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牢树“项目为王”理念,把项目现场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赛场,推行工程建设项目“以函代证、函证并行”审批改革,开辟项目快速落地新通道,助力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5年一季度,全州经济同比增长 5.7%,增速居全省第 3 位、滇中第 1 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全省第 2 位、滇中第 1 位。
一、整合业务,流程“简快优”。
将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施工许可 3 个阶段合并为开工建设前“以函代证、函证并行”1 个阶段实施,聚焦“建设用地、工程规划、施工许可”3 个重点环节,并行办理用地预审及选址意见、环评等15 个审批事项,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再造重塑。改革后,申请材料从 177 个精简到 15 个,办理环节从 15 个压减至 2 个,平均每个事项办理时限压缩 74%,项目开工时间至少提前 60 天以上,有效破解投资项目审批环节多、耗时长等堵点、痛点问题。
二、函前会商,服务“抢先跑”。
一是健全项目信息共享机制。充实项目储备库,对招商引资项目、重点项目进行严格筛选和评估,储备第一批拟试行“以函代证”审批模式项目 35 个。二是推行部门会商研判机制。州级 3 次组织召开“以函代证”工作协调会,厘清州市行管部门职责、明晰改革路线图。县市对条件成熟项目采取会议、电话、函件等形式会商研判 36 次,商定项目需在开工前完成的事项清单,做到风险可控。三是建立重点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受理“以函代证”项目后,在 1 个工作日内组建“一对一”跟踪服务小组,2 个工作日内完成服务方案制定,明确服务专员,提供全流程“管家式”服务。如,云南滇池制药有限公司搬迁改造项目在召开会商会议当天即取得符合用地和规划及施工意见函,大姚县建筑垃圾处置和资源化利用项目仅10 天就拿到规划许可意见函。
三、函中协作,审批“快速办”。
一是强化沟通协作。各审批部门通过会议、电话、微信群等方式,交流分享推进中的难点堵点,并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破题。二是破除部门壁垒。自然资源、住建部门收到项目建设单位的申请及承诺后,在 1 个工作日内出具符合用地和规划意见函、施工意见函,实现勘察、设计等前期手续提前办理。三是实行容缺后补。项目建设单位在取得施工意见函 90 日内,同步完成土地不动产权证、工程规划许可证及施工许可证办理,打破原来多个部门审批互为前置的“中梗阻”,项目审批平均提速达 85%。如,楚雄市国际运动健康城项目从提出申请到开工建设仅用时 14 天,楚雄市富民工业水厂及输配水管网工程提前 103 天开工,大姚县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实现 20 天完成审批进入公开招标环节。
四、函后监管,项目“加速推”。
一是主动介入监管。项目开工建设后,住建部门立即介入,严格按照质量安全标准进行监测及监督检查,并运用互联网+监管模式,适时监测施工现场环境指标及人员的违规操作情况,筑牢质量安全“防火墙”。二是推进联动监管。行业主管部门建立信息互联共享和逾期预警机制,督促项目建设单位严格按照承诺标准、设计要求开展建设。信用监管部门适时在行业内表彰信用良好单位,并对信用不佳单位及时进行提醒。三是实施联合惩戒。对未按照规定办理用地、规划和施工意见擅自动工建设,以及建设过程中违反城乡规划、土地管理、质量安全生产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项目,进行联合惩戒,在“互联网+监管平台”上进行公示,确保项目建设依法、规范、安全。截至目前,共有楚雄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 22 个项目采用“以函代证”审批,其中,18 个项目已正式开工建设,开工率 86%,审批改革红利充分释放。(作者:卜光蕊 段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