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2022-06030015 公开目录:文字解读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22-06-03 15:34:48 文  号:
标 题:
解读《楚雄州“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

解读《楚雄州“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

经州人民政府批准,2022年6月1日,州人民政府印发了《楚雄州“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的通知》(楚政通〔2022〕26号)(以下简称《规划》)。为便于全州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深入贯彻实施,现将《规划》解读如下:

一、《规划》的背景意义

“十四五”时期,全州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的基本州情没有改变。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省委省政府楚雄现场办公会议精神,以及省、州党委、政府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坚持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最大限度减轻自然灾害风险,有效防范和应对重特大灾害挑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划》。

二、《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等,坚持与《云南省“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楚雄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楚雄州“十四五”消防救援事业发展规划》《楚雄州水利“十四五”规划》《楚雄州“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楚雄州“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和《楚雄州“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等充分衔接融合,确保与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效衔接。

《规划》包括5个部分。前言介绍《规划》的定位、编制规划的意义和依据。第一章介绍编制背景,主要是总结回顾“十三五”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主要成效,分析研判“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与机遇。第二章介绍“十四五”时期全州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第三章介绍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两项主要任务”。一是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现代化“5项体制机制”建设,即: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健全信息共享发布处置机制、健全综合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健全共建共治社会治理体系、健全科普宣传教育长效机制。二是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现代化“5个能力”建设,即:摸清灾害隐患底数,提升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强化风险源头治理,提升灾害工程的防御能力;加强巨灾风险应对,提升救灾救援能力;强化基层网格治理,提升城乡灾害应急能力;完善储备调度机制,提升应急救灾物资保障能力。第四章介绍防灾减灾救灾六大重点工程,即: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工程、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工程、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数字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工程、应急保障能力提升工程。第五章介绍组织保障、资金保障、人才保障、监督保障4项保障措施。

三、《规划》的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楚雄州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法治化水平迈上新台阶,自然灾害防治工程和新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数字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力取得新突破,城市综合抗震设施能力有新提升,农村地区综合抗御灾害的能力明显提升。力争到2035年,楚雄州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达到更高水平,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

(二)分项目标

1.体系建设:健全防灾减灾救灾法治体系,持续提升法治化水平,努力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协同联动,社会主动参与,共管共治,政府统一指挥,灵敏高效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体制机制。

2.防震减灾:地震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发展更加成熟,全州基本具备防范化解6级左右地震灾害风险能力,基本具备分钟级地震速报、10分钟级市县级地震烈度速报能力;县级城市及中心城镇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0级左右地震的能力。

3.地质灾害:风险底数基本查清,监测能力不断提升,实现智能化监测预警全覆盖,隐患威胁明显减低,拓展地质灾害治理思路,加快推进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力争使受现有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财产减少15%(约5亿元)、威胁人口减少20%(约1.5万人)。

4.危房改造:全州中小学校舍D级危房全面拆除重建。继续推进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实施农村危房和抗震改造工程建设,完成农村危房和农房抗震改造2.58万户以上。

5.森林防火:坚持“预防为主、防灭结合、科学扑救、安全第一”的方针,以不发生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和人员伤亡为目标,确保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内,火灾当日扑灭率不低于98%。

6.防洪抗旱:重点城镇和经济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金沙江重要支流龙川江、勐果河、渔泡江、礼社江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龙川江支流蜻蛉河、勐岗河、绿汁江、星宿江、马龙河等流域的中小河流和山洪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提高,江河堤防达标率提高到70%,基本消除病险水利设施安全隐患,建立山洪灾害防治区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坚守水生态环境底线,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确保水质水量有保障、河湖水域不萎缩、生态功能不衰减、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打造山青、水净、河畅、湖美、岸绿的美好家园。

7.消防安全:全州消防救援事业实现较大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工作基础更加扎实、应急处置更加高效、消防文化更加繁荣,综合评价指标达到全省中上水平。消防治理体系和能力与在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地位相匹配、与灾害事故形势任务相适应,全社会本质消防安全水平明显具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特征。年均10万人火灾死亡率控制在0.18以下,年均GDP火灾损失率控制在0.06‰以下,全州无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

8.灾害救助:进一步提升灾害救助能力,偏远地区自然灾害发生10小时之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重点地区可在6小时内得到基本生活救助。推进保险业参与防灾减灾事业,提高参保率,大幅提高自然灾害保险赔款占自然灾害损失的比例。

9.综合减灾: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完善应急避难体系建设,提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综合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县市、乡镇、村委会(社区)三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继续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积极争取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市)”。推进防灾减灾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组织开展居民应急救护技能培训和逃生避险演练,鼓励支持以家庭为单元储备应急物资,提升公众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每个村委会(社区)确保有1名灾害信息员,掌握应急逃生救护基本技能的人口比例高于2%。基层治理水平和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高,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规划》的重点工程

“十四五”时期,通过实施6大重点工程,推动规划目标全面落实。

一是灾害综风险监测预警工程。推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运用转化,搭建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构建集态势感知、风险评估、分析预判、灾害预警、指挥调度等功能为一体的防灾减灾救灾技术支撑体系,强化自然灾害信息共享。建立健全州、县市、乡镇三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实现各级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与应急指挥平台数据对接,推动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快速、精准、有效发布,为政府决策部署、部门应急联动、群众防灾避险提供重要支撑。

二是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提升防汛抗旱、抗震救灾的指挥决策能力、抢险救援能力、科技支撑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结合全州灾害特点,远近结合、综合施策,加快补齐薄弱环节短板。统筹推进城市交通、地下管网等重要生命线安全系统建设及改扩建工作,改造城市防洪排涝和应急抢险设施,强化极端自然灾害情况下核心区域、重要用户的应急保障能力,提高学校、医院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灾害设防水平。

三是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建设、专业救援装备提升工程、“智慧消防”建设工程、消防科研与技术应用工程、智能化救援物资仓储工程、公共消防设施提升工程和社会化救援力量提升工程。形成纵向有国家、省、州、县市、乡镇五级救援力量直接救援,横向有跨区域联动救援的立体救援格局。推进各地消防队站新改扩建,建成以特勤消防站和普通消防站为中心,小型消防站为辐射的救援力量覆盖网络。加快楚雄州森林火灾高危区(高风险区)通信指挥试点工程建设,推进森林消防总队特勤大队驻楚综合救援场地和设施建设。推进应急救援航空体系建设,完善航空救援协调机制,提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

四是数字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坚持数字赋能,按照辅助决策智能化、指挥调度可视化、安全管理动态化的要求,建成纵向覆盖州、县市、乡镇三级,横向连接有关单位,前端到突发事件救援现场,融合应急值守、监测预警、指挥调度、视频会商等功能于一体的应急指挥数字平台。把安全应急深度嵌入“城市大脑”建设工程,充分利用数据资源进行灾害风险的智能分析研判、科学应急处置、预警全域发布,推动城市灾害治理数字化和智能化,提升城乡抵御灾害能力。

五是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工程。按照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群防群治、共建共享的原则,构建起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应急治理平台,推进基层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治理机制。提升基层灾害风险隐患排查、预警信息传递、紧急转移避险、先期应急处置能力。推进应急文化建设,实施防灾减灾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工程。建设防灾减灾教育培训基地或灾害应急体验馆,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在灾害高风险地区开展家庭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示范推广,充分发挥应急广播在突发事件预警作用,建设统一协调、上下贯通、可管可控,覆盖全州所有村委会(社区)的应急广播体系,统筹利用广播电视资源,更好服务防灾减灾救灾事业。着力发展巨灾保险,建立健全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提升社会分散和化解巨灾风险的能力。

六是应急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形成以州级为中心,县市为支撑,乡镇为依托,村委会(社区)为基础,纵向衔接、横向支撑、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四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强化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与应急物流体系的协调衔接,快速高效调配救灾物资。构建统一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信息平台,将分散在各单位及相关部门有关重要物资的存储、轮换及调用信息整合到统一的数字平台上。建立重特大灾害应急响应现场指挥部后勤保障机制,确保灾害发生后10小时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同时为现场指挥部提供后勤保障。按照现代化救援的实战要求,加快补齐救援队伍在应急指挥通信、特种交通、森林防灭火和防汛等先进适用装备的短板,提高极端情况下抢险救援能力。对接国家实施的全国地震台(站)网改扩建工程,提升全州范围和重点地区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场信息连续动态监测能力,推进地震分析会商业务现代化建设,深化科技支撑作用。

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是组织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本地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根据本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组织编制有关规划或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任务,落实责任主体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二是资金保障。完善全面加强自然灾害防治体系与防治能力建设的资金多元投入机制,拓宽资金投入渠道,统筹各部门既有渠道资金,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资金。加强资金监管,提升资金使用绩效。

三是人才保障。加强人才培养,提升队伍素质,实施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为防灾减灾救灾事业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四是监督保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要坚持将应急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落实,建立规划实施跟踪评估制度,将规划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地方和部门工作监督和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动态调整和修订机制,完善实施监督考核机制。

六、名词解释

1.年均因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生产总值比例: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与生产总值的比值。

2.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全州因自然灾害导致死亡的人数占全州总人口的比值,再乘以一百万人得出的数值。

3.地震烈度:地震时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4.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是由公安消防部队、武警森林消防部队退出现役,成建制划归应急管理部后组建成立的应急救援队伍。

5.巨灾: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特别巨大的破坏损失,对区域经济社会产生严重影响的自然灾害事件。

6.防灾应急“三小工程”:防灾应急小手册、小应急包、小型演练。

7.政府专职消防队:由政府批准建立,具有社会公益性质,以政府财政保障承担防火、灭火和社会各类应急救援任务的专业化、职业化消防队伍,是消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文: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楚雄州“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