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2017-10191023 公开目录:统计信息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11年04月26日 文  号:
标 题:
一季度楚雄州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情况分析
成文日期:

一季度楚雄州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情况分析

随着建设节约型城市步伐的加快,以及我州节能降耗工作的不断推进,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能源产品生产稳步增长,能源二次加工转换效率不断提升,部分主要产品单耗水平不断降低,六大高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耗带动作用明显,致使一季度全州规模以上工业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全州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基本特点

(一)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呈两位数下降。据初步统计,1—3月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0.14亿元,增长20.7%,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等价热值)为43.44万吨标准煤,增长7.5%。单位增加值能耗为1.478吨标准煤,比去年同期减少了0.181吨标准煤,下降10.93%。

(二)主要能源产品生产稳定增长,能源品种消费有增有降。1—3月,全州主要能源产品生产稳定增长,能源加工转化企业完成焦炭加工量16.37万吨,同比下降2.6%;其他焦化产品生产3.42万吨,增长13.6%;洗精煤生产6.56万吨,同比增长8.6%;发电量达1.03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15.3%,主要能源产品产量的增长为全州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3月,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消费原煤28.85万吨,增长5.4%,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27.0%;洗精煤消费22.01万吨,下降0.9%,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29.8%;焦炭消费17.76万吨,下降4.1%,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23.8%;汽油、煤油和柴油消费0.13万吨,下降33.3%,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0.3%;电力消费5.23亿千瓦时,增长22.2%,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9.7%,原煤、洗精煤、焦炭和电力依然是我州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的主体,四个能源品种消费量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的比重达90.3%,所占比重较高。

(三)能源二次加工转换效率不断提升。1—3月,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能源加工转换的企业有5家,用于二次能源加工转换投入量达32.77万吨标准煤,比去年同期增长1.5%,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75.4%,二次能源加工转换产出量为26.12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0%,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达79.71%,比去年同期的78.53%提高1.18个百分点,比上月的78.97%提高0.74个百分点。

(四)六大高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耗带动作用明显。1—3月,全州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小幅增长,增幅明显低于全州规模以上能源消费增幅,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明显,有力地促进了我州规模以上工业的节能降耗。一季度,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消费能源36.91万吨标准煤,增长5.64%,增幅比全州规模以上工业能源增幅(7.5%)低1.86个百分点,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8.99%,降幅比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10.93%)扩大8.06个百分点。

全州六大高耗能行业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业消费能源1.65万吨标准煤,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5.9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消费能源2.62万吨标准煤,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8.0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消费能源1.32万吨标准煤,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41.6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消费能源24.03万吨标准煤,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9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消费能源4.79万吨标准煤,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59%;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消费能源2.49万吨标准煤,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94%。以上六个高耗能行业消费能源36.91万吨标准煤,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的比重达85%。

(五)县域工业节能降耗呈“八降二增”的特点。今年以来,各县市在节能降耗工作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全州十县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呈现“八降二增”的特点,下降的县市是楚雄市综合能耗6.79万吨标准煤,下降4.00%;牟定县综合能耗0.17万吨标准煤,下降20.20%;南华县综合能耗0.76万吨标准煤,下降32.44%;姚安县综合能耗0.12万吨标准煤,下降32.22%;大姚县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0.86万吨标准煤,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3.38%;永仁县综合能耗0.66万吨标准煤,下降13.64%;元谋县综合能耗0.72万吨标准煤,下降17.11%;禄丰县综合能耗31.02万吨标准煤,下降14.30%。单位增加值能耗上升的有双柏县和武定县,综合能耗分别为0.51万吨标准煤和1.84万吨标准煤,分别增长5.13%和13.55%。

(六)主要产品单耗水平不断降低。由于“十一五”期间我州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力度较大,且淘汰落后一批生产设备,使我州“十二五”开局的一季度重点耗能企业主要产品单耗水平不断降低。从主要耗能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情况看,随着云南德胜钢铁有限公司200立方米炼铁高炉的正式拆除和云南奕标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年产26万吨湿法旋窑的拆除,一些高耗能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今年一季度,全州统计的27种单位产品能源消耗的单耗指标中,指标值下降的有18种,比去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下降幅度呈两位数下降的有7种,具体是: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吨水泥熟料综合能耗、吨水泥熟料烧成标准煤耗、吨水泥综合能耗、吨水泥综合电耗、吨水泥标准煤耗和发电厂用电率,分别下降24.86%、33.64%、34.57%、66.69%、29.3%、73.03%和10.01%。其它11种呈小幅下降。

二、存在的困难

(一)部分主要产品单耗水平仍在持续小幅增长。从主要耗能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情况看,仍然有部分主要产品单耗水平在持续小幅增长,如:吨原煤生产耗电指标值增长0.4%、选煤电力单耗指标值增长1.58%、吨钢耗电指标值增长3.39%、炼铁工序单位能耗指标值增长1.63%、轧钢工序单位能耗指标值增长6.27%、吨钢耗新水指标值增长5.35%和铜电解直流电单耗指标值增长3.35%。这些工序指标值的增长对规模以上工业节能降耗具有一定的压力。

(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非清洁能源产品消费量比重仍偏高。从一季度各能源品种消费情况来看,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消费中仍以原煤、洗精煤和焦炭为主,比重高达80.6%, 主要原因是我州工业经济发展过多依赖一次能源中的非清洁能源,这种能源消费结构占主导地位的格局,不仅造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不高,在燃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总量大,而且严重污染了环境,加大了减排的难度。

(三)部分企业在节能降耗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是目前我州工业发展正处在跨越式发展进程中,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但有限的资金积累多用于扩大再生产,节能降耗投入资金不多,企业技改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是企业节能降耗意识不强。节能降耗需要资金、人力、物力投入,这些投入可能短期内并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重视不够;最后是企业节能降耗管理手段落后,也没有专业的检测设备和评估手段,只能是结果分析,因此,在生产的各环节难以做到有效监控。  

(四)工业生产的增长对电力需求的依存度仍然偏高。随着我州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电力消费量也在不断攀升,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生产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以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为代价的状况仍然没有彻底改变。2011年1—3月份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电力消费量5.23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加0.95亿千瓦时,增长22.2%,工业生产用电量增长高于工业生产增长速度(20.7%)1.5个百分点,幅度仍显偏高。

三、几点建议  

(一)抓好重点耗能企业和重点领域的节能降耗工作。一是继续推动冶金、化工等重点耗能行业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严重污染环境的生产能力,加快技术改造步伐,降低单位产品能耗。二是督促重点耗能企业设立节能管理机构,配备专职节能管理人员,完善能源计量器具、能源统计基础台帐,加强用能计量和检测,在生产的各环节做到有效监控,力促重点耗能企业和重点领域的节能降耗工作。三是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以重点耗能企业为着力点,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运用高新适用技术,加快传统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核心技术、工艺和设备的改造升级,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减少单位产品能源消耗,实现技术节能。

(二)加大节能降耗关注面。一是要强化企业的经济责任、社会责任,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制报废淘汰类机器设备,鼓励使用新技术新装备,采取定期指导、突击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对其的跟踪、监督与管理;二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对节能的引导作用,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的监督考核,实行节奖超罚,完善奖励激励机制。三是要在政策上扶持,经济上加大研究经费的投入或是通过税收政策加以引导,积极争取国家节能降耗专项资金的支持,加大节能降耗专项资金的投入,鼓励研发清洁能源、开发节能产品与环保材料。  

(三)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的建设。合理规划产业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能源的依赖程度,逐步降低传统产业尤其是高耗能产业的结构比重;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积极调整工业结构,遏止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优化用能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按照产业升级、产业延伸、产业多元化的要求,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能耗低、贡献大的第三产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金融、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和其他非资源型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间形成上下游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从根本上降低能源消费。(执笔:李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