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值赤松茸收获旺季。走进南华县天子庙坡国有林场林下仿野生食用菌种植基地,只见郁郁葱葱的松树下,一朵朵赤松茸破土而出,犹如繁星点缀大地。菌农们穿梭林间,娴熟地采摘、去根、分拣、打包,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这片生机勃勃的林下仿野生食用菌种植基地,由南华菌多多农业科技公司投资建设,规划总投资1000万元,计划发展仿野生食用菌种植1000亩。基地负责人鲁绍英介绍:“目前,200亩赤松茸已进入丰收期,日均采菇4000公斤。8月初将种植羊肚菌100亩,剩余700亩土地正在平整,预计明年上半年投入使用。”基地的蓬勃发展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日常用工40人以上,高峰期超100人,二期投入使用后将稳定提供约100个就业岗位。
南华县地处滇中腹地、哀牢山北麓,森林覆盖率达62.85%,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天然沃土。2024年,南华县林下经济综合产值达81.6亿元,带动12万“林农”人均增收2900元,并成功获评全省首批“林草特色产业园区”。今年7月,全省林草改革发展工作现场会在南华召开,其“林下生金”模式成为全省典范。
“林赋异禀”的南华,如何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走上林下产业生金之路?
“林”字破题,下好“先手棋”。科学制定《南华县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统筹构建“一核、两廊、三区、多节点”的“123+N”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格局,按照龙川江流域区、礼社江流域区、哀牢山生态保护及绿色经济区的区域划分,对10乡镇和天子庙坡国有林场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利用。同时,积极打造天子庙坡国有林场林下经济产业园,总体规划利用林地4766亩,涵盖林菌、林药、森林康养三大板块,致力建设林下经济融合发展样板。
盘清底数,建好“资源库”。按照规划蓝本系统摸排,绘制出《南华县林下经济林地利用一张图》,明确全县可利用、审批林地413块、219625亩,并依据海拔实施差异化开发:海拔1500米以下的,可发展林下胡蜂、黑山羊养殖1192亩;海拔在1500米到2000米的,可发展林下种植仿野生食用菌、中药材及森林康养40066亩;海拔2000米以上的,可以封山育菌(松茸)开展野生菌保育促繁178367亩。
多元驱动,打造“致富体”。通过培育包括7家省级龙头企业在内的345户涉林经营主体,南华县构建起“企业+农户”的致富共同体。预计2025年带动650户群众发展林下种植8000亩以上,户均增收1.5万元;带动160户群众发展林下养殖80万羽(头、巢),户均增收1.8万元;通过封山育菌、保育促繁等措施,野生菌集散交易量达1.4万吨以上,交易额突破20亿元;带动2.6万名群众年务工90天以上,人均增收1.1万元。
林下产业丰,林外民致富。南华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胡斌表示:“今年,我们将新增林下种植面积2000亩以上、力争林下经济综合产值100亿元以上,3年内力争发展林下经济1万亩以上,到2030年建成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个,建成全省林下经济强县。”