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2017-10191062 公开目录:统计信息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11年02月25日 文  号:
标 题:
楚雄州“十一五”时期畜牧业生产发展情况分析
成文日期:

楚雄州“十一五”时期畜牧业生产发展情况分析

“十一五”时期,楚雄州委、州政府始终把发展畜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相关部门紧紧围绕畜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以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增长方式和监管方式转变为突破口,使全州畜牧业经济呈现出了发展速度加快、发展总量增加、发展质量提高的可喜形势,“十一五”成为我州畜牧业发展最好的时期。

一、畜牧业生产发展状况及特点

(一)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2010年全州畜牧业产值56.18亿元,比“十五”末增加30.73亿元,年均增长6.35%,占农业总产值的36.84%,比“十五”末的32.57%提高4.27个百分点,实现畜牧业增加值30.77亿元,比“十五”末增加16.49亿元,年均增长5.48%

(二)各种畜禽存出栏数稳步增长。2010年全州大牲畜出栏36.76万头,比“十五”末增长32.23%,年均增速达5.75%。其中牛出栏32.71万头,比“十五”末增长33.99%,年均增速达6.03%。生猪出栏278.86万头,羊出栏91.83万只,家禽出栏1542.75万只,分别比“十五”末增长38.21%24.05%42.48%,年均增速分别为6.69%4.40%7.34%2010年全州大牲畜存栏95.97万头,比“十五”末增长3.53%,年均增速为0.70%。其中牛存栏75.10万头,比“十五”末增长3.79%,年均增速为0.75%。生猪存栏205.52万头,羊存栏130.83万只,家禽存栏909.23万只,分别比“十五”末增长14.89%4.92%30.47%,年均增速分别为2.82%0.97%5.46%.

(三)肉类总产量稳定增长。2010年全州肉类总产量达33.28万吨,比“十五”末增长38.02%,年均增速达6.66%。其中,猪肉产量23.98万吨,增长38.21%,年均增速达6.67%;牛肉产量4.53万吨,增长33.99%,年均增速达6.03%;羊肉产量1.61万吨,增长24.10%,年均增速达4.41%;禽肉产量2.63万吨,增长4.56%,年均增速达7.20%

(四)畜牧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在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地域优势等条件的基础上,加大龙头企业建设,以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培植规模养殖大户为重点,努力提高能繁母畜数量,加快草食家畜发展,逐步改变我州畜禽品种结构、畜种群体结构和生产加工结构,已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的畜牧业发展格局。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州2010年规模养殖户3471户,比“十五”末增加1828户。其中出栏生猪100头以上的1110户,增812户,出栏肉猪33.55万头,增25.36万头;出栏肉牛10头以上的1248户,增481户,出栏肉牛2.66万头,增0.25万头;出栏肉羊100只以上的348户,增47户,出栏肉羊15.08万只,增7.07万只;出栏家禽1000只以上的765户,增488户,出栏家禽677.03万只,增469.38万只。

(五)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时期,我州加快了生猪、黑山羊、肉牛、肉驴、奶牛等品种改良步伐,不断提高良种覆盖率,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州畜牧局提供数据显示:完成了州撒坝猪原种猪场异地搬迁和扩建,提高了良种猪供种能力,成功选育国家级优质肉猪配套系“滇撒猪”,在全州大力推广猪、牛人工授精技术,建立人工授精网点,已建成猪人工授精改良站364个,肉牛冻精改良站点103个。全州建设35个种羊扩繁场和9个奴比亚种羊核心群场,从山东德州、陕西沁阳等地引进德州驴、关中驴,建立了56个驴人工授精改良点。

(六)畜牧龙头企业建设步伐加快。“十一五”时期,全州紧紧围绕“引外龙、扶强龙、兴小龙、育新龙”的方针,扶持发展畜牧龙头企业,制定了扶持政策,安排了产业化扶持资金,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投资畜牧业,加快了龙头企业发展。2010年全州已具有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畜牧加工企业12户,年销售收入1.02亿元,从业人员1300多人,带动农户4万多户,促进农民增收5046万元。有省级龙头企业2个,州级龙头企业16个,畜产品有机食品认证2个,绿色食品认证1个,无公害食品认证3个。

(七)畜牧产业投入不断增加。全州积极拓宽畜牧业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畜牧业投入机制,有效缓解了制约发展的资金难题,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活力,加快了畜牧业的提质转型。“十一五”时期,州级投入发展畜牧业的资金达2236.7万元,比“十五”时期增加投入802.2万元,增长55.92%

(八)动物防疫基础不断夯实。“十一五”时期,我州加大了对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州级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动物疫情测报中心;新建和完善州级、10县(市)的动物防疫和动物卫生监督设施建设,建设完善州级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完成了97个无(危)房乡镇兽医站的建设。更新、补充各类检测仪器设备,动物防疫体系、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兽药、饲料等投入品检验检测体系、基层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得到了全面加强,技术手段得到较大改善,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大为提高。

二、畜牧业生产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安全畜产品开发力度小,不利于畜牧业发展壮大。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更加注重安全性、科学性和经济性。然而,在全州畜产品生产中,严格执行国家“绿色”认证或注册的品牌农产品种类和数量所占比重很低,既不能满足人们“绿色”农产品消费水平日益增长的需要,也不利于提高本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产业化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一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偏弱,缺少强带动力的畜牧龙头企业。二是畜产品加工结构亟需调整。我州畜产品加工带动作用大的仅有乳业,缺乏强带动力的生猪和禽类屠宰加工龙头企业;畜禽产品品种相对单一,产品的质量风味与市场消费需求不相适应。三是发展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畜牧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仍处于发展的初期,畜牧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企业与养殖户之间的利益衔接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风险保障政策不完善,除能繁母猪外政策性保险相对滞后,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与自然灾害的能力偏弱。

(三)畜牧标准化程度低。没有形成系列性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养殖污染较为严重,粪尿与废弃物污染源治理工作滞后;生产经营者标准化生产意识不强。

(四)重大动物疫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受周边国家和地区重大动物疫情频发且呈扩散之势,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繁等影响,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防控工作任务依然繁重;现有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尚待完善,一旦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将对畜牧业生产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

三、又好又快发展我州畜牧业的建议

(一)加快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1.开展标准化养殖示范场户创建工作,加快规模化养殖场畜禽排泄物的综合治理。2.大力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培育现代市场营销主体,加强品牌建设。重点围绕奶牛、肉鸡、生猪、蛋鸡、肉牛、肉羊、饲料等产业化经营体系,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打破所有制和行政区域界限,创办各类畜牧合作经济组织,使生产者实现最大效益,从而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以中介组织为载体、产加销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龙头型经济”。

(二)扎实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1.全面落实强制免疫和计划免疫。组织开展春季、秋冬季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集中强制免疫,对规模饲养场实行程序化免疫,对农户分散饲养畜禽实行集中免疫与补栏补免和适时强化免疫相结合制度。2.开展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开展春季、秋冬季两次重大动物疫病及血吸虫病、狂犬病、布鲁氏病、奶牛结核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准确掌握疫情动态。组织开展对活禽活畜交易、屠宰加工、种畜禽饲养、奶牛养殖等重点场所及流通、运输等重点环节定期抽检,了解免疫保护和疫病感染情况。3.推行规模养殖场、定点屠宰场、活畜活禽交易等场所官方兽医挂牌监督制度。严格动物防疫条件和动物诊疗许可制度,严把人员资格关。加强乡村兽医人员及村级防疫员管理和培训,建立考核和管理制度,规范诊疗和服务行为。

(三)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1.加强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监管。进一步强化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生产、经营、使用各个环节监管。推行兽药经营企业GSP制度。继续组织开展饲料专项整治行动和兽药集中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在饲料原料和产品中添加三聚氰胺等有毒的有害物质及在养殖过程中添加禁用物质和不当使用兽药的行为。2.强化动物卫生监督。开展防疫监督年活动,全面落实动物防疫全过程监管;规范监督执法行为,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建设;组织开展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环节、证章标志、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等专项整治行动。3.开展生鲜乳收购站专项整顿。加强对生鲜乳收购站市场准入、运输证明、规章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生鲜乳专项监督检查和监测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在生鲜乳中添加违禁物质的违法行为。4.创新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全面推行动物标识及追溯体系建设,建立牲畜养殖环节佩戴耳标、产地和屠宰检疫查验核对信息、产品可追溯来源的有效机制。实行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抽检与执法联动机制,及时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实施奶牛结核病、布鲁氏病定期检测制度,实行引进奶牛及种畜禽疫病检测合格前置制度,把畜产品质量安全关口前移。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认证。

(四)加快推进科技兴牧工作。1.加强畜禽育种及遗传资源保护。建设一批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保护场(区、库)。进一步规范种畜禽场生产经营许可,实施好种畜禽质量监测计划。2.加快畜禽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制定实施主要畜种遗传改良计划,落实畜禽良种补贴。规范种猪人工授精站建设,建立健全生猪人工授精服务网络。完善以重点企业为主体的家禽良繁体系建设。3.加大畜牧科技推广力度。进一步优化筛选主推技术,加快标准化技术集成组装,示范推广饲草饲料高效利用技术、标准化规模养殖集成技术、畜牧业清洁养殖技术等重大关键技术。积极对接国家现代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在我省的实验站,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