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2532300MB1062035R-/2022-0422001 公开目录:业务信息 发布机构:楚雄州搬迁安置办公室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22日 文  号:
标 题:
西河水库移民搬出“一片新天地”
成文日期:

西河水库移民搬出“一片新天地”

禄丰市中村乡中村村民委员会傈园新村,近些年来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以提升移民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致力于打造“美丽家园”建设,使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致富。”

走进傈园新村,映入记者眼帘是整洁的村容村貌、像城市一样宽敞明亮的别墅、快速发展的特色产业、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移民群众日渐殷实的生活。2022年2月的一天,在村民张学富家,我们刚好碰到市搬迁安置办和乡上的干部对移民群众进行回访,看到有客人来,原家住白挑塘村的移民户张学富一边忙活着招呼大家坐下,一边和大伙聊起了他家的“搬迁史”。说起入住的这个新家,老张一脸的感激地说:“过去里边交通不方便,生产生活环境差,搬迁到这里出行交通、上街、看病都方便了,门前就是学校,娃娃读书也很方便,住房也漂亮舒适。”

谈到如今的生活,这位50多岁的傈家汉子掩饰不住一脸的兴奋。张学富告诉笔者,他们一家四口人搬迁到这个安置点后,在政府的扶持帮助下,不仅用剩余的搬迁补偿款购买了一辆微型面包车,闲暇时跑跑运输贴补家用外,自家未被水库淹没的10亩核桃都已挂果,还分到了土地。”同样,傈僳族妇女安学分,凭着从小跟老人学到的一手刺绣技艺,加之通过移民技能培训后,利用农闲发起组织该安置点的妇女姐妹组建刺绣坊,制作傈僳族服饰、鞋帽等刺绣品增加收入。

近年来,禄丰市搬迁安置办公室、中村乡党委政府统筹谋划,不断将规划重点向移民增收项目投资上倾斜,生产类项目中涵盖了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家乐乡村旅游等产业建设,形成了初具规模的融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体系;有效破解了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致富”的难题。同时侧重“美丽家园”建设,重点是加强绿化、人居环境提升整治、供水供电、道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的建设,努力改善提升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

傈园新村是因西河水库建设需要而搬迁的移民村,由阿勒村委白挑塘、蛇腰和山前村委会壮山三个村小组移民合居的一个以傈僳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寨,涉及农户84户322人 。2016年新春佳节前夕,84户西河水库移民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告别祖祖辈辈延续居住的山村、低矮简陋的房屋,陆续搬迁入住到距中村乡政府所在地街道集市仅500余米的傈园新村,欢度举家搬迁的第一个猴年春节。按照“搬得出、留得住、能发展”的思路,因地制宜从政策上给予一些扶持 ,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打造党建示范点建设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繁荣。不到两年时间,村里先后建设了通往村里的大道、村文化活动室 、村史馆、文化活动广场、彩绘文化长廊和“水乡傈寨”寨门,同时在产业上扶持发展一批刺绣坊 豆腐坊 烤酒坊等产业及旅游农家乐。通过对这些产业扶持带动了经济发展 ,使傈园新村建设既体现出民族特色风貌 ,又传承弘扬了民族文化,移民生产生活、经济收入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成为中村乡138个村组中一颗耀眼夺目的明珠。

今年3月,总投资530.46万元的傈园新村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建设项目已通过验收。该项目为村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等三大建设内容。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根据移民意愿,积极组织引导劳务输出,帮助移民发展生产,开辟拓宽增收致富门路。如今,一些村民都发挥一技之长纷纷外出务工,有的因家庭照顾老人、孩子不能外出的村民,在搞好生产的同时就在家门口花卉基地务工,每月能挣1600—2000多元,有效增加收入。(丁向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