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2017-10191054 | 公开目录:统计信息 |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
主题词: | 发布日期:2011年02月25日 | 文 号: |
标 题:
楚雄州“十一五”时期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分析
|
成文日期: |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2017-10191054 | 公开目录:统计信息 |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
主题词: | 发布日期:2011年02月25日 | 文 号: |
标 题:
楚雄州“十一五”时期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分析
|
成文日期: |
“十一五”期间,由于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由此引发了国际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经济纷纷陷入困境,价格水平发生很大波动。期间,我州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走势与全国、全省一样也发生了明显变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及时果断地实施了扩内需、调结构、促增长、惠民生等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持续作用下,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及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州经济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控制在“十一五”时期的控价目标范围内。2006—2010年,全州各年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分别为102.2%、105.0%、105.0%、100.5%、103.7%,以2005年为基期的五年累计价格总指数为115.2%,“十一五”时期价格总水平年均上涨3.3%。
一、“十一五”期间我州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
2006年—2007年6月,我州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一直保持温和上涨态势,2007年7月—2008年5月,物价出现快速上涨,并于2008年3月达到了峰顶(+11.5%),随后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下,我州物价开始高位回落,到2009年3月跌入谷底(-2.7%),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州物价运行如行过山车一般,经历了从最高点到最低点的变动走势。在国家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政策的作用下,CPI自2009年7月开始由负转正,2010年以来,我州物价保持持续稳步走高态势,1—8月CPI分别为104.4%、105.3%、105.3%、105.4%、105.4%、104.4%、104.8%、104.1%,通胀预期再度增大。
根据我州CPI的走势,将“十一五”时期的价格变动情况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分析:
(一)第一阶段(2006年—2007年6月):CPI温和上升
2006年—2007年6月,我州粮食价格因供求状况的改善呈现稳中小幅下降,对食品类价格的平稳运行起了决定性作用。2006年我州食品类价格仅上涨1.6%,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上拉力为0.5个百分点,与前几年相比,推动力明显减弱,2006年CPI累计上涨2.2%。进入2007年,我州消费物价继续保持温和上涨的走势,1月份CPI同比上涨1.9%、6月份上涨3.6%,1—6月累计上涨2.4%。
(二)第二阶段(2007年7月—2008年5月):CPI快速攀升
2007年7月到2008年5月,以猪肉、食用油为代表的食品价格出现大幅攀升,导致我州物价快速上涨,且涨幅不断创出新高。2007年7月,我州CPI同比上涨5.1%,创下33个月来新高,这也是自2004年11月份以来首次突破5%,而后CPI一路飙升,12月份涨幅飙升到8.5%,比1月份升高6.6个百分点,2007年累计上涨5.0%,比2006年高出2.8个百分点。进入2008年,我州物价继续保持上扬走势,1月份飙升到9.3%,3月份达到最高峰值(+11.5%),创下近11年来新高,5月份上涨10.3%。
(三)第三阶段(2008年6月—2009年6月):CPI加速下降
2008年3月我州CPI创下11年来新高后,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CPI6月份上涨6.7%,涨幅比3月份回落4.8个百分点,随后CPI涨幅加速回落。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州CPI涨幅出现直线下滑,到12月份下降1.8%,进入200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深化,2009年1月CPI为98.3%,跌入负增长,3月份跌入谷底,下降2.7%,比最高峰值的2008年3月下跌了14.2个百分点。
(四)第四阶段(2009年7月—2010年10月):CPI震荡回升并稳步上涨
这一时期,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防止经济衰退、保持经济增长。随着政府采取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一揽子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我州价格总水平止降趋稳,逐渐走出低谷,随着我州经济回升向好,CPI也随之由降转升,开始进入新一轮的上行通道。自2009年7月开始,CPI由负转正,同比上涨0.1%,12月份上涨5.3%,全年CPI累计上涨0.5%,进入2010年,CPI回升势头更加明显,涨幅持续。一季度CPI上涨5.0%,二季度上涨5.1%,三季度上涨4.0%,四季度上涨1.0%,全年CPI累计上涨3.7%,通胀预期再度增强。
二、“十一五”时期我州物价变动原因分析
第一阶段物价温和上涨的主要原因:食品价格走高的动力减弱,对消费价格总水平的稳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自2005年10月份开始,我州粮食价格出现近两年来的首次下跌,2006年全年下跌0.7%。随着粮价回落,肉、禽、蛋、水产品价格涨幅也相应地回落,尤其是猪肉价格从2006年初至9月底一路下滑,2006年全年下跌7.3%,影响总指数下降近0.3个百分点,蛋、水产品价格全年分别下降1.3%和4.2%。粮食价格的稳定,为我州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物价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由于2006年生猪存栏减少,引发2007年猪肉货源紧张,加之部分地区生猪疫情的影响,导致自2007年7月份以来猪肉价格大幅飙升,带动了食品价格以两位数速度上涨,从而推动价格总水平大幅飙升。二是国际市场价格对国内的传导作用增强。2007—2008年2月,受美元贬值影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对国内市场价格的传导作用明显增强。三是我国部分地区遭遇自然灾害。2008年年初,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物价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三阶段物价加速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由于上一阶段物价上涨过快,经济出现偏热,通胀压力增大,各级政府把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二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震荡下行,对国内市场价格起到输入型的下拉作用。三是食品价格对CPI的上拉作用逐渐减弱。在国家一系列发展生产、增加供应的措施作用下,猪肉、食用油等食品市场供应趋紧的状况有效缓解,食品价格大幅走低,对CPI的上拉作用明显减弱,导致CPI快速回落。
第四阶段物价震荡回升并稳步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影响。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从2008年第四季度果断实施了“保增长、扩内需”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相应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扩大国内需求。我州全力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扩张政策措施的有力刺激下,经济不断回升向好,推动CPI稳步回升。二是受自然灾害的影响。2009年入秋以来,我州遭受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对部分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造成一定影响,导致农产品价格出现异常波动,特别是粮食、蔬菜、鲜果等农产品价格涨幅较大,带动食品价格再度出现快速上涨,拉动CPI不断走高。2010年,我州食品价格上涨9.0%,拉动CPI上升了3.04个百分点,对物价上涨的影响程度已超过八成。
三、CPI变动对我州经济生活的影响
(一)CPI走势对经济的影响
CPI温和上涨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刺激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居民收入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如果CPI上涨幅度过大,会向人们提供一种错误的价格信号,引导投资需求猛增,资源供应紧张,就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甚至诱发通货膨胀。而如果CPI持续走低,出现负增长,并且幅度较大时,虽然短期看物价走低对居民消费有利,但长期看不利于企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不利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不利于资源配置及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更不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因此,要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物价的关系,保持物价温和上涨,维护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
(二)价格波动对我州居民生活的影响
1.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2010年,我州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4027元,由于价格上涨增支333元,占消费支出增加额的36.4%,也就是说,城镇居民增加的消费支出,有近四成被价格上涨所抵消,只有近六成用来改善生活。由于物价上涨居民消费结构有所变化,今年我州大米、鲜菜价格涨幅较高,居民的人均购买量相对减少,分别较上年同期减少9.6千克和17.9千克,但消费支出额仍是增长的,分别增长了10.6%和8.2%。可见,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增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导致居民减少了部分食品的购买量,以降低生活成本,从而使居民生活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2.物价上涨对城镇低收入居民生活影响较大。从“十一五”时期我州市场价格走势看,物价上涨主要是由食品和居住类价格上涨推动所致。受粮食、蔬菜等日常消费品价格上涨影响最深的是城镇低收入困难群体,他们收入少、就业率低、负担重,在消费方面仅求解决温饱,食品在其消费性支出中所占比重大。从我州城镇全部调查户中20%的低收入户居民家庭支出情况看,2010年低收入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5243元,比上年增加530元,因物价上涨人均消费支出增加187元,其中食品人均消费支出2800元,比2009年增长6.0%,比全州平均增幅高出7.6个百分点。由于食品价格的上涨,低收入家庭只能降低食品的消费量和消费品种,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下降明显。
四、稳定市场物价的对策建议
(一)全力稳定农产品价格。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引起的,具有明显的结构上涨的特征。食品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计算中的权重占百分之三十左右,如能在短期内食品价格降下来,居民消费价格自然会回落。为此,要有重点地优先落实相关的措施,比如,增加蔬菜的供应,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加大粮油的投放力度等。凡是能够将农副产品价格在短时间降低的措施,都应该放在最重要位置,优先实施,尽快落实,力争抓出明显成效。
(二)要把对困难群众发放价格补贴作为重点。改革开放30多年来,居民收入明显增加,相当多的家庭已进入消费型生活阶段,对一般性的物价上涨的承受力显著增强,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对大部分的居民家庭影响不大。物价上涨影响最大的是困难群众,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要落实办法和措施,努力将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困难群众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要特别关注优扶对象、城乡低保户、农村五保户、大中专学生,实施价格临时补贴方案,合理确定发放数额和发放期限,确保价格临时补贴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要完善食品涨价与贫困户补贴挂钩政策,确保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下降。
(三)建立稳定农副产品生产供应的长效机制。国务院和省政府出台的稳定物价的措施中都提出了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生产问题,因此,要加大对农副产品生产的资金投入,保障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做好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煤电油运的协调工作。通过坚持不懈地大力发展农产品生产供应,努力确保农产品价格平稳增长,确保城乡居民生活不受大的影响。
(四)要落实好消费价格的政策。在当前的物价形势下,政府采取临时干预措施,遏制价格上涨势头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时要在食品价格上涨时必须平衡好城镇居民和广大农民的利益。农产品和食品价格的适度上涨,是增加农民收入一条重要的途径,而且也有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对此要把握好政策界限。
(五)审慎出台公共产品调价措施。在通胀压力趋于增强的情况下,如果水、电、燃气等公共产品一旦继续涨价,将会给社会消费的大部分商品带来传导作用,加剧物价总水平上涨压力,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今后一段时间在公共产品价格调整中,严格控制,把握好时机,保持价格适度稳定。
主办: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承办: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维: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政务公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