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MB0T75121F-/2019-1205017 | 公开目录:业务信息 | 发布机构:楚雄州政府研究室 |
主题词: | 发布日期:2019年12月05日 | 文 号: |
标 题:
南华县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调研报告
|
成文日期: |
南华县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调研报告
2017年10月,南华县被评为州级文明城市。为进一步总结南华县开展创建州级文明城市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巩固扩大创建成果,为下一步开展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打好基础,笔者对南华县创建州级文明城市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总结经验做法,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意见建议,供参考。
一、开展文明城市创建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南华县通过开展州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强化了政府的服务意识,推动城市文明程度上了一个新台阶,市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为下一步争创省级文明城市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健全“两项机制”,使创建工作有保障。一是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将文明城市创建纳入县“十三五”规划,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南华县创建州级文明城市工作实施方案》、《南华县“四创”工作方案》等文件,安排专项创建工作经费,对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行多次专题研究部署。二是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把州级文明城市创建纳入全县综合绩效考评体系。对照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要求,把任务细化到人、分解到点,层层压实责任。县处级领导带头深入创建一线调研,现场协调解决存在问题;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县文明办等部门组成联合督查组不定期开展督查,适时通报督促整改存在问题;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创建工作,推动措施落实。坚持高位推动与督促落实并重,为创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二)活动引领,文明新风入人心。开展主题鲜明的文明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文明创建社会氛围,是南华县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一是突出文明意识培育。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街道一条、主题广场一个,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等“十进”活动,凝聚干部群众的思想共识和价值追求。二是突出文明典型培树。建设县级道德讲堂总堂,设立善行义举好人榜,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开展“弘扬好传统、传承好家风、凝聚正能量”主题宣讲和“最美家庭”等创评活动,充分发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榜样示范作用。2015年以来,1人获评第四届州级道德模范,1人获评“感动彝州最美教师”,1人获评第三届“楚雄州美德少年”,2人被推荐为2016年云南省“最美人物”候选人。三是突出文明氛围营造。在县内媒体开设创建专栏,播发创建新闻、公益广告,悬挂宣传标语、印制宣传画、发放倡议书。围绕“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主题,深入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学雷锋系列志愿服务等活动,越来越多的群众自觉担负起卫生清扫员、文明劝导员、网吧义务监督员、治安信息传递员等角色,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达到了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线贯穿于创建全过程,着力提升全民素质的目的。有力地推动了城市文明水平的提升。
(三)围绕“四个着力”,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围绕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认真开展城市“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和农村“七改三清”环境整治。在城市绿化、环境净化以及县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着力加快城市建设。修改完善县城总体规划,编制绿地系统、海绵城市等十多个专项规划,积极推进“多规合一”,不断优化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据统计,到2017年底,县城建成区面积达8.2平方公里,居住人口7.7万人,城镇化水平达33.95%。二是着力完善城市功能。组建32个重点攻坚项目指挥部,对收费站、县城龙坪路、龙泉广场等进行提升改造,一批市政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新建免费公厕25座,新增城市道路50万平方米,市政功能不断完善。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三是着力整治城市“顽疾”。围绕治脏治污,新建污水管网61.7公里,建成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垃圾中转站和垃圾渗滤液处理站各1座,垃圾清运率、处理率达100%;围绕治乱治堵,改造工业园区入园道路和县城主要交通干道,开展“车辆乱停”专项整治,划设停车泊位;开展拆违治违,着力查处“两违”;围绕增绿美化,开展城乡绿化和公园建设,实施公路绿化259公里,县城新增绿地12.3万平方米,县城绿地面积达247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5.2%,人均公园面积达14平方米。四是着力创新城市管理。出台城市管理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城市管理领域大部门制。在主要街道新安装中央隔离栏4150米,划设停车泊位658个,实行街长制。县城街道、公园等区域清扫保洁全面实行市场化。突出改水治水,全面实施“河长制”,设立各级河长530名、巡河员536名,定期开展巡河。
(四)坚持“五个注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坚持“创建惠民”导向,不断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全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一是注重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民族中学、思源实验学校、龙川中心幼儿园建成投入使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二是注重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县医院整体搬迁、县妇幼保健院提升改造、县卫生监督所竣工投入使用,成功承办全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现场推进会,在全省首推新农合服务券,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逐步下降,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达62.4%,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签约率达100%。三是注重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县图书馆、县体育馆建成投入使用,10个乡镇文化站全部按标准化进行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国家文化部验收评审。四是注重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深入推进平安南华建设,2016年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居全省第16位,获全省“先进平安县”称号。五是注重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行河长制,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州级生态村128个。
二、创建文明城市存在的不足
依托文明城市创建,南华县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规范城市秩序、强化城市管理、提升市民素质等方面成效显著,人民群众在城乡人居环境提升中增强了获得感。但是,最近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在基础设施的完善、交通法规的遵守、市民素质的提升等方面又出现了新问题,户外广告、占道经营、流动经营、交通违法还一定程度存在,这说明州级文明城市创建的成果还需要进一步巩固提升。
(一)城市基础设施有待完善。虽然城市建设提升改造的力度很大,效果也很显著,但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的不断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维护管理的成本也就更高,新的街道修通了,旧的街道又需要维修,特别是一些背街小巷情况更加突出,有的街道有明显坑洼,人行道、盲道存在破损和阻断问题,有的下水道井盖缺失或破损,有的消防设施不能够正常使用,有的街道绿化树苗死亡后没有及时补种,城区停车场所规划建设滞后,部分路段停车泊位十分紧张。县城周边的一些村庄还存在电线老化等安全隐患。
(二)城市管理还不到位。2016年,南华县成立了城市管理委员会,在城市管理方面,整合执法力量加强对乱停乱放、占道经营的处罚,通过安装中央隔离栏、规划停车泊位,设立环境卫生集中清扫日、加强环境卫生保洁等措施,在整治“脏乱差”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很多工作现在也还在继续推进。但是,城市管理中的一些问题还是很突出,还存在部分街道占道经营、店外经营等突出问题;部分街道的墙面、地面、公共设施小广告乱贴乱画现象仍然存在;车辆乱停乱放现象还时有发生;部分路段环卫设施配套不足,部分街道垃圾箱破损严重,存在垃圾清扫不彻底、清运不及时;有的街道路灯长期不会亮等问题。
(三)交通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当前,县城中出现的载人电动车、老年代步车,多数是老年人、妇女驾驶,用于载人载客,交通法规意识淡漠,闯红灯、抢道等交通违规违法现象突出;存在机动车不按规定停放、摩托车不戴头盔、非法客运等问题。
(四)市民素质需进一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起来了,需要我们所有的市民共同爱护,遵守社会公德也是对广大市民的基本要求。但是反观我们身边,破坏公共设施、随意翻越隔离栏、闯红灯、乱停乱放、乱贴乱画、乱泼乱倒、乱丢垃圾等不文明行为随处可见,在人流量比较密集的场所,公共设施经常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市民素质是文明城市创建最需要补齐的短板。
三、做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意见建议
不论是创建州级文明城市或省级文明城市,还是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都不仅仅是为了拿到一块牌子,争取到一个荣誉称号,其着眼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以民情民意为基础,以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为核心的,我们要找准不足,真正把南华打造成一个文明有序优美宜居的文明县城。为了巩固好来之不易的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开展好当前的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提高市民文明程度。广大市民是文明城市创建的主体,市民文明素质是城市文明之本。只有市民素质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才有坚实基础,文明创建成果才能巩固。一是从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入手。继续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充分利用广播、公益广告、宣传栏、led显示屏、微信、短信、宣传车、公示栏、印发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大力普及礼仪教育,逐步养成文明礼貌,尊敬他人,举止文雅的文明习惯。二是从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入手。加大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健康生活等宣传力度,引导市民崇尚科学,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三是从提高市民的身心健康入手。深入开展面向群众的“全民健身工程”,加大医疗卫生、身心健康、体育健身等知识的普及教育。引导市民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和利益,塑造自尊自强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四是从提高市民的法律意识入手。利用当前在全县党员中开展的“万名党员进党校”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答疑解惑作用,划片区,分任务,开展面向群众的法律法规常识的普及教育,使广大群众了解与自己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不断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
(二)加强基础设施管理维护,营造优美人居环境。要贯彻落实好《南华县城市街道“街长制”实施方案》,要加快推进“街长制”工作,把“五项机制”(即街长会议制度、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日常巡查机制、考核奖惩机制、社会监督机制)落到实处,认真开展“七管一提升”(即管卫生环境、管市容次序、管交通次序、管市政设施、管违法建设、管园林绿化、管小区物业环境,提升市民素质)加快推进城市道路、街面、绿化的有机更新,落实城市基础设施区块网格化管理维护巡查方案;加强日常巡查和实时检修,确保所有道路实现硬化、油化,土地无裸露、无破损,绿化无枯死现象,路面与人行道铺障无破损和坑洼现象;确保裸露电线无安全隐患。实现城市品位和人居环境大幅提升,达到居住者自豪、外来者想留下来的目标。
(三)完善机制体制,打好环境整治攻坚战。创建文明城市是一项硬任务。当前,南华县正在开展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这是一项硬任务。硬任务就要有硬指标,更要有硬措施。一要进一步完善工作责任制。创建工作中,要强化各级责任制,落实有效的创建责任制,定任务、定进度、定责任,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对市民意见较大、问题突出的地区,可以从各级领导开始包干,促使这些问题尽快得到解决,从而对各地的创建工作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各级领导和机关干部在创建中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率先垂范,在创建工作的各方面要以自身的榜样作用,感召市民,赢得民心和威望。注重发挥基层村(社区)的作用,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将绝大多数问题解决在基层,使小街小巷、居民小区的环境脏乱差和不文明现象得到较大改观。二要完善监督机制。要通过媒体建立曝光机制,监督和改正工作落实不力问题和社会不文明行为;建立群众投诉、督促整改机制,畅通诉求渠道,使社会上的不文明行为,都要接受群众监督、举报。例如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不文明的顽症,如渣土车横行、乱闯红灯、随地吐痰、损坏公共设施等行为,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鼓励市民自带摄像机、相机等设备进行监督拍摄,实行有奖举报。三是开展立法建制。可以通过立法建制的形式,强化创建文明城市各项指标的检查、监督、考核工作,进一步完善过去行之有效的“门前四包责任制”,并定期进行总结表彰,问题较多、不符合考核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在媒体曝光直到追究相关单位街长的责任,以形成人人有责、个个参与的良好氛围。四是严格实施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对一些突出的不文明现象,切不可忽视解决问题的根本――长效管理,否则风头一过、“卷土重来”的惯性,不仅会强化人们“临时应付”的消极观念,而且会加大今后治理整顿工作的难度,对政府执法能力和管理城市的水平产生不良影响。要通过落实管理,认真开展落实“街长制”制定的“个人承包、分级负责”的责任制,严格开展指定区域定人、定时、定岗、定责的“四定”管理方式。建立健全县城环境综合治理和巩固成效的长效机制。
(作者单位:南华县委党校)
(责任编辑:李剑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