.85亿元,低于四川凉山州(第1位)356.80亿元,差距较上年缩小53.87亿元,与青海海西州(第9位)的差距为5.18亿元。全国 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二产业增加值达300亿元以上的有7个州,比2014年增加1个(贵州黔南州)。“十二五”时期,全州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9%,保持“十一五”时期的年均增速,居30个州第17位,低于湖北恩施州(第16位)0.2个百分点,高于云南红河州(第18位)0.3个百分点。
4.第三产业增加值: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10位,下降1位,增速居第12位,上升4位。2015年全州第三产业增加值318.29亿元,低于新疆伊犁州(第1位)368.41亿元,差距较上年扩大16.45亿元,五年间差距扩大166.72亿元,与新疆昌吉州(第9位)的差距为20.9亿元,与云南文山州(第11位)的差距为35.34亿元。“十二五”时期,全州第三产业年均增速10.7%,居30个州第19位,低于云南红河州(第18位)0.2个百分点,高于青海果洛州(第20位)0.1个百分点,比 “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速13.1%放缓2.4个百分点。
5.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15年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11位,下降2位,增速居第18位,上升8位。2015年全州完成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19亿元,低于新疆伊犁州(第1位)69.91亿元,差距较上年缩小16.87亿元,与云南大理州(第10位)的差距为9.91亿元,与湖北恩施州(第12位)的差距为0.96亿元。“十二五”时期,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量居前5位的依次是:贵州黔西南州增加79.45亿元、贵州黔东南州增加77.78亿元、新疆昌吉州增加77.72亿元、贵州黔南州增加73.30亿元、新疆伊犁州增加73.25亿元。楚雄州五年增加37.49亿元,增量居30个州第12位,比云南大理州(第11位)低2.99亿元,比云南文山州(第13位)高7.48亿元。“十二五”时期,全州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平均增长17.3%,居30个州第20位,低于吉林延边州(第19位)0.4个百分点,高于新疆巴音郭楞州(第21位)0.6个百分点,比 “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速20.1%放缓2.8个百分点。
6.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015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9位,保持2010年的位次,增速居第3位,上升8位。2015年全州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70.56亿元,低于云南红河州(第1位)907.87亿元,差距较上年扩大187.08亿元,与贵州黔东南州(第8位)的差距为44.28亿元,与湖北恩施州(第10位)的差距为44.46亿元。“十二五”时期,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固定资产投资增量居前五位的依次是:新疆昌吉州增加1167.09亿元、云南红河州增加1157.88亿元、贵州黔西南州增加791.25亿元、贵州黔东南州增加543.04亿元、贵州黔南州增加539.39亿元。楚雄州五年增加489.94亿元,增量位居30个州第7位,比新疆伊犁州(第6位)低32.78亿元,比湖北恩施州高8.22亿元。 “十二五”时期,全州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9.9%,居30个州第11位,低于云南西双版纳州(第10位)0.2个百分点,高于青海黄南州(第12位)2.3个百分点,比“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速31.1%放缓1.2个百分点。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量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8位,保持2010年的位次,增速居第10位,下降1位。2015年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5.68亿元,低于四川凉山州(第1位)231.57亿元,差距较上年扩大20.86亿元,与云南文山州(第7位)的差距为24.78亿元,与贵州黔东南州(第9位)的差距为9.92亿元。“十二五”期间,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1%,和云南文山州并列30个州第8位,低于云南红河州(第7位)0.3个百分点,高于贵州黔东南和黔南州(并列第10位)0.1个百分点,比“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速19.0%放缓3.9个百分点。
(二)人均指标情况
1.人均生产总值: 2015年楚雄州实现人均生产总值27942元,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12位,比2010年增加12479元,年均增长10.9%。“十二五”时期,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人均生产总值增量居前五位的依次是:新疆昌吉州增加35146元、新疆博尔塔拉州增加32273元、云南迪庆州增加19492元、贵州黔西南州增加17524元、吉林延边州增加16942元。楚雄州增量居30个州第12位,比青海海北州(第11位)低123元,比云南大理州(第13位)高492元。
2.人均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15年全州人均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97元,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16位,比2010年增加1230元,年均增长14.5%。增速居前五位的依次是:青海海西州、新疆巴音郭楞州、新疆昌吉州、新疆博尔塔拉州、吉林延边州。“十二五”时期,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人均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量居前五位的依次是:青海海西州增加4808元、新疆巴音郭楞州增加4134元、新疆博尔塔拉州增加3561元、贵州黔西南州增加3363元、云南迪庆州增加3184元。楚雄州增加1230元,增量居30个州第21位,比云南大理州(第20位)低32元,比云南文山州(第22位)高146元。
3.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15年全州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097元,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16位,比2010年增加9367元,年均增长15.7%。增速居前五位的依次是:吉林延边州、新疆伊犁州、新疆巴音郭楞州、青海海西州、湖南湘西州。“十二五”时期,30个州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量居前五位的依次是:新疆伊犁州增加31923元、湖南湘西州增加24505元、吉林延边州增加20326元、新疆巴音郭楞州增加17621元、新疆博尔塔拉州增加16107元。楚雄州增加9367元,增量居30个州第17位,比云南德宏州(第16位)低654元,比四川阿坝州(第18位)高75元。
4.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年全州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63元,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3位,低于全国4432元,高于全省390元,比2010年增加11139元,年均增长11.4%。增速居前五位的依次是:新疆克孜勒苏州、湖北恩施州、新疆昌吉州、甘肃临夏州、云南红河州。“十二五”时期,30个州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量居前五位的依次是: 新疆克孜勒苏州增加13665元、新疆昌吉州增加13164元、湖北恩施州增加12820元、新疆巴音郭楞州增加12714元、云南红河州增加12586元。楚雄州增加11139元,增量居30个州第10位,比贵州黔南州(第9位)低39元,比云南迪庆州(第11位)高38元。
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年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27元,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16位,低于全国3095元,高于全省85元,比2010年增加4431元,年均增长16.4%。增速居前五位的依次是:新疆巴音郭楞州、新疆昌吉州、新疆博尔塔拉州、新疆伊犁州、青海海西州。“十二五”时期,30个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量居前五位的依次是: 新疆博尔塔拉州增加11225元、新疆巴音郭楞州增加8246元、四川阿坝州增加5970元、云南西双版纳州增加5726元、四川甘孜增加5664元。楚雄州增加4431元,增量居30个州第19位,比云南德宏州(第18位)低118元,比青海海南州(第20位)高184元。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十二五”时期,楚雄州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位次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呈现“二保五降”态势。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保持2010年的位次,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下降3位、2位、1位、1位、2位。增速位次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呈现“六升一降”态势。即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上升16位、19位、14位、4位、8位、8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位。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经济总量与发达民族自治州的差距大。“十二五”时期,全州国民经济虽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但从地区生产总值看,跟全国30个州前三强相比差距较大,2015年新疆伊犁州(1639.80亿元)、四川凉山州(1314.84亿元)、云南红河州(1222.28亿元)分别是我州的2.1倍、1.7倍和1.6倍。跟毗邻省份的州相比,差距也在扩大。如:贵州黔东南和黔西南州五年年均以100亿元左右的增量分别前进4位超越我州居第9位和第10位,而我州年均增量仅为71.7亿元,两个州从2010年分别低于我州91.87亿元和97.31亿元快速发展到2015年高于我州的48.58和38.68亿元。从我省8个民族自治州横向对比看,主要经济指标绝对数除了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高于大理州外,其余指标均在红河州和大理州之后。
(二)产业支撑能力弱,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从主要支撑产业来看,“十二五”时期,楚雄州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比第1位的青海海西州低1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比第1位的新疆博尔塔拉州低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排位比第1位的贵州黔东南州低6.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比第1位的新疆克孜勒苏州低2.6个百分点。
(三)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实体经济发展困难多。全州三次产业由2010年的(比重22.4:42.5:35.1) “二三一”结构调整为2015年的(比重20.0:38.3:41.7) “三二一”结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但与2015年全国(9.0:40.5:50.5)、全省(15.0:40.0:45.0)相比,仍然存在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快的问题。特别是我州经济总量中工业占比较大,工业中烟草制品业是我州的主导产业,近年来由于烟草行业下行,加之部分工业品价格持续下跌等原因,对我州的工业影响较大。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行业、批零住餐行业、房地产行业等近年来发展缓慢。
三、几点建议
(一)抢抓发展机遇,助推楚雄经济跨越式发展。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楚雄州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创新驱动专项行动、《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构建滇中城市群西部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前所未有的国务院“稳增长免督察”6项激励政策(在2016年对楚雄州“免督察”)的最大效应,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和倾斜,从而加快彝州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步伐,不断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二)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培强做大重点产业。一是按照即将召开的楚雄州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重点产业发展的要求,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发展并培强做大重点产业,争取逐年提高重点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二是坚定深入实施工业强州战略的思想不动摇,加快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坚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龙头企业为依托、重大项目为支撑,加快工业产业集约发展,实现优势互补,打造全产业链,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三是充分挖掘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加快推进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以金融、现代物流、社区服务等以生活性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加强扶持引导,积极扶持现代服务业新兴业态,加快壮大电子商务、科技服务、健康养老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新兴服务行业规模,推进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着力改善民生。
(三)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保障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一是积极争取加大国家、省对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扶贫资金转移支付力度,以及加大本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等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监管,确保各项惠农支农补贴能落实到位。二是结合实际,紧紧围绕全州力争通过实施5年扶贫攻坚计划,明确精准扶贫“9988”具体目标,因地制宜,从规划上切实把好扶贫实施的准入关,切实增加贫困户收入,真正实现脱贫致富。三是增加对公共福利的投入,特别是对于低收入人群、贫困人口的扶持,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提高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养老补贴水平,使城乡收入的差距逐步缩小,确保克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