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2017-10191064 公开目录:统计信息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11年02月25日 文  号:
标 题:
楚雄州“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成文日期:

楚雄州“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十一五”期间,全州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各年度“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省州农村工作会议要求,着力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突出农民增收、粮食生产安全、关注民生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工作重点,克服了局部洪涝、地震、泥石流、病虫害和百年不遇特大干旱等多种自然灾害发生和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不利影响,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的步伐,农村养殖和种植信心进一步增强,继续增加生产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农林牧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

一、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一)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2010年,全州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2.50亿元,比上年增长(下同)3.56%,其中:农业产值79.60亿元,下降0.30%;林业产值14.42亿元,增长9.58%;畜牧业产值56.18亿元,增长7.99%;渔业产值2.30亿元,下降2.14%。全州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90.49亿元,增长3.03%,其中:农业增加值49.01亿元,下降0.88%;林业增加值9.41亿元,增长12.74%;畜牧业增加值30.77亿元,增长7.24%;渔业增加值1.30亿元,下降3.31%

“十一五”期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加14.83亿元,年均增长6.48%,其中:农业产值年均增加6.50亿元,年均增长5.45%;林业产值年均增加1.94亿元,年均增长14.69%;畜牧业产值年均增加6.15亿元,年均增长6.35%;渔业产值年均增加0.24亿元,年均增长11.45%。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加8.65亿元,年均增长5.86%,其中:农业增加值年均增加3.99亿元,年均增长4.74%;林业增加值年均增加1.24亿元,年均增长14.12%;畜牧业增加值年均增加3.30亿元,年均增长5.48%;渔业增加值年均增加0.12亿元,年均增长9.62%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

“十一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继续得以调整优化。一是在GDP(快报数)的构成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由2005年的26.22%调整到2010年的22.37%;乡村从业人员中的农业从业人员与非农行业劳动者结构比由2005年的84.4315.57调整到2010年的79.0520.95,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减少5.38个百分点。二是在农林牧渔业结构调整中,农业比重下降,林业、畜牧业、渔业比重上升。农业产值与林牧渔业产值结构比由2005年的59.976.0332.571.43调整为2010年的52.199.4636.841.51。三是在种植业结构中,粮食作物比重下降,经济作物比重上升。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种植比由2005年的66.6833.32调整到2010年的64.9335.07,并且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产品产值比也由2005年的69.12100调整到2010年的49.76100。四是核桃、板栗、花椒等林果产品产值占林业产值比重大幅提升,有效地支撑了林业生产的发展,林果产值占林业产值的比重从200545.34%提升至56.61%。五是在畜牧业生产中,牛、羊的养殖比重上升。农村养牛和养羊的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24.96%上升到2010年的26.0%

(三)农村主要产品产量保持较高或稳定增长态势

2010年,全州烤烟产量10.13万吨,“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下同)4.81%;蔬菜产量125.39万吨,年均增长3.91%;水果产量18.40万吨,年均增长13.88%

生猪、大牲畜、家禽存栏和出栏保持稳定增长。2010,生猪出栏278.86万头,年均增长6.69%,存栏205.52万头,年均增长2.82%;牛出栏32.71万头,年均增长6.03%,存栏75.10万头,年均增长0.75%;羊出栏91.83万只,年均增长4.40%,存栏130.83万只,年均增长0.97%;家禽出栏1542.75万只,年均增长7.34%,存栏909.23万只,年均增长5.46%;肉类总产量33.28万吨,年均增长6.66%;禽蛋产量0.77万吨,年均增长6.23%

水产品产量保持增长。五年中,虽然全州遭受局部洪涝和轻重不同的干旱以及加固和筑修水库的影响,但水产品产量保持增长趋势。2010年,全州水产品产量1.70万吨,年均增长12.49%

(四)农民增收步伐加快,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十一五”期间,在各级惠农支农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全州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05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223.19元,到2010年增加到3896.41元,年均增加334.64元,年均实际增长8.34%。与此同时,农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州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57.43%下降到48.73%。住宅条件进一步改善。2010年末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29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了2.4平方米,其中楼房面积与砖瓦平房及其它住房面积之比从2005年的52.2647.74变为60.9139.09,楼房面积比重提高8.65个百分点。各种耐用消费品更多地进入农村居民家庭中。2010年末,每百户农民家庭中(下同)拥有手机162部,比2005年增加128部;拥有固定电话28部,比2005年增加5部;拥有彩色电视机96台,比2005年增加13台;拥有摩托车53辆,比2005年增加40辆;同时生活用汽车开始进入农村居民家庭,2010年末达3辆;其它耐用家庭设备数量与2005年相比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五)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品零售额较快增长

“十一五”期间,全州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150.40亿元,年均增加9.69亿元,年均增长46.1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累计147.85亿元,年均增加3.89亿元,年均增长16.64%

(六)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继续增加

2010年末全州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28.92万人,其中州内务工13.55万人,增加0.95万人,增长7.50%;州外务工15.37万人,增加2.07万人,增长15.55%。三次产业的务工人数比从上年同期的8.0739.6952.24变为8.5739.1452.29

“十一五”期间,全州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人数年均增加1.97万人,年均增长8.69%,其中:州外务工人数年均增加1.16万人,年均增长9.94%;州内务工人数年均增加0.81万人,年均增长7.38%

(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

1.通自来水受益面扩大。2010年末,全州1037个村民委员会中,通自来水村民委员会1019个,比“十五”期末(下同)增加15个,居住在乡村的49.44万户家庭和195.20万乡村人口受益,分别比“十五”期末增加5.26万户和17.79万人。

2.通电覆盖率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州所有村民委员会均继续保持通电,居住在乡村的55.85万户家庭和221.91万乡村人口受益,分别比“十五”期末增加1.74万户和4.43万人。农村生产和生活用电3.38亿度,年均增加0.19亿度,年均增长6.77%

3.电话普及率上升。2010年末全州所有村民委员会实现村村通电话,其中969个村民委员会通程控电话,极大地方便了城乡生产和生活的信息交流。

(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巩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成效,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各级政府举重力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资力度。五年来全州各级财政对农林水事务累计支出47.88亿元,比“十五”增加6.01亿元,增长14.34%,“十一五”期间年均增加1.55亿元,年均增长13.79%。“十一五”期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91.66万千瓦,五年中年均增加13.92万千瓦,年均增长9.44%;有效灌溉面积达177.87万亩,节水灌溉面积85.25万亩,五年中新增有效灌溉面积累计8.1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累计39.78万亩。随着农村水、电、路、电话的通达率全面提高,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方便了城乡经济、文化交流,为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仍显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仍需培强

通过“十一五”的努力,全州农业水利化程度有所提高,农业生产基础得到一定程度加强,但水利建设投入有限,基础设施老化严重,难以抵御大的自然灾害;加之全州自然条件差,地形多样,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设施的现状难以抗御极端气候对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造成的巨大影响,特别是始于2009年秋冬至2010年夏末的百年不遇特大干旱,凸显我州农业基础设施的脆弱性。另外农产品生产科技投入小且少,难有较大突破。同时人们对新产品、新技术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难以尽快推广;并且各种农作物病虫害频发,财力和资金有限,难以提高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二)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农村生产效益相对减少

“十一五”期间,与农村种养业生产密切相关和需求量较大的生产资料,如种子、饲料、化肥、燃料、各种农用器具等生产资料价格仍继续上涨,五年间全州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了26.39%,年均上涨4.80%,使得农业生产、畜牧业养殖成本继续增加,并且中央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实惠部分被农资涨价抵消,也削弱了各级惠农政策的成效,也部分抵减了农民出售农产品增加的经济收入。

(三)农业产业链短缺,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缓慢

全州农产品销售渠道不宽、加工增值环节欠缺和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尚需要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大部分农产品是以原有形式出售或自食;农产品加工企业少,特别是各具特色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农产品附加值较低;缺乏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名优新特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与州外发达地区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滞后,州内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覆盖范围尚小或缺,现代农业发展滞缓。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一)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农业发展政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从加强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科技革命四方面着力,制定稳定和完善的政策,增加各项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基础建设,开展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植树种草和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公路、电网、供水和通讯为重点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保护好基本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经营效益,进一步提高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对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夯实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基础。

(二)继续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切实提高农村经济内在质量

农业生产需要在发展名、优、新、特上多下功夫,从农产品品种和质量上进行调整优化,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继续以提高农业效益为主,使农业增加值率能有所提高,同时使农产品科技含量明显增加。在农村经济结构上,继续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提高非农产业比重。降低农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降低种植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

(三)大力推广农作物立体种植模式,有效解决粮经作物种植矛盾

抓种植业生产,尽可能扩大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力推广粮粮型、粮菜型、粮果型立体种植模式(即农作物的套种、间种)和继续扩大晚秋作物的种植面积、果园内套种玉米、豆类、薯类、蔬菜等粮经饲作物,努力增加粮经作物产量和提高复种指数,努力实现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高经济作物的产出效益和畜牧业发展必需的饲料供应。

(四)培植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

培植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既发展大规模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加工业,又发展各种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的传统产业,使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对已经发展起来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通过提质、提速、落实优惠政策,使之做强做大,创出品牌,打造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加工企业。对具有发展前景的农产品加工业,要通过引导、宣传和项目推介,引进大企业、大公司投资开发,使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未来几年内有一个大的发展。依托各县市区域经济优势,对有市场潜力的农林牧渔业产品加大开发力度,实行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新的消费需求,而且可以扩大农村就业,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增值增效。

(五)稳定农资价格,确保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管理部门应采取一系列调控措施稳定农资价格。要健全农业生产资料营销网络,减少农业生产资料营销成本。培育大型农资批发市场,实行统一供货、统一包装、统一标识、统一销售,实现采购、运输、销售一条龙运作,直接从生产厂家进货,减少中间环节,使种子、化肥、农药、饲料、农用塑料薄膜和各种农用机械等农资低价、快速地到达农民手中,使农民及时买到低价、优质的农业生产资料。要继续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的长期监管,质监、物价、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价格欺诈、以次充好、囤积居奇、哄抬价格、联盟涨价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控制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速度,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研究遏制农资价格上涨和适当补贴措施,有利于减少农资涨价给农民带来的损失,降低农民购买风险,有利于调动农民种养积极性。

(六)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积极巩固、推进、完善各项建设规划,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解决农村公路、村民饮用水、生产生活用电、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科技创新、文化设施建设等农民迫切希望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