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动态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动态要闻 >> 县市动态 >> 正文

南华县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2-06-22 10:09:50 来源:楚雄日报 作者: 点击:[]

近年来,南华县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市场主体需求和方便群众为导向,以审批快、流程优、体制顺、机制活、效率高、服务好为目标,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保姆式”服务,当好服务企业“店小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健全工作机制 整合服务资源

先后出台《关于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南华县优化营商环境10条》《南华县建立优化营商环境高位推进工作机制》《南华县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倍增实施方案》等文件,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职责。梳理并调整22家县级部门涉及省、州取消下放调整事项272项,事项精简率达46.5%,梳理公布涉及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事项437项。提升市场主体办事便利化水平,涉企高频服务事项集中办理。目前,已进驻单位27家,进驻窗口工作人员117人,集中进驻行政许可事项240项、服务事项114项,涉企高频服务的税务、水、电、气、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社保办理等事项全部入驻。让企业和群众办 事实现了“只进一扇门”,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实现营商环境工作从突破数据指标向全面提升转变。

坚持招大引强 优化招商服务

推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全力谋大项目、争新项目、引好项目、推优项目,发挥18个工作专班及10个招商工作组、7个产业招商分队重点攻坚作用,加大外资工作谋划、洽谈引进力度。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效益,紧紧围绕重点产业和支柱经济进行延链补链强链招商,借力新一轮“央企入滇”,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创新能力强,与全县产业和经济契合度高的产业项目,建立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推进情况月调度、全程跟踪服务、动态跟踪推进督办工作机制。做到精准招商,形成招商部门“走出去”和投资者“请进来”的招商引资工作格局。今年1至4月,共洽谈企业87家、接待客商120余起,全县新开工招商引资项目26个,州外到位资金63.93亿元,同比增幅36.74%。

补齐短板弱项 持续优化环境

以开展作风革命“大起底大排查大提速大提标大提质”行动为抓手,针对营商环境基础不牢、工作作风不严谨、善作善成不够等问题,细化营商环境工作涉及事项61项,制定工作措施125条,涉及指标数据26个,开列责任清单明确到单位到人,常态化跟进和抓实各事项、各节点,形成各单位主要领导主动靠前服务,主动上门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做到“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全力打造“南华服务”营商环境品牌。

高效公开透明 精准精细服务

各企业政策方向,认真落实税费、融资、交易、社保、物流等系列优惠政策,严格将国家政策要求执行到位,全面降低民营企业融资、用地、用能、人工、物流等成本。在解决“用人难”方面,劳务企业主动参与,将企业家培训工作纳入全县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制定培训计划,提升企业家素质,提升企业家数量。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一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队伍,着力解决企业招工用工难问题。在“降低成本,服务小微企业”方面,农商行、邮储银行、农行等多家金融服务企业主动参与,兑现推动企业升规达限政策补助资金188.23万元,兑现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540户次,缓税金额550万元,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58户次,退税金额5490万元,办理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六税两费”减免1980万元。

在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面,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搭建全民参与营商环境平台,让营商环境更活、更自由。在解决“融资难”方面,金融机构主动参与,围绕为企业主体服务、加大融资担保力度、支持企业直接融资等措施,加强银政企合作,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在解决“用地难”方面,龙头企业主动参与,加大土地收储力度,盘活存量资源。在解决“成本高”方面,融资、物流、交易、社保第三方主动参与,结合各行业

促进稳岗就业 提供有效保障

在优化重点企业用工保障服务、加强技能人才培训、发挥公共就业服务等方面靶向发力、精准施策,为用工企业和各类劳动者架起就业连心桥。

贯彻“稳总量、调结构、提质量、强培训、励返乡、树品牌”的工作思路,抓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全力保障县内企业用工实现就地就近就业的同时,促进农村劳动力能转尽转、能转快转、增加收入。目前,全县共开展就业推荐92场次,推荐优质企业用工岗位8137个,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运送返岗服务11批次2286人,为68户企业发放稳岗补贴93.48万元,惠及企业职工1693人。发放创业贷款137人2468万元,带动就业277人。全县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66万人,建成就业帮扶车间15个、吸纳就业343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1399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以农村劳动力、企业职工、就业困难人员等为培训对象,组织开展乡村电子商务、缝纫工、家政服务、禽畜养殖、养老护理、茶艺师等20多个工种的技能培训,强化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的有效衔接,不断提升培训质量和效果。截至目前,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1.83万人次。

强化人才引进 拓展渠道育才

抢抓“彝乡英才回巢”机遇,通过公开招聘、定向引进、对口帮扶等方式,引进专业技术及紧缺人才。结合野生菌、萝卜等产业发展,成立李玉院士工作室,聘请5名云南农业大学教授担任指导专家,争取州级科研院所、技术单位12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开展高原特色农业等科技指导。与东南大学联动创设“云上党校”,构建“课堂教学园地+党性淬炼阵地+技能实训基地”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培训各类人才3批次470余人次;组织部分机关、企业负责人到高水平大学及上海市嘉定区参加2期彝乡企业家能力提升培训班,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125人;推荐选派2名本土技术员参加全省“三区”人才技术培训,申报认定省级科技特派员12名;推进企业职工培训中心申报审批工作,3家企业获批成立企业职工培训中心,共培训员工380人。同时,在县级及10个乡镇建立人才工作服务站,形成岗位推介、资金支持、项目评估、权益维护等综合服务模式,为农村青年、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搭建创业就业平台。

坚持“内培外引” 培育市场主体

依托开办企业“一窗通”服务平台,整合设立企业登记、印章制作、申领发票、社保登记等各类企业开办事项和网上服务资源,加强信息共享,实现“登录一个平台、填报一次信息、后台实时流转、即时回馈信息”的企业开办服务能力,形成市场监管、公安、税务、人社等部门涉企数据交互机制,为各业务部门内部简化审查、提速审批提供有力支撑。大力推行标准化、智能化、自动化的全程电子化登记,建立健全“零见面”企业登记工作机制,取消名称预先核准,全面推行名称自主申报与设立登记合并办理,进一步优化办理流程。统一规范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等标准格式参考范本,供申请人自主选择、免费使用。建立完善联合“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编制并公布涉及22个县级部门执法检查事项39项。深化市场主体培育,增强经济活力,牢固树立“抓发展必须抓营商环境、抓发展必须抓市场主体”理念,抓实抓细市场主体培育工作,积极探索市场主体培育与招商引资工作相结合、与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大力挖掘市场潜力。截至5月底,全县新发展市场主体1814户。其中,企业246户、个体工商户1541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7户,市场主体净增1421户,全县各类市场主体已达20655户。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