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02_H/2017-09131196 公开目录:发展规划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词:发展 发布日期:2008-08-26 10:48:00 文  号:
标 题:
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楚雄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成文日期:2018-11-26 09:40:02

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楚雄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各部门,楚雄开发区管委会:
  《楚雄彝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州九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二OO六年九月二十日



楚雄彝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    录


  序言 ……………………………………………………………(1)
  第一章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总体目标
     ……………………………………………………………(2)
    第一节  基础和环境 ……………………………………(2)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0)
  第二章  经济发展布局 ……………………………………(14)
    第一节  经济布局的思路及原则 ………………………(14)
    第二节  构建四条经济带 ………………………………(16)
    第三节  融合两条经济大通道 …………………………(18)
  第三章  加快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19)
    第一节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9)
    第二节  着力推进工业强州进程 ………………………(24)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28)
    第四节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32)
    第五节  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 …………………………(34)
    第六节  加快县域特色经济发展 ………………………(36)
    第七节  抓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37)
    第八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39)
    第九节  全面深化各项改革……………………………(41)
    第十节  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43)
  第四章  全面推进“和谐楚雄”建设 ………………………(45)
    第一节  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45)
    第二节  把就业和社保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53)
    第三节  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55)
    第四节  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57)
  第五章  实施十大重点工程…………………………………(60)
    第一节  实施十大重点工程的总体要求………………(60)
    第二节  实施十大重点工程的主要任务………………(61)
  第六章  规划组织实施的保障措施…………………………(65)
    第一节  建立规划实施的工作机制……………………(65)
    第二节  增强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65)
    第三节  提高规划实施的质量 …………………………(66)
    第四节  营造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66)



序    言

  《楚雄彝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中央提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即将结束、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情况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我国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上升期条件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纲要》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共楚雄州委关于制定楚雄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纲要》的编制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贯穿“十一五”规划的红线,突出又快又好发展这一主题。《纲要》描绘了今后五年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指出了政府期望的发展方向,提出了需要政府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努力实现的目标,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的规划,凝聚了全州各族人民的智慧,体现了时代特征,富有彝州特色。《纲要》的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对我州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章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总体目标

第一节  基础和环境

  一、“十五”计划的完成,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十五”期间,我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州党委加快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十五”计划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在国家和省的大力支持下,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团结一心,克难奋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顺利完成。2005年全州生产总值达到193.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十五”年均增长10.5%。财政总收入突破30亿元大关,达到33.2亿元,“十五”年均增长13.6%。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2.9亿元,“十五”年均增长10.7%。一、二、三产业的比重调整为26:41:33,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9.8%。“十五”计划确定着力培植的五大重点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5%,占全州GDP的比重达到47.9%(按原口径计算为50.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2.5亿元,年均增长2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9%。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310万美元,年均增长32.1%。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州上下扭住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着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比较效益,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粮经作物种植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和优化,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调整为67:33。粮食产量稳定增长,总产量达94.3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2.6%。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三区八大基地”建设取得成效。有54家企业的84个农产品品牌通过国家和省级农产品质量认证。实现农业总产值78.1亿元,年均增长5%。
  (三)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强州”的决策部署,努力营造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以调整优化工业结构为重点,着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推进行业整合,工业装备状况进一步改善,园区规划建设工作取得新进展。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烟草产业平稳发展,“国宾”系列产品的成功开发,红塔集团整合后与楚烟企业形成更加紧密的关系,烟草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冶金矿产业快速发展,在钢铁行业的拉动下,冶金矿产业成为继烟草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天然药业发展后劲增强,楚雄医药工业园区建设初具成效,8家制药企业通过了GMP认证,一批药品取得了国家新药证书,药材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绿色食品加工业稳步发展,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楚雄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不断壮大。全州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实现速度和效益双增长。实现工业总产值172.9亿元,年均增长12.4%。
  (四)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6.1亿元。“十五”计划确定的“一二四七”骨干水利工程整体推进。青山嘴大(二)型水库的可研报告已经国家批准,初步设计已报水利部待批;元谋和蜻蛉河两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已连续实施了5年;4件新建中型水库有2件工程实施顺利推进,2件前期工作正抓紧进行;7件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完成4件,2件正进行工程扫尾,1件即将开工建设;全州库塘总库容达到11.99亿立方米;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群众达到38.3万人。实施“三纵三横”公路网建设规划,新增二级以上公路262.8公里,新改建乡村公路里程达到3000公里,99.3%的村委会实现通公路,建成了安楚高速公路和南永公路一期工程,启动了永武高速公路和南永公路二期工程建设。全州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启动实施了楚雄市四个片区建设、各县县城道路建设及改造配套建设、17个重点和中心小城镇建设等项目。其中,禄丰广通、永仁宜就等重点小城镇的开发建设已推进完成,全州城镇化水平达到26%。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广播电视、邮政通信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五)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全州人均GDP达到920美元,实现了建设小康社会人均GDP达到800美元的第一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小康。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195元和2223元,年均分别增长8.4%和5.5%。全州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107.1亿元,年均增长15.3%。人均住房面积逐年增加,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城镇养老、工伤、生育、失业、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资金筹措机制初步建立,城镇登记失业率每年都控制在3.5%以内。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奋力组织了姚安“1·15”、大姚“7·21”和“10·16”等五级以上六组七次地震的应急工作,恢复重建和各项抗灾救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教兴州战略稳步推进。获州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205项,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3%。“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综合水平逐步提高。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文化事业不断繁荣。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平均为5.3‰,控制在低增长的水平。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5.5%和95.6%。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工作得到加强,地震、气象、档案、图书、志书、年鉴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成绩。认真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农村能源、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五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00平方公里,植树造林242万亩,建设沼气池8.9万口,森林覆盖率达到60.7%。加强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在保证重大项目和城镇建设用地的同时,实现耕地补大于占,耕地占补平衡机制基本建立。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加大对工业污染源的整治力度,重点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
  (八)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公民道德建设迈出新步伐,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政治文明进程不断推进。地方立法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依法治州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制教育格局,公民的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富有成效,社会和谐稳定。
  过去的五年,是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五年,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五年,是创新思路、真抓实干的五年,是与时俱进、锐意改革的五年,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五年,是民族团结、平安和谐的五年。总结过去五年的实践,实现彝州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解放思想,抓住机遇,统筹协调和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营造团结干事的氛围,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必须坚持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依法行政、民主行政、科学行政,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行政管理体制,不断提高各级政府的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
  二、“十一五”时期楚雄州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具有加快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世界发展的主流,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席卷全球的科技创新浪潮,为我州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利用外资,承接新的产业发展,发挥后发优势,提升整体竞争实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具有加快发展的国家政策导向。国家将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西部省区加快发展,投资将向“三农”和社会发展等薄弱环节倾斜,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倾斜,向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倾斜。同时,国家将进一步对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发展给予更多的特殊扶持政策,这对我州争取国家的扶持,加快发展非常有利。
  (三)具有加快发展的区位优势。云南省“十一五”空间开发战略布局以及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楚雄州列入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滇中核心区域、全省最具备加快发展的优化开发区、全省要重点构建的滇中城市群,其主体功能是成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云南省参与“9+2”、“10+1”区域协作、竞争的主体,这将给楚雄州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机遇。
  (四)具有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从需求看,随着我州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将推动汽车、住房、旅游、教育、医疗等消费持续扩大,消费需求的总量将不断增长,消费空间将进一步拓展。从供给看,我州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成本较低,具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随着人力资本不断增加和劳动力素质逐步提高,将为我州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同时,州委针对我州发展不快、发展不够、发展不充分、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着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建设诚信社会,将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有力保障。
  (五)具有加快发展的明确方向。经过“十五”时期的探索和实践,我州新的发展理念和思路初步形成,加快发展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发展方向更加明确、政策措施更加清晰有力,各级党委、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执政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障。
  (六)具有加快发展的强大思想动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鼓舞下,全州各族人民不甘落后,思富裕谋发展的信心足、干劲大,加快发展成为全州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形成了全州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全力以赴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十一五”加快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前进中面临的严峻挑战和突出问题。随着全国、全省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我们参与省内、国内乃至国际竞争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发展不够、质量不高、实力不强,仍然是彝州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加快发展的基础仍不牢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治理污染的任务繁重;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较为突出,县域经济活力不足、实力不强,财政自给率低;农业、能源、交通、城镇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还较弱,瓶颈制约仍未消除;贫困人口多、范围广、程度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禁毒、艾滋病防治工作任重道远,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艰巨;改革开放程度不深,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仍不适应加快发展的要求,政府职能转变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体制性和机制性的障碍还比较多。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总体上看,我州未来五年加快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加快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开创我州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新局面。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立足于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把加快发展的思路落实到工作行动中,奋力在新一轮发展中争取主动,实现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目标。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楚雄州“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牢固树立大改革促进大发展、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大创新促进大发展、大项目促进大发展、大产业促进大发展、大合作促进大发展、大落实促进大发展、大团结促进大发展的发展理念,立足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不懈地打基础、调结构、兴科教、建产业、促和谐,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要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强州”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促进快速增长,注重质量效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继续着力搞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楚雄,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人才战略,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发展,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动我州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必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从全面建成彝州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形成全州经济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坚持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社会公平,注重民主法制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利益关系协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继续着力创新体制、激活机制,不断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强化对外开放,扩大招商引资,增强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能力。
  楚雄州“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思路是:突出又快又好发展这一主题,加快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持续打好农业、交通和城镇建设三个发展基础,坚持实施科教人才、全方位开放、民族文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集中力量建设烟草产业、天然药业、冶金化工业、绿色食品业和文化旅游业五大产业,努力把楚雄州建设成为经济特色显著、彝族文化荟萃、人与自然和谐、群众生活富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工业重镇、绿色经济强州和彝族文化名州。
  二、发展目标
  综合分析发展的趋势和条件,立足州情,“十一五”时期要实现全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州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社会治安和生产安全状况明显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主要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年达到31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2010年突破18亿元。粮食产量每年保持94万吨。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年均涨幅为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左右。
  ——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1:47: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0亿元。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10%左右。单位生产总值死亡人数低于1人/亿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明显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骨干企业和特色商品基地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不强、活力不足的状况明显改变。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交通、城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到2010年,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5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4公里。力争2010年全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80万亩以上。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8.5%。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到2010年,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0%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40/10万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6%以上,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果,力争贫困人口每年减少15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每年减少5万人。
  ——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明显提高。“两基”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瓶颈”明显缓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5%左右。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47%以上,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城镇每年新增就业人数1.7万人左右。五年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56万人次左右。城镇化率达到32%以上。
  ——生态环境继续改善。严格土地管理,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4%。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50平方公里。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5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在全州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基础上,使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取得明显进展。
  ——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到2010年,教科文卫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增加,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高。到2010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7万人。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全州农村。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行政管理体制、财政和投资体制、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0年达到2亿美元左右;五年累计利用州外资金100亿元,年均增长10%。

第二章  经济发展布局

第一节  经济布局的思路及原则

  一、布局思路
  按照全省“一极、三向、五群”空间开发战略布局及主体功能区划分,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从加大各类资源的整合力度,打破小区域分割,改变产业发展“小、散、弱”的现状,充分体现省将楚雄州列入优化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实现跨县域发挥我州现时和潜在的发展优势,加强与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对接的角度出发,楚雄州区域经济布局的思路为:充分发挥楚雄州位于省确定的滇中发展核心区、内外开放和特色产业发展的重点区的优势,以昆明、攀枝花以及周边州市的产业发展和市场为依托,以楚雄中心城市为龙头,以现有和将建设的交通主干道辅以交通支线网络为纽带,沿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构建昆楚、南永、永武、元双四条经济带,以经济带为区域经济单元,使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生产要素、优势企业向经济带集聚,整合经济要素、提升经济发展实力,使我州经济在空间布局上形成点状组团,带状布局,相互渗透,优势互补,互相推进的发展格局。主动参与区域经济循环,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参与构建省提出的楚(雄)大(理)经济带,充分发挥楚雄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中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同时,将我州的经济要素有效融入贯穿州境的滇缅、川滇两条经济大通道,发挥经济大通道的辐射效应,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二、布局原则
  按照既遵循市场经济和自然规律,又紧密结合楚雄州实际,同时与省的区域开发战略布局相衔接的要求,经济发展布局必须坚持五个原则:一是改革创新原则。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目标,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转变增长方式、有利于市场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制度环境。二是统筹协调原则。本着落实“五个统筹”,缩小城乡、地区发展差距的要求,逐步实现以行政区划布局生产力向以区域布局生产力转变,建立起以资源、劳动的区域分工为基础,实现专业化协作与综合开发相结合,能充分体现各县市比较优势的区域经济结构。三是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区域内资源、资金、技术、产业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使区域内经济资源不断从传统产业转向新兴产业,从低效率地区转向高效率地区。四是优势互补原则。立足于各县市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生产要素、经济基础,建立优势互补的经济联合与协作的运行机制,提高全州的整体竞争力。五是以开放促开发原则。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整合开发优势资源,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同时积极参与相连区域和省内、省外的产业分工和经济交流合作,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上下衔接、内外沟通、大进大出的格局。

第二节  构建四条经济带

  一、昆楚经济带
  依托昆楚高速公路、昆大铁路、320国道交通干线网络,融合楚雄、禄丰县域经济。重点布局发展:烟草及其配套产业;以钢铁、铜、钛、化肥为主的冶金化工业;天然药业、机械制造业和煤炭采掘业;以水泥为重点的建材业;以辅酶Q10、柠檬酸为主的生物化工业;以优质稻、核桃、无公害蔬菜、特种水产品等种养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业;以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彝族风情园、中国禄丰侏罗纪世界公园、紫溪山自然风光为重点的文化旅游业。
  二、南永经济带
  依托南永二级公路交通主干道辅以交通支线网络,融合南华、姚安、大姚、永仁县域经济。重点布局发展:以铂钯、铜为主的冶金矿产业;以缫丝、棉纺、麻纺为主的纺织业;天然药业、煤炭采掘业、制造业;打破行政区划,布局发展以优质核桃、蚕桑、优质稻、马铃薯、板栗、葡萄、蜂蜜、水产品等种植养殖和啤酒、藕粉生产为主的绿色食品业;开发以文化古镇、自然风光、观光农业为主的文化旅游业。
  三、永武经济带
  依托在建的永武高速公路,辅之以交通支线网络,融合永仁、元谋、武定县域经济。重点布局发展:以钛、铁、铂钯和木纹石开采加工、酒精生产为主的冶金化工业;以无公害冬早蔬菜、反季蔬菜种植、水果种植加工、壮鸡饲养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业;以白药基地为示范带动的中药材种植业;以土林风光、人类发祥地、金沙江自然风光、红色旅游、狮子山、方山风景名胜区为主的文化旅游业。
  四、元双经济带
  依托现有元——牟——楚——双交通干道辅以交通支线网络和努力争取修建省道226延长线二级公路,融合元谋、牟定、楚雄、双柏县域经济。重点布局发展:以铜、铁、铂钯资源开发为主的冶金矿产业和以水电为主的能源产业;以仔猪、黑山羊为主的畜牧业;以茶叶、腐乳、白酒、脱毒红薯、林果为主的绿色食品业和林产品加工业。

第三节  融合两条经济大通道

  一、融合滇缅国际经济大通道
  依托穿过州境的以滇缅国际公路及正在建设中的泛亚铁路为基础形成的滇缅国际经济大通道,通过重点建设一批大中型仓储设施,以及综合的、专业的商品市场和旅游服务网点,充分发挥国际经济大通道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我州经济社会发展要素融入国际经济大通道的能力,扩大我州与国内外的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更好地整合州内外资源,开拓广阔的州外市场,带动全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二、融合滇川省际经济大通道
  依托穿过州境的以成昆铁路、在建的永武高速公路为基础形成的川滇省际经济大通道,通过搞好配套服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主动承接昆明、攀枝花的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形成与昆攀两大经济区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带动全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第三章  加快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第一节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认真编制《楚雄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区别不同情况,确定分类建设标准,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时期在重点抓好100个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加强统筹,把各部门、各渠道的有关资金整合起来,集中投入,形成合力,力争每年每个乡镇有一个自然村实现硬件达标,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基础。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小城镇规划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为保证,以改变农民生产、生活、居住方式为着眼点和落脚点,探索建立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机制体制。推进骨干乡镇企业向城镇工业园区聚集的布局调整,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以农村城镇化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推动城乡经济同步发展。在扩张城镇经济的同时,完善城镇体系,健全城镇功能,使农村小城镇成为整合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纽带和桥梁,有效提高城镇的辐射带动力。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扩大农村社会保障面,促进城乡功能一体化和空间一体化的有机结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继续推进以水浇地、坡改梯和中低产农田改造为主的高、稳产农田建设,使农民人均拥有1亩左右的基本农田。多渠道筹集支农资金,采取群众投工投料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办法,搞好乡村公路建设,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全州通乡公路等级化、路面硬化、通村公路基本实现通畅化,90%以上建制村实现晴雨通车。加强林业生态和产业体系建设,重点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农村能源、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速生丰产林建设等工程,重点培植特色经济林、非木质林产品(主要包括野生菌等)、木材林产品、林产化工、林木种苗和森林旅游等产业。大力推进农村沼气池、饮水解困和饮水安全项目建设,五年新增10万口沼气池,解决35万人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注重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等新能源、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的规模和实施范围,使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打牢农业产业化基础。切实搞好规模化、集约化的特色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完善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打破行政区划,着力搞好优质烟、优质米、特色畜禽、优质林果、优质茶桑、优质水产品、中药材、专用薯类等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培强龙头企业,提高特色产业的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水平,尽快形成一批特色农产品产业群、产业带。加快发展脱毒红薯、脱毒马铃薯、亚麻、食用菌、油橄榄、花卉等新兴优势产品和产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整合州、县市农业科技资源,大力普及和推广使用先进适用农业科技,实施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增强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积极稳妥地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实施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为重点的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品质和外销量,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保护、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到2010年,力争50%左右的农产品按标准组织生产,主要畜禽产品检疫合格率达到90%以上,农产品市场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积极支持农民组建专业技术协会,重视培养农村经纪人。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推广“公司+协会+经纪人”、“支部建在协会上”的模式,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加大地方投入,实施好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继续改善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使教育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倾斜。逐步建立起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长效机制,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两免一补”中由地方按比例承担部分,要优先安排并纳入年度政府财政预算,确保按时足额到位。建立健全农村成人文化技术教育和培训网络,每年接受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人数达到20万人,大幅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农村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农民“就医难”的问题。实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完善独生子女“奖优免补”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深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尽快探索建立以养老和医疗保险为主体,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长效机制。加强文化室、文化站和文化中心建设,进一步提高乡风文明水平。
  五、着力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以改善农民生活为目标,以建设小康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为重点,采取政府引导、群众为主、整体推进的方式,开展以改水、改厕、改厩、治脏、清乱为主要内容的村寨环境整治,巩固扩大村村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通电视的覆盖面。建设适应农民需求的文化娱乐设施,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以点带面,分步实施,逐步推进,使全州绝大多数村庄面貌有新的改变。全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乡镇集贸市场建设,构建农村和谐流通环境,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六、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采取建立派出党政干部、各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帮扶等方式,积极帮助农民寻找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着力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把适合农村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业转移到农村,延长产业链,实现农业加工转化升值,增加群众收入。积极探索货币补偿、就业安置、社会保险、企业股份等多样化的征地补偿形式,保障农民的权益。按照省的规划部署,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改善管理、加强服务”的方针,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疏通就业渠道,开展中介服务,大力抓好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和服务,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
  七、加快贫困人口脱贫步伐
  坚持开发式扶贫和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方针,坚持以贫困人口为基本对象,以贫困村、贫困户为主战场,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把整村推进与安居温饱、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小额信贷、产业扶贫、社会科教扶贫等工作结合起来,整合各项扶贫综合开发资金,确保各项扶贫措施进乡、入村、到户,提高扶贫效益。建立健全稳定可持续脱贫的长效机制,提高贫困地区的生产力水平,缩小地区差距。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易地开发扶贫项目,使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群众能够通过移民开发实现脱贫和发展。高度重视工程建设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使其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
  八、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机制
  逐年加大对村委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基层民主。通过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加强对农民群众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树立婚丧嫁娶文明新风,形成邻里和睦团结、干群关系融洽的新风尚。

第二节  着力推进工业强州进程

  一、优化工业结构,提升工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
  本着立足资源、依靠科技、深度开发、综合利用的原则,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广泛利用国内外的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加快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坚持科技进步为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吸收消化再创新为主,提高技术水平和再创新能力;坚持以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坚持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工业强州”战略,以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为导向,调整优化工业结构。着力培强做大烟草工业、冶金工业、制药业、绿色食品加工业、能源工业、化学工业六大工业产业。以资源整合为突破口,依托红塔、云白药、云冶、云铜、云锡、滇能、德胜、澜沧江酒业集团和省国防科工办等的联合合作,依托大企业、大集团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品牌优势,培育名牌产品,做大产业规模,提升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在各大产业中选择一批龙头骨干企业重点加以扶持,规划实施好“楚雄州工业发展倍增计划”。一是巩固提高烟草产业,整合卷烟配套产业。实施“两烟”发展总体规划,实施卷烟生产搬迁改造工程,争取红塔集团在楚烟产品结构调整优化、提升品牌竞争力和增加市场配额方面予以倾斜,形成楚烟发展的新优势。整合楚雄现有卷烟配套产业,集中资金改善装备水平,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改造提升冶金矿产业。加快钢铁工业发展,优化产品结构,力争突破武定鲕状赤铁矿采选冶技术,开发利用硫铁矿资源,发展硫酸及铁精矿,破解铁矿资源瓶颈制约问题。支持德钢公司尽快形成350万吨/年生产规模。依托云铜集团整合州内铜矿资源,做大铜矿产业。着力引进大集团、大企业对州内铂钯矿资源和牟定稀土矿资源、姚安银铅矿资源进行整合开发。以促进集约化生产和提高精深加工能力为重点,建成云南省重要的钢铁及铜等有色金属和稀土、铂钯等贵金属生产基地。三是加快发展医药工业。加快制药产业的综合开发,建立彝药质量标准体系,实现制药产业规模化发展。引导医药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辅酶Q10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品的发展,并做好后续产品的生产和市场开发,带动楚雄医药工业园区的发展。四是培植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通过招商引资,尽快培植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档次,形成一批绿色名牌产品和无公害产品,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持云南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楚雄有限公司提高啤酒系列产品品质,实施规模化战略,扩大生产规模。五是壮大能源工业。充分发挥我州小水电、煤炭资源优势,加快水能、煤炭资源开发步伐。支持滇能集团加快州内水电开发及南方电网云南至广东±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项目顺利实施。支持长江水利开发总公司在金沙江上游实施乌东德、观音岩水电站建设。整合州内煤炭资源,加快煤矿改扩建,支持吕合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扩大生产能力,达到120万吨/年生产规模。支持生物质能源开发。六是加快发展化学工业。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加大楚雄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前期工作力度。整合州内钛矿资源,支持云冶集团建设10万吨高钛渣及12万吨钛白粉项目,建设钛工业基地。整合州内石英砂资源,发展玻璃制品业。大力发展生物化工工业,形成以柠檬酸、酒精为主的全省最大的生化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煤化工业,加快氮肥和磷化产品的升级换代。
  二、建设工业园区,打造发展平台
  按照工业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相结合、与地方特色产业相结合、与行业整合相结合、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规划建设工业园区,打造发展平台,发挥园区集聚效应。继续推进楚雄经济开发区发展,抓紧做好楚雄、禄丰两个省级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完成元谋工业园区的规划编制并组织实施,争取列入省的园区规划建设。楚雄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烟草及其配套加工业、制药、有色冶金、绿色食品加工、化学工业、机电制造加工业;禄丰工业园区重点发展以钢铁为主的冶金、水泥为主的建材、钛矿加工为主的化学工业;元谋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无公害特色蔬菜加工基地建设和生物化工业。其他7个县,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集中规划建设工业小区,逐步把工业小区建设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加强工业园区的政策引导,把中央、省、州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不断改善园区发展的软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园区发展,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推进工业化的发展平台。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工业投入
  州、县市人民政府要本着抓大扶小的原则,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工业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采取配套、奖励、贴息、补助等办法,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和合作,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一批市场前景好、经济含量高的企业,争取银行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重点企业。鼓励金融机构拓展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创新,加快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努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抓住国家和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以突出“打造彝族文化精品、建设彝族文化名州”为重点,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立足我州“一彝三古”资源和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围绕建设彝族文化名州的战略目标,建设昆楚、昆攀两大文化旅游经济带,突出中国禄丰侏罗纪世界公园、楚雄彝族文化旅游园区、元谋东方人类祭祖坛文化工程三大重点项目,打造彝族文化、恐龙文化、元谋人文化、古镇文化四大品牌,建设文化旅游业、出版印刷业、休闲娱乐业、影视演艺业、乡村文化业五大产业,实施点燃一把火(火把节)、舞起一条龙(禄丰恐龙公园)、炒热一支花(楚雄山茶花)、打造一个镇(黑井古镇)、唱响一首歌(楚雄好地方)、做大一片林(元谋土林)“六个一”工程,把楚雄州建设成为集观光、休闲、康体、娱乐、美食为一体的旅游胜地、黄金走廊、彝族文化名州。到“十一五”期末,力争文化产业成为我州的新兴重点产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尽快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的文化管理体制。遵循文化产业成长规律,针对文化行业和单位的特点,按照“扶持一批、转制一批、重组一批、剥离一批”的思路,坚持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增加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消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产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加强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制定实施对不同地域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普查收集、归类整理、抢救保护的规划,并采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民族文化资源库。遵循民间文化演变发展的内在规律,采取划定重点民间文化保护区、保护点等办法,加大对民间文化尤其是民族民间非物质传播文化、文化遗产、文物、民间艺术、文化传人的保护。建立州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习所,定期不定期免费培养民族民间文艺骨干,授予一批民间艺人称号、命名一批民族民间传承地,实现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发展。继续推进《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等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整理、翻译和编辑出版工作。保护与开发并举,以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为依托,以乡镇、社区文化站为载体,大力发展农村和社区特色文化,扶持民族民间文艺演出、民间工艺产销、民俗文化旅游开发,逐步形成谁开发、谁受益、谁保护的机制,杜绝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十一五”期间,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人、名品,提高全州民族民间特色文化的品位和知名度。
  二、加快发展旅游业
  立足“一彝三古”的优势和特点,坚持以建设中国禄丰侏罗纪世界公园和楚雄彝族风情园为重点,加快推进元谋土林、武定狮子山、楚雄紫溪山、永仁方山、大姚昙华山、百草岭等自然风景区的建设和各类旅游小镇的提升改造和开发建设步伐,做好承办第21届国际茶花大会的各项准备工作,赋予特色旅游业新的文化内涵。打造亮点、推出精品,努力把我州建设成为“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和“滇西、滇西北黄金旅游线上的精品旅游区”。
  三、促进现代商务服务业快速发展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制定现代商务服务业和物流发展规划,建立现代商品市场、现代流通方式、市场运行监控、贸易促进、商业信用、法律法规六大体系。加大对流通领域的投入,重点发展餐饮、居民服务业,培植一批重点流通企业和重点市场,力争把楚雄建设成辐射滇西乃至东南亚的物流园区及商贸和信息服务中心。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以支撑现代物流发展。以铁路、公路货站、大型批发市场、商贸中心为依托,规划建设物流运输平台、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逐步构建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一体化的物流网络,重点建设楚雄综合物流园区和金山、广通、元谋物流中心,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构建以城市为依托,乡镇为支撑,村级为基础的城乡连接、互动畅通的农村流通网络,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四、努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整合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提高电话、电脑、上网普及率,逐步建成以宽带网为基础的覆盖全州的信息化网络。继续建设和完善州级公众信息网络平台。加大信息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及政府信息资源公开力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教育信息化、城市信息化和公众信息化的普及,到2010年,建成体系完整、技术先进、大容量宽带传输、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加大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力度,加快全社会各行业信息网络建设步伐,全面提高社会各行业信息化水平。加大社区信息化的普及和建设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社区和家庭智能化系统建设,建成覆盖社区治安、应急救助、信息服务、物业管理信息网络,提高社区信息化水平。
  五、规范、有序发展金融、房地产等服务业
  推进金融业的市场化,优化信贷结构,建立科学的信贷管理机制,扩大信贷投放领域,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金融业发展。积极发挥保险业稳定经济的重要作用,支持保险企业改革与发展。加快房地产开发建设,加大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逐步建立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加大购房贷款力度,大力发展住宅产业现代化,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完善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

第四节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以乡村道路、水、电、通信、高稳农田及流通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把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按照加快构建城乡供水、防洪、减灾、水环境保护、农村水电能源开发、水管理和水利信息化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治理工程,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中、小型水库建设工程,缓解农田灌溉缺水矛盾。实施山区民族地区“五小水利”、“山区小康水利”、“基本烟田水利”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为农业服务的能力。积极配合做好“滇中调水”工程楚雄段的工作。大力实施水土保持、小水电代燃料、农村沼气工程,保护生态环境。加大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及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确保农村群众饮水安全。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建设,着力推进农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
  二、切实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南永二级公路二期工程建设,积极配合支持建好永武高速公路,争取省道226延长线二级公路、禄武二级公路、楚广高等级公路的开工建设。积极支持国家和省实施成昆铁路广通至昆明段复线、广大铁路复线等周边地区铁路干线通道能力建设,增强铁路路网的整体运输能力。以国道、省道为骨架,以农村公路为重点,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推进实施“三纵四横”主骨架公路网、彝州“黄金大三角”高等级公路网建设,加快乡村公路和客运站点建设,加快乡村公路的路、涵、桥配套、出境断头公路的连通工程建设,基本实现通县公路高等级化,通乡公路等级化、路面硬化,通村公路通畅化,农村客运网络化,民族乡和民族聚居乡人口相对集中又有条件的自然村通公路目标。积极争取省“9210”干线公路网中环昆外环线贯穿我州武定、元谋、双柏、楚雄、牟定、禄丰6县市路段在“十一五”期间修建。同时,尽快构建楚雄南下南亚方便快捷的交通干道。
  三、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政府引导、超前规划、分步实施、综合开发、多元投资、市场化经营的要求,多方筹集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经济开发,高起点抓好防洪、防空、防灾、道路、环保、给排水、绿化、旧城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快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其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
  四、着力抓好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抓住国家和省实施“西电东送”和“云电外送”,大力优化和调整能源结构的机遇,充分发挥我州水能、煤炭资源优势,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滇能集团等水电开发企业,以流域规划为指导,按“流域、梯级、统筹、综合”的原则积极推进中小水电建设。坚持煤炭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的原则,加大煤炭基础设施改扩建,加大火电开发力度,有计划地做好罗茨等深层煤田开发前期工作。积极配合省加快“西电东送”通道和全省统一骨干电网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继续完善农村、城市电网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价。
  五、全面加强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不断强化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以突破高中教育“瓶颈”、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为重点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以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科普教育基地为主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场、馆、站为重点的科技、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以卫生医疗网点为重点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以县乡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为重点的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其他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解决社会事业发展的“短腿”问题。

第五节  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

  坚持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推进城镇化进程。按照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进一步构建我州城镇发展框架,优化城镇布局,增强城镇对人口、产业发展的聚集功能。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统筹做好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改善人居环境,突出地方特色,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楚雄市现代中等园林城市建设,加快禄丰次级中心城市和其余8个县城建设,抓好“十五”以来确定的国家、省、州级重点(中心)城镇和4个历史文化名镇(村)及省级旅游小镇的建设。各县市要根据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生产力布局、人口分布和特色产业优势,本着科学规划建镇、特色产业活镇、全方位开放强镇的理念,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形成全州空间分布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到2010年,楚雄市建成现代化中等园林城市,禄丰县争取撤县设市,元谋和南华县城初步具备中等城市的功能,其余6县县城建成州域三级中心城镇,初步形成“环形”州域城镇体系空间格局,全州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到2020年,楚雄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更加突出,并向大城市迈进,禄丰争取达到中等城市规模,元谋和南华县城功能更加完善,其余6个县城以及重点中心城镇扩大发展规模,形成承载能力增强、公共服务资源共享、规模序列结构合理、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格局。

第六节  加快县域特色经济发展

  一、确立县域特色产业
  各县市要坚持“双控”不动摇,全面实施科技兴烟战略,大力推进烟叶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进程,打牢烟叶生产基础,实现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根据本县市的产业基础、资源开发潜力、交通区位优势等条件,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研究确立2—3个有县域特色的主导产业,集中财力持之以恒地加以培植,构筑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增强县域经济活力。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按照农业产业建设基地化、基地建设规模化的目标,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县域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积极引进和支持发展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市场中介组织、专业合作社和各种专业协会,逐步实现每一个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都建立相应的农民专业协会。培养发展农村经纪人,促进农产品流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支持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
  三、加快发展县域工业
  牢固树立兴工强县思想,紧紧围绕全州的工业产业布局,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在积极支持县域现有优势骨干企业通过技术进步提升发展质量的同时,规划实施一批带动作用强的工业项目,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千方百计盘活现有企业闲置资产,尤其是已经关停企业的资产。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以非公经济为主的县域工业经济。
  四、实施引资兴县战略
  把招商引资作为激活县域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途径,做实前期工作,对事关县域经济发展全局的重点项目进行认真研究、论证、包装和推介,以好项目吸引投资者进入县域发展。千方百计创造引资条件,形成亲商、爱商的良好氛围,积极寻找战略性合作伙伴,高起点引进有实力、有品牌、讲信誉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五、增强县域经济的综合发展能力
  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和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方法,建立区域资源优化合作机制,重点支持被列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试点的县市率先突破、加快发展。“十一五”时期,努力实现楚雄市、禄丰县地方财政收入再上新台阶,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的位次前移,其余8个县财政自给率明显提高。

第七节  抓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按照“一产调优、二产调强、三产调快”的思路,以产业的发展促进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全州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成为实现我州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大力调整所有制结构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按照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放宽政策,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条件和环境,真正确立非公经济在市场准入、投资领域、利用外资、法律、社会身份、进出口等方面的平等待遇,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引导和促进非公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帮助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三、积极调整城乡结构
  对全州城乡发展、土地利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规划,促进城乡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挥城镇有效聚集资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促进城镇化与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通过制度改革、政策引导和措施扶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
  四、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依托知识、技术、专利、高素质劳动力等多种要素,积极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注重产品结构和质量,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实现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争取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率比“十五”期末降低10%左右。

第八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切实加强生态建设
  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加强城市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为重点,构建固体废弃物利用和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相互补充的一体化综合处理系统,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建设项目,依法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积极发展后续产业,抓好以农村沼气、小水电、太阳能等农村清洁替代能源的开发。实施好小流域治理工程,抓紧抓好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大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电磁辐射和噪声污染的防治力度。针对不同地区的环境容量和区域主体功能,合理指导产业布局,维护全州生态环境安全。经过生态和环境污染治理,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污染治理成效逐步显现。
  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采取有力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通过对环境实施有效的保护,实现空气质量明显改观,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真正实现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的目标。
  三、加强资源管理、节约和保护
  切实推进自然资源的有限、有序、有偿开发,优先开发社会人文资源及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划开发资源,没有规划和不符合规划的不开发,未经过环境影响评价的不开发,综合利用技术不成熟的尽量少开发,优先支持保护措施得当的企业开发。加强政府协调,遏制不合理竞争导致的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现象。建立规范的政府配置自然资源的管理制度,加快建立规范的自然资源开发权有偿获取机制。加快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提高涉及资源开发、征地移民补偿、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行政性收费标准,规范征管和使用行为。
  四、强化资源综合利用和保护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的耕地政策,实现全州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积极探索建立商业性矿产勘查机制,加快矿产资源勘探步伐,合理规划,科学开采。继续探索有利于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加速农业用水改造,提高节水灌溉面积比重。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进程,增强截污能力和污水综合处理能力,努力构建资源综合利用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一些重点行业和领域建立循环经济试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强对土地、矿产、森林、水等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加大政府对节约资源、开发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支持力度,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大对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的新工艺、新技术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清洁生产技术、“零排放”技术、低品位矿产回收和综合利用技术。

第九节  全面深化各项改革

  一、全面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等改革任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强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二、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
  巩固和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鼓励有条件的非公企业组建企业集团。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拓宽非公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规范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三、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把政府职能切实转移到协调各阶层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建立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强化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调节和社会规制职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认真执行《公务员法》,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推进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和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四、推进财政、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
  稳步推进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财政预算管理改革,逐步解决政府财政越位和缺位的问题,增强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加快推进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开源节流,有效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偿债的长效机制,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继续加强银政合作、银企合作。切实改变信贷投入总量不足,对县域经济发展投入少的状况。改革政府对企业投资的管理制度,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对政府投资的管理,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科学决策的规则和程序,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
  五、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积极促进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重点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支持企业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提高资本运作水平。规范产权交易行为,发展产权交易市场。积极发展和规范中介服务机构,提高市场化水平。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行为。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第十节  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一、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的环境
  继续致力于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充分利用州内外资源和市场来发展壮大自己。着力发挥我州资源丰富、区位良好以及省级楚雄经济开发区在对外开放中的排头兵和示范窗口作用,以及浙商纷纷到楚雄投资发展四方面的比较优势,突出抓好利用外资、扩大出口、对外合作三个重点,在创设政策、政务、投资、法制、人文五个环境上作大文章,提高我州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使彝州真正成为利用外资的凹地、扩大出口的基地、对外合作的热地。
  二、加快“引进来、走出去”步伐
  建立健全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服务和支撑体系。按照“抓住机遇、降低门槛、放宽准入、让利于人、创新思维、规范管理、营造环境”的要求,坚持内外资并重,盘活并举,认真研究解决好招商引资中谈判技巧、办事效率、诚实守信、优惠与发展对等、法制环境和政府形象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强化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环境,不断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完善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构建相互联动的工作机制,树立起良好的政府信誉、企业信誉和社会信誉,创造最佳的投资条件,为“引进来”奠定坚实的基础。建立符合国际惯例、能够与市场对接的运行机制,寻找“走出去”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特别是与东盟国家和地区建立产品征税、加工基地、研发中心、咨询服务和营销网络等形式的合作方式,到境外投资兴业发展。强化载体建设,培育壮大出口企业创汇主体,鼓励和支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汇型企业加快发展;鼓励和引导上规模的出口企业在国外设立各种类型的销售中心或研发中心,逐步实现自营贸易向对外代理贸易的替代。
  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家产业政策结构调整,东部资金大量流向西部地区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向西部梯度转移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把对外开放着力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把招商引资工作重点瞄准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广东、山东等东部沿海发达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二是紧紧依托中心城市,继续加强与昆明市、攀枝花市的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推进与滇中经济区、滇西开发轴线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三是紧紧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全面推进的良好机遇,加强与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

第四章  全面推进“和谐楚雄”建设

第一节  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一、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全面贯彻落实《中共楚雄州委、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自主创新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推进科技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大对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等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的科技投入,确保每年各级财政安排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重点支持一批对农业提质增效、工业转化升级有较强带动力和对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有较大促进作用的科技攻关和创新项目。加强政府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高新技术开发优势资源,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转化和普及,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增强科技创新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科学普及,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积极推动理论创新,进一步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力争到“十一五”末,专利授权总量突破400件,宽带骨干网覆盖全州80%以上,固定和移动电话用户分别达到40万和60万;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信息化工程建设全面推进。
  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按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以理顺管理体制、校长公选制、教职工全员竞聘制、绩效工资制、非义务教育阶段投融资多元化机制为内容的五项改革,建立有效的贫困家庭学生教育资助体系、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及政府奖励优教优效制度为内容的三项制度。巩固“两基”成果,突破高中阶段教育“瓶颈”,增强发展动力,创新发展模式,确保发展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建立起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与彝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保障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事业,继续实施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的“两免一补”政策。创建一批一级示范幼儿园、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围绕突破高中阶段的教育“瓶颈”,重点规划建设一批上规模的优质高(完)中,有效扩大高中办学规模,形成导向明确、渠道畅通、评价合理,纵向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相衔接,横向与中等职业教育相贯通的发展格局。加强寄宿制半寄宿制学校、民族小学、民族中学、县市民族班(部)和民族中专学校建设,推进民族教育体系稳步健康发展。大力支持发展城乡民办学前教育和城镇民办高中教育,积极鼓励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按照“省州共管,以省为主”的办学体制,加大投入,办好楚雄师范学院,继续支持办好昆明理工大学楚雄应用技术学院,支持楚雄卫校办成合格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支持州内中等职业学校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提高师资队伍素质。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好山区因调整学校布局造成新的就学难问题。到2010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9%以上,小学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初中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5%左右,教育总体水平居全省先进行列。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按照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扩张资源,深化改革,提高效益的发展思路,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快楚雄职教中心建设,加强对各中等职业学校资产、师资、专业设置、招生就业的统筹,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扩大优质职教资源,重点建设  3—4所州属中等职业学校、2—3所省级重点职业高中、3—4所省级示范性职业高中。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达到3.5万人左右,使我州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加大我州人力资源开发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力度,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促进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作用。
  三、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按照我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性战略目标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建设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实现人才总量的稳步增长和结构的不断优化。制定并实施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规划,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和完善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抓紧建立各类专业性、区域性人才市场,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构建支撑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高地。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把人力资源的开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为新型工业化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职业能力服务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职业教育和农民工培训的规划部署,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和激励机制,加快整合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在各类职业学校中,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抓紧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力度,迈出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新步伐。
  四、积极发展文化事业
  围绕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立足彝州文化资源优势,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创建民族文化品牌,努力创作一批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反映时代精神,在全国、全省具有影响力和有市场竞争力的舞台艺术、美术、影视、音像、图书等文化艺术精品。重点扶持体现彝州民族特色、宣传民族文化、展示民族风情、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民族艺术团体。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继续组织实施好“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工程”、“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和“2131”电影工程,努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骨干,以村社为终端的基层宣传文化网络。积极促进社区文化、乡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广场文化建设,坚持不懈抓好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建立健全群众文化网络,繁荣民族文化事业,丰富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推崇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积极开拓国内外文化市场,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文化事业重在建设的方针,继续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吸纳社会资金,切实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在盘活存量,提高现有文化设施利用率的同时,突出重点,建设好州文化活动中心,新建和改扩续建7个县图书馆、5个县文化馆、77个乡文化站、200个村文化室,建设好州级科技馆,力争5个县建成科技馆,有效增强文化设施的配套服务功能。加强地方志编纂和地情研究工作,实施好档案工作“八项工程”,加快档案事业发展。
  五、大力发展卫生事业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卫生服务水平,缩小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人群之间享有卫生服务水平的差距,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努力控制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乙型肝炎、不明原因心源性猝死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综合防治常见慢性病和职业病。依法加强医疗废物管理,防止医源性感染。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基础地位,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构建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合作,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全面开展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全面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县乡卫生管理体制。加大乡村医生培训力度,实行城乡医疗人员交流制度。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十一五”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全州农村。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鼓励社会资源投入医疗卫生建设。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培育现代中药产业。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与非营利分开的方向,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到“十一五”末,力争全州传染病发病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艾滋病得到有效控制,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床位达2.58张,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达2.7人,国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云南省领先水平。加强食品安全和药品市场的监管,进一步规范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推进农村药品“两网”建设,促进药品价格合理下降。加大对医疗收费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收费行为。
  六、切实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继续稳定现行生育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优免补”政策,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坚决控制政策外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数量。以人为本,依法行政,全面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加大投入,强化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认真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重视解决好婚前医学检查率偏低,缺陷人口出生率上升的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行为,重视解决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困难家庭的养老问题,综合治理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等人口安全问题,改善人口结构。加大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建立科学的人口发展指标体系和人口发展综合决策支持系统。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团体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作用。
  七、积极发展体育事业
  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提高群众体育的普及程度,增强全民身体素质。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提高我州竞技体育水平。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力争2010年每县市建成一座多功能体育馆、一块标准田径场。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以体育健身服务为基础,积极引导大众体育健身消费,培育体育市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到“十一五”末,全州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达45%,青少年体育达标率保持在98%以上。
  八、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和通讯事业
  加快州县乡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实力。组织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开展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建设。重点解决好全州230个人口在50户以上通电的广播电视盲点自然村和1200多个人口在20户以上广播电视盲点自然村的村村通工程,继续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实施好州广播电视微波传输网数字化升级改造工程。进一步扩大移动通讯网络覆盖率,到2010年基本消除边远山区通讯盲点。
  九、加快发展残疾人和社会福利事业
  营造扶残助残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满足残疾人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强化乡镇、社区为残疾人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探索建立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和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服务制度。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福利机构,提高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对象的供养率,进一步推进社会福利化进程。

第二节  把就业和社保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的政府责任体系
  坚持就业优先的原则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行政府促进就业的目标责任制,把政府促进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政府对促进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加大投入,建立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努力创造公开公正的就业环境。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整合全州职业教育资源,形成面向市场的就业培训和与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加快培育和规范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劳动力服务网络。做好重点行业和困难群体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完善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帮助特殊困难群体就业。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各种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有效拓宽就业面。加强社会就业的宏观调控,完善企业裁员机制,避免把富余人员集中推向社会。加强劳动保护、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和劳动执法监督,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到2010年,开发就业岗位13.3万个,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5万人,其中促进和帮助6.4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重点帮助2.5万名特殊困难群体,尤其是女40岁以上和男50岁以上的下岗职工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覆盖面,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工伤、生育、失业、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医疗保险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主体的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加快构建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和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全社会的医疗保障水平。发展多层次社会保险,积极发挥商业保险对完善社会保险的补充作用,积极参与多层次的养老、医疗体系建设。按国家和省的相关政策,逐步解决退休老职工基本养老金过低的问题。认真执行好经济适用房政策,抓好住房公积金管理。继续做好救灾救济和优抚安置工作。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老年人服务保障体系。推进殡葬制度改革。到2010年,全州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万人以上,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9.5万人以上,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13.5万人以上,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5万人以上,全州火葬率达到15%以上。

第三节  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实现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把政府职能由“无所不能”转向“有限领域”,解决“错位”问题;由“过度干预”(越位)转向“适度干预”(定位);由“公共服务”的“缺少干预”(缺位)转向“加强干预”(到位),使政府真正承担起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合理界定各级人民政府、部门的职能边界,明确其职责范围,避免因分工不当、责任不明导致政出多门、交叉错位的现象。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充分发挥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把财力、物力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倾斜,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上,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社会管理机制。大力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好地为基层、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健全社会公示、社会听证制度,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人民政府的公信力及公共服务能力。
  二、提高公共危机的预防、应急和处理能力
  建立健全社会风险管理和应急体系,确立政府在防范和控制社会风险中的主体地位。加强政府统一协调,整合公共危机预防和应急资源,按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分类,建立统分结合、职责明确、功能齐全、灵敏高效的预防和应急机制。加强灾情监测系统、信息获取和评估能力建设。加强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增加救援技术和装备的投入,加强公共危机救援队伍建设,制定和完善紧急救援预案,逐步建立起严密、快捷、高效的社会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全州应急处理突发公共危机的能力。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切实抓好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和交通安全监管,减少事故,有效预防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强防洪减灾、地震预测预报和应急、气象预报及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行业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第四节  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州有机统一起来,广泛发扬民主,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职能,保障人民群众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巩固和发展更加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和动员社会各界、各阶层为彝州发展献计出力。加强城乡基层政权建设,完善基层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民主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密切联系广大群众,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二、坚持依法治州,为构建和谐楚雄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坚持和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依法治州进程。认真制定和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加大普法工作力度,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法律素质。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要有监督、违法要追究的监督机制,大力推进执法责任制,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强化审计监督,逐步推行效益审计,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依法实行审计公告制度。按司法为民的要求,推进司法改革,充分发挥司法机关在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力度。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注意防止和纠正征地拆迁、企业改制、职工工资福利待遇、民工工资发放等方面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巩固和提高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水平。打好禁毒和防治艾滋病的人民战争,防范和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
  加强廉政建设。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审计、监察监督,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约束,建立健全问责制。保障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严肃查处违纪违法的大案要案,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三、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全面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楚雄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修订)》及其他配套法律法规和州委、州人民政府有关扶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突出改善民族地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城镇基础设施和扶贫等重点,争取国家和省更多的政策倾斜和有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的规划。大力争取和实施贫困县、贫困民族乡和民族聚集乡扶贫开发项目,加大以工代赈、安居温饱、易地搬迁等工作力度,加大民族地区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在解决好民族贫困地区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就学难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重视和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培养。按照“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正确处理好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妥善处理涉及宗教信仰的各种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积极做好2008年庆祝建州50周年10个公益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实施工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增光添彩。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认真贯彻以德治国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围绕建设和谐文明彝州的总体目标,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与知识经济发展趋势相统一的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体系;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相协调的现代社会环境发展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促进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体系。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大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小区、“十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全州各族群众的文明素质,提升城乡社会文明程度,为彝州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突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紧扣四条经济带,着力实施全州“五线文明示范带”建设工程,推进“生态楚雄”、“平安楚雄”、“和谐楚雄”、“诚信楚雄”建设。把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在五年中每个县市建成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继续贯彻实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大力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提高国防动员能力,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和人民防空事业建设,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第五章  实施十大重点工程

第一节  实施十大重点工程的总体要求

  “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是拉动我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力度,抓好重点工程建设,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重要支撑条件。围绕我州“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必须着眼于为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更加完善的基础条件,着眼于为构建“和谐楚雄”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加强农业、交通、水利、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更加重视解决社会事业发展的“短腿”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规划提出10个方面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十一五”期间总投资640亿元。要通过建立重点项目培育、多元化融资、运作管理三个机制和加大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全力以赴实施好各项重点工程。

第二节  实施十大重点工程的主要任务

  一、农业强基快富建设工程
  重点实施好优质稻良种、核桃、薯类、无公害蔬菜、优质蚕桑、中药材、人工食用菌、畜禽养殖加工等基地及防疫检测、农机推广、安全、培训体系等项目建设,以及高稳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程等。农业项目46项,投资总额3.2亿元;以工代赈项目12项,投资总额2亿元;扶贫项目7项,投资总额14.2亿元。共65项,总投资19.4亿元。
  二、工业强州建设工程
  重点抓好楚雄、禄丰两个省级工业园区和元谋绿色食品加工园区的规划建设。争取国家和省加快楚雄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前期工作进程。烟草产业:红塔集团楚雄卷烟厂搬迁技改、卷烟配套企业整合项目2项,投资总额16.5亿元;冶金矿产业:云铜集团在楚企业(铜金矿、粗铜、铜材)技改、云南冶金集团技改、德钢“完善配套、填平补齐”及最终形成年产350万吨钢项目等11项,投资总额134.8亿元;天然药业:楚雄天然药物产业园区建设、龙发制药新建GMP生产基地项目等5项,投资总额3.4亿元;绿色食品加工业:大姚核桃精深加工改扩建项目等19项,投资总额16.2亿元;化工产业:云南燃二化工有限公司柠檬酸钠、衣康酸生产线技改项目等3项,投资总额5.1亿元;机械制造6项,投资总额3.3亿元;轻工纺织业项目6项,投资总额5.1亿元。共52项,总投资184.4亿元。
  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重点加快特色经济林、木材产业、林化、林木种苗等重点林产业建设;继续实施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项目。共9项,总投资11.6亿元。
  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新建或续建楚雄青山嘴、禄丰沙龙、牟定龙虎水库等重点水资源供水工程6项,投资总额11.1亿元;实施堤防、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城市防洪工程15项,投资总额3.6亿元;实施大型灌区2项、中型灌区1项,投资总额1.4亿元;乡镇供水、“山区小康水利”、基本烟田水利、水利血防工程4项,投资总额4.6亿元;农村饮水解困及饮水安全1项,投资总额1.3亿元;水土保持4项,投资总额2.2亿元;农村小水电代燃料2项,投资总额0.1亿元;水产养殖、水利信息化建设等11项,投资总额0.9亿元。共46项,总投资25.2亿元。
  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围绕我州“十一五”期间全州公路总里程达到14500公里,实现公路网络化,境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22公里;二级以上公路达到586公里,基本实现全州通乡公路等级化、路面硬化;建成一级客运站1个、二级客运站6个、三级客运站1个、四级客运站103个,乡镇客车通车率达到100%,建制村通客车率达90%,基本实现农村客运网络化的目标,积极配合国家和省铁路、公路干线建设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快我州主骨架公路网、高等级公路网和客运站点建设。重点实施各类公路交通建设项目共837项,“十一五”期间规划总投资92.4亿元。
  六、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重点抓好电源、电网、煤炭三大类能源项目建设。电源建设项目6项,投资总额49.7亿元;电网建设项目14项,投资总额56.3亿元;煤矿建设项目2项,投资总额5.4亿元。共22项,总投资111.4亿元。
  七、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重点规划实施市政道路、排水、广场建设48项,城镇供水设施建设10项,城市公园建设及改造4项,城市绿化及旧城改造5项,城镇生活垃圾处理10项,城镇截污及污水处理10项,河道整治和城镇防洪4项,城市管道燃气建设1项,乡镇集镇建设145项,商品市场建设105项,总计342项,总投资35.6亿元。
  八、服务业提升工程
  重点实施旅游项目26项,投资总额19.9亿元;文化产业项目58项,投资总额57.6亿元;实施城乡市场建设项目105项,投资总额19.9亿元;信息网络及其他5项,投资总额3亿元。共194项,总投资100.4亿元。
  九、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实施环保自身能力与预警应急能力建设工程7项,饮用水安全及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工程24项,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工程7项,生态环境保护工程6项,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7项,楚雄州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工程1项,共52项,投资总额7.5亿元。
  十、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实施教育重点建设项目177项,投资总额24亿元;实施科技建设项目24项,投资总额11.8亿元;实施文化事业重点建设项目7项,投资总额0.5亿元;实施卫生建设项目62项,投资总额3.3亿元;实施体育重点建设项目11项,投资总额0.5亿元;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重点建设项目8项,投资总额0.8亿元;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建设项目7项,投资总额0.6亿元;广播电视项目10项,投资总额1.4亿元;公检法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8项,投资总额1.5亿元;气象项目4项,投资总额0.3亿元。共328项,总投资44.7亿元。

第六章  规划组织实施的保障措施

第一节  建立规划实施的工作机制

  实施好“十一五”规划,是加快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也是党委政府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发展能力的具体体现。充分认识从计划到规划的重大区别,树立抓规划实施就是抓第一要务的观念,实行党委领导、人民政府实施、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确保规划实施向预定的目标顺利推进。各级人民政府要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转变职能,建设学习型、效率型、服务型、廉洁型政府,提高组织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能力。要围绕规划的总体目标,精心制定好年度实施计划,把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形成牵头部门重点抓,参与部门具体抓,各方面密切配合抓的良好工作格局,保持全州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和谐楚雄”建设。

第二节  增强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十一五”规划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全州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加强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性是保障规划全面实施的前提。规划纲要一经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各专项规划一经评审通过就具有法定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各级人民政府要站在依法行政的高度,维护规划的稳定性、权威性和约束性,做到不经法定程序规划实施不变通、不走样、不折扣,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

第三节  提高规划实施的质量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建立“十一五”规划实施的评价体系。尤其重视做好规划的中期评估,对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要根据国家政策变化,进行及时纠偏补漏。同时对不按规划实施,随意更改规划的,要经过评估进行具体的纠正。高度重视向上衔接,争取得到国家和省更多支持。“十一五”规划的大部分项目都需要争取国家和省的扶持才能得到有效实施,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实施中的向上汇报衔接,最大限度地将规划中的项目争取列入国家和省的扶持计划盘子,为我州经济社会发展争取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

第四节  营造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十一五”规划明确了我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性战略目标,凝聚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的意愿和智慧。实施好规划,事关全州各族人民的切身利益。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使规划实施变为全州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形成全州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确保规划的任务目标得以顺利实现,为全面建设彝州小康社会后十年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