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丰市着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拓展上下功夫,通过建立“三大体系”,全力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潜能,丰富旅游内涵,促进旅游业发展。2022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7.2亿元,接待旅游人数达596万人(次)。
建立保护机制。成立禄丰市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对全市10个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进行全面普查和收集,全面掌握全市非遗资源的数量、种类和现状。积极开展各级非遗名录认定和申报工作,建立非遗名录体系,完善名录项目、传承人、传习所、传承基地“四位一体”的保护与传承机制,全力抢救和保护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美术、曲艺、体育游艺、杂技和民俗10大类非遗项目;公布命名80项。其中,省级8项、州级33项、市级39项。
建立传承机制。成立禄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运用文字、录音、录像、多媒体等手段,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建成非遗四级名录、电子档案、纸质文档、视频等档案数据库。加大非遗人才培养力度,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利用非遗基地、工坊等阵地平台,着力培养各类非遗人才。自2016年起,市财政按照市级传承人每年每人3000元的补助纳入了预算,按照年底考核等次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发放传承人补助资金,调动非遗保护传承人的积极性。目前,已在市文化馆总馆和14个乡(镇)分馆建成非遗展厅15个;培养代表性传承人137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5人、州级23人、市级86人;建成非遗传习所4个、非遗工坊6个。
建立拓展机制。依托世界恐龙谷、金山古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黑井古镇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和炼象关、琅井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等名片,抓住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节日等重要时间点,把非遗保护传承与节庆文化相融合;以禄丰恐龙文化旅游节、土官桃花节、和平水果节、金山科甲丰收节、广通“六月六彝族情人节”、高峰彝族火把节、中村傈僳族阔时节等节庆活动为契机,组织剪纸技艺、芦笙制作、彝族刺绣、苗族纺织、陶瓷制作、大刀舞和羊皮鼓舞等非遗项目参与展演,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发挥非遗传承人带动作用,将非遗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助推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