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琼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彝医药发展的建议,已交我们办理,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我州中彝医药事业发展的关心和关注,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楚雄州委、州政府把中彝医药工作纳入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将中彝医药事业的发展与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打造“滇中药谷”和“中彝医药示范区”为目标,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彝医药发展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不断健全中彝医药服务网络,加强中彝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着力传承创新发展彝族医药,统筹推进医产融合发展,促进全州中彝医药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成功创建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州)。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扛稳压实中彝医药发展责任。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中彝医药发展,把中彝医药作为优秀民族文化来传承、作为全民健康事业来加强、作为重点产业来打造,纳入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高位推动中彝医药高质量发展。成立了以分管副州长为召集人、26个州级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中彝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下发《中共楚雄州委办公室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中彝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楚雄州推进中彝医药高质量发展任务清单》和《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中彝医药特色发展30条措施的通知》等政策措施,将扶持中彝医药发展政策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为彝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政策保障、组织保障和服务保障。
(二)健全体系,优化升级改进提升中彝医药服务基础。健全完备州县两级中彝医药管理机制体制,有力保障中彝医药事业产业的发展。在州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中开展“两馆四中心一科一室”建设,州、县市中彝医医院建设中彝医名医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中彝医馆;州、县市中彝医医院建设治未病中心、彝医康复中心;州、县市妇幼保健院建设中彝医妇幼保健康复中心;公立精神病院建设中彝医身心康复中心;州、县市综合医院建设中彝医科;100%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有标准的诊室、药房、理疗室、煎药室;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能提供中彝医药服务;95.68%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彝医药服务。
(三)多措并举,优化增强中彝医药服务能力。州中医医院(云南省彝医医院)建成省级彝医区域诊疗中心;全州二、三级中医医院实施建设国家级重点专科2个、省级彝医学重点学科1个、省级医学分中心3个、省级中医特色优势专科25个、省级重点专科专病16个、州级重点专科专病38个。按照夯实基础、突出特色、补齐短板的思路和措施,全面提升中医院综合服务能力,8个县中医医院通过省级达标验收。实施乡镇卫生院中彝医适宜技术推广工程。组织开展全州乡镇卫生院中彝医适宜技术人员培训,每个乡镇卫生院选派至少1名有中医类执业医师资格人员到州级集中培训1个月,通过培训,参训人员能熟练使用12种以上中彝医适宜技术,全州100%乡镇卫生院能开展12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实施村级中彝医药服务能力提升“1155”人才培养工程,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村医会知100种以上中彝药饮片功效、会背诵100个以上中彝医药汤头歌、会识别50种以上当地常见的中草药、会熟练掌握运用5类以上常用的适宜技术。
(四)引培并重,发展壮大中彝医药人才队伍。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州人民政府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签订合作协议,云南中医药大学在楚雄州中医医院成立云南中医药大学彝医药研究院,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引进中彝医药人才,近3年州、县、乡三级医疗单位共引进中医类人员300余人;乡镇卫生院培养订单定向免费中医类医学生80人,占全州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46%。目前,全州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总医师的比例达2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医师占总医师的比例达39%。加大师承教育力度,共建设17个名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工作室,其中国家级的4个,省级13个,带徒102人。注重培养拔尖人才,培养推荐云南省名中医2名、云南省荣誉名中医1名、云南省基层名中医6名,有全国最美医生、中国好医生1名,有彝乡名中医17名;认定彝医医师570名。今年5月份,按照《条例》和有关文件精神,组织开展民间彝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试点)工作,60名考生参加考核,6名考核合格人员取得彝医医师资格。
(五)守正创新,推动彝族医药传承发展。在《齐苏书》挖掘整理的基础上,先后编著出版了《彝药志》《中国彝族医学基础理论》《中国彝族药学》《中国彝医方剂学》《中国彝医临床学》《彝族医药荟萃》等6部彝族医药专著和《彝医基础理论》《彝药学》《彝医方剂学》《彝医治疗技术》《彝医古籍文献选读》等5本培训教材,同时还编纂出版了《彝语言与文字基础》。出版《中国彝医药典籍·病症用药卷》、《中国彝医药典籍·抄本甄选(一)》。《中国彝医药典籍·罗婺彝医药卷》《中国彝医药典籍·本草卷》《中国彝医药典籍·双柏彝医药卷》已完成初校稿,其他彝医药典籍编写正加快推进。启动彝医药名词术语标准制定,已发布100个彝医药名词术语,发布彝医治疗技术规范3批54项,彝医护理技术1批20项,彝医经典名方20首,彝族养生保健技术2个。目前,正在抓紧制定第二批100个彝医药名词术语标准,待条件成熟将组织发布。
(六)医产融合,统筹推进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发展。全州有中药材种植企业、合作社、协会等277家,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4.9万亩,主要品种有续断、茯苓、滇黄精、滇重楼等。目前全州有生物医药和健康产品生产企业63家,有《药品生产许可证》企业25家,药品生产线101条,有效药品批准文号466个,其中:全国独家品种38个、省内独家品种81个、拥有院内制剂批准文号39个,有药品批发企业18家、零售连锁总部4个、药品零售企业1135户。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全力打造全国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基地,神威施普瑞药业初步完成14个中彝药配方颗粒标准研究,美洲大蠊配方颗粒的开发实现云南省企业首次自主研发配方颗粒并产业化,填补中药配方颗粒产业研发创新空白,成为行业发展标杆,完成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备案343个(其中国标200个、省标143个)。瑞药金方64个破壁饮片品种及2个冻干粉进入国家医保中药饮片目录。2022年,全州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实现增加值99.69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8.93亿元,同比增长15.8%。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彝医药理论体系、教学体系、资格体系、服务体系不完善,彝族医药临床理论还比较单薄,理论与临床实践还没有很好衔接,彝族医药还没有全日制的学历教育。二是彝医药健康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水平不高,彝药新药与院内制剂的研发层次较低,研发条件较简陋,新彝药和院内制剂名、大品牌少,生产规模小,彝药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较低。三是中彝医药高学历、高职称的骨干人才严重不足,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中青年医生较少,断层严重,特别是优秀中医药临床人才后继乏力,不能满足中彝医药传承、发展、创新的需要。
三、下步工作意见
(一)加快建设云南省中彝医药服务高地
大力发展中彝医特色服务,推进云南省彝医医院(州中医医院)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加快建设省级医学中心、分中心,国家级重点专科(学科)、省级重点专科(学科)。强化中彝医养生保健机构监管,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推广中彝医养生保健、美容美体、足浴熏洗、推拿按摩、针灸艾灸和亚健康调理等保健项目。
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建设中药材良种选育繁育基地,培育一批规范化、规模化的龙头种植企业,建设有机中药材示范种植园,提升道地药材品质,打造楚雄州特色的“云药之乡”品牌。强化产业支撑,支持和引导生产环节企业发展,打造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基地。
(二)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夯实发展基础
启动州级中彝医药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中彝医药后备人才的遴选和培养工作,在“彝乡名医”评选中增加“彝乡名中医”“彝乡基层名中医”项目,向基层医生倾斜,鼓励长期在基层一线的专业骨干安心工作。落实名中彝医培养计划、基层中医药专家师承带徒项目,院内设立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开展名老中医“传、帮、带”工作,不断培养年轻的中彝医药骨干人才。加大中医人才引进,认真落实《中共楚雄州委办公室 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中彝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着力补齐乡镇卫生院中医类执业医师数量不足,质量偏低的问题。持续开展彝医医师考核认定工作,让州内有多年彝医医疗实践经验和医术确有专长且长期在基层开展彝医医疗活动的人员取得彝医医师资格,建设一支技术过硬、数量充足的彝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三)加快发展多元化健康养生产业
促进医疗服务、养生、养老、康复深度融合,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中彝医养生、医养结合保健机构,建立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养生服务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特别鼓励以中医医院牵头的医养结合联合体建设。充分利用森林、温泉等生态资源,以哀牢山、楚雄紫溪山、武定狮子山、永仁方山、牟定化佛山等周边区域为重点,依法有序开发以“天然氧吧”“彝医药森林康体浴”等为特色的森林康复疗养产品。加快推进“中彝医药+旅游”项目,探索中彝医药与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助力以彝医药为特色的健康养生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加强产学研融合建设
鼓励医疗机构加强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大理大学等医学院校的研究合作,从实际需求出发增强我州医疗专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与学科建设,积极引进先进医疗团队到我州开设专家工作站,提高学术氛围。充分发挥楚雄医专、楚雄技师学院等院校及企业主体地位作用,加强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培育行业领军人才、产业技术人才。创新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机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五)进一步强化彝医药工作,推动传承创新
继续做好“彝医水膏药疗法”“拨云锭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工作,开展楚雄州彝医药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遴选认定申报工作。支持传承人建设传承工作室、民族医药传习馆、民族民间特色疗法体验馆等的政策措施,使其传承、保护和利用好民族民间医药理论、方药、技艺。加大彝族医药治疗技术、金典名剂和经验方的挖掘整理。通过古籍文献、临床资料收集和民间走访、临床验证等方法,研究彝医治疗技术,整理彝医常用治疗技术和彝医经典方剂。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希望以后继续关心、重视和支持我们的工作。
楚雄州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年9月12日
联系人及电话:李丽琳,33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