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2017-10191040 | 公开目录:统计信息 |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
主题词: | 发布日期:2011年02月25日 | 文 号: |
标 题:
楚雄州与全国、全省“一五”至“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
成文日期: |
楚雄州与全国、全省“一五”至“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翻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楚雄彝族自治州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61年来,全州人民在中共楚雄州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彝州楚雄完成了从一个落后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初期至中期的伟大跨越;经济总量实现了从不足1亿元到突破400亿元的历史性跨越;经济综合实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向总体达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至今,国家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和一个“五年规划”。伴随着国家五年计划的实施,彝州人民走过的道路与共和国发展成长的道路一样,经历了一个曲折而又辉煌的发展历程。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为此,我们对全国、全省、全州十一个五年计划(规划)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我州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提供参考,现分述如下:
一、初步发展的“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
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基础。全州人民在崭新的生产关系下,迸发出强大活力,在解放初期极差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当家作主。在这期间顺利地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楚雄州经济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我州当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州内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所占比重在90%以上。
全州生产总值1957年为1.88亿元,比1952年增长55.7%。“一五”期间年平均递增9.3%,高于全国同期(9.2%)0.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同期(12.1%)2.8个百分点。
二、经济全面滑坡的“二五”计划时期(1958~1962年)
由于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又连续三年自然灾害,我州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挫折。“二五”计划头三年,由于全国性重大自然灾害和国家宏观经济工作指导方针上的失误,使我州经济建设受到了严重的挫折。1958年开始了不切实际的“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经济建设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使经济结构畸形发展,加之遇到了连续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严重减产,市场供应非常紧张,人民生活遇到了极大困难。经过“二五”后两年的艰难调整,压缩了基建规模和重工业投资,加强了农业,使国民经济出现了转机。
全州生产总值1962年达1.66亿元,比1957年下降10.2%,“二五”期间年平均下降2.1%,低于全国同期(-2.0%)0.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同期(-1.1%)1个百分点。是十一个五年计划(规划)实施中唯一出现负增长的时期。
三、经济遭受重大影响的“三五”计划时期(1966~1970年)
受“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影响,我州国民经济在“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下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全国人民信心百倍地投入第三个五年计划建设的时候,一场史无前例、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受其影响,我州经济效益全面下降,经济秩序混乱,国民经济频临崩溃的边缘。
“三五”期间,全州生产总值由1965年的1.63亿元增加到1970年的2.20亿元,增长6.1%,年平均递增1.2%,低于全国同期(6.9%)5.7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同期(3.1%)1.9个百分点。“三五”期间的年平均增速在经济呈现增长的所有五年计划(规划)时期中是最低的时期。
四、经济恢复的“四五”计划时期(1971~1975年)
我州国民经济总体出现恢复性增长。“四五”期间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后五年,大规模的武斗、串联逐步结束,生产秩序逐步恢复,尤其是邓小平同志主持国务院工作期间,通过整顿,经济开始复苏。此期间我州的农业恢复性增长,同时上了一些工业项目。但多变的政治气候造成经济无法正常发展。
“四五”期间,全州生产总值由1970年2.20亿元增加到1975年4.40亿元,增长40.3%,年平均递增7.0%,高于全国同期(5.9%)1.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同期(6.3%)0.7个百分点。“四五”期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三五”时期,但也同样处于较低水平。
五、调整发展的“五五”计划时期(1976~1980年)
我州国民经济出现重大转机。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乱后,通过拨乱反正,全州经济出现重大转机,国民经济得到较快恢复发展。特别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的重大决策,我州与全省、全国一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虽然“五五”期间我州的经济增长略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但在这期间,我州以卷烟为主要代表的一批工业企业建成投产,为以后彝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全州生产总值由1975年的4.40亿元增加到1980年的5.78亿元,增长32.6%,“五五”期间年平均递增5.8%,低于全国同期(6.5%)0.7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同期(7.0%)1.2个百分点。
六、稳步增长的“六五”计划时间(1981~1985年)
我州国民经济加速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从1979年起,我州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废除了农村“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加之由于国家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农业和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同时,企业改革也进入起步阶段,通过放权让利、利税改革等措施,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增强了企业发展的活力,工业随之快速发展,工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全州经济出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六五”时期随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能源、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开始加快,经济发展的硬环境得到改善。
全州生产总值1985年达11.64亿元,比1980年增长71.6%,“六五”期间年平均递增11.4%,高于全国同期(10.7%)0.7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同期(11.8%)0.4个百分点。是我州经济较快增长的时期之一。
七、治理整顿的“七五”计划时期(1986~1990年)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凸现,通过治理整顿经济环境,经济秩序明显好转。1985年开始对实行多年的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进行改革,逐步放开了畜产品、水产品和果蔬等主要农副产品的市场和价格,同时对粮食价格和购销体制也进行了改革,加快了农村工、交、商和服务业的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企业改革也围绕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而展开,多种形式的企业经营责任制开始建立。改革使城乡经济不断发展繁荣,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发的景象,尤其令人鼓舞的是,“七五”期间,我州工业快速发展壮大,并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和跨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开始超过农业总产值。其间,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需求过热的强力推动,我州经济同全国一样出现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随即,国家部署实施治理整顿,过热的经济得到降温。
全州生产总值1990年达24.66亿元,比1985年增长66.85%,“七五”期间年平均递增10.8%。高于全国同期(7.9%)2.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同期(9.3%)1.5个百分点。是我州经济较快增长的时期之一。
八、高速增长的“八五”计划时期(1991~1995年)
我州国民经济在“七五”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八五”期间加速发展。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工作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全州各级领导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犹如一夜春风吹拂神州大地,全国经济出现了持续较快增长。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州委、州政府带领全州各族人民正确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我州在稳定中保持了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的势头,全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1995年全州生产总值达63.37亿元,比1990年增长84.2%,“八五”期间年平均递增13.0%。高于全国(12%)1.0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0.2%)2.8个百分点。“八五”计划期间是我州十一个五年计划(规划)中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九、实现“软着陆”的“九五”计划时期(1996~2000年)
“九五”前期针对当时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通过紧缩财政、货币的政策,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迅速扭转了“高通胀”局面,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大幅度降低,国民经济顺利实现“软着陆”。全州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在克服诸多困难中继续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
2000年全州生产总值达105.5亿元,比1995年增长58.9%,“九五”期间年平均递增9.7%,高于全国同期(8.3%)1.4个百分点,也高于全省同期(8.4%)1.3个百分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继续取得巨大成绩,社会生产力水平迈上了新台阶,人民生活基本实现了小康目标。全州国内生产总值提前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提前6年实现翻两番的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也是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
十、持续快速发展的“十五”计划时期(2001~2005年)
我州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十五”时期,由于州委、州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州情的认识,确立了“集中力量建设烟草产业、冶金矿产业、天然药业、绿色食品业和特色旅游业五大重点产业,努力把楚雄州建设成为经济特色显著、彝族文化荟萃、人与自然和谐、群众生活富裕的绿色经济和民族文化强州”的思路,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全州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有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2005年全州生产总值193.3亿元,比2000年增长64.5%,年平均增长10.5%,比“九五”时期的年平均增速快0.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同期(9.5%)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同期(8.5%)2个百分点。是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
人均GDP由2000年的4223元增加到2005年的7538元(折合920美元),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均800美元的第一阶段战略目标;2001—2005年我州累计完成生产总值735.87亿元,比“九五”时期(464.22亿元)增加271.65亿元。2001——200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5.7亿元,比“九五”时期(88.81亿元)增加146.89亿元,年平均增长25.9%,比“九五”时期的年平均增长10.39%的速度提高15.51个百分点,比全省同期年平均增长16.5%的速度快9.4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年平均增长20.3%的速度快5.6个百分点。
十一、成就斐然的“十一五”规划时期(2006~2010年)
“十一五”规划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个规划,是我州十一个五年计划(规划)实施中跌宕起伏,艰苦卓绝,而又成就斐然的五年。五年来,中共楚雄州委、州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强农、兴工、扩城、活商、固基、和谐”战略重点,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齐心协力战胜地震、特大滑坡泥石流、百年不遇特大干旱等重大自然灾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不仅实现“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而且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
2010年全州生产总值404.4亿元,比2005年增长73.1%,年平均增长11.6%,比“十五”时期的年平均增速快1.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同期(10.6%)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同期(11.7%)0.1个百分点。
人均GDP由2005年的7538元(折合920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5452元(折合2333美元)。
“十一五”时期我州累计完成生产总值1523.77亿元,比“十五”时期(735.88亿元)增加787.89亿元;“十一五”时期我州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42.4亿元,比“十五”时期(235.7亿元)增加606.7亿元,年平均增长31.1%,比“十五”时期的年平均增长25.9%的速度提高5.2个百分点,比全省同期年平均增长26.2%的速度快4.9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年平均增长25.7%的速度快5.4个百分点。
“十一五”时期我州累计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1.25亿元,比“十五”时期(50.65亿元)增加60.6亿元,年平均增长20.1%,比“十五”时期的年平均增长12.4%的速度提高7.7个百分点,比全省同期年平均增长22.7%的速度低2.6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223元增加到2010年的3896.4元,增加1673.4元,年均增加334.68元,年均增长9.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入由2005年的9195元增加到2010年的15624元,增加6429元,年均增加1285.8元,年均增长8.9%。
经过“十一五”的努力,在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上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十一五”时期是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市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十二、从“一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的比较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10年的61年历程中,除建国初期的三年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的国民经济三年调整时期外,我国已制定并实施了十个“五年计划”和一个“五年规划”。在这十一个“五年计划(规划)”的执行过程中,与全国同期经济增长情况相比,我州年均经济递增速度“一五”、“四五”、“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期间高于全国,“三五”、“五五”期间低于全国。“二五”期间为负增长,表现为“八高、两低、一下降”的特点;与全省同期经济增长情况相比,“四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间高于全省,“一五”、“三五”、“五五”、“六五”和“十一五”期间低于全省,“二五”期间为负增长,呈现出“五高、五低、一下降”的特点。
十三、前景广阔充满希望的“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
发展进程波澜壮阔、取得成就辉煌的“十一五”已经成为历史,充满希望的“十二五”正向我们走来。今天的彝州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现在起到2015年,是彝州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紧紧围绕实现彝州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新跨越这一目标,“集中力量建设烟草、冶金化工、天然药业、绿色食品、文化旅游五大重点产业,突出强农、兴工、扩城、活商、固基、和谐六个战略重点”。
到2015年,要实现《楚雄州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奋斗目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重点产业支撑能力明显增强,经济实力有较大提高,发展的协调性明显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五年累计突破287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8%;地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年均增长15%,力争全州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翻番。五大重点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10年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城镇化率达40%。努力把楚雄州建设成为滇中城市经济圈新的增长极,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具发展活力和竞争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
站在新起点,面向新阶段,开启新征程。楚雄彝族自治州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紧紧抓住中国建设面向西南开发桥头堡,加快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发展等历史性战略机遇,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加快推进富民强州进程。全力打造经济发展的楚雄、文化繁荣的楚雄、生态良好的楚雄、活力涌现的楚雄、和谐平安的楚雄。不久的将来,在彝州这块充满希望的热土上,勤劳、勇敢、智慧的彝州各族人民,必将创造出更加宏伟的业绩,谱写出更加壮丽的篇章。彝州的经济一定会更加繁荣,社会一定会更加和谐,人民一定会更加幸福,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