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2017-10191046 公开目录:统计信息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11年02月25日 文  号:
标 题:
楚雄州“十一五”时期农村居民收支情况分析
成文日期:

楚雄州“十一五”时期农村居民收支情况分析

“十一五”时期,全州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相关文件精神,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首要工作抓紧抓好,千方百计求发展,保民生。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措施,惠农惠民政策落实到位,积极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农民收入增加,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产品价格有升有降,品种丰富,农民出售农产品收入保持增长,农民收入呈现稳定增长。全州农村居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州农民人均(下同)纯收入达3896.4元,比上年同期(下同)增加385.1元,增长1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8.3%。农民可支配收入3715.5元,增加347.1元,增长10.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4%,年均增长7.5%。总收入6067.2元,增加647.6元,增长12%,比2005年增加2515.3元,增长70.8%,年均增长11.3%;总支出6050.7元,增加892元,增长17.3%,比2005年增加2737.2元,增长82.6%,年均增长12.8%

一、农村居民收入基本情况和特点

(一)工资性收入高速增长。2010年农民工资性收入高速增长,农民工日均工资逐年提高。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元双公路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用工增加,农民务工机会增多,农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二是2010年持续干旱的影响,各级政府引导和积极帮扶,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务工收入增加,全年工资性收入达990.4元,增加252.7元,增长34.3%。其中:在非企业组织中得到的收入95.1元,增加19.7元,增长26.1%;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583.1元,增加141.1元,增长31.9%;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312.2元,增加91.9元,增长41.7%。“十一五”期间是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由2005年的346.6元上升到2010年的990.4元,增长1.9倍,年均增长23.4%

(二)家庭经营纯收入连年保持增长。2010年由于我州大部分地区遭受百年不遇持续干旱,农村家庭经营,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大春生产影响比较突出,但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全州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农村生产生活稳定,农民家庭经营稳中有升。2010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2618.6元,增加98.8元,增长3.9%,其中:第一产业纯收入2459.3元,增加111.3元,增长4.7%。在第一产业中牧业收入423.8,增加48.4元,增长12.9%;第二产业纯收入14.1元,减少21元,下降59.9%,主要是工业收入减少9.3元,建筑业收入减少11.7元所致;第三产业纯收入145.3元,增加8.4元,增长6.2%,主要收入来自于交通、运输、邮电业增长24.5%,社会服务业收入增长42.3%所致。农村家庭经营逐步走向多元化,收入逐年提高,人均家庭经营收入从2005年的1775.8元上升到2010年的2618.6元,增长47.5%,年均增长8.1%

(三)财产性纯收入保持增长。2010年农民财产性纯收入60.6元,增加7元,增长13.1%。财产性纯收入的增长主要是集体分配股息和红利增长22.5%,农业机械出租收入增长59.5%,土地征用补偿收入增长3.4倍所致。由于财产性收入的不确定性,每年增长幅度不一,五年来增加不多,但总体增长势头较好,增收潜力较大。

(四)转移性纯收入继续增长。2010年人均转移性纯收入226.9元,增加26.6元,增长13.3%。此项收入主要是救灾款增长26.2%,无偿扶贫和扶持款增长8%,农业保险赔款增长97%。转移性收入是农村亲友交往、赡养老人、救灾、救济等福利收入提高的反映,随着国家、集体的富裕程度提高,此项收入逐年增长,五年来,由2005年的74元上升到2010年的226.9元,增长2.1倍,年均增长25%

“十一五”期间全州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

特点一:工资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突出。2005年占纯收入的比重15.3%2006年占16.8%2007年占17.3%2008年占18.3%2009年占21%2010年占25.4%2010年我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增加385.1元,来自于工资性纯收入增加252.7元,来自于家庭经营纯收入增加98.8元,来自于财产性纯收入增加7元,来自于转移性纯收入增加26.6元。从以上增加额可以看出工资性收入是今年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也是今后和长期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村家庭收入来源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农村家庭经营不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途径。

特点二:农村居民现金收入能力增强,生产成本更加合理。2010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高达4132.1元,增加373.1元,增长9.9%,现金纯收入2657.2元,增加87.4元,增长3.4%。现金纯收入是农民购买力的主要表现,2005年仅1629.8元、20061665.1元、20071994.6元、20082220.3元、20092569.7元、2010年达2657.2元,比2005年增长63%,年均增长10.3%,平均每年以两位数快速增长。

特点三:出售农产品给农民带来更多实惠,特别是蔬菜对农民增收拉动明显。2010由于农产品价格稳步上扬,促使农民现金收入人均增加268.6元,特别是全年人均出售鲜菜217.5公斤,得到403.8元,每公斤单价比上年提高0.21元,得到的收入增加105.9元,增长35.5%。人均出售蔬菜由2005年的212.7公斤提高到2010年的219.8公斤增长3.3%,得到的收入由2005年的182.8元上升到418.8元,增长1.3倍,年均增长18%。出售肉猪及猪肉收入由2005年的273.5元上升到515.3元,增长88.4%,年均增长13.5%

二、农村居民支出基本情况和特点

(一)农村居民家庭生产支出。2010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费用支出1915.8元,增加230.1元,增长13.7%;其中:第一产业生产费用1769.8元,增加221.1元,增长14.3%。在第一产业中农、林、牧、渔的情况是:农业生产费用1020.5元,增加169.2元,增长19.9%;林业生产费用50元,增加23元,增长85.2%,主要是林业生产资料和林业服务支出分别增长73.7%1倍;牧业生产费用695.2元,增加26.3元,增长3.9%。受肉猪价格上涨刺激,农村居民牧业生产投入加快;渔业生产费用4.1元,增加2.6元,增长1.7倍。第二产业生产费用60元,增加19.1元,增长46.6%。主要工业生产原料、和燃料大幅增长及建筑业生产雇工工资增长所致。第三产业生产费用86元,减少10.1元,下降10.5%,主要是交通运输燃料支出增长过快,服务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生产相对减少所致。五年来,由于农村生产规模和农业种植品种的多样性,加之,农业生产资料逐年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增加,2005年第一产业中纯农业生产费用为608.4元,2010年已上升到1020.5元,增加412.1元,增长67.7%,年均增长10.9%

(二)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消费2005年为1995.6元,2010年提高到3710.1元,增长2.1倍,年均增长25.8%。服务性消费水平提高,由2005年的440.6元提高到2010年的855.2元,增长94%。年均增长14.2%

1.食品消费结构趋于合理。2010年人均食品消费1807.8元,增加275.9元,增长18%;恩格耳系数由2005年的0.32下降到0.28,下降了0.04个百分点。2010年人均消费肉、禽、蛋奶及制品579.6元,增加62元,增长12%;消费烟酒186.9元,增加32.2元,增长20.8%;消费茶叶饮料19.5元,增加4.9元,增长33.2%;其它类食品消费133.4元,减少2.2元,下降1.6%。与2005年相比:消费肉、禽、蛋、奶及制品增加191.9元,增长49.5%,年均增长8.4%;消费烟、酒增加95.4元,增长1倍,年均增长15.4%

2.衣着消费保持快速增长。2010年人均衣着消费131.6元,增加26.5元,增长25.2%,其中购买服装一项就达131.4元,增加26.4元,增长25.2%。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五年来,农村居民衣着消费连年增长,2005年人均消费仅65元,2010年上升到131.6元,增长1倍,年均增长15.2%

3.居住消费支出增幅最高。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695.6元,增加115.1元,增长19.8%。由于近年农民手中有了钱,农村居民追求住房的要求提高,生活住房投入每年以两位数增长。其中:生活用建筑、维修、装修材料费、生活燃料消费支出537.5元,增加69元,增长14.7%;居住服务性消费158.2元,增加46元,增长41.1%,居住消费支出增长最快,2005年仅204.1元,2010年达695.6元,人均增加491.5元,增长2.4倍,年均增长27.8%

4.家庭设备、用品服务性支出高速增长。2010年家庭设备、用品服务性支出158.7元,增加44.3元,增长38.7%。其中购买家具33.8元,增加14元,增长71%2005年此项支出仅68.7元,五年来增长1.3倍,年均增长18.2%

5.交通、通信消费保持高速增长。2010年农民交通、通信消费支出352.8元,增加71元,增长25.2%。其中:购买交通、通信用品消费208.7元,增加45.9元,增长28.2%;交通、通信服务消费144.1元,增加25.1元,增长21.1%。随着农村生活条件、农村道路的逐步改善,农村居民追求互相沟通和交流的愿望增强,交通、通信消费快速增长,摩托车和小汽车走入农村家庭,此项消费2005年为124.9元,增长1.8倍,年均增长23.1%

6.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增长。2010年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240.9元,增加39.1元,增长19.4%。文化、体育、娱乐消费34.8元,增加5.6元,增长19.3%,比2005年增长25.7%,年均增长4.7%

7.医疗保健消费快速增长。随着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农村居民越来越重视健康和保健。2010年人均医疗保健消费290.8元,增加19.5元,增长7.2%。其中购买医疗保健用品56.9元,增加1.5元,增长2.8%;医疗保健服务消费233.9元,增加18元,增长8.3%,比2005年增加160.7元,增长1.2倍,年均增长17.5%

8.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保持增长。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商品消费日趋多样化,购买首饰、化妆品、美容、美发、宗教等用品消费逐年增加。2010年人均其他类商品和服务消费31.8元,增加8元,增长33.5%,比2005年增加16.6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15.9%

(三)财产性支出下降。2010年人均财产性支出10.5元,减少3元,下降22.4%,比2005年增长10.5%,年均增长2%

(四)转移支出增幅最高。2010年农村人均转移性支出184.6元,增加40.1元,增长27.7%,比2005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23.1%

“十一五”期间全州农村居民支出具有以下特点:

1.农村居民追求美好生活愿望更加突出,修建高档家庭生活用房、高档家具、电子产品、交通、通信工具、摩托、汽车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

2.随着农村居民的生活富裕,身体健康和自我保护意识有了极大在增强,人均生活消费逐年增长。

三、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正确指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发展和培养农村种养能手,继续发展养殖大户和种植大户。

(二)继续完善和扩大大宗农产品交易集贸市场和深加工基地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形成在国内省内有知名度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地方农产品的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支持农村、城市个体、集体经济建立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在土地、资金上给予最大支持,搞活农村农产品深加工生产市场,积极鼓励和带头树立农产品名牌意识,加强农村市场流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