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2017-10191209 公开目录:统计信息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09年12月11日 文  号:
标 题:
当前楚雄州畜牧业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成文日期:

当前楚雄州畜牧业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今年以来,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我州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各级涉农部门始终将发展畜牧生产当作增加农民收入的大事来抓,全面落实畜牧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全州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据统计,前三季度,实现畜牧业产值299461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6.53%,畜牧业产品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9.53%,实现畜牧业产品增加值172177万元,增长5.21%;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28.25%。
    一、畜牧业生产现状
    (一)各种畜禽出栏数量平稳增长。肉猪出栏152.15万头,增长5.96%;肉牛出栏18.23万头,增长5.37%;肉羊出栏55.02万只,增长3.33%;家禽出栏886.73万只,增长6.23%。
    (二)各种畜禽存栏数量稳步增长。下半年以来受猪肉市场价格回升的影响,季末大牲畜存栏93.75万头,增长1.30%,其中牛存栏73.23万头,增长1.27%,猪存栏188.48万头,增长5.12%。受母猪补贴优惠政策的影响,能繁殖的母猪存栏数量继续大幅度增长,存栏达到26.75万头,比上年同期增加45879头,增长20.71%;羊存栏122.52万只,增长2.21%;其中山羊存栏120.60万只,增长2.40%。家禽存栏315.11万只,增长9.81%。
    (三)肉、蛋、奶产量继续稳步增长。由于生产水平提高、畜禽产品市场繁荣、出栏数量的增加以及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达180841吨,增长5.77%;其中:猪肉产量130907吨,增长5.98%;牛肉产量25227吨,增长5.36%;羊肉产量9630吨,增长3.33%;禽肉产量15077吨,增长6.27%。禽蛋产量5284吨,增长8.15%。牛奶产量1652吨,增长5.63%。
    (四)蚕茧产量继续下降。受今年蚕茧市场收购价格连续下跌的影响,农村大部分农户大力调整种养植业结构,造成蚕茧产量减少91吨,下降6.44%。
    (五)生猪市场收购价波动大,农民家庭来自于畜牧产品的现金收入减少。 由于今年年初开始,各种畜禽产品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尤其是活猪的价格持续下滑,养殖户的饲养成本又不断提高,虽然出栏数量多,但造成农民家庭经营来自于畜牧业产品的现金收入继续减少。据全州对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前三季度农民出售畜禽产品的现金收入人均567.66元,比上年同期减少70.06元,下降10.99%。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生猪市场价格暴跌,养殖比较效益下降。生猪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猪肉消费总体下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大量农民工消费总体受挫。二是生猪产量恢复性增长。在2007、2008年猪价过高上涨和国家政策大力激励的形势下,我州生猪生产稳定增长,能繁母猪数量增幅达20.71%%,散养户饲养生猪量增加。三是食品安全的问题。从瘦肉精事件到甲型H1N1流感,使消费者对猪肉消费信心有所下降,助推了猪肉价格的下滑速度。尤其是这次甲型H1N1流感,尽管诸多专家指出食用煮熟的猪肉不会感染猪流感,但是在媒体的影响下和我国疫情逐渐增加的趋势下,部分消费者还是担心患该病而减少消费猪肉及其产品,从而导致猪肉的销量大幅萎缩。
    (二)畜牧产业链不全,导致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一是养殖户科技意识不强,专业化不高,品质较差,市场竞争力不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无公害、无污染、生态型的安全畜禽产品,而养殖户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偏重于养殖数量的增加,科学技术的运用不到位,缺乏新形势下养殖行业的新理念,比如探索生态养殖模式,注册无公害产品或绿色产品标志认证。二是我州的畜产品加工仅仅局限于定点屠宰场的鲜肉粗加工,而且加工方法粗糙滞后,无深加工企业,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经济效益低。
    (三)产销脱节,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系不健全。一是畜禽产品相对过剩和市场疲软的矛盾无法解决;二是千家万户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无法解决;三是弱小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与畜牧业快速发展的矛盾无法解决。主要是没有“龙头”企业带动,产品销售难以保征,受市场影响的因素较大。使得一个产品在市场价格好时,大家都抢着生产,在市场价格低时,又都放弃生产,从而造成产品的“短缺”和“过剩”的交替出现。一体化服务机制不全,产业化程度不高,市场难以搞活,严重影响了产业快速稳步向前发展。
    三、对策措施与建议
    针对目前我州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认真分析畜牧业发展形势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基础上,应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本地优势资源为依托,以现代养殖科技为手段,注重特色,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促进发展。
    (一)搞好正确引导,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一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全面了解和掌握生猪市场动态,及时向养殖户传递信息,指导生产发展。二是调整生猪生产结构和规模,淘汰劣质品种,更换优良品种,对存栏肥猪做到不等价、不压栏,适时出栏。三是保护和发展母猪,适时兑现能繁母猪补贴,防止养殖户宰杀良种母猪,加强品种改良,提高良种比重和生产力。四是加强饲养管理,科学搭配饲料,降低生产成本。五是各级政府应协调财政、金融、信贷等部门,积极为规模养殖户提供贷款支持,解决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对商品猪应建立市场保护价,以防止猪贱伤农现象发生,保护生猪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六是发挥山区资源优势,鼓励发展草食畜禽养殖,确保畜牧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强化政府服务,优化发展环境。一是要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国家对畜牧产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对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资源配置、土地流转等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要给予龙头企业、养殖大户、运销大户、畜产品加工企业、对养殖业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促进畜牧养殖业的更快发展。二是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对龙头企业用于畜牧业基地建设、技术改造、收购产品所需的资金优先给予安排。每年要从农发资金、农村信用小额贷款给予企业、养殖大户、养殖协会、农户等一定的资金、贴息扶持。三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找项目、引项目,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从而加大对产业的投入,强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产业后劲。四是要切实加强对畜牧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制,把畜牧养殖业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工作来抓。同时要加强环境治理,以合同管理为基础,以法制管理为保证,为畜牧业快速发展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五是政府职能部门要建立产业信息网络,加大宣传力度。把外面的信息引进来,把自己的信息发出去,连接大市场信息。六是各职能部门要派出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到企业,确保人员、科技、示范“三到位”,进行办点示范,开展技术服务,以点带面推动产业向前发展。
    (三)加强养殖创新,改进生产方式。要认真总结本地成功经验,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明确发展思路和方向,因地制宜,指导农民改进传统生产方式,创新养殖模式,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在发展方向上,结合各地特点和优势,坚持稳定发展生猪,提高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养禽业,提高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发展特色养殖,提高畜牧业发展后劲和特色优势。
    (四)加强技术指导,搞好规范管理。畜牧业是一个高技术高密集型产业,在品种改良、饲料配方、养殖方式、疫病防治等环节都需要较高的科技含量。特别是规模养殖,技术要求更高,规范管理更严。科学技术和规范管理必须贯穿于畜禽养殖的全过程。要切实加强乡镇畜牧兽医技术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基层畜牧兽医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提高队伍素质和服务水平,切实搞好畜禽规模养殖的管理和指导,加强养殖技术培训,引导农民积极开展健康养殖、高效养殖和生态养殖,促进畜牧业向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
    (五)培植龙头企业,完善经营机制。龙头企业上联国内外市场,下联千家万户,具有开拓市场、引导市场、深化加工、配套服务的功能。因此,要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来抓。要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和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六)加强疫病防控,增强保障能力。一是严格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切实提高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对规模养殖场和养殖户要严格按防疫标准进行按季节开展免疫,对散养户要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的防疫,严防各种禽畜疫病发生。二是严格检疫,强化监督,切实加强产地、屠宰、市场和交通要道环节的检疫检测,实行严格控管。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预报,不断强化动物免疫标识制度的执行力度,完善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动物防疫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责任制,做到层层抓落实,进一步完善应急机制,做好各项应急准备,提高重大动物疫情处置能力。三是着力抓好畜牧食品安全,建立完整的生产环节(产前、产中、产后)、流通环节、消费环节畜产品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加强兽药质量监管和兽药残留监控,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实行养殖、加工、流通全程监测,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杨庆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