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丰市积极探索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融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生动的方式融入教育血脉,从指尖的彝绣到翻腾的龙狮、从铿锵的大刀舞到悠扬的花灯戏,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碰撞出璀璨火花,为学子铺就了一条“文化自信+多元成长”的特色之路。
每周三下午,黑井镇中心小学变身“非遗工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赵美秀把彝绣技艺化为童趣课程。学生们手持绣绷,在平针绣、锁链绣的技法中勾勒山茶花、蝴蝶等图案。“以前觉得刺绣是奶奶的‘秘密’,现在我也能绣出家乡的故事了。”六年级学生王梅静展示着自己的作品。学校将彝绣与语文、美术融合,解析纹样中的图腾信仰,让技艺传承与文化认知同步生根。学生创作文创作品500余件,部分绣品成为黑井古镇旅游纪念品。
禄丰市特殊教育学校以“爱在楚雄”为主题,开设彝绣特色课程,学生通过刺绣找到表达情感的窗口,参与的“爱在楚雄——彝绣遇见绒花”系列作品亮相第二届楚雄时装周。作品以楚雄四大名花为灵感,将彝绣与绒花两种技艺巧妙结合,广受评审专家、商家好评,并斩获楚雄州彝绣文创大赛二等奖、优秀创意奖。同时,学校与本地绣坊合作,帮助孩子们掌握一门就业技能。
仁兴镇中心小学开发“迷你龙狮”课程,用轻型道具让低年级学生感受传统体育魅力,在多场州、市级活动中登台表演,参加“福海杯”全国青少年舞龙舞狮锦标赛喜获第三名。在禄丰市职业高级中学的操场上,鼓点激昂,龙狮翻腾,学校把舞龙舞狮纳入体育课程,聘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伟指导,成立龙狮队,队员成为云南鲁木纳龙狮队主力,常年赴全国各地巡演,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在高峰乡中心学校,通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普顺发的指导,学校组建青少年大刀舞队,每年定期邀请大刀舞传习所的专家到校系统传授“四门打顶”“四梅花”等8套传统套路,十余年来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储备新生力量,学生多次在各级展演中亮相。
禄丰市通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为支点,全市70余所学校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专家驻校授艺,创新“学科+非物质文化遗产”模式,体育课嫁接龙狮、腰鼓训练,美术课解析彝绣纹样,音乐课教授葫芦丝、古筝乐理知识,分别开发了彝绣、龙狮、腰鼓、花灯、大刀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校本课程,90%的学生通过课程知晓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同时,依托乡村少年宫、兴趣小组活动、课后服务等平台开展日常训练,学生在省、州级艺术展演中获奖数倍增,撬动了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双重变革,探索出“五育互融”新路径,书写“以文化人、以技赋能”的教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