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2017-10191048 公开目录:统计信息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11年02月25日 文  号:
标 题:
楚雄州“十一五”时期城镇居民收支情况分析
成文日期:

楚雄州“十一五”时期城镇居民收支情况分析

“十一五”期间,州委、州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着力改善民生,把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作为中心工作,稳步推进增收措施落实,促进城镇居民收支快速增长。

一、居民收入大幅提高

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23.64元,比2005年增长69.9%,年均增长11.2%,增速比“十五”时期提高了2个百分点。从总收入来看,四项构成呈现全面增长态势。

(一)工资性收入大幅提高,仍居主导地位。“十一五”期间,随着全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政府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机制,大力推进公务员津补贴规范步伐,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和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职工绩效工资,促进了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较快增长。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3088.52元,比2005年增长74.8%,年均增速达11.8%。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74.3%,居于家庭收入来源的主导地位,成为居民增收的主要动力。

(二)政策创造新环境,经营性收入稳步增长。近年来,我州出台多项优惠政策积极扶持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为居民从事个体经营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使个体经济发展迅速,经营规模、经营范围和管理水平等都有了明显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936.13元,比2005年增长78.2%,年均增长12.3%

(三)收入结构多元化,财产性收入明显增加。随着收入的提高,居民投资意识不断增强,财产性收入日益增多,推动居民收入增长的作用逐渐增强。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346.17元,比2005年增长3.7倍,年均增长36.3%。其中,保险收益年均增长37.2%,股息与红利收入年均增长22.7%,利息收入年均增长9.7%。另外,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购房投资出租和闲置住房出租的居民增多,使得居民出租房屋收入迅速增长,2010年居民人均出租房屋收入比2005年增长3.8倍,年均增长36.6%

(四)享受社会发展成果,转移性收入逐年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州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3252.86元,比2005年增长78.3%,年均增长12.3%。其中,养老待遇不断提高,2010年居民人均养老金或离退休金2411.26元,比2005年增长74.2%,年均增长11.7%,占家庭总收入的13.7%。同时,住房市场持续活跃带动了居民使用住房公积金的热情,2010年居民人均提取住房公积金311.57元,比2005年增长7.5倍,年均增长53.5%

二、消费支出快速增长

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全州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907.73元,比2005年增长55.1%,年均增长9.2%,增速比“十五”时期提高了2个百分点,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消费结构继续由吃、穿、用向住、行、休闲娱乐、健康方向转化,消费精彩纷呈。

(一)居住消费增势强劲。近年来,我州着力打造宜居城市,城市居住环境发生显著变化,2010年家庭人均居住支出895.3元,比2005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9.3%,其中住房支出比2005年增长6倍,水电燃料及其他支出增长28.2%。居民家庭住房条件持续得到改善,2010年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16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3.79平方米,增长12.1%。自有房比率不断提高,居住条件不断改善,2010年末,租赁公房比率下降到3.5%,一居室比率下降到0.75%,无卫生设备比率下降到3.75%

(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大幅增长。居民对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逐步向高档化、享受型发展,耐用消费品和日用杂品的更新换代步伐加快。2010年家庭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506.14元,比2005年增长89.7%,年均增长13.7%2010年末,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洗衣机90台、电冰箱85.25台、家用电脑62台、摄像机4.75架、微波炉39台、消毒碗柜12.5台、洗碗机0.75台、健身器材4.25套。

(三)交通和通讯消费上涨较快。“十一五”期间,我州大力改善城乡交通状况,交通网络遍及全州,居民出行更加便利;信息产业取得长足发展,通信网络覆盖全州,新型业务使居民消费热情更加高涨。2010年家庭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1644.8元,比2005年增长73.6%,年均增长11.7%。其中家庭人均交通支出比2005年增长1.5倍,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13.5辆,比2005年增长5倍;家庭人均通信支出比2005年增长20.4%,每百户家庭拥有移动电话225部,比2005年增长32.3%

(四)食品消费质量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追求更加合理健康的膳食结构,绿色、营养、均衡成为居民日常饮食的首选。2010年家庭人均食品消费4027.54元,比2005年增长50.3%,年均增长8.5%,食品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40.7%,比2005年下降1.2个百分点。其中蔬菜类消费增长较快,与2005年相比增幅超过九成;肉禽蛋水产品类、粮油类增幅超过五成;干鲜瓜果类也有三成多的增幅,有效带动了食品消费的增长。

(五)医疗保健消费明显提升。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2010年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675.59元,比2005年增长49.7%,年均增长8.4%,其中人均药品费和医疗费比2005年分别增长51.7%35.0%。同时居民更加注重身体健康,保健器具和滋补保健品消费快速增长,比2005年分别增长1.2倍和30.2%

(六)衣着消费增加明显。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个人仪表,穿着愈加时尚。2010年家庭人均衣着支出946.57元,比2005年增长44.8%,年均增长7.7%。居民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注重提升自身品味,服装、鞋帽支出增幅较大,服装支出比2005年增长40.2%,鞋类支出增长66.8%

(七)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稳步增加。家庭消费基本满足之后,居民突显个性成为时尚。2010年家庭人均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220.28元,比2005年增长32.9%,年均增长5.9%。其中人均化妆品消费比2005年增长58.7%,金银珠宝饰品消费增长12.9%,美容消费增长2.7%

(八)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平稳增长。“十一五”期间,居民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外出旅游和健身活动大幅增加,同时也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自我发展和子女培养投入不断增加。2010年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991.52元,比2005年增长15.9%,年均增长3.0%。其中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比2005年增长67.4%,文化娱乐用品消费增长24.5%,非义务教育学杂费支出增长24.6%,培训班支出增长1.1倍。

三、非消费性支出比重扩大

居民的家庭总支出中,除消费支出以外,还包括财产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支出以及购房与建房支出等非消费性支出。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非消费性支出5360.45元,比2005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5.9%,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为35.1%,比2005年提高6.5个百分点。其中:家庭人均财产性支出143.98元,比2005年增长5.7倍,年均增长46.4%;人均社会保障支出1785.7元,比2005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23.4%;人均购房与建房支出1135.87元,比2005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17.8%;人均转移性支出2294.9元,比2005年增长61.9%,年均增长10.1%。亮点主要有:

(一)居民社保意识日益增强。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城镇居民参保意识增强,居民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不断攀升,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10年家庭人均个人交纳住房公积金1249.33元,比2005年增长2.9倍;交纳养老基金262.09元,增长96.2%;交纳医疗基金248.68元,增长95.7%;交纳失业基金15.63元,增长9.1%

(二)住房需求旺盛。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爆,极大刺激居民的投资心理。2010年全州城镇居民购房支出比2005年增长了6.5倍,居民住房条件也相应得到改善,除了现住房,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其它住房23套,其中用于出租的占47.8%

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在居民收入保持稳步增长的同时,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最高收入组2010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5年增长81.3%,最低收入组增长71.4%,高低收入组可支配收入差距由2005年的6.11扩大到6.51

(二)低收入家庭生活困难。2010年全州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624.72元,人均消费支出4742.01元,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已达84.3%,也就是说可支配收入仅能维持日常生活,低收入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只相当于全州平均水平的47.9%,基本生存需求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过高,极大地影响其生活质量,还有不少低收入家庭处于支大于收的状态。低收入家庭不仅消费水平低,还得为不断上涨的物价而担忧,2010年全州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7%,给低收入家庭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压力,因食品、燃料价格上涨人均多支出117.37元。

(三)住房、社保支出等挤占消费空间。近年来,城镇居民收入保持稳步增长,但房屋价格持续上涨、社会保障支出持续增加,两项支出上涨幅度均高于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加之居民不得不增加储蓄以应对医疗、教育等支出,从而挤占了居民其他消费的空间。

五、对策及建议

关注并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费。

(一)进一步提高职工工资性收入,建立正常增资机制。同时加大最低工资标准的执行监督力度,确保最低工资政策贯彻落实到位。

(二)进一步提升社会公平程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让全社会每个成员共享改革成果,缩小收入差距。

(三)进一步加快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居民就业状况,鼓励居民自主创业,在增加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同时,拓宽家庭其他收入的增长空间,改善投资环境,实现居民各方面收入不断增加。

(四)关注低收入群体。要建立低收入家庭户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长效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以解决其生活压力过大的问题。同时做好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障工作,根据价格上涨幅度适当增加补贴,确保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保证社会稳定。

(五)提升居民消费信心。加快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发展,降低居民对未来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改善消费环境,做好消费引导,促使居民合理消费和消费结构加快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