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楚雄市紫溪镇西霸农场果园,沉甸甸的果实缀满桃树、李树枝头。“荒山变成‘花果山’,‘母掌生鲜’都卖到北上广了。”果园负责人彭程轻抚果树笑道。这位90后大学生返乡创业8年来,先后获得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大国农匠”全国种植能手等荣誉。他带领当地群众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经济林果产业,闯出了一条助农增收的新路径,去年实现销售额1860万元,助农增收1615.82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全镇有12人获评省级种植能手。
近年来,楚雄市通过构建培育体系、搭建发展平台、强化服务保障等举措,积极鼓励楚雄籍在外人才带技术、带成果、带经验、带团队回乡创业发展,回引了像彭程一样的300余名楚雄籍在外人才返乡创业。通过实施“威楚英才”培育储备计划,采取镇村一线推荐、行业部门把关、组织部门审核等方式,挖掘和培养出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和“本土精英”约1000人,按经济作物种植、特色养殖、能工巧匠等10种类别造册建库,打造了一个有楚雄市特色的“乡土智囊团”。
大雨刚过,李红运的种植基地里围满了前来参观学习的学员,他向大家一一解答猕猴桃种植管理知识。这是李红运来楚雄市创业的第11个年头,他经营的楚雄市绿巨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农民田间学校近期荣获“全国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殊荣。
楚雄市以84个农业实训基地为核心,整合117个党员实训基地、57个科普示范基地、4个职业院校教学点、10家龙头企业、5个农民田间学校和36个农业经营主体实践基地,通过“田间学校+合作社+农户”模式,按需组建“专家团+土专家+新农人”复合型师资队伍,通过专家人才“组团式”下沉服务,有效提升了农民的技能素养。2024年以来,已组织307批次1.1万人次到党员实训基地开展培训,吸引154批次4200余人次从外地前来参观学习交流,累计培育出2306名高素质农民,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20元,同比增长6.2%,高素质农民带动增收贡献率超过40%。
“通过带大家种植枇杷,既解决了他们的收入问题,也让更多人留在乡村,村里又回到了小时候熟悉的样子。”“彝乡名匠”、楚雄市兴蕴枇杷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兴平自豪地说:“通过以‘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基地+电商’的特色发展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让小小枇杷成为致富的‘金果果’。”如今,楚雄市越来越多的乡村人才通过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方式,实现“发展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群众、搞活一片经济”的示范效应。目前,全市共有农民合作社788家、家庭农场820个,三产融合度提升至65%。
下一步,楚雄市将紧扣乡村振兴发展需求,进一步优环境、强培养、促融合,着力打造一批会管理、善经营的“土专家”“田秀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