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用好人才、用活人才,就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近年来,大姚县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坚持以政策吸引人才、以平台聚集人才、以产业培养人才、以环境留住人才,厚植了人才沃土,使大姚成为各方英才施展才华的舞台,为大姚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政治引领 聚集优秀人才
大姚县不断强化组织保障、坚持政治引领、完善管理服务,进一步加强对全县专家人才的联系和交流,引导各类人才坚定理想信念,主动担当,凝聚起新时代大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大姚县今年举办了人才工作专题培训,对人才发展专项申报、实施、绩效评估等工作进行专题辅导,使我受益匪浅”。大姚县政法委机关党支部党员李先科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尽管也参加了一些培训,但像今年专题接受人才工作培训还是第一次,使我们更加明确了人才的定义、人才工作的要点、做好人才工作的方式方法,我们对全县的人才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教育培训中,大姚县坚持把政治教育引领放在首位,结合本地丰富的革命文化教育资源,组织人才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现场接受党史党性教育,不断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性,受到广大参训人才的好评。来自新街镇的乡土人才周顺良激动地说:“县里组织的这次培训活动很有意义,提高了广大人才的党性素养,有效增强凝聚力。实地教学让人身临其境重温党的百年历史,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不忘初心的含义,同时又把我们来自各乡镇的乡土人才聚在一起,扩大了交流。”
今年9月,州委联系专家、云南大姚祥华工业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振洪再次参加了县人才工作座谈会。他说:“希望县委、县政府加大技术引进力度,根据不同企业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困难问题”。据悉,大姚县已经连续5年举办人才工作座谈会,通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重点听取各类人才在不同战线上的工作、生活情况和意见建议。会后,有关部门对收集的意见建议进行分类汇总,形成任务清单,明确职能部门和完成时限,形成工作督查机制,不断提高人才服务质量。县委还出台了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县委、县政府领导对联系的人才定期进行走访,详细了解联系人才创业发展的有关情况。
2、 盘活资源 培育用好人才
大姚县立足自身实际,通过精准“选才”、精心“育才”、精确“用才”积极盘活人才资源,助力大姚高质量振兴发展。
常态化建立完善大姚籍在外人才信息库,牢牢抓住在外人才与家乡深厚的情感联系。依托上海、昆明等劳务联络站,组建政策宣讲团、项目推介团,采取召开人才回引座谈会、搭建回归“朋友圈”等多种形式,定期推送大姚产业政策、发展规划、投资重点等乡情信息,鼓励人才回乡创新创业。
“大山选中了我,那就是我的使命。对故土最好的报答,是身在、心也在。”2014年,李雪云结束了25年的军旅生涯,回到家乡大姚县三台乡,精心打造深山里的秘境花园发展乡村旅游业,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添砖加瓦。“父母对故土的眷恋深厚凝重,感谢这样的机遇,让我有生之年可以陪伴在他们身边。我也想让人看到,家乡有这样一种力量,这样一种文化,应该被记住和留下。”
通过大力提振和树立一批“蜻蛉回巢”的成功典型,营造“以回乡创业为荣、以热爱家乡为荣、以奉献家乡为荣”的浓厚舆论氛围,激发大姚在外人才致富思源的情怀和反哺家乡的责任感,引导原籍企业家、专家学者、经济文化能人等群体,以投资兴业、援建项目、助学助教、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多种方式报效家乡,努力使每一名大姚籍在外人才成为家乡建设规划者、参与者。
该县突出专业化招商、市场化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实施“双招双引”,推动招才引智齐头并进。围绕大姚绿色食品、绿色能源、康养旅游、装备制造四大产业,聚焦“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成立招商引资委员会,瞄准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积极走出去抓对接、抓招引、抓服务,推动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大姚,为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家门口”就业岗位,为众多返乡人才提供了更优质的创业环境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3、搭建平台 留住创新人才
找准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坚持把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成长发展与产业开发相结合,引导各类人才把心思和精力用到创新产业升级、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着力打造新兴产业,推动平台资源集成化留住人才。
王振洪是大姚机械配件厂(祥华工业)的负责人、铸造车间工程师,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大姚,在父亲所在的大姚机械配件厂工作。2017年,他带头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退城入园。短短4年时间,机械厂就迎来了华丽转身,新厂区不仅在厂房的布局上更加先进合理,对技术和生产设备都进行了更新,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也不断提升。今年5月,公司更是以强劲的竞争力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培养和涌现出了像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的刺绣大师樊志勇、“蜂王”李金强、“核桃社长”杞沅聪、重楼种植“土专家”咩顺华、火草筒裙手艺人李兰等一批“新农人”,带领群众奔向致富路。环境好,服务优,让大姚人才聚、事业兴。
樊志勇返乡创业13年,创建了纳苏品牌,以“非遗文化扶贫”带动大姚300多名绣娘脱贫致富。她说:“我也是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创业,十多年来,县委、县政府给了我很大的支持,我也带领着家乡的300余名绣女,一针一线绣出了美好生活 。”
随着给予各类人才的创业、生活、居住等全方位保障政策的深入实施,一大批人才带技术、带项目落地大姚,建设大姚。2021年,大姚县累计回引48名在外人才回乡任职、创新创业,援建项目21个。争取州级服务基层人才5名,招聘定向医学生7人、高中教育紧缺人才17人。有1人入选云南省拔尖乡土人才,6人跻身楚雄州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行列。此外,在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深度融合下,大姚县同阿里巴巴、东浩兰生、云南建投等知名企业的合作持续深化,与中智公司、上海嘉定区、上海交大等帮扶单位的合作进一步加强,江西正邦、深圳福之口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大姚,42名专家型人才陆续入驻大姚。
4、优化环境 激励鼓舞人才
为做好人才工作,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就医、子女就学、父母养老等大环境,大姚县坚持需求导向,为人才“按单点菜”,为广大人才提供茁壮成长的天地和温暖如春的生态。
2008年10月,大姚县妇联牵头成立了大姚县彝族刺绣协会,吸引了广大彝族妇女走上专业化彝族刺绣推广道路。
创新机制,提高人才获得感。提供培训、挂职、顶岗、跟班学习的机会;深入开展“四万三进”活动,搭建企业与党委、政府沟通的桥梁;组织人才到重大项目一线调研、召开企业家座谈会、青年人才专项培养等方式,坚持以问题、需求为导向,提高人才获得感。
完善设施,提高人才归属感。自2017年大姚县开始实施“退城入园”以来,位于大姚县南部、距县城11公里的南山坝占地4.7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内,已有18户企业入驻,吸引了众多人才聚集于此。
今年10月19日,大姚工业园区南山坝片区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总投资7455万元,项目建成后将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条件,有助于外来务工人员生活上舒心、工作上安心。同时,大姚县立足人才日常生活所需,高质量建设了“人才公寓”,提供全方位、精准化服务。
长于斯,成于斯,最终反哺于斯。大姚尊重人才,人才亦不断回馈着大姚。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优化,大姚县也将不负众望,让更多的“千里马”竞相奔腾,大显身手,在大姚这片热土上凝聚起实现梦想的磅礴力量,谱写更加壮美的华丽篇章。
5、人才“活水” 助推大姚发展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从57.6亿元增加到109.5亿元,年均增长10.4%;固定资产投资由66.4亿元增加到98.17亿元,年均增长8.1%;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4.22亿元增加到6.04亿元,年均增长7.4%……
这是大姚县“十三五”期间交出的优秀“成绩”单。
该县先后被表彰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民营经济工作先进县、县域跨越发展先进县、扶贫先进集体,荣获省级生态文明县、省级先进平安县、云南省首批美丽县城、云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这是大姚“十三五”期间交出的又一份优异“答卷”。
优秀“成绩”、优异“答卷”的背后,是人才工作的有为有位,是各类人才的能量释放,激活了大姚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
技术培训,培育致富人才。以县职教中心、农业龙头企业等为依托,整合教育资源,培养新型农民。2021年,湾碧乡巴拉村委会村民车倪才家迎来了“大丰收”,24亩芒果收入达68000元。全乡6万多亩芒果产量达4963吨,产值2000多万元,芒果成为湾碧乡群众增收的“金果果”。说起这些喜人的芒果增收成绩,湾碧乡群众都说:“是县移民搬迁及相关部门持之以恒开展科技培训的结果。”而通过科技培训,让群众增收的,不只是芒果种植技术培训,还有核桃、花椒、蚕桑……
“回炉”进修,培训创业人才。围绕特色产业发展,有计划组织全县各类技术人才反复“回炉”进修。县人社、工信、农业、林草、科协、工商联等部门,每年结合市场发展实际,对各类生产一线技术骨干、土专家等开展“回炉”进修,让他们提升技艺,勇闯市场。
赵家店镇大兴田村枇杷种植协会会长李建梅,通过组织选派到云南农业大学、州新型农民经营主体培训班学习后,增加了创业信心。目前,她的枇杷种植园已经达到30多亩,带动全村100多户群众种植枇杷。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借势东风的各类人才,在大姚县这个发展的广阔舞台上,上演着一部部创业大剧,成为了大姚县经济发展的源源“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