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第1947期商标公告,由楚雄州彝族刺绣产业联合会申请注册的“楚雄彝绣”图形第18类、25类集体商标(商标注册号分别是83368174、83357902)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该两类集体商标专用权期限自2025年8月14日至2035年8月13日。
这是楚雄州推动区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强化知识产权赋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楚雄彝绣”集体商标的核准注册,为彝绣文化产业注入了 “品牌基因”,通过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能够进一步提升产业整体形象和市场辨识度,助力楚雄彝绣向品牌化、高端化跃升。
楚雄彝绣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所属的楚雄彝族服饰是有着 1800 余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楚雄州深入挖掘彝绣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民生价值,在推动彝绣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非遗“双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楚雄州成立由州委宣传部牵头抓总的楚雄州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出台37条支持政策及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构建“政策引领—平台赋能—金融支撑—数字驱动”全产业链生态。制定并实施全国首个《楚雄彝绣手工刺绣生产技术》团体标准,通过国家标准信息平台发布,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成功的“楚雄彝绣”区域公用品牌在全行业推广使用,实现专利授权23件,商标注册50件,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联合新华社启动运行全国首个“新华·楚雄彝绣产业发展指数”“新华·楚雄时装周指数”,成立彝绣现代产业学院,在全国创新推出“彝绣贷”“彝绣保”“彝绣邮”“彝绣标”等11项举措,全省金融机构向彝绣经营主体投放优惠贷款4.29亿元,物流成本降低近40%,提供1.2亿元绣娘意外风险保险。建成全国首个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彝绣产品交易中心,成功创建2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2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产业发展格局。2024年,楚雄彝绣产业产值突破11.3亿元,全州彝绣经营主体从538户增至2233户,绣娘数量从5万人增长至6万人,还为2000多名残疾人提供了稳定收入。
下一步,楚雄州将围绕集体商标的运用与管理持续发力,指导联合会完善集体商标使用规则和准入机制,构建“标准+质量+溯源” 一体化管理体系,全力维护楚雄彝绣品牌公信力。同时,鼓励彝绣企业尤其是龙头骨干企业积极使用集体商标,促进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融合联动发展,形成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品牌矩阵。通过品牌引领、创新驱动、开放协同,持续擦亮楚雄彝绣金字招牌,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