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2017-10191052 公开目录:统计信息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11年02月25日 文  号:
标 题:
楚雄州“十一五”时期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及工资情况分析
成文日期:

楚雄州“十一五”时期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及工资情况分析

“十一五”期间,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我州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收入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方针,把稳定就业当作民生工程的头等大事来抓,千方百计地扩大和促进就业。五年来全州城镇单位职工在数量、结构等方面也呈现出可喜的变化,城镇单位职工总量稳步增长,结构在不断调整中更趋合理,其他所有制经济单位职工人数增长较快,单位从业人员和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稳步增长,在岗职工人均工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就业门路不断拓宽,社会保障日趋完善。

总的看来,“十一五”时期城镇单位职工人数增加,工资总额及年人均工资稳步上升。2010年末,我州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62722人,比“十五”末增加43829人,增长36.86%,年平均增长6.48%。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9110元,比2005年增加14554元,增长99.98%,年平均增长14.87%。但行业间平均工资差距继续拉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一、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和在岗职工增长较快

(一)城镇单位从业人员逐年增加

“十一五”时期,我州职工人数逐年增加。2010年末全州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外商投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国有单位及集体企业改制后的公司以及新增加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以上建筑业、限额以上商业和批发零售业和星级以上宾馆、饭店的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以下简称单位从业人员)162722人,比2005年末增加43829人,增长36.86%,年平均增长6.48%

“十一五”期间职工人数呈增长趋势,并且每年增幅呈不规则走势,其增长幅度分别为1.86%25.61%0.21%4.47%2.53%

分企业、事业、机关看: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增幅大于机关、事业单位。2010年末我州企业单位从业人员80364人,比2005年增加34008人,增长73.36%,年平均增长11.63%。其中:2006年增长4.32%2007年增长56.13%2008年下降1.85%2009年增长6.13%2010年增长4.35%2008年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企业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售价倒挂,有的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而减少部分用工,使单位从业人员增长缓慢,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和在岗职工比上年回落,其它各年都是不同程度增长。机关单位从业人员从2006年以来一直呈增长趋势。2010年末我州机关单位从业人员30940人,比2005年增加6435人,增长26.26%,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77%;事业单位从业人员51240人,比2005年增加3208人,增长6.68%,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0%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单位和城镇集体经济单位职工人数在“十一五”期间呈一增一减走势。2010年末国有经济单位从业人员107896人,比2005年增加10895人,增长11.23%,年平均增长2.15%;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4406人,比2005年减少231人,下降4.98%,年平均下降0.98%;其他经济单位从业人员50420人,职工人数一直呈增长趋势,5年增长了一倍多,年平均增长24.69%

(二)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人数基本呈增长趋势

2010年末我州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人数148109人,比2005年增加35555人,增长31.59%,年平均增长5.64%20062010年分别增减1.69%24.32%-0.05%1.29%2.93%

分企业、事业、机关看:2010年企业单位在岗职工人数为69861人,比2005年增加27775人,增长65.99%,年平均增长10.67%;事业单位在岗职工人数为49039人,比2005年增加2401人,增长51.48%,年平均增长8.66%;机关单位在岗职工人数为29031人,比2005年增加5201人,增长21.83%,年平均增长4.03%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其他经济单位在岗职工增长,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减少。2010年末国有经济单位在岗职工人数98553人,比2005年增加4604人,增长6.95%,年平均增长1.35%;城镇集体单位在岗职工人数4089人,比2005年减少220人,下降5.11%,年平均下降1.00%;其他经济单位在岗职工人数45467人,比2005年增加29371人,增长182.45%,年平均增长23.08%

“十一五”期间,分行业的城镇单位职工人数稳步增长,增长较快的是:一是建筑业,二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三是制造业,四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五是采矿业,六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分别比2005年增长473.95%74.44%57.93%50.89%44.79%33.20%,年平均增长41.83%11.77%9.57%8.58%7.68%5.90%;在岗职工分别比2005年增长428.63%72.34%54.23%37.70%15.14%36.01%,年平均增长39.52%11.49%9.05%6.61%2.86%6.34%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十一五”时期,一是国家加大投资力度,房地产业发展迅速,使建筑业从业人员增长较快,在岗职工比2005年增长4倍多,年平均增长39.52%。二是公有制经济作为就业的主渠道正在日益减弱,而非公有制经济正在成为人们就业的主要渠道。其他经济类型从业人员在“十一五”时期增加较快,2010年单位从业人员达50420人。“十一五”时期,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增加4604人,而其他经济单位在岗职工增加了29371人,年平均增长23.08%

(三)职工人数增加的主要原因

一是统计范围扩大。2007年报表制度改革,在年报报表中将规模以上工业、资质以上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星级以上宾馆、饭店的私营企业和村(居)民委员会人员纳入劳动工资年报统计。

二是单位人员增加。如大姚县云南省楚雄矿冶股份有限公司到深部开采时期,增加了井下民工人数,在岗职工平均人数增加1126人。大姚房地产的进一步开发(2008年合计开发1000套),资质建筑业从业人员比上年末从业人员增加660人。南华县云南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楚雄有限公司15万吨生产线建成投产,净增加从业人员433人。2010112月,全州城镇单位新增就业人员11237人,其中:从农村招收6461人,从城镇招收1376人,录用大中专和技工学校毕业生3236人。

三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增加。五年来,由于公务员招考吸纳新的就业人员,招考录用大学生村官,招收公益性岗位人员等,因而单位从业人员同比增加。

二、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增幅起伏不定

(一)“十一五”时期,我州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增幅起伏不定,但总体呈增长趋势,由2005年的14556元上升到2010年的29110元,增加14554元,增长99.98%,年平均增长14.87%。五年增幅分别为21.67%7.86%18.67%13.52%10.21%

分企业、事业、机关看:企业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由2005年的15272元,上升到2010年的29189元,五年增加13917元,增长91.13%,年平均增长13.83%;事业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由2005年的14028元,上升到2010年的28837元,五年增加14809元,增长105.57%,年平均增长15.50%;机关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由2005年的14311元,上升到2010年的29357元,五年增加15046元,增长105.13%,年平均增长15.45%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由2005年的15357元,上升到2010年的33151元,五年增加17794元,增长115.86%,年平均增长16.64%;城镇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2005年的11113元,上升到2010年的31591元,五年增加20478元,增长184.27%,年平均增长23.24%;其他经济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200510901元,上升到2010年的19557元,五年增加8656元,增长79.41%,年平均增长12.40%

分行业看:年平均增长达到15%以上的行业有:金融业,采矿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和制造业,分别比2005年增长154.61%142.70%111.26%110.71%110.30%。金融业年平均增长20.55%,采矿业年平均增长19.40%,教育业年平均增长16.13%,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年平均增长16.07%,制造业年平均增长16.03%

(二)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的原因

一是2007年,根据《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转发云南省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和《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转发云南省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精神。我州行政、事业单位在职职工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和艰苦地区津贴均有所增加。根据《楚雄州财政局、楚雄州人事局关于印发〈楚雄州州直机关公务员津贴补贴规范实施办法〉的通知》精神。从20077月份起我州公务员的工资总额比上年有所增加,2007年全州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幅达24.32%,是五年中平均工资增幅最高的一年。

二是2008年上划的省属单位如:税务、工商、质监等部门2008年年中开始规范和补发津贴、补贴,使国有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增长。

三是2009年,根据《云南省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切实做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同清理规范津贴、补贴结合进行,按照文件规定从2009年元月起,实施绩效工资、规范津贴、补贴,每月每人平均增加500多元,使我州中、小学校教师的工资水平大幅度提高,教育行业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增幅达29.82%

四是部分垄断性行业如烟草行业、金融行业、电力行业工资增加,拉动企业单位劳动报酬大幅增长。

五是部分未规范津、补贴的事业单位在岗职工从2009年四季度起人均发放临时补贴300元,一定程度上拉动了09年事业单位工资的增长。

六是由于私营企业单位增加,造成工资总额增加,平均工资增长。

七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即“定岗、定酬、定员”影响,整体拉动城镇集体单位劳动报酬增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业间的人均工资水平差距越来越大

2005年,我州各行业年人均工资最高的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人均21949元,与最低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人均只有6238元,二者相差15711元。到了2010年,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人均工资仍然高,排列第二,人均45900元。在全州19大行业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列前5位的行业分别是:1.金融业,2.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采矿业,4.批发和零售业,5.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人均年工资分别为:52958元,45900元,38756元,37814元,33815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54.61%98.13%142.70%92.34%110.71%。最高与最低的租赁业人均12950元相比,二者相差40008元。

(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增加

城镇下岗、失业、待业人员增多,就业形势严峻。据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资料,2010年末全州本期新登记的失业人数19150人,比2005年增加11447人,增长148.60%,年平均增长19.98%;已登记在册的期末失业人员达11061人,比2005年增加4726人,增长74.60%,年平均增长11.79%,其中:女性4056人,比2005年增加302人,增长8.04%,年平均增长1.56%;登记失业率3.25%,比2005年上升了0.15个百分点。

(三)大中专毕业生待业人员多达20758

根据各县市教育局、劳动就业局统计:20109月末,全州各县市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20758人,比2005年增加2倍多,年平均增长28.33%。其中:本科3796人,增加10多倍,年平均增长75.50%;专科7619人,增加6倍,年平均增长50.10%;中专9164人,增长93.54%,年平均增长14.12%。分县市看:楚雄市1891人,双柏县2014人,牟定县1363人,南华县1053人,姚安县1752人,大姚县3054人,永仁县968人,元谋县2882人,武定县1806人,禄丰县3972人。

四、下步工作建议

(一)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在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州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必须看到,目前就业形势还相当严峻,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一是要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是解决我州就业压力大的根本途径。在继续保持和发展我州产业优势、行业优势的同时,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全州经济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二是要把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折不扣地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措施,狠抓落实,切实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

(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随着第三产业单位数的增加与规模的扩大,将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发展第三产业中的社会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业、社区服务业、公共事业等,不仅适合我州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也成为创造劳动岗位,吸纳劳动力的重要渠道。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能为劳动者带来收益,使本行业的从业人员增加收入,而且其产生的“波及效应”带动国民经济其他行业劳动者收入的增加。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招商引资引进的不仅仅是资金,还能带来先进的管理和技术。近两年通过招商引资使一些生产经营陷入困境的企业恢复了生产,焕发了生机,增加了就业,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企业经营状况,增加就业容量,使我州的就业形势得到根本好转。

(四)适当提高低收入行业工资水平,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积极探索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适当提高低收入行业工资水平,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当前垄断行业的收入增长较快,应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管理与监督,加大税收调节。对低收入行业要确保最低生活费发放标准,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拓宽职工收入渠道,保证职工工资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提高。最大限度地缩小贫富差距,缓解行业收入差距造成的矛盾,保持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